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研究

合集下载

心律失常怎么回事?心律失常中医可用虚实辨证施治

心律失常怎么回事?心律失常中医可用虚实辨证施治

心律失常怎么回事?心律失常中医可用虚实辨证施治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其症状主要包括胸闷、气短、头痛、耳鸣、健忘、失眠、乏力等。

究其病机、是心脏气血、阴阳亏虚及内伤七情、外感六淫、痰湿阻滞、水饮内停、气滞血瘀等。

近代西医医学中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

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

其它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中医中的心律失常可用虚实辨证施治:一、虚症心脾两虚:胸闷,怔忡,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疲乏,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唇淡等。

治宜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心虚胆怯:心悸善惊,烦躁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等。

治宜镇惊定志安神。

气阴两虚: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头晕心悸、胸部闷痛,失眠多梦,盗汗,神倦懒言以及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

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清心安神。

气血虚: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治宜补气、养血、安神。

阴虚火旺: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口舌糜烂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急躁易怒等。

治宜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心阳不振:心悸、动则更甚,形寒肢冷,胸闷气短,自汗,畏寒喜暖。

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治宜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二、实症气滞血瘀: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如针刺,肋痛,舌质暗,或见瘀斑等。

治宜理气活血。

痰火扰心:胸中郁热,头目眩晕,痰涎壅盛,心悸时作时止,受惊易作,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痰多泛恶,便干溲黄,舌苔黄腻等。

治宜清心解毒,镇惊安神,化痰熄风。

心律失常中医证治

心律失常中医证治

心律失常中医证治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电活动出现异常,导致心跳节律紊乱。

中医认为,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经络不通、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证治心律失常相对于西医药物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常见证候
- 心悸悸动证:心悸不安、心悸悸乱、心悸不宁等症状。

- 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口干咽燥等症状。

- 血瘀症状:胸闷、胸痛、心悸不宁等症状。

- 脾肾两虚证:心悸气短、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

- 脉本温症状:心悸头晕、面色苍白、怔忡等症状。

中医治疗策略
1. 调和心脏气血:使用中药调和心脏气血,平衡阴阳,调节心律。

2. 活血化瘀: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改善心脏循环,减少血瘀引起的心律失常。

3. 补益心脏气血:使用滋补中药,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抗病能力。

4. 调理脏腑功能:通过中医调理脾肾功能,调节水液代谢,降低心脏负担,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中医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具有独特优势,可以缓解症状、改善心脏功能、减少药物依赖。

然而,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

-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在必要时需要结合西医药物治疗。

以上是关于心律失常中医证治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治疗方案请咨询专业中医医生。

辨证论治心律失常等-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心律失常等-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心律失常等|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心律失常本刊资料库患有心律失常,宜根据不同病情、不同病因、不同类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证候,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辨证医治。

●心气不足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疲倦乏力,头晕自汗,动则加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方药:人参(另煎)、五味子、炙甘草各10克,麦门冬、当归、熟地黄各15克,黄芪25克(注:方中人参通常用东北红参或高丽人参,若有阴虚表现则选用西洋参,若无人参,可用党参25克代替)。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复脉。

加减:胸弊闷痛、口唇发绀者,加丹参15克,三七末3克(冲服);脾虚、腹胀纳呆者,加木香15克(后下),砂仁10克(后下);嗳气吐酸者加法半夏15克;睡卧不安者加茯苓15克,合欢皮20克。

●心阳不足临床表现: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乏力气短,舌淡苔白。

方药:熟附子(先煎)、淫羊藿、甘松各15克,炙甘草、干姜各10克,冬虫夏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阳复脉。

加减:心气不足、气短乏力者加人参10克(另煎),黄芪25克;血淤心脉、心胸刺痛者,加降香、当归、法半夏各15克。

●心阳虚脱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表情淡漠。

方药:肉桂5克,人参20克(另煎),熟附子(先煎)、麦门冬各15克,炙甘草、干姜、五味子各10克,黄芪、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30克(方中人参用高丽参或东北人参)。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

功效:回阳固脱复脉。

加减:舌红少苔者,人参改为西洋参并加麦门冬15克;痰多者,加石菖蒲、法半夏、佛手各15克。

编辑:于嘉男激光――帮你远离代谢综合征玲子代谢综合征是指包括有相互关联的一系列疾病,如肥胖、血脂异常、高黏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

一个人若符合以下4个标准中的3个或全部者,则为代谢综合征患者。

(1)超重或肥胖。

体重指数≥25。

(2)高血糖。

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及(或)餐后血糖≥7.8毫摩尔/升,确诊为糖尿病者。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论治(下)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论治(下)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论治(下)作者:王豪来源:《家庭医学》2022年第09期心悸怔忡,虚烦多梦,或自汗盗汗,或五心发热,舌淡苔薄白,脉虚数或促涩、结代。

治宜益气养阴复脉。

方药选生脉散加味。

西洋参(另煎)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

若无西洋参,改太子参25克。

若气虚偏甚,气短乏力,加黄芪20克;若阴虚而有低热,加天冬15克,干地黄18克,黄连6克,莲子心2克,苦参10克;若心烦失眠明显,加冬虫夏草5克,龟甲(先煎)20克,鳖甲(先煎)20克;若兼心脉瘀阻、胸闷刺痛,舌有瘀点,加丹参15克,三七末(冲服)3克。

心悸怔忡,善恐易惊,坐立不安,失眠多梦,梦中容易惊醒,舌淡苔白,脉虚数或时有结、涩。

治宜养心安神、镇惊定悸。

方药选安神复脉汤加减。

磁石(先煎)30克,龙齿(先煎)30克,琥珀末(冲服)1.5克,茯神15克,石菖蒲12克,人参(另炖)6克,远志10克,柏子仁12克,炙甘草12克,麦冬15克。

方中人参通常可用红参或高丽参,冬天寒冷季节或不能耐受红参者可改用西洋参。

若有自汗、盗汗,可加黄芪25克,煅牡蛎30克;胃肠不适、便溏者,去磁石、远志、柏子仁,加益智仁12克,藿香15克。

1.苦参每日20~30克,水煎服。

10天为1个疗程。

适用于房性及室性期前收缩。

2.延胡索粉口服,每次3~10克,每日3次,7~10天为1个疗程。

适用于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房颤。

3.珍珠層粉。

每次0.9~1.5克,每日2次。

适用于心气不敛所致心悸。

4.朱砂0.3克,琥珀0.6克,每日2次,吞服。

用于心悸脉数者。

5.玉竹15克,水煎服,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

适用于心悸心阴虚者。

6.黄连30克,水煎服。

适用于脉数、促,心肝经有热者。

7.康心宁(黄芪、川芎、苦参),每日1剂,2个月为1个疗程。

8.养心安神汤。

桂枝15克,白芍18克,当归15克,黄芪15克,炙甘草9克,生姜15克,大枣12枚,饴糖60克,水煎服。

适用于心血不足。

心律失常患者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律失常患者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律失常患者的中医辨证论治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的失常。

本病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也可见于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

其它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部分病因不明。

1 症状与诊断心律失常的种类繁多,其诊断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各种心电记录等作出,其中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诊心律失常的最主要依据。

1.1 过早搏动:偶发者可无症状或自觉心律不规则,频发者有心悸乏力、胸闷,甚则心绞痛发作。

脉搏有二次急速的跳动,其后有较长的间歇。

听诊有心搏提前,其后有较长的间歇,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心电图表现:①房性早搏: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波下传的QRS波群可正常或变异,亦可无QRS波,P’-R间期>0.02秒,代偿期常不完全。

②房室交界性早搏、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正常,其前可无P波或有逆行性P波在QRS波之前或之后(P-P’<0.02秒),代偿期常完全。

③室性早搏: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宽大畸形,其前无P波,代偿间歇常完全。

1.2 心房颤动:阵发性快速房颤可有心悸、胸闷、气促等。

持续性房颤如室率不快可无症状。

有器质性心脏病者症状更明显,可致心力衰竭、昏厥、心绞痛。

听诊心音强弱不等,心律和脉律绝对不齐,且有脉搏短绌现象,血压时高时低。

心电图表现:P波消失代以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P—R间期极其不等。

QRS波群形态正常或变异。

2 辨证论治按中医辨证分型,心律失常可分为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郁痰火或心脉瘀阻等五型。

极度过速或乍数乍迟的心律失常主要系阴盛格阳、虚阳浮越所致。

极度过缓或弱而欲止者主要系心阳衰竭或心脉瘀滞而成。

2.1 心脾两虚,心神失养症状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疲乏无力,面色无华,纳呆腹胀,或面足轻度浮肿,女子可伴月经失调。

心律失常中医诊治

心律失常中医诊治

“两类、十型、三证候”气机郁结;神魂不宁;风热化毒一、阳热类主要症状:心悸、气短、胸闷痛主要舌象: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暗红主要脉象:数、疾、促、促代、涩而数等快速类脉象主要病机:心脏亏虚、血脉瘀阻、瘀而化热1.心气阴虚、血脉瘀阻、瘀而化热主要症状:+疲乏无力,面色少华,口干欲饮主要舌象:舌质暗红、碎裂,苔薄白或薄黄主要脉象:数疾促细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偏快的各种早搏、室性心动过速2.心脾不足、湿停阻脉、瘀而化热主要症状:+疲乏无力,口苦,纳差,脘腹痞满,大便不实,粘而不爽主要舌象:舌质暗红,苔白厚腻或兼淡黄主要脉象:数疾促滑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各种心室率偏快的早搏3.心气衰微、血脉瘀阻、瘀而化热主要症状:+疲乏无力,劳累后心悸,气短尤甚主要舌象:舌淡胖暗或暗红,苔薄主要脉象:促代频发室性早搏、频发房性早搏或频发结性早搏,甚至形成二联律或三联律者。

4.心阴血虚、血脉瘀阻、瘀而化热主要症状:+疲乏无力,面色少华,大便易秘主要舌象:舌质红暗、碎裂,苔薄白或少苔主要脉象:涩而数快速型心房纤颤5.心气阴虚、肺瘀生水、瘀而化热主要症状:+咳喘,甚而不能平卧,尿少,水肿主要舌象:舌质红暗,苔薄白或薄黄主要脉象:细数心力衰竭心动过速者二、阴寒类主要脉象:缓、迟、结、涩、结代等缓慢类脉象主要病机:心脾肾虚、寒、湿、痰饮阻滞心脉。

1.心脾气虚、心脉瘀阻、血流不畅主要症状:+乏力,怕冷或不怕冷或怕热,肢凉或肢温主要舌象:舌质淡暗、碎裂,苔薄白或白腻主要脉象:缓,迟,结,涩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及心室率慢的各种早搏,结区心律及室性自搏性心律等2.心脾气虚、湿邪停聚、心脉受阻主要症状:+乏力,不怕冷,肢温,脘腹胀满,纳差,大便不实不爽,头晕胀主要舌象:舌质淡暗,苔白厚腻主要脉象:缓而弦滑窦性心动过缓,结区心律及加速的室性自搏性心律等3.心脾肾虚、寒邪内生、阻滞心脉主要症状:+乏力,怕冷,肢冷,便溏,腰腿酸软无力或可伴头晕耳鸣、阳痿等。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施护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施护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施护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相关的疾病,指的是心脏的搏动节奏异常,包括心率过快、过慢、节律不齐等症状。

中医认为,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的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

根据中医辨证施护的理论,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以及脏腑功能来治疗心律失常。

一、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施护中医辨证施护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辨别患者的证候特点来确定治疗方法。

在治疗心律失常时,中医常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证施护。

1. 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舌诊、脉诊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发生机理,确定辨证方向。

2. 施护:根据辨证结果,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食疗等。

3. 辅助疗法:在中医辨证施护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辅助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等。

二、中医辨证施护的主要方法1. 调理阴阳平衡:中医认为,心律失常是由于阴阳失衡所致。

因此,调理阴阳平衡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用中药调理或食疗来平衡阴阳。

例如,对于心律失常偏阳证的患者,可以选用具有降阳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如生地黄、黄芩等。

而对于偏阴证的患者,则可以选用具有升阳作用的中药,如黄精、附子等。

2. 调畅气血流通:中医认为,心律失常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调畅气血流通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可以选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来促进气血流通,如当归、红花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畅气血,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例如,可以选择针灸穴位“心俞穴”、“神门穴”等来调节心脏的功能,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

3. 调整脏腑功能:中医认为,心律失常与脏腑功能紊乱有关。

因此,调整脏腑功能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可以选用一些能够调节心脏功能的中药来治疗,如山楂、茯苓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食疗来调整脏腑功能,如多吃一些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大枣等。

三、中医辨证施护的案例以下是一个中医辨证施护治疗心律失常的案例:患者,女性,50岁。

探讨心律失常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

探讨心律失常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

探讨心律失常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82例心律失常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对照组采用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进行治疗,对观察组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对比并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1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68%,两组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心律失常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辩证;疗效Objective: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method and curative effect of treating arrhythmia by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s: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to select 82 cases of arrhythmia received from November 2016 to December 2017 in our hospital.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andomly.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Shen Song Yangxin capsule,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omparison. And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3.17%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68%.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arrhythmia by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patients,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arrhythmia;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s;curative effect 心律失常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发生异常或在窦房结以外发生激动,导致激动传播通道受阻,从而引起心脏搏动频率发生异常致心律失常[1]。

浅析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浅析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浅析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症状包括心悸、胸闷、气短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晕厥甚至猝死。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心律失常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从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理论基础、临床诊疗经验和疗效分析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理论基础(一)心脏与脏腑相表里:中医认为心脏是五脏之君,与肝相表里、与肾相生相背。

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与肝火上升、肝气郁结、肾精不足等有关。

(二)气血营养心脏:中医认为气和血是心脏的重要营养物质,气血不足或者瘀滞都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三)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心律失常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特点,采用针灸、草药、按摩、调理饮食等方法进行治疗。

以上理论为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根据中医理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中医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是显著的。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诊疗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针灸疗法:中医认为通过调理经络,达到平衡阴阳、疏通气血的目的可以调节心脏功能。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关元、神门、内关、太冲等,针刺方法有温针、寒针、补泻针等。

(二)草药治疗:中医药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医师可以配制适合的中药方剂,如合欢皮、柴胡、枸杞子、天麻等,通过煎煮或者研磨成粉末服用。

(三)调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养对心律失常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建议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B、C等营养成分的食物。

(四)心理疏导:中医强调情志是内脏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尤其是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引发心律失常。

在治疗过程中,医师会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情志调摄的建议。

通过以上诊疗经验,中医治疗心律失常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认可,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显著的临床症状改善:在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过程中,患者的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往往会有明显的改善。

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

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

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厥证”“虚劳”等范畴,是临床常见病,治疗不当则难以控制。

笔者从事心血管内科25年,近年来对83例心律失常病人进行辨证论治,系统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83例病人中,男40例,女43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72岁。

心律失常发生于冠心病者30例、心肌炎22例,病窦综合症6例、肺心病5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0例;其中室性早搏41例,房性早搏26例,窦性心律不齐11例,房颤5例。

2 辨证原则从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看,本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为主,如气血不足、气阴两虚、心阳不振、肾阳虚衰,故当以固本为要;兼有标实,如气滞血瘀、痰热内生、肝阳上扰、则宜治标为急。

临床上以补养气血、调和阴阳,兼化痰清热,祛痰导滞为大法。

具体应用时还要分清缓急,必要时结合西医急救。

3 辨证分析3.1气滞血瘀型:23例气血瘀滞,心失血养,神不守舍,传导异常。

症见胸闷憋气、心悸怔忡、舌质红降或暗红,舌苔白,脉弦结。

治宜活血化瘀、养心安神。

方药:丹参15g,元胡10g,红花10g,鸡血藤15g,党参15g,寸冬10g,五味子10g,云苓12g,甘草6g。

3.2心阳不足型:19例心阳虚、气不足,血脉不能正常衔接,搏动失常。

症见胸闷气短,心悸怔忡,畏寒肢冷,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迟结代。

治宜温阳养气,活血养心。

方药:桂枝6g,人参6g,丹参6g,熟地10g,寸冬15g,云苓12g,五味子10g,灸甘草6g。

3.3气血两虚型:16例气血两虚,阴阳失调,不能相互濡养维系。

症见心慌气短,心悸肢冷,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结代。

治宜补血养气。

方药:人参10g,寸冬15g,五味子10g,当归12g,白芍15g,川苓10g,丹参15g,云苓12g,陈皮12g,炒枣仁15g,元肉10g,甘草6g。

3.4情志所伤:七情所致11例,情绪紧张,神失安宁,血不养心。

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用于指导临床用药的方法选择。

方法选取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应用中医辩证治疗心律失常,进行疗效比较观察。

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患者起到了良好的疗效,能够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起到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中医辨证;心律失常;临床研究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患者在临床应用中疗效良好,本文具体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用于指导临床用药的方法选择。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心率失常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经过心电图的检查经过确诊均属于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其中男70例,女30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47.23±1.56)岁。

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治疗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3 8~65岁,平均年龄(47.41±1.63)岁。

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38~60岁,平均年龄(47.33±1.51)岁。

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进行治疗,参松养心胶囊选择的是上海制药厂的产品,主要的成分包括:人参、麦冬、山茱萸、丹参、炒酸枣仁、桑寄生、赤芍、土鳖虫、甘松、黄连、南五味子、龙骨。

用法用量包括:口服,4粒/次,3次/d。

1.2.2治疗组治疗组采用了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主要从饮食治疗、中医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的方式进行辨证治疗。

第一,饮食治疗。

黄芪粳米粥1剂/d,早晚食。

适用于心律失常、气虚气促、头晕。

党参玉竹粳米粥1剂/d,分2次服食,主要针对早搏患者。

青皮粳米粥1剂/d,早晚温食。

适用于心律失常心动过速。

第二,中医药治疗的药方:(1)人参药方。

心律失常——过早搏动的辨证治疗

心律失常——过早搏动的辨证治疗

心律失常——过早搏动的辨证治疗目前各地对本病的辨证分型治疗尚不统一,证型繁多,思路和方法各异。

一些文献倾向于本病以虚为主或本虚标实,侧重于治虚,或以扶正祛邪施治,将虚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实证分为气滞血瘀、痰浊阻滞等。

如高濯凤分4型论治:①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复脉:西洋参(或太子参30g)、五味子、炙甘草各6g,麦冬、甘松备10g,黄芪15g,当归12g,桂圆肉20g;②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活血通脉:太子参20g,黄芪、丹参、桂圆肉各30g,川芎、降香各10g,红花9g,三七粉2g(()),炙甘草6g;③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祛瘀、通阳宣痹,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桃仁、桔梗各9g,桂枝6g,当归、川芎、赤芍、怀牛膝、枳壳、薤白各10g,丹参20g,甘草3g;④心肾阳虚型治以温阳益气通脉,保元汤合桂枝附子汤加减:红参、制附子、炙甘草各6g,黄芪15g,桂枝、红花、茯苓、杏仁各9g,山萸肉12g,丹参20g,川芎10g。

陈镜合将本病分3型论治:①气虚气滞型治以益气强心兼活血祛瘀,方用补中益气汤,重用党参、黄芪,有气滞血瘀者加丹参30g,或田七末3g另)服,亦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丹参、田七末;②心肾阳虚兼气滞血瘀型,治以温补心肾兼活血祛瘀,方用桂枝附子汤加薤白、瓜蒌,另)服田七末;如合并脾阳虚,可用真武汤,其中茯苓易茯苓皮,生姜易生姜皮,重用桂枝宣通心阳,亦可用济生肾气丸重用桂枝;③气阴两虚型,治以气阴两补,方用生脉散加五爪龙,有气滞血瘀者加田七末、丹参,最好配以高丽参或红参另煎服。

龙正田分为7型论治:①心阳虚型用参附汤合桂甘龙牡汤;②心气虚型用人参养营汤加减;③血虚型用归脾汤加减;④阴虚火旺型用天王补心丹加减;⑤气滞血瘀型用生脉散合冠心Ⅱ号方:白参9~10g,麦冬、红花、桃仁、降香、郁金各10g,五味子3g,丹参30g,川芎、赤芍各15g,田七末3g ()),川芎、菖蒲各6g;⑥痰浊瘀阻型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⑦水饮凌心型用生脉散合苓桂术甘汤;肾阳虚衰,水肿甚者用真武汤加减;结果:显效85例(43.1%),有效94例(47.1%),无效18例(9.2%),总有效率90.8%。

辨证分析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辨证分析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辨证分析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本文辩证分析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特别是在临床效果以及相关体会上重点研究。

方法:首先系统的回顾性分析了82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此82例资料按照入院时间分别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具体采取单双号划分组别,单号日期入院划分为对照组,其中37例采用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进行治疗,外加配合西医常规疗法,两种方法并用进行治疗;双号日期入院的划分为观察组,其中45例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最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率并参照最后结论。

结果观察组93.33%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8%,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心律失常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辨证;心律失常;效果观察Objective: This article dialectically analyzed the treatment of arrhythmia by Chinese medicine, especially in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related experience. Methods: first, the clinical data of 82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we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 82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to the admission time. The group was divided into the single and double division group, and the single number date was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of which 37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Shen Song Yangxin capsul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wo methods were used and treated. The date admission of the double number was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which 45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the final conclusion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3.3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5.68%),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arrhythmia patients is more significant,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rrhythmia; effect observation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心脏冲动频率异常、传导速度或节律等异常引起的,同时也是心肌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的常见合并症,临床症状表现为气急、头晕、四肢发冷、胸痛等,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晕厥或猝死[1]。

心律失常的中医论治

心律失常的中医论治

心律失常的中医论治心律失常在中医中为“心悸”、“胸痹”、“心痛”等范畴,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多由患者体内阴阳不平衡、气滞血瘀所致。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针灸、耳穴电针治疗等,且应根据患者的症状针对性的应用治疗方法。

1心律失常概述心律失常指的就是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律和正常状态不同,主要有遗传和后天获得性两种。

症状较轻的患者时常会感到头晕、心悸;严重的可能引起突发性的晕厥以及猝死,多数患者治疗之后能够逐渐恢复正常。

我国中医在心律失常方面的治疗效果十分理想,且利用中草药治疗心律失常基本不会有副作用。

2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2.1中药治疗应以患者的实际症状为主,以改善症状、控制病情作为主要目标,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如下:(1)如果患者的症状为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夜晚难以入睡且睡眠质量不佳,舌质比较淡,脉搏细弱,在中医中属于心脉失养,气血不足。

应用白术、龙眼肉、茯神、炙甘草等混合制作成中草药,每日三次服用;(2)如果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全身虚汗,小便短黄,心中烦热,脉细数等,多为心阴亏虚证。

想要缓解症状,可将元参、天冬、麦冬、酸枣仁等混合制作成中药丸,每日三次,每次一颗,一周左右即可改善以上症状;(3)如果患者时常感到全身无力,在劳动之后疲惫感加剧,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则属于心阳不振证,主要是因气血运行无力引起。

可选择五味子、人参等药材熬成草药,每日2-3次,每次10ml左右,可起到温补心阳的作用;(4)如果患者时常胸痛,且有针刺感,疼痛辐射到上肢,舌质有淤点,多为心脉痹阻证。

在利用中药草进行治疗时,可将刺五加、丹参、山楂等制作成药片,每日2-3次,每次2片,可起到理气活血、通脉安神的作用。

此外,舒心口服液、心可舒片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5)如果患者情绪起伏较大,畏风自汗,脉细弱,夜间入睡之后容易做梦,多属于心虚胆怯证。

可选择人参、茯神、茯苓、琥珀等中草药制作成药丸,每日3次,每次一颗,能够起到镇惊安神的作用。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研究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研究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研究摘要】从中医的角度讲,心律失常属于“心悸”、“胸痹”作为临床中的常见病症之一。

本文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对心律失常的治疗进行相应研究,提出采用中医中药的方式对心律失常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辨证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心律失常在中医中被划分为“心悸”范畴,是一种由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引起的心脏性疾病。

这种病通常通过对心脏冲动的频率、起源部位、传导速度等进行判定来诊断,临床表现为心跳加快、心悸不宁、惊慌不安等,病情呈现阵发性或持续不止,同时还会伴随有胸闷气短、四肢乏力、出冷汗、昏厥等。

本文认为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中医方法具有更好的疗效。

因此,通过回顾各类经手的心律失常病例,本文将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进行相应总结。

1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特点心律失常的发病病因通常比较复杂,一般是由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劳逸适度、寒温适宜等情况导致而成。

虽然该病的发病部位在心,但是也会受到其他脏腑器官的病变的影响,而波及于心,导致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引发此病。

心律失常是一种虚实相兼、以虚为主的病情。

在治疗的时候,要更加重视正虚的一面,做到病情的虚实程度。

通过分析众多学者和大量的临床实践,我们得出该病的主要病变机理是气虚和血痕。

并且,作为一种虚实并蓄的病情,其正虚的程度和脏腑的虚损程度有关,如果一脏虚则病轻,多脏虚则病重;在邪实方面,以单一夹杂者为轻,反之则为重。

2 心律失常的脉象特点对于心律失常的脉象特点,我国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研究。

如指出心律失常有促、结、代脉等特征,并对结和代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对心率过快和心率过缓现象进行了描述。

随后,出现了王叔的《脉经》,其心律失常进行了突破性的认识,不仅从促、结、代脉方面描述心律失常的脉象,而且还提出数、迟、涩、芤等描述心律失常脉象中存在的死脉。

作为代表性的医学论著,许多医学家通过分析其所描述的心律失常脉象,对心律失常脉象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不再局限于对促、结、代脉、涩脉的认识。

探究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探究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探究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心律失常患者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100例心律失常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

对照组使用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治疗组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优30例,良20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治疗优20例,良20例,差10例,优良率为80%。

治疗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接受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比较突出,可改善患者的病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心律失常;临床研究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for arrhythmia patients. Methods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were 100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from January 2015 to May 2017.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Shen Song Yangxin capsule,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an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excellent in 30 cases,good in 20 cases,poor in 0 cases,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100%,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excellentin 20 cases,good in 20 cases,and poor in 10 cases,with an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80%. The good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patientswith arrhythmia is more prominent,and it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be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rrhythmia;clinical study 心律失常属于心脏系统疾病,患者心脏活动在起始或传导过程中受到阻滞,心脏波动出现异常,导致心律异常[1]。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治疗1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治疗1

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研究
作者青龙齿777
心律失常的种类很多,起病原因十分复杂,光用中医辨证是远远不能包涵的,所以中西医并用,以西医诊断为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式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对于心房颤动等顽固性的心律失常,有一定疗效。

益气汤(党参、太子参、玉竹、益母草)加减,合并用治疗冠心病和抗心律失常的西药如单硝酸异山梨酯、倍他乐克等,治疗频繁发作的阵发性房颤,疗效确切。

红参、丹参、苦参、酸枣仁、琥珀、车前子合并小剂量奎尼丁,在转复慢性心房颤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研究常玉新【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律失常使用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我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接收的100例心律失常患者开展分析研究,两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选择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为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比较,治疗组有30例优,20例良,治疗有效率是100%,对照组有20例优,20例良,10例差,治疗有效率是80%.治疗组的效果比对照组优秀,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3.453,P<0.05).结论心律失常患者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突出,可以对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8(009)007【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中医辨证;心律失常;临床研究【作者】常玉新【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心血管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2心律失常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因为患者的窦房结激动而出现异常,导致激动传播通道不顺畅,引发了心脏搏动异常和心律失常症状[1-2]。

临床中患者会有胸痛、心悸、抽搐等症状,严重患者还会死亡。

心律失常临床中一般都是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手术费用比较高,并发症也比较多,所以临床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医辨证治疗给予了关注。

此次我院对100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治疗研究分析,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根据2014年1月—2015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100例开展研究分析,全部患者共有30例女性和70例男性,年龄38~65岁,平均(47.87±1.56)岁。

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两组均有50例患者。

治疗组有35例男性患者和15例女性患者,年龄38~65岁,平均(47.41±1.63)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研究
发表时间:2012-04-13T10:57:49.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明华
[导读] 从中医的角度讲,心律失常属于“心悸”、“胸痹”作为临床中的常见病症之一。

李明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中医院云南临沧 675900)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052-02
【摘要】从中医的角度讲,心律失常属于“心悸”、“胸痹”作为临床中的常见病症之一。

本文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对心律失常的治疗进行相应研究,提出采用中医中药的方式对心律失常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辨证
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心律失常在中医中被划分为“心悸”范畴,是一种由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引起的心脏性疾病。

这种病通常通过对心脏冲动的频率、起源部位、传导速度等进行判定来诊断,临床表现为心跳加快、心悸不宁、惊慌不安等,病情呈现阵发性或持续不止,同时还会伴随有胸闷气短、四肢乏力、出冷汗、昏厥等。

本文认为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中医方法具有更好的疗效。

因此,通过回顾各类经手的心律失常病例,本文将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进行相应总结。

1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特点
心律失常的发病病因通常比较复杂,一般是由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劳逸适度、寒温适宜等情况导致而成。

虽然该病的发病部位在心,但是也会受到其他脏腑器官的病变的影响,而波及于心,导致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引发此病。

心律失常是一种虚实相兼、以虚为主的病情。

在治疗的时候,要更加重视正虚的一面,做到病情的虚实程度。

通过分析众多学者和大量的临床实践,我们得出该病的主要病变机理是气虚和血痕。

并且,作为一种虚实并蓄的病情,其正虚的程度和脏腑的虚损程度有关,如果一脏虚则病轻,多脏虚则病重;在邪实方面,以单一夹杂者为轻,反之则为重。

2 心律失常的脉象特点
对于心律失常的脉象特点,我国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研究。

如指出心律失常有促、结、代脉等特征,并对结和代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对心率过快和心率过缓现象进行了描述。

随后,出现了王叔的《脉经》,其心律失常进行了突破性的认识,不仅从促、结、代脉方面描述心律失常的脉象,而且还提出数、迟、涩、芤等描述心律失常脉象中存在的死脉。

作为代表性的医学论著,许多医学家通过分析其所描述的心律失常脉象,对心律失常脉象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不再局限于对促、结、代脉、涩脉的认识。

如代脉来时见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特点是止有常数,每次歇止的时间较长。

结脉为来缓,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速率迟缓,在搏动迟缓中时而有一次歇止,止后又有搏动,歇止无一定的规律性;迟脉速率迟缓,至数不及一息三至;促脉来时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其表现是心率快,在搏动的过程中有时歇止,但歇止没有一定规律,止后复博动。

3 中医辩证治疗
3.1益气养阴法
一般,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都比较长,并伴有心烦失眠、时常口渴、体倦多汗等气阴不足的症状。

因此,可以采用对脏腑进行调节的方式,调和阴阳、益气养阴,从而达到治疗心安脉复的目的。

益气养阴法作为一种通过中药调理心肌功能的方式,可以达到对患者全身进行改善的功效。

益气养阴法对于治疗热病或者病情比较长的心律失常比较适合,其治疗方法是生脉饮加味,药物一般由党参、百合、太子参、莲子肉等组成。

3.2理气活血法
对于一些特殊的心律失常患者,他们的临床症状不仅表现为心悸,而且还伴有心前的阵发性不适、脉细涩、气郁不畅、胸闷不舒等症状,因此可以通过理气活血法对其进行治疗,以达心安脉复的目的。

理气活血的治疗通常采用川芎、当归、赤芍、苏木、丹参等药材为药物主要组成成分,服用方式为越鞠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如果一些患者的体制表现出明显的虚弱,则可以采用“通补并用”的方式对其进行加强治疗。

理气活血的治疗方法比较适合于治疗由冠心病引起的心律失常。

3.3辛香温通法
如果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病是由寒气侵袭、血脉不通等引起的心悸,其临床表现则为怕冷、面色苍白、胸闷气短等,此时可以采用辛香温通法进行治疗。

此治疗方法是利用芳香进行开窍,来达到祛寒通脉、改善心肌的目的。

辛香温通法所采用的药物由桂枝、石菖蒲、沉香、檀香、乳香等组成,服用方式为瓜蒌薤白白酒汤合苏合香丸加减。

辛香温通法对于治疗Ⅰ度及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3.4养心安神法
心律失常主要症状心悸,因此,通过养心安神的方式来对该病进行治疗,可以达到安心神复的效果。

养心安神法所采用的药物由党参、白芍、桑葚、黄芪、仙鹤草、当归等组成,其服用方式为归脾汤合炙甘草汤加减。

养心安神法对于治疗心肌炎、房颤等引起的心律失常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律失常的治疗必须进行详细辨别,做到随症施治。

因此,对于一些病情的治疗,可以酌情考虑苦参、万年青、葛根等对治疗心律失常有较好效果的中药进行酌情选用,以达到更要的治疗效果。

4 讨论
从中医角度来说,心律失常属于心悸范畴,其发病部位在心,且多数情况为由于脏腑失调、心神失养或情志所伤等引起,常表现为心主不安,虚实相兼且以虚为主。

虚多为心气血阴阳亏损,实则多指痰饮、血瘀、气滞、火邪之夹杂。

从一般症状来看,如果心率较快者为气血不足,并伴有热象,如果心率较慢者为阳气虚损,伴有寒象。

“结脉皆因气血凝”,故应重在行气和血,“代脉都因元气虚”则重在补益心气;尤其是成联律的代脉,心脏虚弱更明显。

在治疗心律失常时,必须对脉象进行仔细观察和辨认,选用合适的药物,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在临床试验中对这些中药药材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苦参可以通过影响心肌细胞中钾、钠等电子的传递来影响心肌的应激性,使异位心律转换为窦性心律。

附子对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具有很强的作用,它通过长时间的煎制,可以大大减少毒性,强心作用更加明显,且能
改善窦房及房室的传导阻滞。

细辛的使用量要尽量少,它对收缩心肌、增加冠脉流量有重要作用。

党参是一种非洋类的地黄强心药,有明显的补气强心作用,对于增强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是一种被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常用药物。

参考文献
[1] 蒋文平.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点评[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5,(04) .
[2] 高科.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J].吐鲁番科技,2006,(01) .
[3] 孙英贤.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02) .
[4] 李勇.心律失常中医药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05,(04).
[5] 马长生,汤日波.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02) .
[6] 蒋文平.关于心律失常治疗的几个问题的答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0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