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 发病
对健康有 影响
生理代偿状态 生理变化不明显
生理负荷增加
对健康有潜在影响
受影响人群的比例
图 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健康效应谱
27
二、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
接触性生物标志物:接触苯——尿液中的尿酚 效应性生物标志物:接触具有遗传毒性的毒物后,
血细胞中的8-OHdG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铅中毒——ALAD的基因多
8
二 环境组成因素
生物因素:艾滋病、疯牛病、SARS、埃博拉 病毒、西尼罗病毒 化学因素:SO2、CO等 物理因素:气温、气湿等气象条件异常变化、 噪声、振动 社会心理因素
9
三、环境有害因素的来源——人为污染
+工业生产:工业企业燃料的燃烧和生产过 程中排出的废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交通运输:主要指汽车、飞机、火车、轮 船、拖拉机、摩托车等机动交通工具 +生活炉灶:生活用燃料主要是煤制品,其 次是煤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 +建筑材料及家用电器 +室内人员活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1
来自百度文库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环境有害因素及其来源 ▲ 第二节 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危害 ▲第三节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第四节 环境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
2
3
第一节 环境有害因素及其来源
环境(environment)是 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 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 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 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 活动直接或间接的产生现 时或远期作用。
10
生产废气
11
12
汽车尾气
13
14
15
生活炉灶
16
室外进入 建筑和装
饰材料
人类活动
燃料燃烧
家用 电器
17
2. 水中有害物质的来源
(1)工业废水:冶金、化工、造纸等 (2)农业污水:灌溉水、生产排水等 (3)生活污水:生活校区、企事业单位等
18
19
农田灌溉:
20
△水体富营养化:
(2)自然灾害产生的有害因素 饮用水供水系统被破坏 居住条件被破坏 燃料短缺 食物短缺 创伤性心理障碍
24
25
一、环境有害因素的基础途径
1.扩大人群接触的范围:
2.改变污染物的性质和毒性:无机汞——有机汞 3.改变机体接触途径 4.改变了机体接触剂量:环境自净作用、生物放大 作用
26
二、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
31
四、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直接危害
急性危害
污染物浓度高,短时间内大量吸入所致
慢性危害
低浓度、长期、反复作用于机体所致
远期危害
32
1.1 急性作用(acute effect)
污染物一次大量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机体后, 在短时内使机体发生急剧的毒性损害。
33
时 间:1952年12月4日~11日 发生地:英国·伦敦 污染物:烟尘、二氧化硫 中毒症状:咳嗽、呕吐、喉病 致害成因:伦敦市民燃煤取暖与做饭,煤中硫 的含量较高,排出大量的烟尘和二氧化硫,遇 上逆温天气后,形成大雾,致使烟尘中的二氧 化硫变成硫酸沫,被人吸入肺内,引发症状。 事件后果:5天内共计4000人死亡,尤以老人 及儿童居多(45岁的死亡人数为平时的3倍,1岁以内婴儿死
群体对环境有害物质暴露量的增加,所引起 的具有某种生物效应的人数变化,则称为剂量-反 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30
+ 造成机体损害作用的易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是生物机体的遗传多态性。
+ 机体因素有 1. 健康状况 2. 生理状况 3. 遗传因素 4. 营养条件
由于大量含氮、磷污水排入水体,致水中营 养物质过剩,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 使水面呈现绿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 现象出现在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湾中称为赤潮。 藻类死亡后若被需氧微生物分解则水中溶解氧不 断减少;如为厌氧分解便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气 体。上述两种情况都能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 其他水生生物死亡。
人终生残废,约2500人因急性 中毒死亡。
暴露者急性中毒症状:咳嗽、呼吸困难、分泌物多、
眼结膜分泌物增多、视力减退、严重者失明、肺水肿、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这 种变化可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环境污染及其对人 群健康的危害已构成次生环境的核心问题。
7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环境质量下降, 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资源破坏 和经济损失。
4
自然环境
(natural environment)
社会环境
(social environment)
原生环境
(primitive environment)
次生环境
(secondary environment)
5
一、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
6
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
天然形成的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 境。可导致“各种灾害”和“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 亡数为平时的1倍)
34
由颗粒物和SO2协同作用引起的伦敦烟雾
35
36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时间:1984年12月2日深夜和3日 凌晨
事件:一农药厂的一个储料罐进水, 罐中的化学 原料发生剧烈的化 学反应,储料罐爆炸所致。
主要污染物:甲基异氰酸酯(41吨) 结果:52多万人严重伤害,10万多
21
22
3. 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来源
(1)气型污染 (2)水型污染 (3)固体废弃物型污染
23
三、环境有害因素的来源——自然因素
(1)土壤本身所含的有害物质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
造成地球上某一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某种化学元素过多或不足或比 例失常,通过食物和水体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态性
28
(一)污染物因素
+ 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 污染物作用剂量
1.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 2.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 污染物的作用时间
29
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个体对环境有害物质暴露量的增加所产生的 生物学效应变化称为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