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

合集下载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1、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前者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后者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等。

4、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三类。

四、一些概念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有些环境化学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烷基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被称为~。

2、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3、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第一节人类的环境1、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

2、人类的环境:是指环绕于地球上的人类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物质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卫生学第8版pdf

环境卫生学第8版pdf

环境卫生学第8版pdf引言概述: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方便学习和研究,环境卫生学的教材逐渐发展出多个版本,其中第8版是目前较为权威的版本。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环境卫生学第8版的内容。

正文内容:1. 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1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和范围:介绍环境卫生学的基本定义,以及其所研究的范围和涉及的领域。

1.2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原理:解释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包括环境因素对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2.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2.1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环境卫生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如调查、观察、实验等。

2.2 环境卫生学的技术手段:详细阐述环境卫生学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如环境监测、污染物分析等。

3. 环境卫生学的重要领域和应用3.1 空气污染与健康:探讨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3.2 水污染与健康:介绍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水中常见的污染物和水源保护的重要性。

3.3 食品安全与健康:强调食品安全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包括食品中的常见污染物和食品安全管理的措施。

3.4 噪声与健康:讨论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噪声的来源、对听力和心理的影响等。

3.5 建筑环境与健康:探讨建筑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室内空气质量、室内装修材料的选择等。

4. 环境卫生学的政策与管理4.1 环境卫生政策:介绍环境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4.2 环境卫生管理:详细阐述环境卫生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评估和环境风险管理等。

5. 环境卫生学的未来发展趋势5.1 环境卫生学的前景与挑战:探讨环境卫生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新兴环境问题和技术的应用。

5.2 环境卫生学的国际合作:介绍环境卫生学在国际上的合作与交流,包括国际组织和跨国合作项目。

5.3 环境卫生学的应用领域拓展:探讨环境卫生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环境卫生学-第13章-家用化学品卫生

环境卫生学-第13章-家用化学品卫生

常见的微生物:细菌、霉菌、致病菌
化妆品受污染后出现变色、异味、发霉、 酸败、膏体液化分层、产生毒素或代谢 产物等引起各种类型的化妆品皮肤病, 感染。
◆绿脓杆菌污染的化妆品如误入眼内可引起角膜化脓性溃疡,
病情严重,发展迅速,1~2天内可引起角膜大片坏死,穿 孔,痊愈后留下疤痕或角膜葡萄肿,或白斑。
②光毒性皮炎:
指化妆品中某些物能增加皮肤对光的敏感性,而产 生光毒性反应导致皮肤损伤。
临床特点:皮肤的红斑反应及消退后的色素沉着。
光毒性皮炎与光变异性接触皮炎的临床鉴别
区别点
光毒性皮炎
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病因
化妆品中的化学物质增加皮肤对 化妆品中的光变应原物质光
光的敏感性
照后诱发过敏反应
病理 部位
3.其他
合成洗涤剂引起污染环境,尤其水环境,从而对人 体造成间接危害。 (1)泡沫覆盖,少氧,水体COD和BOD高,水生态影响; (2)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体感官性状产生不良影响; (3)抑制水生动物卵的孵化和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 (4)污水灌溉,通过食物链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四)绿色洗涤剂
4
二、化妆品的分类
《化妆品分类》GB/T18670-2002):
(1)按使用功能分类
可分为特殊用途化妆品和非特殊用途化妆品(普 通化妆品)两大类。其中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又可分 为清洁类化妆品、护理类化妆品以及美容类化妆品。
(2)按使用部位分类
可分为肤用化妆品、发用化妆品、口腔用化妆品
以及指甲用化妆品。
洗涤剂基本属于低毒或微毒化学物质
1.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以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中毒症状为主。 2.慢性毒性有抑制精子生长、引起输卵管硬化甚至胎鼠畸形。 3.对致癌物4-硝基喹啉-1-氧化物有促癌作用,增加小鼠胃癌发生

环境卫生学 目的要求

环境卫生学 目的要求

第三部分环境卫生学一、考试目的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

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大气卫生、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土壤卫生、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城乡规划卫生、环境质量评价和家用化学品卫生等。

二、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一)基础知识1、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2、重点掌握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的概念;3、了解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及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今后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掌握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掌握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类型、作用特征及作用机理;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的辩证统一关系;2、掌握名词: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剂量-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生物标志物。

了解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掌握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4、重点掌握环境污染对健康的不同影响以及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以及健康危险度评价。

(三)大气卫生1、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大气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物的转归、主要的大气污染物;2、重点掌握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3、了解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方法,大气卫生防护措施;4、掌握名词: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有效排出高度、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自净、光化学型烟雾、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温室效应、酸雨、基准、标准。

(四)水体卫生1、了解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意义、水质性状及评价指标;2、掌握绍水体的污染、自净及水体污染的危害。

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的科学。

环境是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是大气、水、土壤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利:清洁的空气和水,充足的阳光,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弊:自然灾害,天然动物毒素,天然植物毒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利:更适于居住,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为人生存提供物质条件。

弊:持久性污染物的存在污染自然环境,正常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二、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应答基因:即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

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食物链。

生物放大作用: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迁移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一次污染物(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暴露途径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⒈影响总暴露量⒉影响吸收率⒊改变作用靶。

健康效应: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非病理性的)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已能说明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具有病理学意义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完整版)环境卫生学全名词解释

(完整版)环境卫生学全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说1.环境卫生学: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露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足利用环境有利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乞降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升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介质 : 是人类赖以生计的物质环境条件,往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样环境因素。

详细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含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3.环境因素 : 经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加环境介质的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样无机和有机的构成成分。

4.环境内分泌扰乱物 EDCs: 是指拥有近似激素作用,扰乱内分泌功能,进而对机体或后辈惹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5.长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能在环境中长久残留长久存在、在生物体内连续性积蓄的化合物被称为长久性有机污染物。

6.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余物质发生反响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整不一样的新的污染物。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 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散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域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经过饮水、食品等门路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惹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8.生物多样性 : 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及其存在的生态综合体。

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构成。

9.可连续发展 :是指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单应知足今世人的需要,并且不该伤害后代后辈的发展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连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0.洁净生产 : 指能够节俭能源、减少资源耗费,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余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含洁净的能源、洁净的生产过程和洁净的产品。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与问答题大全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与问答题大全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与问答题大全《环境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以及预防环境相关疾病的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饮用水卫生、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固体废物管理等。

接下来,我们将回答一些与《环境卫生学》相关的简答题和问答题。

【简答题】1. 什么是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研究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预防环境相关疾病的学科。

2.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饮用水卫生、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固体废物管理等。

3. 为什么饮用水卫生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饮用水卫生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几乎所有生物体都需要水来生存。

如果饮用水受到污染,人们可能会接触到有害物质,导致水传播的疾病发生,如霍乱、痢疾等。

4. 如何保护和改善饮用水卫生?保护和改善饮用水卫生的方法包括建设水处理厂,加强水源保护,定期监测水质,为居民提供安全的饮用水等。

5. 空气质量差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影响?空气质量差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多种影响,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过敏和免疫系统问题等。

6. 如何改善空气质量?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包括减少工业排放、提高车辆尾气排放标准、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城市绿化等。

7. 噪音污染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噪音污染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睡眠障碍、心血管疾病、压力和焦虑等。

8. 如何减少噪音污染?减少噪音污染的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提高交通工具和机械设备的隔音性能、室内装修降噪等。

9. 固体废物的管理对环境有哪些影响?不正确的固体废物管理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0. 如何进行合理的固体废物管理?合理的固体废物管理包括分类回收、垃圾焚烧、垃圾填埋和资源化利用等。

【问答题】1. 请简要介绍饮用水卫生的监测方法和标准。

饮用水卫生的监测方法包括采集水样进行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指标的检测。

常用的监测指标包括总大肠菌群、大肠杆菌、氨氮等。

标准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各自的饮用水卫生标准,如中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质量指南》。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环境卫生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环境介质是指:①空气;②水;③土壤(岩石);④生物体。

2.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新陈代谢。

3.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①统一性;②适应性;③相互作用;④双重作用。

4.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

5.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的特征:①持久性;②蓄积性;③迁移性;④高毒性。

6.生物多样性: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大气圈包括:①对流层;②平流层(包含臭氧层);③中间层;④热成层;⑤逸散层。

2.生态系统的功能流包括:①物质流;②能量流;③物种流;④信息流。

3.生态系统的特征:①整体性;②开放性;③自调型;④可持续性。

4.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①供给服务;②调节作用;③文化作用;④支持服务。

5.生态系统健康的特点:①具有活力;②结构稳定;③自调节能力。

6.联合毒作用的类型:①相加作用(1+1=2);②拮抗作用(1+1<2);③协同作用(1+1>2);④独立作用(1+1=1+1);⑤增强作用(0+1>1)。

7.环境污染物在体内靶器官的蓄积,经过6个生物半衰期后趋于稳定。

8.人群健康效应谱:①生理负荷增加;②生理代偿性变化;③生理反应异常;④患病;⑤死亡。

9.热浪(高温天气):日最高温≥35℃,且持续多日>35℃。

10.寒潮(寒冷天气):24h内降温≥10℃或48h内降温≥12℃,且最低温<5℃。

11.健康危险度评价(HRA):(1)危害鉴定:首要步骤,定性评价确定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被评价的化学物质是否会产生健康危害及其有害效应的特征。

(2)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核心,定量评价通过人群研究或动物实验的资料,确定适合于人的剂量-反应曲线,并由此计算出评估危险人群在暴露剂量下危险度的基准值。

(3)暴露评价:关键步骤通过暴露评价,可以测量或估计人群对某一化学物质暴露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或可以预测新型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可能造成的暴露水平(剂量)。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公共卫生、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污染和卫生效应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环境流行病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流行病学在环境卫生学中的作用;
3.认识各种环境污染的卫生效应,分析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4.掌握环境卫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培养环境卫生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
1.环境卫生学基本概念
2.环境流行病学
3.环境污染与卫生效应
4.环境卫生管理
四、教学方法
1.传授基础知识和理论
2.案例教学和现场考察
3.课堂讨论和小组研究
4.课外实践和作业
五、评分标准
1.平时表现(20%):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参与度等;
2.期中考试(30%):主要测试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小组研究((20%):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个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研究,并撰写报告;
4.期末考试(30%):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参考教材
1.《环境卫生学》(丁明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环境卫生统计学》唐续新等,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中国环境卫生公共管理》刘保全等,中国统计出版社。

七、教学进度安排
1.环境卫生学基本概念(2学时)
2.环境流行病学(6学时)
3.环境污染与卫生效应(12学时)
4.环境卫生管理(10学时)
以上为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以供参考。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一、引言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维护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学科。

环境卫生学通过分析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为制定环境政策和实施卫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影响因素以及保护方法。

二、基本概念环境卫生学是卫生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关注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卫生学旨在通过研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制定卫生政策和实施措施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三、研究内容环境卫生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 空气质量:分析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控制大气污染的程度。

2. 水质卫生:研究水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制定水质标准和水处理技术,保障饮用水安全。

3. 食品安全:研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加强食品卫生监测和管理。

4. 环境噪声:探讨噪声对健康的危害,规范城市噪声管理。

5. 废物处理:研究废物处理及资源回收的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 环境与职业健康:探讨环境与职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保障从业人员健康。

四、影响因素环境卫生学研究发现,环境卫生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 空气污染: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可导致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2. 水污染:饮用水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引发疾病。

3. 食品安全: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和微生物污染会导致食物中毒和慢性疾病。

4. 环境噪声: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下容易引发听力损伤和心理问题。

5. 废物处理:不当的废物处理会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

五、保护方法为了维护环境卫生和保护人类健康,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政府部门应完善环境卫生监测体系,及时发布环境质量信息。

3. 推广环保技术,提高废物处理和水处理的效率。

4.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规范环境卫生管理。

5. 倡导公众环保意识,提高人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程度。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

_绪论2学时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

随着医学与环境科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

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

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般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存在;环境因素则依赖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介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环境介质具有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受能力时,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恢复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生活环境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

环境卫生学综合测试卷1-4及答案

环境卫生学综合测试卷1-4及答案

环境卫生学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 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 增进人体健康, 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 食物链(food chain):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 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3. 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 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或分子等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指由于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不均衡, 使某些地区个别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 超出机体的适应范围, 导致动植物和人群发生特有的地区性疾病。

5.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当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 影响到人体健康, 称为环境污染。

6. 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 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 使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 这种作用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8. 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产等。

9.有机物的腐质化: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分解又不断合成, 最后变成腐殖质的过程。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环境与健康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1.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人类主要生活于地球表层。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可划分为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动植物活动的生态系统(又称为生物圈)。

2.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类、氨基酸等)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都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

由于长期进化过程而逐渐地建立起了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偿的关系,使得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这称为生态平衡。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维系生物种群间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纽带和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即在生态环境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锁链关系。

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而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又彼此交错构成食物网。

食物链对环境中物质的转移和累积有重要影响。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

即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这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如果与环境中的浓度相比,这种生物放大作用可达千倍、万倍,从而损害人类的健康。

世界上已经确认的环境公害病:水俣病、痛痛病都与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有关。

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能够吸收由地球发射的波长较长的辐射,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这相同于人工温室作用,故称“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全球气候变暖将对热相关死亡人数产生重大影响。

热浪冲击可能会导致心脏、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对老人、儿童及病人,可导致热胁迫死亡率急剧上升;许多虫媒疾病属于温度敏感型,全球气候变暖将使虫媒疾病流行范围扩大;其他经水、食物传播的疾病也可能出现地区分布的扩展和传播时间延长;此外,气候变暖可导致全球平均降水量增加,冰雪覆盖大陆地面积缩小。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环境卫生学考题解析3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环境卫生学考题解析3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环境卫生学考题解析问答题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答:定义: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研究内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2.何为生物标志物?试述环境与健康研究中的生物标志物的种类。

答: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生物标志物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和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3.试述水俣病的成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答:概念及成因:日本水俣湾居民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主要是由当地化工厂排放大量的含甲基汞废水进入水域所致。

临床表现:发音困难,肢端麻木、视野缩小,运动失调,狂躁不安等;先天性水俣病发病机制:无机汞变成甲基汞或甲基汞排入水体;甲基汞经水生食物链进入人体,变成氯化甲基汞;吸收入血液的甲基汞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巯基结合入脑;由于甲基汞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脑组织,从而对胎儿脑组织造成广泛的损害,出生后成为先天性水俣病。

4.酚、多氯联苯的危害有哪些?答:酚的危害有:急性酚中毒表现为大量出汗、肺水肿、吞咽困难、肝及造血系统损害、黑尿等;不少酚类化合物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污染水体使水的感官形状恶化。

酚、多氯联苯的危害有:多氯联苯是一类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多氯联苯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干扰体内的内分泌状态,出生前接触多氯联苯可使子代的发育及出生后行为异常;多氯联苯可在母乳中浓集通过授乳影响子代;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损,生长发育障碍;米糠油中毒事件。

环境卫生学基本理论

环境卫生学基本理论

环境卫生学基本理论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及其控制与改善的科学。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环境卫生学涉及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工业卫生等各个领域,关注的问题也非常广泛。

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是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及其卫生防护措施。

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化学物质污染、生物体污染和物理因素影响等。

其中,化学物质污染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类型,包括有毒有害物质和重金属等。

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可以导致各种疾病,如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而生物体污染主要来自于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可引发各种传染性疾病,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物理因素如噪音、辐射等也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卫生防护措施为了控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环境卫生学制定了一系列的卫生防护措施。

化学物质污染控制主要包括污染源减排、监测评估、治理处置等措施。

例如,设置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限制,建立毒性评估模型,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等措施。

生物体污染控制主要包括卫生检验、疫苗接种、环境清洁消毒等措施。

例如,加强对食品、空气、水等的卫生检测和监管,实施定期的清洁消毒工作等。

物理因素控制主要包括辐射防护、噪声控制等措施。

例如,减少辐射源的使用、设置辐射防护设施、降噪处理等措施。

总结环境卫生学基本理论涉及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及其卫生防护措施。

了解这些理论对保障公共卫生安全至关重要。

在未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卫生学在人类健康领域的意义也将越来越重要。

(完整版)环境卫生学全名词解释

(完整版)环境卫生学全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通常以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或参与环境介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性有机污染物。

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植物和微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减少资源消耗,有效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如果其数量、浓度超健康。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结构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因素)对人体的作用,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即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

出现高端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以几何级数的倍数高于低端生物体的现象。

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关关系。

毒性,但当二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后者的毒性大为增强,此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群。

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点被称为“烟波着陆点”。

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10-20倍,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

高度每上升100m ,干空气团每上升100m , 气团内温度下降0.986℃。

NOX )VOCs )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大气污染事件。

化学和生要有3种方式:扩散和沉降、发生氧化综合反应、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对定的安全系数确定的。

1h 内平均浓度的最高100 µm 的颗粒物,空气介质中的颗粒l0μm 的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称为飘尘(suspended dusts)。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总结一、环境卫生学概述环境卫生学是研究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控制这些因素的学科。

它涉及了环境卫生监测、环境污染防治、职业病防治、环境与健康评价等多个方面。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的评估、环境污染的监测、环境卫生风险评估、环境卫生规划与管理等。

二、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1. 环境卫生:指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卫生状况,包括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环境因素: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如空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辐射等。

3. 环境评价:通过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估,了解环境的卫生状况,为环境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 环境污染: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一定浓度或强度,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现象。

5. 环境卫生规划与管理:通过制定环境卫生规划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维护人类健康。

三、环境卫生学的重要内容1. 空气卫生: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害气体、臭氧等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2. 水卫生:研究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水中的细菌、病毒、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对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危害。

3. 土壤卫生:研究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对食物安全和地下水污染的影响。

4. 噪声卫生:研究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噪声对听觉系统、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的危害。

5. 辐射卫生: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

主要关注核辐射和电磁辐射对细胞遗传物质和生殖系统的危害。

6. 职业病防治:研究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职业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治疗。

7. 环境与健康评价:通过对环境和人群健康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
环境卫生学的有关概念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二次污染物( secondary pollutant)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4.全球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臭氧层破坏 酸雨 生物多样性锐减
基因多样性锐减 物种多样性锐减 生态多样性锐减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5.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和工作成就
6.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化学性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为研究重点 居室环境污染危害为新的研究热点。
3.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人体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既相互对立、相 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 统一关系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表现在人与 环境物质上的统一性
在人类生态环境中,人和环境之间不断地 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保持 着动态平衡而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 体,从而实现了人与环境的统一。
(hormesis效应) 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要用辩证统一的思维
方法去理解、分析和判别
7.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环境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会在介质中发生迁移和转化
迁移: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 转化:指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或生物学
环境因素: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 介质中各种有机及无机的组成成分
环境因素分类:
物理性 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化学性 环境介质的固有物质 人为施加的污染物质: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生物性 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变应原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 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 创建和引进适宜于学科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4.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各种环境条件经常变动,人体对环境的变 化形成一定的调节功能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为自身提供一种保护 机制以维持机体的健康
当环境因素作用强度过大或环境中存在大量 新的污染物,超过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 时,机体的适应机制遭受破坏而出现有 害的健康效应
5.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主动改造环境 环境因素与机体的交互作用在毒理学反应
预防对策 增进人体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2、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
环境: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总和
环境分类: 自然环境:包括气圈、水圈、岩石土壤圈、生物圈 等,又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生活环境:居住、工作、公共场所环境
环境卫生学
第六版 公共卫生学院
张志勇 教授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
对环境卫生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初步认识和理解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 掌握环境卫生学的有关概念和相关内容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 环境卫生学定义 (environmental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
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 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 为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
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分子流行病、分析化学、仪 器分析技术、微生物检测技术等。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努力改善农村饮用水的卫生状况 加强改厕和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 环境卫生工作与村镇规划建设相结合 健全加大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力度
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加强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 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 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 圈和生物圈组成 每一圈层的基本构成 圈层内与人类生存和健康相关的重要环境 要素
2.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 续
性等特征 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 人类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将生态系统健康确立为环境管理的目标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阐述机体(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 (interaction of gene-environment)对推 动今后环境卫生学发展的作用
2.学习难点 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的有益与有 害作用 机体(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卫生学研究内容
要求熟悉
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研 究任务
区别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之间 的异同
要求了解
了解环境卫生的发展简史 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目的】
认识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掌握自然环境和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一般
规律和特征以及所产生的健康危害 熟悉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健康危险
和人类环境暴露相关疾病中的重要性 人类基因组计划、环境基因组计划的实
施,正从基因和分子水平上认识暴露 与疾病的相互影响 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与机体 相互作用的结果
6.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诸多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有利 和有害两方面的特性
有的在传统意义上是有毒的物质,在极低剂 量下也会表现出对机体的有益效应
(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
原生环境:未受或少受 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包含对人体健康
有益因素(正常构成 的水、土、空气等) 有害因素(可引起某 些生物地球化学性疾 病
次生环境:受人为
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是被破坏的环境,对 人类健康构成直接或 间接的影响。
环境构成:
环境介质:水、土、空气及生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