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庄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象莊子注選文

郭象莊子注

夫小大雖殊,而放於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於其間哉!《逍遙遊第一、篇名》

……夫質小者所資不恃大,則質大者所用不得小矣。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極,各足稱事,其濟一也。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營生於至當之外,事不任力,動不稱情,則雖垂天之翼,不能無窮﹔決起之飛,不能無困矣。《逍遙遊》

天地者,萬物之總名也。天地以萬物為體,而萬物必以自然為正。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故大鵬之能高,斥鷃之能下,樁木之能長,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為之所能也。不為而自能,所以為正也。《逍遙遊》

夫能令天下治,不治天下者也。故堯以不治治之,非治之而治者也。今許由方明既治則無所待之,而治實由堯,故有「子治」之言,宜忘言以尋其所況。而或者遂云治之而治者堯也,不治而堯得以治者許由也,斯失之遠矣。夫治之由乎不治,為之出乎無為也,取於堯而足,豈借之許由哉!若謂拱默乎山林之中,而後得稱無為者,此莊老之談所以見棄於當塗,【當塗】者自必於有為之域而不反者,斯之由也。《逍遙遊》

……夫神人即今所謂聖人也。夫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世豈識之哉!徒見其戴黃屋,佩玉璽,便謂足以纓紱其心矣﹔見其歷山川,同民事,便謂足以憔悴其神矣。豈知至至者之不虧哉!今言王德之人,而寄之此山,將明世所無由識,故乃託之於絕垠之外,而推之於視聽之表耳。處子者,不以外傷內。……

夫體神居靈而窮理極妙者,雖靜默閒堂之裡,而玄同四海之表,故乘兩儀而御六棄,同人群而驅萬物。茍無物而不順,則浮雲斯乘矣﹔無形而不載,則飛龍斯御矣。遺身而自得,雖淡然而不待,坐忘行忘,忘而為之,故行若曳枯木,止若聚死灰,事以云其神凝也。其神凝,則不凝者自得矣。世皆齊其所見而斷之,豈嘗信此哉!《逍遙遊》

夫堯之無用天下為,亦猶越人之無所用章甫耳。然遺天下者,固天下之所宗。天下雖宗堯,而堯未嘗有天下也,故窅然喪之,而嘗遊心於絕冥之境,雖寄坐萬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遙也。四子者,蓋寄言以明堯之不一於堯耳。夫堯實冥矣,其跡則堯也。自跡觀冥,內外異域,未足怪也。世徒見堯之為堯,豈識其冥哉!《逍遙遊》

此天賴也。夫天賴者,豈復別有一物哉!即眾竅比竹之屬接乎有聲之類,會而共成一天耳。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為生。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

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則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則謂之天然。天然耳,非為也,故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豈蒼蒼之謂哉!而或者謂天賴役物,使從己也。夫天且不能自有,況能有物哉!故天者,萬物之總名也。莫適為天,誰主役物乎?故物各自生,而無所出焉,此天道也。《齊物論》

若皆私之,則志過其分,上下相冒,而莫為臣妾矣。臣妾之才而不安臣妾之任,則失矣。是故君臣上下,手足外內,乃天理自然,起真人之所為哉!….夫時之所賢者為君,才不應世者為臣,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守自在上,足自居下,豈有遞哉!雖無錯於當,而必自當也。….凡得真性,用其自為者,雖復卑隸,猶不願毀譽而自安其業,故之與不知皆自若也。若乃開希辛之路,以下冒上,物喪其真,人忘其本,則毀譽之間,俯仰失錯也。《齊物論》

夫以形相對,則大山大於秋毫也﹔若各具其性分,物冥其極,則形大未為有餘,形小不為不足。【茍各足】於其性,則秋毫不獨小其小,而大山不獨大其大矣。若以性足為大,則天下之足未有過於秋毫也﹔(其)【若】性足者(為)【非】大,則雖大山亦可稱小矣。故曰:「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大山為小,則天下無大矣﹔秋毫為大,則天下無小也。無小無大,無壽無夭,是以蟪蛄不羨大樁,而欣然自得﹔斥鷃不貴天池,而榮願已足。茍足於天然,而安其性命,故雖天地未足為壽,而與我並生﹔萬物未足為異,而與我同得。則天地之生又何不並,萬物之得又何不一哉!《齊物論》

夫六合之外,謂萬物性分之表耳。夫物之性表,雖有理存焉,而非性分之內,則未嘗以感聖人也。故聖人未嘗論之。【若論之】則是引萬物使學其所不能也,故不論其外,而八畛同於自得也。《齊物論》

夫物有自然,理有至極,循而直往,則冥然自合,非所言也。故言之者孟浪,而聞之者聽熒。雖復黃帝,猶不能使萬物無懷,而聽熒至竟。故聖人復當於塵垢之外,而玄合乎視聽之表,照之以天而不逆許,放之自爾而不推明也。……《齊物論》

世或謂罔兩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請問夫造物者有耶,無耶?無也,則胡能造物哉?有也,則不足以物眾形。故明眾形之自物,而後始可與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雖復罔兩,未有不獨化於玄冥者也。故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雖復玄合,而非待也。明斯理也,將使萬物各反所宗於體中,而不待乎外,外無所謝,而內無所衿。是以誘然皆生而不知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今罔兩之因景,猶云俱生而非待也,則萬物雖聚而共成乎天,而皆歷然莫不獨見矣。故罔兩非景之所制,而景非形之所使,形非無之所化也。則化與不化,然與不然,從人之與由己,莫不自爾,吾安識其所以哉!故任而不助,則本末內外暢然俱得,泯然無跡。若乃責此近因而忘其自爾,宗物之外,喪主於內,而愛尚生矣。雖欲推而齊之,然其所尚已存乎胸中,何夷之得有哉!《齊物論》

言物有貴賤,未有不由心知耳目以自通者也。故世之所謂知者,豈欲知而知哉!所

謂見者,豈為見而見哉!若夫知見可以欲(而)為【而】得者,則欲賢可以得賢,為聖可以得聖乎?固不可矣。而世不知知之自知,因欲為知以知之﹔不見見之自見,因欲為見以見之﹔故心神奔馳於內,耳目竭喪於外,處身不適,而與物不冥矣。不冥矣,而能合乎人間之變,應乎世世之節者,未之有也。《人間世》

千人聚,不以一人為主,不亂則散。故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此天人之道,必至之宜。《人間世》

天者,自然之謂也。夫為為者不能為,而為自為耳﹔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則知出於不知矣。自為耳,不為也﹔不為也,則為出於不為矣。為出於不為,故以不為為主﹔知出於不知,故以不知為宗。是故真人遺知而知,不為而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稱絕而為名去也。《大宗師》

人之生也,形雖七尺,而五常必具,故雖區區之身,乃舉天地以奉之。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大宗師》

夫無力之力,莫大於變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趨新,負山岳以舍故,故不暫停,忽已涉新,則天地萬物無時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自以為故﹔舟日易矣,而視之若舊﹔山日更矣,而視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復今我也,我與今俱往,豈常守故哉!而世莫之覺,橫謂今之所遇可係而在,豈不昧哉!《大宗師》

無也,豈能生神哉?不神鬼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故夫神之果不足以神而不神,則神矣。功何足有,是何足恃哉!《大宗師》

言道之無所不在也。故在高為無高,在深為無深,在久為無久,在老為無老。無所不在,所在皆無也。且上下無不格者,不得以高卑稱也﹔外內無不至者,不得以表裡名也﹔化俱移者,不得言久也﹔終始常無者,不可謂老也。《大宗師》

夫理有至極,外內相冥,未有極遊外之至而不冥於內者也,未有能冥於內而不遊於外者也。故聖人常遊外矣(宏)【冥】內,無心以順有,故雖終日(揮)【見】形,而神氣無變,俯仰萬機而淡然自若。夫見形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與群物並行,則莫能謂之遺物而離人矣﹔睹其體化而應務,則莫能謂之坐忘而自得矣。豈直謂聖人不然哉!乃必謂至理之無此。是故莊子將明流統之所宗,以釋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稱仲尼之如此,或者將據所見以排之,故超聖人內跡,而寄方外於數子。宜忘其所寄,以尋述作之大意,則夫遊外(宏)【冥】內之道坦然自明,而莊子之書故是涉俗蓋世之談矣。《大宗師》

所謂無為之業,非拱默而已。所謂塵垢之外,非伏於山林也。《大宗師》

夫善御者,將以盡期能也。盡能在於自任,而乃走作馳步,求其過能之用,故有不堪而多死焉。若乃任駑驥之力,適馳疾之分,雖則足跡接乎八荒之表,而眾馬之性全矣。而惑者聞任馬之性,乃謂放而不乘﹔聞無為之風,遂云行不如臥,何其往而不反哉!斯失乎莊生之旨遠矣。《馬蹄》

夫民之德,小異而大同。故性之不可去者,衣食也﹔事之不可廢者,耕織也。此天下之所同而為本末者也。守斯道也,無為之至也。《馬蹄》

夫以蜘蛛蜣蜋之陋,而布網轉丸不求之於工匠,則萬物各有能也。所能雖不同,而所習不敢異,則若巧而拙矣。故善用人者,始能方者為方,能圓者為圓,各任其所能,人安其性,不責萬民以工倕之巧。故眾技以不相能似拙,而天下皆自能,則大巧矣。夫用其自能,則規矩可棄,而妙匠之子可攦也。《胠篋》

夫堯舜帝王之名,皆其跡耳。我寄斯跡,而跡非我也,故駭者自世。世彌駭,其跡愈粗。粗之與妙,自途之夷險耳,遊者豈常改其足哉!故聖人一也,而有堯、舜、湯、武之異,明斯異者,時世之名耳,未足以名聖人之實也。故夫堯舜者,豈直一堯舜而已哉!是以雖有衿愁之貌,仁義之跡,而所以跡者故全也。《在宥》

窈冥昏默,皆了無也。夫莊老之所以屢稱無者何哉?明生物者無物,而物自生耳。自生耳,非為生也,又何有為於已生乎?《在宥》

己與天下,相因而成者也。今以一己而專制天下,則天下塞矣,己豈通哉!故一身既不成而萬方有餘喪矣。《在宥》

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夫一之所起,起於至一,非起於無也。然莊子之所以屢稱無於初者何哉?初者,未生而得生。得生之難,而猶上不資於無,下不待於知,突然而自得此生矣,又何營生於已生以失其自生哉!《天地》

夫無為之體大矣,天下何所不無為哉!故主上不為冢宰之任,則伊呂靜而司尹矣﹔冢宰不為百官之所執,則百官靜而御事矣﹔百官不為萬民之所務,則萬民靜而安其業矣﹔萬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則天下之彼我靜而自得矣。故自天子以下至於庶人,下及昆虫,孰能有為而成哉!是故彌無為而彌尊也。《天道》

夫工人無為於刻木,而有為於用斧﹔主上無為於親事,而有為於用臣。臣能親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各當其能,則天理自然,非有為也。若乃主代臣世,則非主矣﹔臣秉主用,則非臣矣。故各司其任,則上下咸得,而無為之理至矣。《天道》

夫在上者患於不能無為,而代人臣之所司,使咎繇不得行其明斷,后稷不得施其播殖,則群才失其任,而主上困於役矣。故冕疏垂目,而付之天下,天下皆得其自為,斯

乃無為而無不為者也。故上下皆無為矣,但上之無為則用下,下之無為則自用也。《天道》

【天】不運而自行也,【地】不處而自止也,【日月】不爭所而自代謝也。皆自爾。無則無所能推,有則各自有事。然則無事而推行是者誰乎哉?各自行耳。自爾,故不可知也。二者俱不能相為,各自爾也。設問所以自爾之故,夫物事之近,或知其故,然尋其原以至乎極,則無故而自爾也。自爾,則無所稍問其故也,但當順之。《天運》

……夫世之所患者,不夷也。故體大者(快)【怏】謂小者為無餘,質小者快然謂大者為至足。是以上下夸跂,俯仰自失。此乃生民之所惑也。或者求正,正之者莫若先及其差而因其所謂。所謂大者,至足也,故秋毫無以累乎天地矣﹔所謂小者,無餘也,故天地無以過乎秋毫矣。然後或者有由而反,各知其極,物安其分,逍遙者用其本步而遊乎自得之場矣。此莊子之所以發德音也。若如惑者之說,轉以大小相傾,則相傾者無窮矣。若夫睹大而不安其小,視少而自以為多,將奔馳於勝負之竟,而助天民之矜夸,豈達乎莊生之旨哉!《秋水》

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馬乎?服牛乘馬,可不穿落之乎?牛馬不辭穿落者,天命之固當也。茍當乎天命,則雖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穿落之可也﹔若乃走作過分,趨步失常,則天理滅矣。不因其自為而故為之者,命其安在乎!《秋水》

明物物者無物,而物自物耳。物自物耳,故冥也。物有際,故每相與不能冥然,真所謂際者也。不際者,雖有物物之名,直明物之自物耳,物物者竟無物也,際其安在乎?既明物物者無物,又明物之不能自物,則為之者誰乎?皆忽然而自爾也。《知北遊》

非唯無不得化而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為無矣。是以(無)【夫】有之為物,雖千變萬化,而不得一為無也。不得一為無,故自古無未有之時而常存也。《知北遊》

誰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陰陽為先物,而陰陽者即所謂物耳。誰又先陰陽者乎?吾以自然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爾耳。吾以至道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無也,既以無矣,又奚為先!然則先物者誰乎哉?而猶有物無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知北遊》

天門者,萬物之都名也。謂之天門,猶云眾妙之門也。死生出入,皆欻然自爾,未有為之者也。然有聚散隱顯,故有出入之名。徒有名耳,竟無出入,門其安在乎?故以無為門。以無為門,則無門也。夫有之未生,以何為生乎?故必自有耳,豈有之所能有乎?此所以明有之不能為有,而自有耳,非謂無能為有也。若無能為有,何謂無乎?一無有則遂無矣。無者遂無,則有自欻生明矣。《庚桑楚》

季真曰:「道莫為也。」接子曰:「道或使。」或使者,有使物之功也。物有自然,非為之所能也。由斯而觀,季真之言當也。皆不為而自爾。物有相使,亦皆自爾。故莫之為者,未為非物也。凡物云云,皆由莫為而過去。《則陽》

詩禮者,先王之陳述也。茍非其人,道不虛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為姦,則跡不足恃也。《外物》

古书的注释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十三经注疏》 2、掌握古书注释的 常见术语:曰、为、谓之 谓犹之言 之为言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注的重要性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古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期——先秦 先秦的注释是非系统性的,且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两汉注释的特点: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注释范围扩大到非儒家经典著作。唐代开始既注原文,也注前人之注。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古籍整理和古注的高峰期——清朝 (1)原因: 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文人不敢涉及现实而把精力转向古籍。 (2)清人古注成就体现:注书范围广,注书质量高。 范围广:前人没人整理和注释的古籍,清人作了注解,前人注解过的古籍清人重新作注。质量高:注释详尽可靠,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三、古注的内容

也谈《庄子序》的真伪问题

也谈《庄子序》的真伪问题 ——兼论郭象“独化论”在当时缺乏回应的原因 韩国良 摘要:《庄子序》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也即为“王”的资格问题,而《庄子注》则强调的是万物的性分问题。“内圣外王”所以与《庄子注》相矛盾,并不在于“内圣”的提法不正确,而在于它与《庄子注》的侧重点以及主体精神不一致。“内圣外王”带有以道匡君,甚至以道自任的意思,而“各有性分”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各守其分、欲不出位。二者在思想上差别如此之大,说它们同出一人之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郭象的“独化论”所以在当时缺乏回应,最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关键词:郭象;独化论;《庄子序》;《庄子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关于《庄子序》是否为郭象所作,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争议的焦点就集中在《庄子序》的思想能否代表《庄子注》的思想上。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涉及的并不只是《庄子序》的真伪问题,它还关系到如何看待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成就问题。笔者认为,《庄子序》非郭象所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前人所以长期未能就此达成共识,主要是因为主伪论者与主真论者一样,对郭象《庄子注》的哲学体系的认识同样存在着偏失。《庄子序》认为《庄子》一书的中心主旨乃在阐述“内圣外王”之道,但《庄子注》则认为《庄子》一书重在发明万物“各有性分”之理,说明凡圣所禀异气,天生而成,非由人为,万物的职分也即社会地位都是先天确定的。这也就是说前者强调的是君王的“内圣”也即作为一个君王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问题,后者强调的是社会分工也即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问题;前者侧重于以道匡君,后者侧重于各守其分。二者在思想上存在如此明显的矛盾,说它们同出一人之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一、关于《庄子序》真伪之争的历史回顾 我们这里所说的《庄子序》是指三十三卷本郭象《庄子注》前的一篇序文,一共399字,旧题“河南郭象郭子玄撰”。这篇序文究竟在何时编入《庄子注》不得而知,但早在北宋就已受到质疑。《宋会要辑稿》第五十五册《崇儒四·勘书》载,北宋真宗时欲重刻郭象《庄子注》,命国子监直讲孙奭与龙图阁待制杜镐等同校刻板:“镐等以《庄子序》非郭象之文,因册(删)去之。真宗当出序文谓宰臣曰:‘观其文理可尚,但传写讹舛耳。’乃命翰林学士李宗谔、杨亿,龙图阁直学士陈彭年等,别加雠校,冠于篇首。” 从现有文献看,对这一记载最早予以回应的是王叔岷,他在1948年完稿的《郭象庄子注校记》中指出:“宋人有谓此序非郭象之文,未足据信。”其中的理由就是他认为此序准确地反映了《庄子注》的思想:“序中‘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二语,实为全书(指《庄子注)纲领。”[1]也就是说王叔岷对这则材料并未作过多分析,他的重点乃放在《庄子注》与《庄子序》的思想是否一致上。 王叔岷先生之后,对这则材料再予关注的是王利器,他在《哲学研究》1978年第9期发表题为《<庄子序>的真伪问题》的文章评价这则材料说:“当时对于这篇三百九十九字的《庄子序》是很慎重考虑的,所以才命李宗谔、杨亿他们专为此事而‘别加雠校’。这样的处理,在当时刻书事业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就反映了这篇序文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同时,他们认为这篇序文‘非郭象之文’,意见是一致的。只不过郭象原序早已失传,而这篇所谓郭象序,也还‘文理可尚’,因而宋真宗赵恒才自以为是的采取了自欺欺人的手法,并滥用他那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命令他的学士们‘别加雠校,冠于篇首’。”[2]显然他的观点与王叔岷先生是正好相反的。然而遗憾的是他在这里并没有举出内证,也就是说并没有列出《庄子注》与《庄子序》二者在思想上不相合的地方。仅凭这一孤证就认定《庄子序》是伪托,这在论证力上显然是有些单薄的。正因如此,所以此文发表以后,曾

郭象庄子注

郭象莊子注選文 郭象莊子注 夫小大雖殊,而放於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於其間哉!《逍遙遊第一、篇名》 ……夫質小者所資不恃大,則質大者所用不得小矣。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極,各足稱事,其濟一也。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營生於至當之外,事不任力,動不稱情,則雖垂天之翼,不能無窮﹔決起之飛,不能無困矣。《逍遙遊》 天地者,萬物之總名也。天地以萬物為體,而萬物必以自然為正。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故大鵬之能高,斥鷃之能下,樁木之能長,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為之所能也。不為而自能,所以為正也。《逍遙遊》 夫能令天下治,不治天下者也。故堯以不治治之,非治之而治者也。今許由方明既治則無所待之,而治實由堯,故有「子治」之言,宜忘言以尋其所況。而或者遂云治之而治者堯也,不治而堯得以治者許由也,斯失之遠矣。夫治之由乎不治,為之出乎無為也,取於堯而足,豈借之許由哉!若謂拱默乎山林之中,而後得稱無為者,此莊老之談所以見棄於當塗,【當塗】者自必於有為之域而不反者,斯之由也。《逍遙遊》 ……夫神人即今所謂聖人也。夫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世豈識之哉!徒見其戴黃屋,佩玉璽,便謂足以纓紱其心矣﹔見其歷山川,同民事,便謂足以憔悴其神矣。豈知至至者之不虧哉!今言王德之人,而寄之此山,將明世所無由識,故乃託之於絕垠之外,而推之於視聽之表耳。處子者,不以外傷內。…… 夫體神居靈而窮理極妙者,雖靜默閒堂之裡,而玄同四海之表,故乘兩儀而御六棄,同人群而驅萬物。茍無物而不順,則浮雲斯乘矣﹔無形而不載,則飛龍斯御矣。遺身而自得,雖淡然而不待,坐忘行忘,忘而為之,故行若曳枯木,止若聚死灰,事以云其神凝也。其神凝,則不凝者自得矣。世皆齊其所見而斷之,豈嘗信此哉!《逍遙遊》 夫堯之無用天下為,亦猶越人之無所用章甫耳。然遺天下者,固天下之所宗。天下雖宗堯,而堯未嘗有天下也,故窅然喪之,而嘗遊心於絕冥之境,雖寄坐萬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遙也。四子者,蓋寄言以明堯之不一於堯耳。夫堯實冥矣,其跡則堯也。自跡觀冥,內外異域,未足怪也。世徒見堯之為堯,豈識其冥哉!《逍遙遊》 此天賴也。夫天賴者,豈復別有一物哉!即眾竅比竹之屬接乎有聲之類,會而共成一天耳。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為生。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

中华思想术语翻译选读

中华思想术语翻译选读 逍遥 Carefree 人的心灵的一种自由、无待的状态。最初由庄子提出并以之名篇。庄子认为,人的心灵可以超越于形体无法逃避、无可奈何的境遇之上,消除对于物的依赖,进而达到心灵的自由、无碍。西晋郭象重新解释了“逍遥”之义,认为有待之物能够安于各自的性分即达到了“逍遥”。 The term refers to a state of mind totally free from all constraints. It was first proposed by Zhuangzi in one of his most well-known essays. According to him, people’s mind can go beyond predicament in a way that their bodies cannot, so mentally they can be independent of material concerns and free of all worries. Guo Xiang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had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term. By acting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wn nature, everything can be free of troubles and worries. 引例: 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 安闲无待地神游于尘世之外,逍遥自在于自然无为的境地。 People should seek carefree enjoyment beyond the constrains of the human world. ( zhuangzi )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郭象《庄子注》) 事物虽然有大小的不同,但若安放于自得的范围内,则每一事物都按照其本性发展,功用与其本性相合,担当各自的职分,则它们所达到的逍遥是一样的。 Things, big and small,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But when they are placed where they should be, each of them will develop as its nature dictates, shoulder their proper responsibilities,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same degree of freedom. ( Guo Xiang: Annotations on Zhuangzi)

向秀 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少有才理,好《老》、《

向秀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少有才理,好《老》、《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郭象。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 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常闲居。辟司徒掾。稍迁黄门侍郎。东海王司马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任职专权。为时论所轻。尝以向秀《庄子注》为己注。述而广之。一说窃注之事。恐未必信。力倡“独化论”。主张名教即自然。为当时玄学大师。西晋末年的《庄子注》中第一次精炼提出这种思想的“ 双遣” 。“ 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成以“ 双遣” 。 “ 三翻” 为特征的重玄理论。后为佛学理论所吸收。同时也为道教义理所摄取。

中文名,郭象。别名,子玄。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洛阳。出生日期,252年。逝世日期,312年。职业,玄学家。官员。信仰,老庄学说。主要成就,清谈玄妙。代表作品,《庄子注》。官职,黄门侍郎。太傅主簿。观点,独化。玄冥。物各有性。 人物生平。郭象。字子玄。洛阳人。西晋玄学家。 以文论自娱。后辟司徒掾。稍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永嘉末病卒。著碑论十二篇。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 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综合概述据《晋书·郭象传》记载。他“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世说新语·文学篇》说他“才甚丰赡”。曾与善辩名士裴遐辩论。在社会上很有声望。“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当时一些清谈名士都很推崇他。如太尉王衍常说:“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郭象早年不受州郡召。闲居在家。“以文论自娱”。后应召任司徒椽。迁黄门侍郎。又为东海王司马越所招揽。任命为太傅主簿。深得赏识和重用。 “任职当权。熏灼内外”。遭到了一些清谈名士的鄙视和非议。郭象解《庄》有明确的诠释进路:“庄子推平于天下。故每寄言以出意”①。这是说。庄子学说的内容本质上是“内圣外王之道”④。而解《庄》的方法则应当是“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 ③。即超越表达手段以把握精神实质。这可以说是王弼“得意忘言”说的发挥与应用。 主要成就。《郭象与魏晋玄学》向。郭哲学是道家发展阶段。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 讲授内容: ⑴古代重要典籍注释情况 ⑵古注内容 ⑶古注术语 ⑷古人旧注选读 一,古代重要典籍注释情况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㈠《左传》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唐.陆德明《左传音义》

唐.孔颖达《左传正义》 ㈡《公羊传》 汉.何休《公羊传解诂》 唐.陆德明《公羊传音义》 徐彦《公羊传疏》 ㈢《谷梁传》 晋.范甯(níng)《谷梁传集解》 唐.杨士勋《谷梁传疏》 陆德明《谷梁传音义》 ㈣《诗经》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 东汉.郑玄《毛诗笺》 唐.陆德明《毛诗音义》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疏》

南宋.朱熹《诗集传》 ㈤《论语》 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唐.陆德明《论语音义》 宋.邢昺《论语疏》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疏》六朝.皇侃《论语义疏》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 ㈥《孟子》 汉.赵岐《孟子章句》 宋.孙奭shì《孟子疏》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释》宋.朱熹《孟子集注》 清.焦循《孟子正义》。 ㈦《庄子》

晋.郭象《庄子注》 清.郭庆藩《庄子集解》 ㈧《昭明文选》 唐.五臣注 唐.李善《文选注》 ㈨前四史 刘宋.裴骃《史记集解》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以上合称“史记三家注”唐.颜师古《汉书注》 唐.李贤《后汉书注》 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㈩《楚辞》《国语》《吕氏春秋》《淮南子》《战国策》 汉.王逸《楚辞章句》 三国.韦昭《国语解》 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战国策注》 (十一)《五经正义》 唐孔颖达著,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春秋左氏传述义》《周易正义》《礼记正义》 (十二)四书集注 南宋朱熹著,全称“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国学 郭象庄子注选文

国学郭象庄子注选文 郭象庄子注选文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逍遥游第一、篇名》 ……夫质小者所资不恃大,则质大者所用不得小矣。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极,各足称事,其济一也。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营生于至当之外,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逍遥游》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故大鹏之能高,斥鷃之能下,桩木之能长,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为之所能也。不为而自能,所以为正也。《逍遥游》夫能令天下治,不治天下者也。故尧以不治治之,非治之而治者也。今许由方明既治则无所待之,而治实由尧,故有「子治」之言,宜忘言以寻其所况。而或者遂云治之而治者尧也,不治而尧得以治者许由也,斯失之远矣。夫治之由乎不治,为之出乎无为也,取于尧而足,岂借之许由哉!若谓拱默乎山林之中,而

后得称无为者,此庄老之谈所以见弃于当涂,【当涂】者自必于有为之域而不反者,斯之由也。《逍遥游》 ……夫神人即今所谓圣人也。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今言王德之人,而寄之此山,将明世所无由识,故乃托之于绝垠之外,而推之于视听之表耳。处子者,不以外伤内。…… 夫体神居灵而穷理极妙者,虽静默闲堂之里,而玄同四海之表,故乘两仪而御六弃,同人群而驱万物。茍无物而不顺,则浮云斯乘矣﹔无形而不载,则飞龙斯御矣。遗身而自得,虽淡然而不待,坐忘行忘,忘而为之,故行若曳枯木,止若聚死灰,事以云其神凝也。其神凝,则不凝者自得矣。世皆齐其所见而断之,岂尝信此哉!《逍遥游》 夫尧之无用天下为,亦犹越人之无所用章甫耳。然遗天下者,固天下之所宗。天下虽宗尧,而尧未尝有天下也,故窅然丧之,而尝游心于绝冥之境,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四子者,盖寄言以明尧之不一于尧耳。夫尧实冥矣,

《郭象与魏晋玄学》读后感

姓名:黄珣 学号:201030870204 槛外人眼里的魏晋玄学 ——读《郭象与魏晋玄学》有感“去看那些看不见的事物,去听那些听不到的声音,把灵魂呈现给不存在的东西吧。” 这是1947年,刚刚考入北大哲学系的汤一介先生在《月亮的颂歌》中所许的诺言,彼时,19岁的翩翩青年的心中早已埋下了要成为一名哲学家的种子。如果可以选择,我更想认识这时候的汤先生。 有关研究魏晋玄学的著作中,我选择了阅读汤一介先生的《郭象与魏晋玄学》,所读的版本已经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2009年),据1983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已26年。如书中后记所言,这本书是“‘改革开放’较早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 汤一介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汤霖,是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进士;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其著作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1949年,他的思想里有了一种错觉,他认为真理并不是太遥远,他完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年11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文革时期,在那距离我们并不算遥远,却又让我们这些未曾经历过的人觉得那般神秘不知所措的年代,汤先生在他的“不惑之年”迷惑了十年,像他所言,他批斗了一些人,一些人也批斗了他。1978年完全平反完的他,才开始潜心学术。 《郭象与魏晋玄学》是一部成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著作,作为特定时期的作品,可以理解为何书中开篇多次提及马克思主义,又为何多次引用马恩著作的话语。如绪论伊始: “当前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一个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作出科学分析的重要课题。”(P1) 其实,我并非是对类似马克思主义的教义反感。相反,我自己的身份还是一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的,像在如今中国大学校园里,加入共产党就如同认

大二下古代汉语

大二下古代汉语复习内容 一、简化繁(30分,根据语境把简体字化成相应的繁体字) 二、作品与作家搭配(10分,根据作品写出相应的作者) 1.宋代: 朱熹——《四书集注》(《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楚辞集注》 邢昺bǐng——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 孙奭shì——为《孟子》作疏 2.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载《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3.魏晋南北朝: 何晏《论语集解》魏·王弼《周易注》、《老子注》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郭象《庄子注》郭璞《尔雅注》 魏晋南北朝三大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 4.唐代: 颜师古《汉书注》李善《文选注》陆德明《经典释义》(释难义、难音) 成玄英《庄子疏》孔颖达《五经正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左传) 5.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注)、《楚辞章句》(注)、服虔《春秋左氏传注》 6.《十三经注疏》(个人觉得这是期末考试这道题的重点): (1)三经: 《周易》——韩康伯、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 《尚书》——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西汉·毛亨传唐·孔颖达等正义东汉·郑玄笺

(2)三礼: 《周礼》——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彥疏 《仪礼》——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彥疏 《礼记》——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3)三传: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4)其他: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歧注宋·孙奭疏 三、注音(10分,破读、通假等) 例举(详情请看P1074): 牺尊(suō zūn)仆射(pǔ yè)齐衰(zī cūi)滑稽(gǔ jì) 四、名词解释(20分) 【声训、衍文、脱文(夺文)、如字、破读、讹文、叶音(读作“谐音”)、注、疏、笺、正义、反切、双声、叠韵、格律、《说文解字》、句读、破读、通假字、假借字、同源词、十三经、对仗、拗救】 1.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 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衍文:校勘学术语,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 3.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夺文”。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 象。

郭象《庄子注》浅析

郭象《庄子注》浅析 中国哲学魏霏霏 2011021201 摘要:《庄子》注本自古及今不胜枚举,魏晋郭象的《庄子注》亦表达了自己对《庄子》的独特看法。通过注庄他按“崇有—独化—足性逍遥—名教自然的合一”的脉络,融会儒道解决了其所面临的时代困境,建构起造物无主、崇有独化、名教即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郭象《庄子注》崇有独化内圣外王名教即自然 道家经典《庄子》,自古注本繁多。魏晋郭象、向秀注,郭庆藩《庄子集释》,刘文典《庄子补正》,王叔岷《庄子校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等等都为世人所熟知。然正如陆德明所说:“唯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经典释文》)虽陆德明未见后世之注本,但此评说亦可表明郭注有独特可取之处。 依托经典进行哲学思考自古就是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亦是早已有之的诠释传统。诠释经典可以说是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忠于原文、文本的阐述,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加于文本的理论创造。两者看似是矛盾对立的,然中国哲学家更多的是注重两者的结合。只是六经注我更多是在发挥自己的思想,而我注六经则忠于原文的意味更浓。《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二中就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郭象注庄是为了发挥他自己的思想,从而建构起自己的哲学体系。那郭象是如何通过注庄来建立其“造物无主”的崇有独化的思想体系呢? 郭象在《庄子注?序》中这样写到: 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这便是郭象在具体注释《庄子》之前,对其所作的整体性理解,开篇直指内圣外王、造物无主、崇有独化问题,道出了他注庄的主旨。郭象以反对“无中生有说”为起点,而提出“崇有说”,进而由“崇有说”推至“独化论”,并由“独化论”导出“足性逍遥说”并以之为中间环节,最后由“足性逍遥说”得出“宏内游外”,即“名教与自然合一说”,以此为其哲学的最后归宿。 一、有无问题之崇有说 首先,关于本体论有无问题,郭象推崇崇有。郭象认为“无”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无”不能生“有”,而“有”也不能生他物。“有”是自生,无为而自生,没有

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方法探析

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方法探析-哲学 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方法探析 罗彩 【摘要】郭象《庄子注》通过寄言出意、辩名析理、“迹” 与“所以迹” 的哲学方法来融合儒道思想,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万物自生的本体论、性分冥极的人生论及内外相及的圣人论,以此解决当时社会有为与无为、社会体制与个人自由、名教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郭象;《庄子注》;哲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B2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14)04-0111-07 作者简介:罗彩,湖南宁乡人,(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历史上任何新哲学体系的建立都有其特别的方法。如果了解其方法,就好比有了解剖对象的锋利刀刃,能使我们进入到体系内部,深刻把握到它的内在意蕴与特点。生活在元康时期的郭象,经历了八王之乱及贵无、崇有两派的斗争,试图通过重新改造向秀的《庄子注》来解决当时社会的思想危机,调节有无、自然与名教之间的矛盾。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郭象在《庄子注》中运用了寄言出意、辩名析理、“迹” 与“所以迹”的哲学方法,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万物自生的本体论、性分冥极的人生论和内外相及的圣人论。 一、寄言出意 “言意之辨” 作为魏晋玄学新的哲学方法,由汤用彤先生首先提出,目前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言” 指外在言语,“意” 指内在思想。故“言意

之辨” 就是研究言语和思想之间的关系。“言”、“意”关系早在战国时期的《周易》中就有涉及。在《周易·系辞》里,“意” 指卦意,“象”指卦象,“言” 指卦爻辞。依《周易》所示,每一卦所蕴含的意义是通过该卦的卦象来显示,而每一卦的卦象又是借卦爻辞来表显的。比如:“乾卦” 代表刚健的意思,其以“天” 或“龙” 为象,而这一卦象又以“元、亨、利、贞”为言。针对“言”、“意”二者的关系,《周易·系辞上》论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① 另外,《庄子·外物》篇也明确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②之后,到汉魏期间,名家援用言意之辨的方法来识鉴人伦、品评人物,其中以刘邵《人物志》为典型。作为正始玄学创始人的王弼更是以言意之辨方法为基础,构建“得意忘言”的新言意观,以此重新注解经典,体悟本末体用,实现了由汉代宇宙论向魏晋本体论的划时代转化。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通过分析意、象、言的关系来建构玄学“得意忘言”的新言意观: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③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言” 是理解“象”的工具,“象” 是理解“意” 的工具;其二,“言” 不是“象” 本身,“象” 不是“意”本身,我们只有“忘言”才能“得象”,“忘象”才能“得意”。这里就暗含着“言尽意”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和“言不尽意” (得意忘象、得象忘言)两种倾向。因此,到西晋元康时期,玄学清谈的第二个高潮中,伴随着“贵无”与“崇有”论战,言意关系再次成为学术热点,出现了以“崇有派” 为背景的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和以“贵无派” 为背景的“言不尽意论”①。

注解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 陈第《毛诗古音考·自序》:“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 一、阅读古代书面语言的主要障碍 (一)由时空因素造成的障碍 1.时 如:字体的变异;词语的生灭;词义的演变;语音的变化;语法、修辞习惯的不同。 2.空 如:一字多形;雅俗的分歧;外来语。 (二)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障碍 如:讹、乱、衍、脱、避讳、通假、无断句。 (三)由汉字、汉语本身的矛盾造成的障碍 如:字与词的关系;词与语的关系;音与义的关系。 例1:《太平广记》卷250“狄仁杰”条:“秋官侍郎狄仁杰(嘲)秋官侍郎卢献曰:‘足下配马乃作驴。’献曰:‘中劈明公姓,乃成二犬。’杰曰:‘狄字犬旁火也。’献曰:‘犬边有火,乃是煮熟狗。’” 例2:《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二、训诂的方法(由未知求得已知的手段) 郭在贻《训诂学》: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是释词的方法。……概括言之,约有如下数端:一曰据古训,二曰破假借,三曰辨字形,四曰考异文,五曰通语法,六曰审文例,七曰因声求义,八曰探求语源。(《郭在贻文集》第一卷,中华书局,2004年,第483页)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近代汉语词语考释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和古代汉语词语考释的方法一致的。……近代汉语词语的考释工作,大致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认字辨音;(2)参照前人的诠释;(3)排比归纳;(4)因声求义;(5)参证方言;(6)推求语源。”(《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8-250页) 例1:《敦煌变文集·燕子赋》:“雀儿剔秃,强夺人屋。……雀儿打硬,犹自落荒漫语。”《广韵·锡韵》:“诋,诋堗,狡猾,他历切。”《广韵·屋韵》:“堗,诋堗,狡猾,他谷切。”《广韵·铎韵》:“泺,泺谎,狂言,卢各切。” 例2:宋曹勋《北狩见闻录·靖康二年》:“臣以银二两博换饮食,卖人知是徽庙,即尽以炊饼藕菜之类上进,反银而去。” 《唐律疏议》》卷六“名例”:“依律:‘贸易官物,计其等准盗论,计所利以盗论。’”宋王元亮《释文》:“贸易,上音茂。贸易官物,谓以私物博换官物也。”据王元亮注反推,则知“博换”即“交换、贸易”之义。 三、古注的重要性 (一)旧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