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国近代的改良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中国近代的改良道路

辛亥革命前夕的1905至1907年间,改良派和革命派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三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此次论战的结局是革命派占了上风,获得了舆论支持,并且成功地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我认为,在当时的中国,革命的确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我们知道,按照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封建社会之后应该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转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途径就是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是英国,他们的革命虽然在早期出现了把国王推上断头台的激烈事件,但是以1688年的没有发生流血事件的“光荣革命”结束,整个过程相对温和,且出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即保留了国王。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谓是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典型。

而另一个通过改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成功代表便是日本。众所周知,日本是通过明治维新,自上而下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且很快殖产兴业,跻身资本主义强国。

中国近代的改良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思想是深受日本改良道路的影响的,但是他们忽视了当时中国社会和日本社会的区别。

第一,日本明治维新是在一个保留了较大权力的强势君主的主持下进行的,所以改革措施具有较强的执行力。而当时中国的状况是慈禧太后去世,中国不再有一个拥有集权的人物。刚刚登基的小皇帝年幼没有权威,连民间童谣都敢嘲笑他:“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摄政王载沣也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久而久之丧失了权威。所以当时中国想走明治维新的道路是无望的。

第二,资产阶级改良的重要条件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日本的明治天皇是在上层武士的支持下掌握权力的,而武士的背后闪动的是日本资产阶级的身影,有的武士本身就在从事资本主义活动。当时中国的情况是皇族内阁使资产阶级大失所望,并造成掌握着洋务企业和现代武装的汉族官员的离心,所以中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希望也被统治者亲手抹杀。

有人认为,清末新政比起维新变法有很大突破,政策的尺度很大,而且执行力也是维新变法远远比不上的,在事实上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皇族内阁也是开了内阁之先例,随着改革的深入,资本主义思想逐渐在皇族中深入渗透,皇族内阁的状况终会改观等等。

这些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判定一场运动的性质的关键在于这场运动的阶级性。清末新政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但是其本质还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命运显然不能寄托于所谓皇族内阁的“突然良心发现”。慈禧太后也曾表示,只要改革不威胁到大清族的统治,其他她一概不管。这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心态,即不愿让出权力的心态。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必然要求地主阶级让出手中的权力,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明治维新,在形式上保留了君主,但实权最终由资产阶级掌握。当封建统治者们发现这种趋势时,这场由地主阶级主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必然无法再进行下去。

综上所述,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要顺应时代潮流,唯有走革命的道路,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