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门诊手术及换药病人的治疗性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门诊手术及换药病人的治疗性沟通
作者:李东霞指导教师:
摘要总结外科门诊换药室换药过程中实施有计划的治疗性沟通的体会,提出应重视首因
效应,加强沟通技巧的学习等。一般性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治疗性沟通的双方是
护士和患者,沟通的内容属于护理范畴内与健康有关的专业性内容,称为治疗性沟通[1]。
治疗性沟通具有一般性沟通的特点,但又区别于一般性沟通。如此,治疗性沟通在护理工
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医疗保健观念的转变及实行医患沟通制度的不断深
入,有主题、有目的的治疗性沟通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巧妙地运用治疗性沟通,不
仅使病人感受到人文关怀,也使病人身心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通过在门诊外科换药室开展
治疗性沟通,提高了服务质量,收到很好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治疗性沟通;首因效应;外科;门诊;换药
一、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446例,年龄16岁~75岁:体表手术210例,脓肿切开引流49例,甲下积脓拔甲术17例,手足外伤120例,小面积烧伤、烫伤40例,糖尿病足感染10例。
二、治疗性沟通程序
(一)沟通需求评估
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评估:病人对换药治疗的要求与顾虑;对所患疾病的了解和疑虑;对治疗方法的接受和信心;对并发症或疼痛的情绪反应;对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
心的印象。由此确定病人心理和需求状况,然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性沟通与处置。
(二)治疗性沟通的实施
1.具体到我科室有门诊手术的患者,治疗性沟通极为重要。
(1) 术前沟通
告知患者目前的情况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如患者有疑虑,可详尽告知患者手术的基本方法与手术步骤,可使患者放松,配合医护,促使手术顺利进行。通过询问患者既往史、现病史,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评估患者心理情况,来进行手术的安排。如有高血压、心脏病史等,须告知患者暂停手术治疗,积极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如情况稳定再行
手术;如患者曾发生过低血糖休克,可提前准备糖类,嘱患者提前服用,或在术中应急使用。
(2) 术中沟通
及时观察患者对手术反应。告知患者如有不适,不必慌乱及擅自活动,可以通知医生护士有哪些不适,医生护士给予相应的处理。这种沟通可以保障患者情绪平稳,同时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为良好预后做准备。
(3) 术后沟通
手术结束后,帮患者擦拭血渍,包扎伤口,使患者感觉被尊重,避免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告知患者压迫伤口达到止血的目的;告知患者有可能会出现术后伤口疼痛,必要时可自备止痛药;术后伤口避免碰水;饮食方面要保证入量,宜清淡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同时戒烟限酒,避免辛辣刺激,告知患者换药以及拆线时间,嘱患者按时来院复诊。
2.为患者进行换药操作,护士与患者开始交谈时,不要过于急促,应采用有礼貌优先和循序渐进的方式,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护士应针对评估的结果,结合病人年龄、性格、职业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方式和内容,将沟通贯穿于整个换药过程中。
(1) 换药前解释
换药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和恐惧感。由于伤口换药时刺激创面的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及因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而导致伤口短时间不能愈合的病人,其情绪改变明显。作为换药室专业护士对每个病人在仔细了解病情的前提下应向病人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其正确认识疾病和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使病人认识到不良的情绪状态可降低人体的抗感染能力,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伤口延迟愈合;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调动自身潜力,有助伤口愈合。护士评估伤情后向病人说明换药方法、用药以及配合,同时给予一定的保证,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促进其缓解紧张与恐惧感。
(2) 换药中的关怀
护士在处置过程中多与病人交流,询问病人的感受,适时地关心、安慰和鼓励病人,及时发现和处理晕厥等异常情况。在仔细熟练操作的同时,注意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如可进行饮食指导,嘱病人加强营养,多食肉类、蛋类、奶类、新鲜蔬菜、水果,以促进伤口愈合。对于糖尿病病人指导糖尿病饮食,说明控制血糖与伤口愈合的关系等。
(3) 换药后宣教
在结束操作后向病人讲明必要的注意事项及复诊换药时间。如嘱病人不要在饥饿状态下来换药,以免发生晕厥。根据伤口情况向病人交代下次换药时间以及伤口拆线时间。脓液、分泌物较多的伤口,每日换药一次或多次,并保持表层敷料不被分泌物湿透;分泌物不多、肉芽生长较好的伤口,可2 d~3 d换药1次。清洁伤口在缝合后第3天换药1次至伤口愈合拆线。沟通中注意消除很多病人换药越勤、伤口愈合越快的错误想法。向其讲解频繁的换药,对伤口创面造成反复牵拉、撕裂,降低了局部组织的免疫和再生能力,打乱了局部微循环的灌注及促生长因子的聚集,同时增加了与外界细菌接触的机会,导
致伤口愈合不良。对于手、足及关节部位的创伤,有局部固定者,需向病人和家属交代观察血液循环的方法及观察指标。如遇患肢颜色改变、皮肤温度较健侧低,或患肢肿胀明显、皮肤温度高,有搏动性疼痛,应嘱病人随时来换药处理。指导病人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未包扎的手指或脚趾可进行舒展练习,特别是拇指关节的对掌练习。未固定的关节可进行屈曲及伸展练习,经常做抬举上肢或抬腿练习,锻炼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恢复
患肢的功能[2]。通过沟通使病人对治疗有全面的了解,避免盲目紧张,提高了自护能力,促进了伤口愈合。
(三)治疗性沟通的评价
在病人换药期间根据上述5个方面即时评估,根据反馈信息随时调整下一步的沟通要点和方式。整个治疗结束时发放病人满意度调查表。本组实施治疗性沟通病人满意率达99.5%,较实施前有明显提高。
三、体会
(一)重视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最初印象,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医患、护患关系紧张这个矛盾的凸显,促使护士应该以更好的服务和沟通去面对病人。护士不能仅仅认为换药技术好就对患者冷言冷语,根据时代需求,要改变自身观念,不仅要换药技术好更要有良好的沟通技术技巧。从内心把患者当亲人,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理解他们的心情以及他们的痛苦。良好的第一印象和沟通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护士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让患者感觉到温暖,使得护患关系融洽,作为门诊护士从仪表、一言一行都应让病人感到你是一个受过严格培训、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护士,从而缩短与病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沟通的愿望。病人进入治疗室首先要热情接待,微笑是最好的语言,是沟通的先决条件,得体的称谓是建立良好关系的起点。
(二)加强沟通技巧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