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话脑病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脑梗塞中医辩证论治

脑梗塞中医辩证论治

脑梗塞中医辩证论治脑梗塞在中医的“中风”范畴内,关于中风的病因学说,唐宋以前多以“外风”学说为主,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

如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其中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类中。

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塞的脑血管疾病。

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中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塞,称为脑血栓形成。

其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或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脑梗塞称为脑栓塞。

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突然发生的局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旧称脑血栓形成。

该病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70%,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男性比女性高。

【病因病机】本病病因较多,从临床看,以内因引发者居多,具体如下:1.情志郁怒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

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

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累过度《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

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

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4.气候变化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

脑梗塞中医辨证及治疗

脑梗塞中医辨证及治疗

脑梗塞中医辨证及治疗中医治疗方式温和且拥有不错的成效,成为很多患者的优先选项。

使用中医治疗脑梗塞,在中医辩证理论下,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判断患者的病情,运用经历上千年时间积淀的中医理论,分析神经系统疾病——脑梗塞,收获不俗的效果。

中医在脑梗塞治疗方面,于辨证施治思维下,将现代中医与传统中医经络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植物神经紊乱、脑梗、脱髓鞘、共济失调、特发性震颤等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治疗成效显著。

一、中医辩证诊治脑梗疾病的原理中医辩证是结合现代中医与传统中医理论统筹在一起,透过表现分析病症出现的原因,在中医辩证方式下直达病灶。

在中医辩证方式下扩张患者的血管,患者病灶部位的血液循环会因为血管扩张加快,而疼痛物质的代谢也会相继加快,在此种状态下利用中医温阳散寒、化瘀止痛、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等手段,从而可以改善人体内因脑梗形成的恶性循环(图1脑梗塞机理示意图)。

图1 脑梗塞二、中医辨证施治优点中医中药在改善脑供血、治疗气滞血瘀方面有良好的成效。

在中医辩证治疗的方式下不会伤害患者的胃肠道,与西医治疗方式不同,也不会对肝肾造成较大的刺激。

比如天麻、白芷、羌活、防风等药物可以祛风止痉,川芎、熟地、白芍等药物可以养血活血。

选择中医辩证方式治疗脑梗,可以在中医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等方式下治疗脑梗塞。

与西医开放性手术方式不同,不存在手术治疗存在的粘连等问题,规避由手术引发的一系列创伤后遗症。

在中医辩证治疗的方式下,对人体神经系统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选择辨证论治的方式,拥有远期巩固治疗且治疗效果优异的优势,也不会因为治疗手段引起新的疾病。

三、病因机理与治疗方法脑梗塞的病因较多,但是对相关病因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是由内因所致。

1.临床表现为暴怒,在此种情绪下会伤害到人的肝,暴怒会让人在短时间内血气上涌。

如果人一直处于悲伤、恐惧、紧张等情绪下,也容易患上脑梗塞。

2.人在疲劳过度的情况下容易患病,对大量案例进行调查,发现脑梗塞与过于疲劳有一定的联系,因为操持过度,导致阴血暗耗、火旺于上,这是诱发脑梗塞的病因。

张觉人教授中医辩证分型治疗肺性脑病经验探讨

张觉人教授中医辩证分型治疗肺性脑病经验探讨

张觉人教授中医辩证分型治疗肺性脑病经验探讨张觉人教授中医辩证分型治疗肺性脑病经验探讨引言:肺性脑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

对于肺性脑病的治疗,纵观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其中以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方法独具特色。

张觉人教授作为中医界的权威人物,他在肺性脑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他的治疗经验进行探讨。

一、肺性脑病的基本概念肺性脑病是由严重肺部疾病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肺性脑病通常伴随肺部感染、缺氧、肺炎、病毒感染等肺部疾病发生。

其临床表现包括神志改变、意识障碍、嗜睡、迷茫、精神错乱等,严重时可发展为昏迷。

二、张觉人教授的治疗经验1. 辨证施治:张觉人教授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辩证进行治疗。

对于肺性脑病患者,常见的辨证为阴虚火旺、痰浊阻络、气阴两虚、痰火互结等。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他采取相应的中药和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2. 清热利湿:肺性脑病常常伴有痰火的表现,所以清热利湿是治疗肺性脑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清热药物,如黄连、黄芩等,可有效减少炎症反应,缓解病情。

3. 补益气阴:张觉人教授认为气阴两虚是肺性脑病的常见辨证之一。

他常常使用黄芪、人参等补益气阴的中药来调理患者的身体,增强免疫能力,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4. 针灸疗法:张觉人教授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了针灸疗法治疗肺性脑病。

如对于痰浊阻络的患者,他采用穴位刺激的方法,以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痰浊;对于气阴两虚的患者,他使用温针疗法来补益气阴。

三、张觉人教授治疗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张觉人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他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对肺性脑病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临床观察数据表明,他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神志改变、意识障碍等症状,并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四、结论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方法在肺性脑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张觉人教授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中医脑病诊疗方案

中医脑病诊疗方案

中医脑病诊疗方案概述脑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功能异常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脑病诊疗方案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针对不同脑病症状和类型的综合疗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脑病的常见诊疗方案。

诊断与辨证中医脑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

常见的脑病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失眠等。

体征方面常见的有舌苔、脉搏等。

辨证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脉象和舌象等因素,确定脑病的具体病机。

治疗原则中医脑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柔养刚”。

即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调理气血运行,改善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脑病的目的。

方案一:调补脑气方【处方】黄耆30g,山药30g,白术20g,天门冬20g,党参20g,甘草10g。

【制法用法】加水煎煮,去渣取汁,隔渣取汁温服。

【功效】补益脑气,提升脑功能。

【适应症】多梦、健忘、失眠等脑功能障碍。

方案二:清热解毒方【处方】苍术20g,黄连20g,黄芩20g,连翘20g,薄荷10g。

【制法用法】水煎煮,隔渣取汁,分二次服用。

【功效】清热解毒,缓解脑病症状。

【适应症】高热、烦躁、神志不清等脑病症状明显者。

方案三:活血化瘀方【处方】桃仁15g,红花10g,川芎10g,牛膝10g,丹参10g。

【制法用法】水煎煮,去渣取汁,温服。

【功效】活血化瘀,促进脑供血,提高脑功能。

【适应症】脑血栓、脑梗塞等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病。

方案四:养阴清燥方【处方】玄参15g,天花粉15g,百合20g,麦冬20g,合欢皮20g。

【制法用法】水煎煮,去渣取汁,隔渣取汁温服。

【功效】养阴清燥,改善脑功能,缓解脑病症状。

【适应症】耳鸣、目眩、口干舌燥等脑病症状。

方案五:安神定志方【处方】黄连15g,珍珠粉10g,青皮10g,茯苓15g,龙骨15g。

【制法用法】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二次服用。

【功效】安神定志,缓解神经紧张,改善脑病症状。

【适应症】焦虑、多梦、失眠等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脑病。

使用中医脑病诊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细目一:概述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1.头痛的概念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2.头痛的源流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

《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

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清代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讨论主要为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头痛的常见病因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二、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内伤头痛病性较为复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细目三:类证鉴别一、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中医脑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脑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脑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脑病与神经系统疾病,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大。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对于这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独到的优势。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中医脑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中医脑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中医脑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辨别病情的特点,确定病因,并作出相应的诊断。

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中医重视通过观察患者的脸色、舌苔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比如,面色苍白、舌苔厚腻等表现可能提示阴虚内热的病因。

2. 闻诊:中医通过听取患者对疾病相关症状的描述,如头痛、眩晕等,综合判断病情。

比如,听到患者有头晕目眩的自述,可能与肝阳上扰的证候相关。

3. 问诊:中医注重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流,了解其病情及身体状况的细节,从而确定疾病的诊断和辨证施治的依据。

比如,询问患者有无失语、抽搐等症状,有助于判断脑病类型。

4. 切诊:中医以脉搏为窗口,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比如,患者左脉沉细、右脉浮弱,可能与中风的证候有关。

二、中医脑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脑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拔罐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中医注重选用药物以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常见的中药如川芎、熟地黄等对于脑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药物治疗时需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的具体表现进行个体化调配。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特色之一,通过在特定经络穴位施行刺激,以改善人体的气血循环,调整机体功能。

针灸疗法对于头痛、失眠等与脑病有关的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和治疗作用。

3. 拔罐疗法:拔罐是中医常用的一种外治方法,通过在特定部位施行负压,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身体的代谢。

拔罐疗法常用于治疗颈椎病、偏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疼痛症状。

中医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神经组织及其功能的各种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病、癫痫等。

中医学认为,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可以有效地治疗这些疾病,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脉象、舌象等综合分析,将患者的病情划分为不同的辨证类型。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辨证分型有气虚、阳虚、痰湿、血瘀等。

通过了解患者的具体辨证类型,医生能够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药是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选用具有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药材进行配方。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川芎、丹参等,它们可以起到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比如帕金森病、头痛等,针灸可以缓解疼痛、改善运动功能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手段,通过对人体经络的按摩推拿,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对于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推拿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等。

4.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医建议饮食宜清淡,以养血、调理气血为主。

比如,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蛋白质高的食物,可以帮助改善神经功能。

三、中医辨证施治举例以中风为例,中风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脑部功能障碍的疾病。

中医辨证施治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划分为气虚、痰湿、血瘀等类型。

如果患者属于气虚型,中医可以使用补气药物如黄芪、党参等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针对脑部功能障碍采用针灸疗法,刺激特定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

如果患者属于痰湿型,中医可以使用化痰药物如半夏、枳壳等进行治疗,还可以通过推拿按摩,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脑病是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功能异常的疾病。

中医学认为脑病是由于气血不足、痰浊内蒙、通窍不利等原因导致脑部病变。

中医在脑病的诊疗中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施治在脑病诊疗中的应用1. 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辨证治疗脑病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病情,从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及体质等方面综合分析,找出病因,明确病程,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辨证类型根据辨证特点,将脑病的辨证分为气虚证、气实证、痰瘀证、血瘀证等。

每一种辨证类型对应着不同的病因和病机,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3. 方案制定对于脑病患者,需综合分析病情,包括病人的症状、病程、体质等方面的情况。

根据辨证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

二、药物治疗方案1. 气血虚弱型气血虚弱型是由气血不足引起的脑病。

治疗时应以补气养血为主要方向,可选用人参、黄芪、当归等药物。

药方示例:- 人参30g,黄芪30g,当归15g,白术10g,白芍10g,熟地15g,川楝子10g - 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 痰浊内蕴型痰浊内蕴型是由于痰湿阻滞引起的脑病。

治疗时应以化痰为主要方向,可选用半夏、枳实、陈皮等药物。

药方示例: - 半夏10g,枳实10g,陈皮10g,白芥子10g,法半夏9g - 每日1剂,分2次服用。

3. 通窍不利型通窍不利型是由于阳气不足、气血瘀滞导致脑部供血不畅引起的脑病。

治疗时应以通窍为主要方向,可选用天麻、丹参、川芎等药物。

药方示例: - 天麻10g,丹参10g,川芎10g,益智仁15g,黄芩10g - 每日1剂,分2次服用。

4. 辅助疗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可采用针灸、推拿等辅助疗法来加速康复过程。

针灸和推拿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脑部供血,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注意事项1.脑病的治疗需要持之以恒,患者应积极参与治疗,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

关于脑病的中医经典

关于脑病的中医经典

关于脑病的中医经典【原创版】目录1.脑病的定义和范围2.中医对脑病的认识和分类3.中医经典对脑病的理论阐述4.中医经典中的脑病治疗方法5.中医治疗脑病的优势和局限性正文脑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功能异常或者结构损害的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脑病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如脑梗塞、脑出血、脑炎、帕金森病等。

然而,在中医学中,脑病的概念和分类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

中医对脑病的认识源于古代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中医将脑病归于“头痛”、“眩晕”、“痫病”等范畴,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脑病的发生与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密切相关,因此,治疗脑病需要从整体上调理身体机能。

中医经典对脑病的理论阐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五行理论:中医认为,脑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衡、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密切。

通过调整阴阳平衡、五行关系,可以恢复脑部功能。

2.气血津液理论:中医认为,脑病的发生与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有关。

气血津液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流通不畅会导致脑部营养不良,从而引发脑病。

3.脏腑理论:中医认为,脑病的发生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有关。

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脑部功能异常。

中医经典中的脑病治疗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养生等。

其中,中草药治疗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中医治疗脑病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脏腑功能等,选择合适的中草药进行调理。

此外,针灸、推拿等方法也可以辅助治疗脑病,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等,达到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

中医治疗脑病具有一定的优势,如个体化治疗、副作用较小等。

然而,中医治疗脑病的疗效可能较慢,且在某些情况下,中医治疗无法替代现代医学的治疗。

脑梗塞的中医药治疗与辨证施治原则

脑梗塞的中医药治疗与辨证施治原则

脑梗塞的中医药治疗与辨证施治原则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中风类型,由于脑血管发生堵塞而导致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脑组织的损伤。

中医药在治疗脑梗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药物治疗和辨证施治原则。

本文将探讨脑梗塞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其辨证施治原则。

一、中医药治疗脑梗塞的方法1. 辨证施治根据中医学理论,脑梗塞可以有不同的病因和证候类型,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中医药治疗脑梗塞主要从调整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方面入手,以促进脑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2.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脑梗塞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常用的中药有天麻、川芎、丹参、红花等,它们可活血化瘀、祛痰开窍、促进血液循环等,从而改善脑血管功能,减轻脑组织的损伤程度。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脑梗塞的治疗也有独特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风池、百会、合谷等,可以改善脑血流量,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二、辨证施治原则1. 气血亏虚型脑梗塞气血亏虚型脑梗塞表现为头晕、乏力、口干、心悸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补益气血,例如,可以选用大枣、黄芪、党参等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

同时,合理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有助于恢复患者的体力。

2. 瘀血阻络型脑梗塞瘀血阻络型脑梗塞表现为语言不清、四肢麻木、面色晦暗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例如,可以选用丹参、川芎、红花等具有疏通血脉作用的中药。

此外,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可以加速瘀血的排出。

3. 痰瘀阻络型脑梗塞痰瘀阻络型脑梗塞表现为口吐白沫、眩晕、抽搐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祛痰化瘀,例如,可以选用天麻、半夏、陈皮等具有祛痰开窍作用的中药。

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和油腻食物,有助于痰液的消散。

4. 气滞血瘀型脑梗塞气滞血瘀型脑梗塞表现为胸闷、胁肋隐痛、情绪烦躁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行气活血,例如,可以选用香附、青皮、山楂等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中药。

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积极的心态对恢复也有重要作用。

脑卒中的中医辨证治疗法

脑卒中的中医辨证治疗法

脑卒中的中医辨证治疗法发表时间:2020-12-11T09:18:01.35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0年8期作者:王超六[导读] 经常会因没未及时送医而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让患者及其家人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及代价。

雅安市石棉县中医医院随着天气转冷,气温开始逐渐下降,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之大幅度增加。

就目前为止,与脑卒中患者数量增加相对应的是治疗的严重滞后性,加上部分的患者家属对于脑卒中的认识有限,经常会因没未及时送医而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让患者及其家人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及代价。

脑卒中就是人们所常说的“中风”,也被称为“脑血管意外”。

这种疾病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疾病,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是极为严重的,并且较多的患者都会有后遗症。

主要是因为患者脑部的血管发生突然性的破裂或者血管堵塞致使血液无法畅通地流入到大脑当中,进而导致脑组织发生损伤。

脑卒中还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两种。

其中出血性卒中的致死率是非常高的,就城乡地区合计调查发现脑卒中在我国死亡原因中占据第一位,更是致使成年人发生残疾的主要原因;而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几率远高于出血性卒中,在发病总数中所在占据的比例为70%左右,因颈内动脉、椎动脉闭塞而引起的缺血性卒中,该病症发病的主要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且男性的多余女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来说其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就目前为止我国一直缺乏高效的脑卒中治疗方案。

中医在治疗脑卒中疾病的过程中是以辨证治疗为主的,由于脑卒中病症的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包括肝肾不足,气血不足;标实包括;风、瘀、痰、火。

但是由于不同患者的病程发展情况并不一致,所以在进行治疗过程中需要有轻重缓急之分。

临床上脑卒中又分为两大类:中经络与中脏腑。

其中中经络患者无神志改变,其主要症状为口眼歪斜、舌强言謇,半身不遂以及语言障碍等方面,一般病情较轻,病位较浅;而中脏腑患者的病情较重,病位较深,有神志异常,表现为突然昏扑、不省人事、神思恍惚或昏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至不能言语、偏身麻木等症状,急性期可伴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大多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脑梗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梗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梗的中医辨证论治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脑梗病例也逐渐增多。

脑梗是指脑部血管突然发生闭塞,导致大脑缺血缺氧,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瘫痪、失语等后遗症,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西医对脑梗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靠药物和手术治疗,但中医却凭借其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在脑梗的治疗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脑梗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指在准确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提出针对性治疗方案。

在脑梗的治疗中,中医辨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根据中医理论,“病因”是导致脑梗的基础,中医辨证就是要诊断出病因,从而针对病因提出相应的辩证施治方案。

脑梗的发生有多种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烟酒过度等,对于不同的病因,中医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二、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中医辨证论治是针对脑梗所提出的具体治疗方案。

1. 肝肾不足型肝肾不足型脑梗患者,患者容易疲劳、乏力、头昏、痴呆、手脚发凉,甚至出现失语、瘫痪等情况。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首先要滋补肝肾,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菟丝子、山药等。

其次,要加强血脉通畅,常用的中药有当归、黄芪、川芎等。

同时,还需要补充营养,增强抗病能力,常用的中药有人参、白术、黄精等。

患者平时还需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2. 痰湿阻滞型痰湿阻滞型脑梗患者,患者容易头痛、头晕、口苦、口干、脾胃不和等症状。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要祛除湿痰,常用的中药有陈皮、茯苓、半夏等,同时要调理脾胃,常用的中药有甘草、山楂、泽泻等。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平时还需多多运动,促进身体排除湿气。

3. 血瘀型血瘀型脑梗患者,患者容易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手脚麻木等症状。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要活血化瘀,常用的中药有川芎、桃仁、红花等,同时还要调理气血,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山楂等。

治疗期间患者还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在饮食方面多食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中医辩证治疗脑出血

中医辩证治疗脑出血

中医辩证治疗脑出血中医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瑰宝,经历了几千年而不衰竭,在脑出血治疗中效果显著。

主要是通过辨证施治,不仅能够“化瘀”,促进患者脑部血块消散,同时能够对患者机体五脏六腑进行调整,配合针灸、按摩等疗法,对患者大脑神经系统进行刺激,从而促进受损区域恢复。

脑出血是临床重要为重病症,对人体大脑会造成极大的损伤,导致大脑区域受损,必须给予精准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主要是根据不同患者个体情况、病情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在治疗脑出血及后遗症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1方剂治疗1.1痰热内闭心窍型脑出血此类脑出血患者通常起病急,且患者出现牙关紧闭、昏迷不醒、口噤不开等症状,患者肢体会收紧并频繁进行抽搐,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患者面部发红,身体发热,观舌苔有厚厚的黄腻,气息粗重且伴有严重的口臭,从脉象上呈现弦滑脉。

痰热内闭心窍型脑出血患者应该“泻热熄风、开窍化痰”,常用“礞石滚痰丸加减”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肢体抽搐,则可以加入1克羚羊粉、30克钩藤、12克天麻;对于神昏、烦躁的患者,可以加用清开灵注射液进行注射治疗。

1.2风火上扰清窍型脑出血此类脑出血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晕厥,出现迷蒙、神情呆滞、半身不遂等症状,舌红绛、舌苔有厚厚的黄腻,脉象:弦滑而数。

对于风火上扰清窍型脑出血患者,主要采用“镇肝、熄风、开窍”治疗,主要方剂为“羚羊钩藤汤加减”。

如果患者神志昏迷,则可以加1付安宫牛黄丸,采用鼻饲的方式;若患者存在便秘症状,则可以加入6克川军;若患者痰多,则可以加20ml的竹沥水,每天用3次;如果患者存在抽搐症状,则可以加入10克僵蚕、6克全蝎。

1.3髓海空虚型脑出血此类脑出血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疼,早期出现反应迟钝、健忘,发作时目光呆滞,后期偏瘫、骨骼痿弱。

重要通过“填精荣脑”治疗,方剂选择“大补元煎加减”,方剂组成为:12克生蒲黄、9克茯苓、9克志远、9克菖蒲、12克郁金、9克赤芍、9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太子参、8克熟地黄、30克桑椹、15克龙眼肉、10克紫河车。

中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中医认为,神经系统疾病多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有关。

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通过辩证论治可以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一、中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辨证要点1.辨证分型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辨证分型包括气血亏虚、痰湿内蕴、肝风扰动等。

对于气血亏虚型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常用补气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痰湿内蕴型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常用化湿祛痰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肝风扰动型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常用平肝熄风的方法进行治疗。

2.辨证依据中医辨证依据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质、舌苔等进行望诊;通过听取患者声音、咳嗽声等进行闻诊;通过询问患者病情、病史等进行问诊;通过触摸患者脉搏等进行切诊。

这些辨证依据能够反映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阳气是否亢盛等,从而帮助中医确定辨证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原则是根据辨证分型选用合适的药物。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等。

例如,对于气血亏虚型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常用补益气血的药物,如党参、黄精等;对于痰湿内蕴型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常用化湿祛痰的药物,如苏子、白朮等;对于肝风扰动型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常用平肝熄风的药物,如钩藤、天麻等。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

常用的针刺方法有温针、寒针、灸法等。

例如,对于中风偏瘫患者可以采用温针疗法,通过熨灸或温针刺激瘫痪的肢体,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气血供应。

3.推拿按摩治疗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推、拿、捏、拉等手法,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

例如,对于面瘫患者可以采用推拿按摩手法,通过刺激面部和头部穴位,促进神经恢复、改善面部肌肉的张力。

【精】辨证论治话脑病

【精】辨证论治话脑病
阳气盛则阳桥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 “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故其病新发者
,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桂枝加龙 骨牡蛎汤调和营卫,引阳入阴
防病顺自然 辨证讲四时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 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春:生发之机 ❖ 夏:生长之机 ❖ 秋:收敛之机 ❖ 冬:收藏之机
“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 气乱”
❖ 二睡眠:“天人合一”,“因时之序”;卫气昼行阳则寤,夜行阴则寐,顺
应昼夜四时阴阳变化
❖ 三居处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以气养人之阳,故“室大多阴,台
高多阳。多阴则厥,多阳则接。此阴阳不适之患也”空调病、过敏性鼻炎。
脑病的范畴
❖ 中风; ❖ 头痛; ❖ 头晕; ❖ 失眠; ❖ 情志病(抑郁、焦虑、强迫); ❖ 占 年健康白皮书疾病和亚健康44%。
医学给我们启示
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显示: ❖ 医学不可能消灭疾病; ❖ 医学不可能杜绝死亡; ❖ 许多疾病常常伴随病人终生;
医学上的四大误会
❖ 把治疗和治愈联系在一起;42/数千/特鲁多 ❖ 所有的疾病(甚至症状)都需要治疗;过度医疗 ❖ 医学与人文的分离;技术至上、医患距离 ❖ 把疾病看成是一个完全有害的生物过程;
四季防病-春重生机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 伤肝—阳气生发不足,奉(夏)长着少,则
夏(火不足)为寒变 ; ❖ (一年)春天保护肝胆的生发之气 ; ❖ (一日)子时胆当令,丑时肝当令; ❖ 子时睡眠在养肝胆; ❖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春重生机-辨证施治
❖ 头晕口苦口臭小柴胡汤案例 ❖ 某男:每日7点左右头晕眼花,口苦,9点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季如何收

减苦增辛: “是月心脏气微,肺金用事,宜减苦
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脾胃,勿犯邪风,令人 生疮,以作疫痢。”孙思邈 饮食方面,应以防燥护阴、滋肾润肺的食品为 主,宜食麻润其燥。秋天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 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 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
秋季如何收
“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 阳气盛则阳桥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故其病新发者, 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桂枝加龙骨 牡蛎汤调和营卫,引阳入阴
防病顺自然 辨证讲四时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 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生发之机 夏:生长之机 秋:收敛之机 冬:收藏之机

动的时候,不要扰乱阳气,尽量使阳气潜藏,不要 扰动阳气,生活规律上要注意。
四时防病—冬季封藏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日入而息,日出而 作”;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若无若匿”,就好像潜伏,藏匿下来一样。 “若有私意”,好像自己有什幺私事不愿意泄露。 “若已有得”,要保持一种好像自己有所得。有

冬吃萝卜夏吃姜:“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
加之贪凉饮冷,顺应夏季阳气生发,并温中散寒;冬天天气 寒冷,人们多食热物,胃内易积火,萝卜为寒物,食萝卜可 祛火生津。

长床萝卜下床姜:早上起床人体阳气开始生发的时候,
这时候吃姜利用的是其升阳助阳的作用,谚语 “早吃三片 姜,胜过人参汤”“晚上吃姜,胜似砒霜”,
麦冬五味,以保肺而生津。(肺为水之上源,火旺克金,则金不能生水,麦冬合
人参,生脉生津。)用黄柏以泻热而滋水,青皮平肝而破滞,当归养血而和阴,
神曲化食而消积,升葛解肌热而升清。(清气上升,能生津液,又风能胜湿。)
泽泻泻湿热而降浊,陈皮理气,甘草和中,和之以益气强脾,除湿清热也。
四时防病—秋季要收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 明。” 容平,“容”就是容纳,“平”就是平和,意思是
四时防病—冬季封藏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 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 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 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四时防病—冬季封藏
“冬三月,此谓闭藏”,万物潜藏,阳气潜 藏于内;“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水冰地坼”,水结冰,地被冻裂, “无扰乎阳”,阴寒之气盛,所以人体要注意活

秋气是平和而宽容的收纳之气。

“天气以急”,秋应燥气,燥气收敛,“燥”从
火,就是用火热之气来凝敛。

“地气以明”,地气一升, “秋高气爽”。燥干
之物会很紧密,如同“金”,故燥气属金。
秋季如何收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 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的睡眠规律要与鸡同 步,顺应收敛之气。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使心志安逸宁静,以缓和 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敛肃清也为清理夏壅而冬藏。 肺气清肃则功能正常,“气血得以收养”
“四气调神”辨脑病
山东中医药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 王兴臣
王兴臣教授简介


教授,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山东省名中医专家; 中华中医学会脑病分会委员; 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中医内科分会理事; 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亚健康分会理事; 山东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中医学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委; 山东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常委; 山东省卫生应急事件专家组成员。
脑病的范畴
中风; 头痛; 头晕; 失眠; 情志病(抑郁、焦虑、强迫); 占2014年健康白皮书疾病和亚健康44%。

医学给我们启示
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显示:


医学不可能消灭疾病;
医学不可能杜绝死亡; 许多疾病常常伴随病人终生;
医学上的四大误会

把治疗和治愈联系在一起;42/数千/特鲁多 所有的疾病(甚至症状)都需要治疗;过度医疗 医学与人文的分离;技术至上、医患距离 把疾病看成是一个完全有害的生物过程;


爱无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心的阳气不足,暑
热蒸腾;李东垣清暑益气汤;
肉苁蓉粥:肉苁蓉30克 小米、白米一起熬粥,
稍加一点盐,补心气、润肠、通便; 夏季化湿 湿遏阳气,藿香正气,三仁汤,艾叶, 荷叶,苏叶及“花草四雅”(兰花、水仙、菊花、菖 蒲) ;
夏季抑郁-东垣清暑益气汤
黄芪、苍术、升麻各6g,人参、炒神曲、橘皮、白术各3g,麦冬、当归身、炙甘
四季防病—夏季重长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 病。” 逆之则伤心,即没有保养好生长的气机 ,则伤心 (火),火伤至长夏则不生土,土不生金,至秋天 则为“痎疟” ; “奉收者少”,呈给秋天收敛气机的东西就少; “冬至重病”, 秋不收,冬不藏,冬至一阳无从生。


夏季重长—辨证调治

四时防病—夏季重长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 也。” 晚睡早起,重在生发、生长; 无厌于日,不厌倦太阳,享受阳光; “使志无怒”,让志向不要压抑; “使华英成秀,让花朵绽放,以便未来能结出果实; 使气得泄,让气不闭而能外泄。
四季防病-春重生机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 生。” “此谓发陈”:“陈”-沉积,冬季所藏和积 累,为生发的基础—冬天藏精,春不病温。

四季防病-春重生机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 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 早睡早起:熬夜耗精,懒卧抑阳; 广步于庭:闲庭信步,舒放自如; 被发缓形:虚怀宽衣,道骨仙风; 以使志生
医学的目的—健康长寿
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万物之纲纪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平阳秘×阴阳平等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纯阴无阳为“死阴” 阴阳失调,疾病丛生;阳不患多,贵在潜藏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上工治未病
未病先防: “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 之 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既病防变 :“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 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 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 者,半死半生也。”

防病重于治疗,防治要遵原则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中风起于早晨)
顺应四时,及时适应气候变化,避免外邪伤害,就
可防治疾病的发生——即外避邪气。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不寐源于杂念)
思想闲静,没有杂念,就能使人体的真气充盛,从
而防治疾病的发生——即内养真气。
预防从何处着手—顺阴阳

一性情:心性修养,君主神明。“阳气者烦劳则张”(外散不收,难归本位),
“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 气乱”

二睡眠:“天人合一”,“因时之序”;卫气昼行阳则寤,夜行阴则寐,顺
应昼夜四时阴阳变化

三居处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以气养人之阳,故“室大多阴,台
高多阳。多阴则厥,多阳则接。此阴阳不适之患也”空调病、过敏性鼻炎。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收是常理,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肺。 到了冬天阳气不能潜藏,阴寒过盛,所以发 生飧泄之病。 “奉藏者少”,因为秋收没养好收气,所以 到冬藏闭藏之气则不足。升阳益胃汤、补中 益气汤

秋季不寐—升阳益胃汤




黄芪(30克) 白术(5克)茯苓(5克) 人参(15 克) 炙甘草(15克)羌活(9克) 独活(9克) 防 风(9克) 半夏(15克)橘皮(6克) 柴胡(5克) 白芍药(9克) 泽泻(5克) 黄连(1.5克) 一、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二、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 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三、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 也。 补中有散,发中有收,气足阳升,正旺而邪服。

四饮食 :地以食养人之阴,所以《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
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气胜形则寿,形胜气则夭”。滥 用抗生素。《伤寒论》治外感发热有汗无汗为关键(鼓舞阳气)
治疗失眠第一方-半夏秫米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尽,阴气盛则寐,阴气尽、阳气盛则寤
冬季失眠-引火汤
熟地黄、巴戟天、天麦冬、五味子、云茯苓、 怀牛膝 肾属水,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宅,水火 相抱,阴平阳秘。 水亏于下,火失其制,,浮越于上则下肢发 冷,失眠头面发热或口舌生疮—水浅不养龙 当归四逆汤 桂枝、当归、木通、白芍、细辛

冬季养生—薯蓣丸

补气养血 健脾固肾 扶正祛邪—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一切久病
夏季重长—辨证调治

睡午觉,早起至中午,劳力劳心,睡午觉(11点
到1点,通于心),顺应阴阳消长;
晒太阳打喷嚏,流清涕,流眼泪,驱出阴寒凝滞,
推动人体气血运行;
吃海鲜吐泻,或不吐不泻而过敏,属于阴寒 蓄积,建议一是少吃,二是熟吃,第三就是伴姜吃, 或者吃完后感觉不舒服,熬姜汤喝。
夏季重长—辨证调治
草各2g,青皮1.5g,黄柏2g-清暑益气,除湿健脾
主治:暑湿蒸人,脾土受伤,故肢倦便溏。暑热伤肺,故气促心烦,口渴,便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