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设计工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工法

(QB/ZTYJGYGF-QL-0405-2011)

桥梁工程有限公司廖文华刘涛

1 前言

1.1 工艺工法概况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中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为: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日本建筑学会的标准是:“结构断面尺寸在80cm以上,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的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综上,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其根本特征是结构厚实,混凝土量大,水化热使结构物产生温度和收缩变形,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温度变形引起的开裂。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问题是桥梁基础施工中十分重要的课题,对于桥梁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如何制定合理的裂缝预防和控制措施,对混凝土材料进行准确评价并加以合理利用,将关系到整个桥梁基础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因此,全面深入地开展桥梁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全套技术研究可为桥梁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并对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工程安全度、节约工程投资都具有重大意义;为了防止大体积承台混凝土产生裂缝,在满足大体积混凝土耐久性要求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养护条件、温控措施五大方面提出控制原则和具体技术指标,用于指导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施工。

1.2 工艺原理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法是通过对混凝土配合比和外加剂的优选,在满足设计指标的前提下,降低水泥用量,采取综合温控措施,在计算混凝土内部温度场和应力的前提下,对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养护等全过程进行控制,防止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

2 工艺工法特点

2.1 采用综合温度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温差应力产生的裂缝以及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缝。

2.2 采用综合温度控制措施,减少了浇筑混凝土的分层次数,提高结构的整体性。

2.3 本施工工艺,减少了施工工序之间的交叉,取消了各种施工缝的处理工作,从而简化了施工程序,加快了施工进度。

3 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桥梁等建筑中的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人防及地下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的基础底板,桩基础的承台、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等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

4 主要技术标准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

《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评定标准》(JTGF80/1)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G076)

《铁路桥涵施工规范》(TB 1020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 50496)

《铁路桥涵施工规范》(TB 10203)

《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15)

5 施工方法

大体积混凝土开裂主要是水化热使混凝土温度升高引起的,所以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混凝土温度升高和温度变化速度,具体措施有原材料的选用、配合比设计、分层浇筑、冷却管的埋设及通水冷却,最后混凝土浇筑完毕待其初凝后进行保温养护。

6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6.1 施工工艺流程

图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流程图

6.2 操作要点

6.2.1 施工准备

1 浇灌混凝土的模板,钢筋及管线等应事先全部安装完毕,检查合格。

2 原材料经检查符合要求,试验室已下达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

3 磅秤(或自动上料系统)经检查度量准确,振捣棒经检查试运转合格。

4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配合比设计原则除应符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4.3条外,尚应符合如下原则:

1)混凝土配制强度等级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执行,不宜超强,否则对温控不利,而且要尽可能利用后期强度,水泥宜采用中低水化热水泥,如矿渣硅酸盐类水泥。

2)混凝土的水灰比宜在0.4~0.6,砂率宜为35~45%,建议砂率取39%以上,初凝时间宜在4小时以上,坍落度在12~16cm。

3)为了减少绝对用水量和水泥用量,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可泵性和延长缓凝时间,可掺加优质粉煤灰和抗裂、防渗、减水、缓凝等外加剂。

4)为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应掺一定数量的UEA膨胀剂。

5)细骨料宜采用中砂,其通过0.315mm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应少于15%,含泥量不得大于1%。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其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0%,含泥量不得大

于1%。

5 混凝土水化热试验。

1)大体积混凝土水泥水化发热量是温度裂缝控制最关键的一个参数,因此,在进行配合比试验时必须同时进行水化热试验研究。

2)胶凝材料的水化热试验必须进行,并测量3天、7天、14天、28天的发热量。7天的水化热不宜大于250kj/kg。

3)有条件时应尽可能进行混凝土的水化热试验,避免由胶凝材料的水化热推算混凝土水化热带来的误差,以提高试验的精度。

6 输送管道设计

1)混凝土输送管应根据工程和施工场地特点、混凝土浇筑方案进行配管,应尽可能缩短管线长度。为减少压力损失,少用弯管和软管。输送管的铺设应保证安全施工,便于管道清洗和故障排除。

2)输送管道布置要求横平竖直。在同一条管线中,就采用相同管径的混凝土输送管;同时采用新、旧管段时,应将新管布置在压力较大处。

3)混凝土输送管应根据粗骨料最大料径、输送距离等确定。当粗骨料最大料径为40mm时,混凝土输送管最小管径为125mm。

6.2.2 材料选择与质量控制

材料措施是选择混凝上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目的是使混凝土具有较大的抗裂能力,即尽量使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较小,抗拉强度及极限抗伸变形能力较大。原则是在选材的基础上通过优化配比,以获得“低温(低浇注温度)”、“低热(低水化热温升)”混凝土,借以缩小温差,减少或避免裂缝,达到裂缝控制的目的。其具体做法如下:

1 水泥

为降低混凝土水化热,一般采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了解水泥熟料中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及铁铝酸四钙等矿物成分含量。使用前应进行水化热分析,并检测其碱含量及化学成分;水泥中C3A含量不宜超过89/6,水泥细度(比表面积)不超过350m/kg,游离氧化钙不超过1.95/5,氯离子含量不宜超过水泥质量的0.2%,水泥含碱量不宜超过水泥质量的0.6%。混凝土内总含碱量不应超过3.0kg/m³。混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