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高新技术产业迄今没有严格的定义。国际上一些国家,如美国用定量方法,即用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总销售额的比值和专业技术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值定义高新产业。我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规定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11类新技术产业为高新产业。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通过资金和政策的倾斜,在西部地区布局了一大批高新产业及其园区,希望通过其技术、知识含量高的特点,合理配置西部资源,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带动西部经济的腾飞。本文分析西部高新产业布局现状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一、西部高新产业布局现状 1、高新产业集聚形成高新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又称产业地理集中,是指某产业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相互集中的现象。一般说来,产业的地理集中可以获得多方面的集聚经济效益,如利用公共基础设施、便于企业之间的沟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等。我国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要发展高新产业,若能形成有效的高新产业集聚,充分利用产业集聚的优势是一条很好的发展之路。另外,政府为扶持高新产业的发展,在集聚区内出台一系列的特殊政策法规,吸引技术型和知识型人才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最终产品;加大风险投资管理,政府投资和政策引导的非政府投资结合,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目前,在我国高新产业集聚的主要形式是高新产业开发区。自1988年以来,全国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已达到53个。如果再包括省市批准建立的园区在内,全国各级高新区总数已达到120个。在国家级高新区中,东部地区27个,中部地区13个,西部地区13个。在西部13个高新区中,建立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8个,建立在非省会城市的5个。按所在省分,陕西3个,四川、广西各2个,重庆、云南、贵州、甘肃、内蒙、新疆各1个。 2、西部高新区空间分布。产业布局理论中,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在落后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提出了增长级理论和点轴理论。增长级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其核心是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聚集,使得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形成规模经济,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被称作“增长级”。增长级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点轴理论是增长级理论的延伸,其核心是产业先集中在少数点,即增长级,随着产业的发展,点增多,点与点之间通过各种交通通讯线路使之相连,即为轴。轴一旦形成,吸引企业和人口向轴两侧聚集,最终促经更大范围区域经济发展。西部地区高新区布局就遵循了这两条理论。对于高新产业影响其布局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和科技因素。在西部1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于1991年首批建立的5个开发区都布局在西部经济相对发达,教育科研机构较为集中的城市。其中一级城市四个: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二级城市一个:桂林。这些高新区形成西部高新产业发展的增长级。 1991年以后,国家又先后两次在西部地区设立了国家级高新区8个,这些高新区所在城市是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较好的二、三、四级城市。至此,西部地区形成以13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主,省市级高新区为辅,以交通通讯线路相连的几条高新产业发展带(轴):1重庆—成都—绵阳;2南宁—桂林—贵阳—昆明;3西安—杨陵—宝鸡—乌鲁木齐;4兰州—包头。西部高新产业增长级和产业轴线沿着西部主要大城市及铁路、公路及航道布局,一方面可以最有效的接收来
自东、中部地区的经济辐射,另一方面,高新区以其集聚效应发挥着增长级的极化作用,不断吸引周边区域的资金和人才以推动自身的产业发展,并通过企业交流、产品输出等方式产生扩散效应,影响增长级以外的区域经济。 3、西部高新产业结构。从行业分类角度看(见表一),西部高新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几大门类,且所占比重较大。如成都高新区生物工程和制药业占35%,电子信息业占28%,2003年成都高新区内这两大产业实现产值占园区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再如桂林高新区电子信息业占35%,生物制药业占17%;绵阳高新区电子信息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高新区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产业结构趋同是指不同地区开发相同或形似产业,进行同种或同类产品的生产,使得产业(行业)分工优势不明显,各地生产重复建设。西部高新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仅在园区内存在,在区外同样存在。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经济、科技、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高新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是要将新技术运用于传统工业和制造业,生产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故高新产业的发展与地区传统工业及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三线建设时期,政府在西部地区布局的大都是电子信息、制药、航空航天、能源等产业,这就造成了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高新产业结构趋同;其次,高新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知识、技术型的人力资源,西部高校、科研机构虽然较多,但是现对于东、中部地区来说相对落后,且主要集中在信息,计算机,通讯等专业,人才的有限性也就制约了高新产业发展的全面型和多样性;再次,地方政府在高新企业的培育和进入方面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也导致产业结构的趋同。从企业所有制结构看,至2003年底,西部地区登记注册的高新企业中,股份制企业所占的比重最大约为46.5%,三资企业占16%,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分别占6.9%和4.4%,其他类型企业占26.2%。高新产业具有资金密集、风险大、产品更新快、竞争强、信息的作用大等特点,要求高新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能够灵活有效的抵御风险,快速的筹集资金和获取市场信息。在这些方面,股份制、三资企业比传统的国有、集体企业更具有市场潜力。二、高新企业对西部区域经济的影响 1、自西部第一个高新园区成立以来,高新产业对西部区域经济的贡献突出。2003年我国西部13个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总收入2573亿元,较上年增长39.1%;实现工业总产值2145亿元,较上年增长35.4%;实现工业增加值643亿元,较上年增长
44.6%;实现净利润141亿元,较上年增长21.8%;上缴税额124亿元,较上年增长32.5%;出口创汇2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8.5%。分别占全国53个高新区总量12.2%、12.4%、14.7%、12.5%、12.5%和4.5%。总体上看,西部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比去年同期增长幅度较大,尤其是包头、贵阳、杨陵这样一些奇数较小的高新区,更是表现出高新产业发展的活力。 2、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高新产业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高新产业各项经济指标中所占比重变化不大。如1996年时,西部高新区总收入占全国高新区总收入的12.2%,到2003年时,这一比值为12.3%;1996年时西部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产全国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13.0%,到2003年时,该比值为12.4%;1996年时,西部高新区出口创汇占全国高新区出口创汇比值为4.0%,到2003年底,该比值为4.5%。从表中可以计算出,西部地区高新产业经济指标的绝对值增加,但是相对于全国同产业的经济指标相对值变化却不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西部地区在发展高新产业的同时有其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 1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影响高新产业的发展。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的典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