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合集下载

脂类的营养学评价

脂类的营养学评价

脂类的营养学评价脂类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素之一,对于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

脂类不仅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还参与了细胞结构的形成、维持体温、保护内脏器官和维持细胞膜的弹性等重要功能。

然而,脂类的摄入和消化吸收过程需要注意一些营养学评价指标。

脂类的摄入量和比例是评价脂类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

脂类的摄入量应根据个体的年龄、性别、体重、活动水平和健康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根据国际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天脂类摄入量应占总能量摄入量的20-35%。

同时,应合理选择脂类的来源,包括动物性脂肪和植物性脂肪。

动物性脂肪中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过多摄入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植物性脂肪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脂类的脂肪酸组成也是评价脂类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

脂肪酸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三类。

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会增加胆固醇水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而摄入适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ω-3和ω-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促进神经系统发育。

脂类的消化吸收也是评价脂类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

脂类的消化过程包括胆汁的分泌、胆盐的乳化作用和脂肪酶的作用等。

胆盐的乳化作用有助于将脂类分解成更小的颗粒,提高脂类的消化效率。

脂肪酶则能够催化脂类的水解反应,将脂类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以便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因此,消化脂类的功能正常与否会影响脂类的吸收和利用程度。

脂类的酯化程度也是评价脂类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

酯化程度是指脂肪酸与甘油结合的程度,可以通过酸价、过氧化值和酯化度等指标来评价。

酯化程度越高,脂类的抗氧化性和稳定性越好,对人体的营养价值也越高。

因此,在选择脂类食品时,应注意选择酯化程度较高的产品,以获得更多的营养价值。

脂类的营养学评价包括脂类的摄入量和比例、脂肪酸组成、消化吸收和酯化程度等指标。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ppt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ppt

关于脂肪的供能贮能作用 (1)能值最高;(是Pr和CH2O的2.25倍) (2)产生额外能量效应;
(3)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关于额外能量效应 1)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的概念: 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
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
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
(三)反刍动物添加油脂的应用
1.添加对象:瘦弱牛;泌乳期每天减重1kg以上的牛;乳 脂率较低的牛;产奶量急剧下降的牛;泌乳曲线异常的牛。
2.油脂对瘤胃养分代谢的影响
(1)影响微生物活动 油脂>DM2%-3%时,纤维分解菌受抑 制,且不饱和度越高,抑制越明显;未酯化油脂影响大于酯化 油脂。油脂添加量越高,影响越大;酯化与非酯化油脂混合后 其抑制程度小于任何一种。
4.注意防止油脂的氧化。
一类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不溶于水,而溶 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物质,统称为脂 类。饲料常规分析中将这类物质称为粗脂肪或醚 浸出物(EE)。
一、脂类的组成与分类
简单脂类 可皂化脂类
甘油脂
蜡质
磷脂类
脂类
复合脂类
鞘脂类 糖脂类 脂蛋白质
固醇类
非皂化脂类
类胡萝卜素类
脂溶性维生素
二、脂类的性质
1.脂类的氧化酸败
三、脂类的代谢
脂类的消化、吸收
脂类水解
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 小 肠黏膜摄取这些微粒 在小肠黏膜细胞中重新合 成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一、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要点:1.消化的主要部位是十二指肠,空肠
2.参与脂类消化的酶主要是胰脂肪酶、肠 脂肪酶和胆汁。 3.消化产物是甘油一酯、脂肪酸、胆酸、 胆固醇等,组成水溶性的易吸收的乳糜微粒。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文章一:给家长们的话亲爱的家长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您知道吗?脂类对咱们孩子的成长可重要啦!就说这大脑发育吧,脂类那可是关键的“营养小”。

您想啊,孩子学习累,大脑不停地转,这时候脂类就像大脑的“能量棒”,给它提供足够的动力,让孩子能更聪明,学习更棒!再比如孩子的皮肤,光滑细嫩的小脸蛋谁不喜欢?脂类就能帮忙保持皮肤的健康,让孩子的皮肤水润有弹性。

还有啊,冬天的时候孩子不容易觉得冷,为啥?因为脂类在身体里就像一层“保暖小被子”,能帮助保持体温呢。

就拿我家孩子来说,以前不爱吃含脂类的食物,结果身体比较弱,容易生病。

后来调整了饮食,适当吃了些富含脂类的食物,身体越来越棒,学习也更有精力啦!所以家长们,可别小瞧了脂类,得让孩子适当吃一些,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哟!文章二:健身爱好者们看过来各位健身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讲讲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咱健身不就是为了身体好,身材棒嘛!这脂类可少不了。

您想啊,每次咱们高强度锻炼后,身体累得不行,这时候脂类就能给咱们补充能量,让咱们能继续坚持锻炼。

而且脂类还能保护咱们的内脏,就像给内脏穿上了一层“防护服”,让它们不容易受伤。

比如说,要是没有脂类的保护,咱们剧烈运动的时候,内脏可能就会受到震动和损伤。

还有哦,脂类能帮助咱们吸收一些重要的维生素,像维生素 A、D、E、K 这些,没有脂类,这些维生素就没法好好发挥作用啦。

我有个朋友,健身的时候特别怕吃脂类,结果身体总是很虚弱,恢复得也慢。

后来听了专业人士的建议,合理摄入脂类,健身效果那是越来越好!所以咱们健身可不能一味排斥脂类,得科学对待,这样才能练出好身材,拥有健康的身体!文章三:老年朋友们听我说老年朋友们,咱们今天来唠唠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咱们年纪大了,身体更得注意保养。

这脂类啊,对咱们可有不少好处呢。

比如说,它能让咱们的关节更灵活,走路更轻松。

就像给关节上了润滑油一样,减少磨损。

而且脂类能帮助咱们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让身体的各种机能正常运转。

动物营养学(脂类的营养)

动物营养学(脂类的营养)
到氧气、日光、微生物和酶等作用而发生的脂肪 变质现象,包括出现异味及毒性。 原因有二: ▪ 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而生成分子量较小的醛和酸混合物,光和热能加 快这一氧化过程。 ▪ 因微生物作用发生水解,产生脂肪酸和甘油。脂 肪酸进一步氧化,生成β-酮酸,脱羧生成酮。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三)脂类抗氧化作用 ▪ 天然脂肪因存在抗氧化物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抗氧
化作用 。 ▪ 苯酚、苯醌、α-生育酚、没食子酸和没食子酸
盐等具有抗氧化作用 。 ▪ 抗氧化作用仅能维持一定时间,保持时应加抗氧
化剂。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四)脂类氢化作用 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在催 化剂或酶作用下双键加氢,转变为饱和脂肪酸, 使脂肪硬度增加,不易氧化酸败,有利于贮存, 但也损失必需脂肪酸。
是含饱和脂肪的饲粮加不饱和脂肪效果更明显。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二)构成体组织的重要原料
▪ 各器官和组织细胞的组成中均含有脂类。 ▪ 脂肪可作隔离层,保护和固定内脏器官。 ▪ 脂肪是动物生长新组织及修补组织的原料。 ▪ 脂类可参与细胞内某些代谢调节物质合成。 ▪ 糖脂类可能在细胞膜传递信息的活动中起着载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一)简单脂类 ▪ 甘油脂
动植物细胞贮脂的主要 组成成分。室温呈液态 为油,呈固态称为脂 。 ▪ 蜡质 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所生成的酯。广泛分布 于动植体中,常温常为固体。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二)复合脂类
▪ 磷脂类
✓ 动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其中以卵磷脂、脑磷脂和磷
脂酰丝氨酸较为重要。
✓ 脑磷脂与卵磷脂,区别仅在
于脑磷脂含有的是氨基乙醇 而不是胆碱。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1.脂类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脂类是含能最高的营养素,生理条件下脂类含能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2.25倍左右。

不管是直接来自饲料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甘油酯,都是动物维持和生产的重要能量来源。

动物生产中常基于脂肪适口性好,含能高的特点,用补充脂肪的高能饲粮提高生产效率。

饲粮脂肪作为供能营养素,热增耗最低。

消化能或代谢能转化为净能的效率比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高5-10%。

鱼、虾类等水生动物由于对碳水化合物特别是多糖利用率低,故脂肪作为能源物质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

2.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研究表明,禽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加明显,这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

这种作用在其他非反刍动物同样存在。

基于此,为提高固态脂肪的利用效果,有人建议将它们和植物油按一定比例(通常为1:0.5-1)一起应用。

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比例幼禽为1:2-2.2,产蛋禽为1:1.4-1.5,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脂肪的能量价值提高,•而且给家禽提供的亚油酸也增加。

导致上述的脂肪额外能量效应的机制可能有:第一,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间存在协同作用,不饱和脂肪酸键能高于饱和脂肪酸,促进饱和脂肪酸分解代谢。

第二,脂肪能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时间,有助于其中的营养素更好地被消化吸收。

研究表明,添加不饱和脂肪使鸡对肉骨粉氨基酸消化率提高5%。

另外,因脂肪的抗饥饿作用使鸡更安静,休息时间更长,用于活动的维持需要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

第三,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减少由饲粮碳水化合物合成体脂的能量消耗。

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受很多因素影响,如脂肪水平、脂肪结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比例、动物年龄、蛋白质氨基酸含量、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评定脂类营养价值的方法等。

脂类营养

脂类营养

脂 类
主要特性
体脂主要成分,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影响 而增减,又称可变脂 构成生物膜和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生物膜的 流动性和特殊通透性与此有关:卵磷脂 脑磷脂. 含有糖的类脂质,参与生物膜的构成 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分子结构以环戊烷多 氢菲为核心胆固醇是形成激素与胆碱所必需的, 肝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部位 由中性脂肪和某些类脂质与Pro构成的复合体, 与血脂代谢密切相关CM VLDL LDL HDL
2 2
生成酮体参与代谢
• 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乙酰CoA,在肌肉细 胞中可进入TCA循环进行彻底氧化分解; 但在肝脏及肾脏细胞中还有另外一条去路, 即形成乙酰乙酸、D-β-羟丁酸和丙酮, 这三者统称为酮体。 • 肾、心肌、脑等组织可以利用酮体为燃料 分子。在这些细胞中,酮体进一步分解成 乙酰CoA参加三羧酸循环。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脂肪 脂类 甘油三酯(TG) 胆固醇 类脂 (CH)
胆固醇酯(CE) 磷脂 (PL) 糖脂 (GL) 脂蛋白 (Apo)
脂类的共同性质是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通常说 的脂肪包括脂和油,常温下呈固态的称为“脂”,呈液态 的称为“油”。膳食中的脂肪主要为中性脂肪,即甘油三 酯。
Oils - Liquid Mixtures of 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he cisdouble bonds of the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troduce bends in the hydrocarbon tail and inhibit close packing.
化学组成(%) 脂蛋白种类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极低密度脂蛋白 乳糜微粒

脂类的营养学功能

脂类的营养学功能

脂类的营养学功能
一、提供能量
脂类是重要的能源物质,每克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可产生37.6千焦的能量,比每克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产生的能量高2倍以上。

在人体每日的能量消耗中,脂类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20%~30%。

二、构成生物膜
生物膜是细胞中重要的结构,而膜的主要成分是脂类和蛋白质。

其中,脂类约占膜干重的50%以上,是构成生物膜不可缺少的成分。

三、维持体温
脂类中的脂肪具有保温作用,能维持体温。

当人体体温维持在37℃左右时,1克脂肪可产生3倍于糖的能量,即脂肪只需较少的量就能为人体提供大量的能量。

因此,当身体需要较多的热量以维持一定的体温时,就需要摄取较多的脂肪。

四、促进维生素吸收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只有溶于脂类中才能很好地被吸收和利用。

而脂类中的胆固醇还是人体合成胆汁及维生素D的重要原料。

五、信号分子
脂类中的脂肪酸和磷脂等分子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参与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

例如,人体中的一些激素如雄激素和雌激素等都是脂类激素,它们需要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信息,进而调节细胞的功能。

六、保护内脏
脂类中的磷脂和胆固醇等分子可以构成细胞膜,维持细胞的完整性。

同时,脂类还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减轻外力对内脏器官的冲击和振荡,从而保护内脏器官的正常功能。

七、合成激素
脂类中的固醇类物质是合成激素的原料,如肾上腺素、雄激素、雌激素等都来源于胆固醇。

这些激素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调节新陈代谢、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第六章脂类代谢

第六章脂类代谢

甘油+脂肪酸
磷 脂 磷脂酶A2 溶血磷脂 +脂肪酸
胆固醇酯酶
胆固醇酯
胆固醇 + 脂肪酸
(二)吸收 1、部位: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吸收脂类消化产物:甘油一酯 、脂 肪酸、胆固醇 、溶血磷脂、甘油
2、吸收方式 中链及短链脂酸、甘油
直接吸收
肠粘膜细胞
门静脉
血液循环
与胆盐 形成混
长链脂酸及 2-甘油一酯
第一节 概述
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脂肪(油脂)(贮脂、可变脂)(甘油三酯)
脂 类 类脂(膜脂、基本脂)
磷脂 糖脂
胆固醇及其酯
一、油脂
油脂是油和脂肪的总称。
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称为油,将呈固态或半固 态的油脂称为脂肪。
液态油多来源于植物,如芝麻油、花生油及豆 油等。
脂肪多数来源于动物,如牛脂、猪脂、 羊脂等
转变成多种重要的活性物质(胆固醇-胆 汁酸、维生素D3、类固醇激素;花生四 烯酸-前列腺素、白三烯、血栓素)
作为第二信使参与代谢调节(IP3、DAG)
内嵌蛋白 糖脂
锚定膜蛋白
胆固醇 卵磷脂
3. 神经氨基醇

糖糖 脂 脂肪酸


氨 基 醇
脂 肪 酸
半乳糖脑苷脂 神经节苷脂
唾液酸(NANA)
4.胆固醇结构平面式
一、概念
指脂肪酸在氧化分解时,经过脱氢、加 水、再脱氢和硫解,碳链在脂肪酸的β-位断 裂,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个少两个碳的 新的脂酰CoA。
是含偶数碳原子或奇数碳原子饱和脂肪 酸的主要分解方式。
1. 脂肪酸的活化
内质网和线粒体外膜上
RCOOH + HS-CoA 脂酰CoA合成酶 RCO~SCoA

动物营养学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动物营养学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四.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3)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存形式
四.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2.脂类在体内物质合成中的作用
细胞膜结构
四.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3. 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其他作用
(1)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 鸡日粮含脂0.07%类胡萝卜素吸收率仅 鸡日粮含脂0.07%类胡萝卜素吸收率仅 0.07% 20%,而含脂4%的时候, 4%的时候 20%,而含脂4%的时候,类胡萝卜素吸收率 60%。 为60%。
糖 脂
半乳糖脂
草食动物的脂类来源


磷脂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1. 2. Cell membrane structure, integrity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Second messenger in intracellular transduction (signalling) of hormone actions
非皂化脂类
类胡萝卜素类 脂溶性维生素
一.脂类的组成与分类
简单脂类 是动物营养中的重要脂类,不含N的 是动物营养中的重要脂类,不含N
有机物,甘油三酯是重要的形式,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存在于植物种籽和动物脂肪组织中。
复合脂类 是动植物细胞中的结构物质,平均
占细胞膜干物质(DM)一半或一半以上。 占细胞膜干物质(DM)一半或一半以上。
四.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2)脂类的防护作用 皮下脂肪:抵抗微生物侵袭,保护机体; 皮下脂肪:抵抗微生物侵袭,保护机体;绝 热,防寒保暖 尾脂腺:抗湿作用 尾脂腺: (3)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
四.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4)磷脂的乳化特性 磷脂分子中既含有亲水的磷酸基因,又 磷脂分子中既含有亲水的磷酸基因, 含有疏水的脂肪酸链,因而具有乳化剂特性, 含有疏水的脂肪酸链,因而具有乳化剂特性, 对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以及营养物质的跨膜转 运等发挥重要作用, 运等发挥重要作用,提高脂肪和脂溶性营养 物质的消化率。 物质的消化率。

动物营养学复习要点

动物营养学复习要点

动物营养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饲料:一切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物质,皆可作为动物的饲料。

2.养分。

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3.常规养分分析法的优缺点:优点:分析方法简单,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分析成本低。

缺点:(1)粗蛋白不能区别真蛋白质和非蛋白含氮物。

(2)粗纤维中各成分的营养价值差别大,纤维素与半纤维素较易消化,木质素不能被消化,测定偏低。

(3)粗脂肪是真脂肪、色素及脂溶性物质的混合物。

(4)无氮浸出物是计算值,偏高。

(5)不能分析特定养分。

4.动植物体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较大。

(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钙磷少。

异: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3)变异:动物小,植物大。

第二章1.影响消化率的主要因素:(1)水温,水温越高,肠道排空速度越快。

(2)不同生长阶段:粗蛋白随动物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

(3)营养物质含量及其相互间的相互作用。

(4)加工工艺:粉碎粒度。

(5)饲料调制。

(6)投饲频率:投饲频率越高,消化率下降。

2.水的营养作用:(1)水是动物机体主要组成成分。

(2)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

(3)水是一切化学反应的介质。

(4)调节体温。

(5)润滑作用。

3.饲料某养分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100%4.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特点:(1)对能量的需求低:鱼虾为变温动物,不需耗能维持其体温。

(2)对蛋白质需求高。

(3)对糖的需求量较低,利用能力也较差,胰腺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所致。

(4)鱼虾对脂肪的需求和利用率较高。

(5)对维生素的需求:Vc、VB6、Ve及烟酰胺等大,Vd低。

(6)一般对饲料中的矿物质需求低,可从水中直接吸收利用某些矿物质。

5.水产配合饲料的特点:(1)原料粉碎粒度:40目、60目筛上物不得超过10%(2)水稳定性:配合饲料应维持在水中不溃散,且要求减少溶蚀率。

第六章--脂类代谢(2)

第六章--脂类代谢(2)
2. 合成原料 合成甘油三酯的原料为α-磷酸甘油及脂酸。
3. 合成过程
脂酰转移酶脂酰转移酶
α-磷酸甘油浴血卵磷脂磷脂酸
脂酰CoAHS-COA脂酰CoAHS-COA
磷脂酸磷酸酶脂酰转移酶
DG TG
H2O Pi脂酰CoAHS-COA
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衍生物
(一)前列腺素及血栓素
(二)白三烯
(三)生理功能
5分钟
10分钟
挂图或投影片(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10分钟
提问:胆固醇不能供能,能不摄取食物胆固醇吗?
教案末页
小 结
5分钟。
肝、脂肪组织及小肠是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场所。以肝合成能力最强。合成所需的原料为α-磷酸甘油和脂酸,主要由葡萄糖代谢提供。
脂酸合成是在胞液中脂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以乙酰CoA为原料,在NADPH、ATP的参与下,逐步缩合而成的。脂酸合成的原料也主要由葡萄糖氧化提供。脂酸合成的终产物是软脂酸。
植物不含胆固醇但含植物固醇,以-谷固醇为最多。
4.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1)胆固醇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维持膜的流动性和正常功能;膜结构中的胆固醇均为游离胆固醇,而细胞中储存的都是胆固醇酯。
(2)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变为胆汁酸、维生素D3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性激素等重要生理活性物质。
一、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一)合成部位 肝、小肠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生物化学
序次
13
专业班级
2009级护理
授课教师
王文玉
职称
副教授
类型
理论
学时
2
授课题目
(章,节)
第六章 脂类代谢
第二节 甘油三酯的代谢(二)

脂类的营养基础知识

脂类的营养基础知识

脂类的营养基础知识脂类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包括脂肪和类脂两大类。

脂肪又名甘油三酯或中性脂肪,是由1个分子的甘油和3个分子的脂肪酸组成的化合物。

类脂包括磷脂、糖脂、固醇类、脂蛋白等。

但是,脂肪摄取过多,会在体内积累,使体重增加,引起肥胖。

肥胖者易患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胆石症,甚至形成脂肪肝。

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脂质,破坏生物膜的结构,影响细胞功能,促使机体衰老。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高脂肪膳食与肠癌、肝癌、子宫癌、乳腺癌发病有一定关系。

因此,重视合理的脂类营养,对于防止疾病和衰老都有重要意义。

一、脂类的生理功能1.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脂类广泛存在于人体内。

脂肪主要分布在皮下结缔组织、腹腔大网膜及肠系膜等处,常以大块脂肪组织的形式存在,一般可达体重的l0%一20%。

类脂是细胞的构成原料,与蛋白质结合成为细胞膜及各种细胞器膜的脂蛋白。

它们广泛分布于血液、淋巴、脑髓、脏器、肾上腺皮质、胆囊、皮脂腺等。

2.提供能量、储存能量脂肪的主要功用是氧化释放能量,供给机体利用。

lg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所产生的能量约为37.7kJ,比碳水化物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多l倍以上。

体内储存脂肪作为能源比储存碳水化物要经济。

人在饥饿时首先动用体脂供能,避免体内蛋白质的消耗。

当机体摄人的能量过多或不能被及时利用时,则以脂肪形式贮存在体内。

3.提供脂溶性维生素,并促进其吸收脂肪不仅是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还能作为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促进其吸收。

4.提供必需脂肪酸。

5.改善食品的感观性状,增加饱腹感脂肪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因此,富含脂肪的食物具有较高的饱腹感。

脂肪还增加膳食的色、香、味,促进食欲。

6.其他脂肪组织较为柔软,存在于器官组织间,使器官与器官间减少摩擦,保护机体免受损伤。

臀部皮下脂肪亦很多,可以久坐而不觉局部劳累。

足底也有较多的皮下脂肪,使步行、站立而不致伤及筋骨。

脂肪不易传热,故能防止散热,可维持体温恒定,还有抵御寒冷的作用。

动物营养学: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动物营养学: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
脂类经过重瓣胃和网胃时,基本上不发生变化
在皱胃,饲料脂肪、微生物与胃分泌物混合,脂 类逐渐被消化,微生物细胞也被分解
进入十二指肠的脂类由少量瘤胃中未消化的饲料 脂类、吸附在饲料颗粒表面的脂肪酸以及微生物 脂类构成
由于脂类中的甘油在瘤胃中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 脂肪酸,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 化过程形成的混合微粒构成与非反刍动物不同
简单脂类:甘油脂、蜡质
脂类
类脂/复合脂类:磷脂、鞘脂、糖 脂、脂蛋白
衍生脂类/非皂化脂类:固醇类、 类胡萝卜素、脂溶性维生素
9
1. 真脂肪
C、H、O
CH2OH CHOH + 3R·COOH CH2OH
CH2O·COR CHO·COR + 3H2O
CH2O·COR
甘油
脂肪酸
甘油三酯
R为高级脂肪酸羟基,可相同或不同,分别称为同酸 甘油酯 / 单纯甘油酯,或 异酸甘油酯 / 混合甘油酯
额外能量效应的可能机制
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间存在协同作用 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时间,提高营养素消化吸收率 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
影响因素多
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体内脂肪沉积规律
早期表现为细胞增多,后期表现为细胞容积增大 体内各部分脂肪沉积量和速度不一致: 皮下脂肪(颈部>腿部>胸部)>腹部脂肪>肌肉组织
脂类水解产物的吸收
通过易化扩散过程吸收
鸡的吸收过程不需要胆汁参加 吸收进入细胞是不耗能的被动转运过程,但进入细胞
后重新合成脂肪则需要能量
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磷脂、固醇与特定蛋白质结合 ,形成CM和VLDL,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动物营养学章节知识点

动物营养学章节知识点

动物营养学章节知识点动物营养学章节知识点绪论1、营养、营养学、动物营养及动物营养学的概念。

2、简述动物营养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3、简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4、论述动物营养在提高动物生产效率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饲料、养分、ADF、NDF、CF、概略养分分析法的概念。

2、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包括几大成分?分别怎样测定和计算?3、简述营养物质的功能。

4、试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5、论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1、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有哪几种?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哪几种?2、什么是消化率?怎样计算?3、简述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怎样提高动物对养分的消化率?4、简述微生物消化在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中的作用。

第三章水的营养1、简述水的生理作用。

2、水的来源和流失分别包括哪几种方式?3、简述动物的需水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4、水的质量包括哪些指标?与动物的营养有何关系?第四章蛋白质的营养1、概念:EAA、LAA、氨基酸缺乏、氨基酸中毒、氨基酸拮抗、理想蛋白、RDP、UDP、可利用氨基酸、有效氨基酸、真可利用氨基酸等。

2、生长猪、禽的必需氨基酸包括哪几种?3、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4、简述如何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

5、阐述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原理及其意义。

6、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

7、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8、论述瘤胃内环境稳定的含义及营养生理意义。

9、简述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

10、简述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沉积的因素。

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1、挥发性脂肪酸主要包括?2、碳水化合物在瘤胃降解的主要产物是什么?提高日粮粗纤维水平将提高什么的组成比例?3、比较猪和牛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异同。

4、简述纤维的营养生理作用。

动物营养学-脂类的营养

动物营养学-脂类的营养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1、脂类在消化道前段的消化
胃中的脂肪酶和口腔中的脂肪酶对正常脂 类的消化作用甚小。十二指肠逆流进入胃中的 胰脂酶有一定程度的消化作用。 十二指肠是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胆汁在激活胰脂酶和乳化脂肪方面有重要作用。 脂类乳化后,在胰脂酶的作用下,甘油三酯水 解产生甘油一脂和游离的脂肪酸。 磷脂由磷脂 酶水解成溶血性卵磷脂。胆固醇酯水解成胆固 醇和脂肪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脂类在体内物质合成中的作用
简单脂类参与体组织的构成 大多数脂类,特别是磷脂和糖脂是细胞
膜的成分。糖脂在细胞膜信息的传递过 程中起着载体和受体的作用。参与代谢 调节物质的合成。肺表面活性物质,棕 榈酸是肺表面活性物质。
(三)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 其他作用
1、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 2、脂类的保护作用

饲料能量沉积体脂肪的利用率可达75%。
而干奶期饲料能量沉积体脂肪的效率只 有59%。饲料结构对沉积体脂肪的影响更 明显。
2、脂肪氧化供能的效率
-氧化途径,都耗用2mol ATP.
每脱去一 个二碳单位可生成5 mol ATP。每分子乙 酰辅酶A彻底氧化可产生12 mol ATP。 棕榈酸氧化供能为43%。 乙酸氧化供能的效率是38%,丙酸39%, 丁酸41%,已酸42%,硬脂酸43%,甘油 44%。
2、脂类在小肠的消化
进入小肠的脂类包括:脂肪酸、微生物
脂类以及未消化的饲料脂类。 混合微粒由溶血性卵磷脂、脂肪酸及胆 酸构成。链长等于或小于14个碳原子的 脂肪酸可直接被吸收。成年反刍动物黏 膜细胞中的甘油三酯通过磷酸甘油途径 重新合成。 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脂肪酸的总量可能 大于摄入量。

第六章脂类的营养 PPT

第六章脂类的营养 PPT
6、一般家禽营养需要中不列出EE得需要,而仅列 出亚油酸需要,代表对EE得需要量。对蛋鸡,1%得亚 油酸可能不足。
(二)猪日粮添加油脂得应用
要点:
1、 5-20千克猪添加油脂后会提高饲料转化率与日 增重,而采食量略下降(一般不宜添加);20-100千克 猪添加油脂后改善饲料转化率与日增重,同时背膘提 高(肥育后期应降低动物油脂)。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第二节 脂类消化、吸收与代谢
一、单胃动物对脂类得消化吸收 二、反刍动物对脂类得消化吸收 三、脂类得代谢
脂类得消化、吸收
✓脂类水解
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

肠黏膜摄取这些微粒 在小肠黏膜细胞中重新合
成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一、单胃动物对脂类得消化吸收
案例分析
近期由于玉米价格不断上涨,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某 蛋鸡养殖厂在饲料中加入了部分面包渣替代玉米,使 用新配制得饲料后,发现脏蛋增多,且鸡蛋变小,养殖 效益比以前有所下降。请分析营养原因。
案例分析:该情况得发生就是在更换新配制饲粮后发生 得,饲养环境没有发生变化,显然就是使用新原料得问 题。面包渣就是烘烤面包得副产物,其原料就是以小麦 为主,从营养价值来分析,小麦与玉米相比,蛋白质含量 略高,两者得无氮浸出物含量均较高,但小麦中非淀粉 多糖含量较多,可达小麦干重得6%以上,主要就是阿拉 伯木聚糖,这种多糖不能被动物消化酶消化,而且有粘 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动物得消化率。
2、添加油脂后,日粮有效能高于其加合值,产生增 能效应。
(一)家禽日粮中添加油脂得应用
3、添加油脂后,可增加蛋重与蛋黄重,但添加过高时 鸡蛋胆固醇含量上升。
4、高温季节家禽采食量下降,添加油脂可维持蛋重, 降低体增热,一定程度上缓解热应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脂类的营养一、脂类的分类及主要特征⏹脂类是由脂肪酸(C4以上的)和醇(包括甘油醇、神经氨基醇、高级一元醇和固醇)等所组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脂类具有疏水基团,因而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注意―脂类‖与―脂肪‖两词是有区别的,脂类中包含有脂肪。

⏹脂类的种类繁多,结构各异,其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标准不一。

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常将其分为中性脂肪(简称为脂肪)和类脂两大类。

也就是说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一)中性脂肪⏹中性脂肪通常是由一分子甘油(即丙三醇)和三分子脂肪酸(通式为R—COOH)酰化所成的甘油三酯(即三酰甘油酯)。

日常食用的动、植物油脂,如猪油、牛油、豆油、花生油、棉子油、菜籽油等主要为中性脂肪。

其结构式为:⏹中性脂肪是构成体脂的主要成分,主要分布于皮下、腹腔、肌肉间隙和脏器周围.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影响而变动,故又称为可变脂或动脂,约占体脂的95%左右。

(二)类脂类脂是指一类性质类似于油脂的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原生质和细胞膜中,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成分,不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影响而变动,故又称为定脂(即使长期饥饿也不会被动用),约占体脂的5%左有,主要包括磷脂、糖脂、类固醇及固醇等。

1.磷脂⏹磷脂是含有磷酸根、脂肪酸、甘油和含氮的化台物,主要有卵磷脂、脑磷脂和神经磷脂等。

它们是构成生物膜和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生物膜的流动性和特殊的通透性都与其有关系。

其中卵磷脂含量最高,约占磷脂总量的一半左右,普遍存在于组织脏器中,脑、肾上腺和红细胞中含量尤多,在食物中以蛋类、肝脏、大豆中含量较丰富,它对脂类的运转和代谢起重要作用,也是合成脂蛋白的重要原料。

脑磷脂是脑细胞的组成成分之一,存在于脑髓、血小板等处。

2.糖脂糖脂是含有碳水化物、脂肪酸和氨基醇的化合物。

主要有脑苷脂、神经节苷脂,它们参与生物膜的构成。

其中,脑苷脂大量存在于大脑白质中,对神经冲动的传导起作用3.类固醇和固醇类固醇是含有环戊烷多氢菲的化合物。

类固醇中含自由羟基者,可视为高分子醇,称为固醇。

类固醇及固醇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之一。

⏹固醇又分为动物固醇和植物固醇两类。

动物固醇中最重要的是胆固醇,它是所有体细胞的组成成分,在脑、神经组织和肾上腺中含量持别丰富,在肝、肾和表皮组织中含量也相当多,它是形成类固醇激素、胆汁酸、细胞膜等必不可少的物质,与生物膜的通透性和神经的传导有关,是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因此,必须使其保持一定水平。

⏹人体内的胆固醇大部分由体内自行合成,称为内源性胆固醇、其主要合成部位是肝脏;小部分来自食物,称为外源性胆固醇。

⏹正常人血浆中胆固醇浓度为120—250mg/100mL,其含量与个人饮食、年龄、种族、体力活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

若含量过高,则易使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为此,人们每天从食物中摄入胆固醇的量应控制在300mg以下。

⏹植物固醇包括菜籽油中的豆固醇,小麦胚、玉米、芝麻、椰子油、橄榄油中的谷固醇以及酵母、麦角和其他真菌中的麦角固醇。

麦角因醇也存在于某些种子和根中,是维生素D2的前体。

植物固醇能干扰胆固醇的吸收。

二、脂肪酸的分类及主要特征⏹脂肪酸是组成各种脂类的重要成分,在营养上甚为重要。

它是由羧基(-COOH)与脂肪烃基(R-)连接而成的一元羧酸,通式为R-COOH。

在自然界中约有七八十种不同的脂肪酸,其中,大多数是偶数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奇数碳原子的脂肪酸不多,但由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酸中有相当数量的奇数碳原子脂肪酸。

不过,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却只有偶数碳原子的脂肪酸。

根据脂肪酸分子结构中碳链的长度分为短链脂肪酸(碳链中碳原子少于6 个)主要存在于乳脂和某些棕榈油中。

中链脂肪酸(碳链中碳原子6-12 个)存在于某些种子油(如椰子油)中。

长链脂肪酸(碳链中碳原子超过12 个)是脂类中主要的脂肪酸,存在于多数油脂中。

如硬脂酸、软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

⏹近年来,人们对脂类的营养作用,特别是对消化、吸收不良病人的营养提出了由中链脂肪酸组成的甘油酯在膳食中的重要意义。

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消化、吸收与一般的脂肪酸不同。

由于中链脂肪酸不经过淋巴,而经门静脉系统大量被肝脏截获,因而不会引起高脂血症。

此外,由中链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还可抑制脂解作用,因而可降低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同时还可减少机体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

根据碳链中碳原子间双键的数目又可将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不含双键),多存在于动物脂肪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含1 个双键),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含1 个以上双键),植物种子和鱼油中饱和脂肪酸⏹在常温下,饱和脂肪酸中碳原子效小于10者为液态,称为低级饱和脂肪酸,且由于其分子量低,易于挥发,故又称为挥发性脂肪酸;碳原子数大于10者为固态,称为高级饱和脂肪酸或固体脂肪酸。

⏹随着分子中碳链的加长,饱和脂肪酸的熔点增高。

而熔点越高,越不易被消化、吸收。

⏹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动物脂肪中,其中以含有16至22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为多,尤其以棕榈酸(又称软脂酸)和硬脂酸的含量更多。

例外,深海鱼油虽然是动物脂肪,但它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二十碳五烯酸(又称EPA)、二十二碳六烯酸(又称DHA)等因而在室温下呈液态。

●不饱和脂肪酸常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即分子中台有一个双键,如油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即分子中含两个和两个以上双键,如亚油酸、亚麻酸等)两大类。

●不饱和脂肪酸由于引入双键可大大降低其熔点,从而有利于机体的吸收。

●在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其中尤以亚油酸、亚麻酸为多。

例外:在椰子油中,以月桂酸和其他短键饱和脂肪酸为多。

●不饱和脂肪酸可用速记表示:⏹用―c‖表示双键为顺式,―t‖表尔双键为反式,碳原子数后加冒号,冒号后面的数字表示双键的数目。

如亚油酸(反-5,顺-9-十八碳二烯酸)可表示为5t,9c—18:2;或者用―∆‖表示双键的位置,根据羧基编号。

如5t,9c—18:2,亦可表示为∆5t,9c C18:2。

⏹或者用n,ω速记法表示脂肪酸双键位置,即以脂肪酸甲基端的碳原子数为1,到最近一个双键碳原子数为n 或ω值。

n,ω速记法仅限于顺式双键,而且多个双键应为五碳双烯形式,其它形式不能用此法表示。

如油酸可表示为C 18:1 n-9或C 18:1 ω-9 。

⏹不饱和脂肪酸可按照距羧基最远的双键所在的从甲基端数起的碳原子数的不同,分为n-3,n-6,n-7和n -9系列(或称ω-3,ω-6,ω-7和ω-9系列)。

例如,在上述不饱和脂肪酸中,油酸是最普通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属于n-9系列;亚油酸是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属于n-6系列;亚麻酸也是十分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属于n-3系列。

⏹每一系列的各个脂肪酸均能在生物体内从母体脂肪酸合成。

例如花生四烯酸(C20:4 n-6)为n-6系列的二十碳的脂肪酸,它可由n-6系列的母体脂肪酸亚油酸(C18:2 n-6)在体内经去饱和后与羧基端延长合成。

但是生物体不能将某一系列脂肪酸转变成另一系列脂肪酸,即机体不能将油酸(n-9)转变成亚油酸或其他系列的任何一种脂肪酸。

⏹相同系列脂肪酸的转变在人体营养上和生理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n-6系列的脂肪酸包括γ—亚麻酸(GLA)、二高γ—亚麻酸(DHLA)和花生四烯酸(AA)等,其中花生四烯酸(AA)是食物中亚油酸转化为人体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中间物质,对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聚,抗血栓,防治皮肤老化、糖尿病、肥胖症等均有显著效果。

n-3系列的α-亚麻酸(ALA, C18:3 n-3)在体内即可同样经去饱和与羧基端延长转变成二十碳五烯酸(EPA, C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C22:6n-3)。

不饱和脂肪酸的类别及其母体脂肪酸如下:第二节脂类的消化与吸收一、脂类的消化⏹由于脂类是一类比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较大不易直接被机体吸收,必须先分解为小的单位,才能透过消化管壁黏膜的上皮细胞、吸收到血液和淋巴系统中。

⏹脂类的消化主要在小肠中通过胰脂肪酶进行。

小肠中存在着胆汁、胰液和小肠液。

胆汁中的胆盐能使不溶于水的脂肪乳化为极细的颗粒,增加与脂肪酶的接触面;胰液中含有胰脂肪酶,可水解在甘油C l和C 3位置上酯化的脂肪酸;小肠中也含有脂肪酶。

在胰脂肪酶和小肠中的脂肪酶作用下,乳化的甘油三脂被水解为游离脂肪酸、甘油和单酰甘油酯。

此外,胰液中的磷脂酶可催化磷脂的水解;胆固醇脂酶可催化胆固醇酯(酯化型胆固醇)的水解。

二、脂类的吸收⏹脂类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的下部和空肠的上部。

脂类消化产物中的游离脂肪酸和单酰甘油酯与胆盐结合成水溶性的微胶粒。

当其到达上述吸收部位时,这种微胶粒被破坏,其中的胆盐留在远端肠道管壁内,通过肝与胆回到肠道;而游离脂肪酸和单酰甘油酯则进入细胞黏膜。

当它们进入细胞黏膜后,短链和中链脂肪酸循门静脉进入肝脏;而长链脂肪酸、单酰甘油酯则与直接进入细胞黏膜的甘油一道重新合成甘油三酯,而后再与磷脂、胆固醇和一定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乳糜微粒(CM)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最后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分布于脂肪组织中。

上述吸收过程可示意如图:⏹由此可见,短链和中链脂肪酸一般是通过血液途径进行吸收,而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则主要采用淋巴途径进行吸收。

由于膳食中的动、植物油含C l5以上的长链脂肪酸为多,所以,脂类的吸收以淋巴为主。

⏹磷脂的吸收:大部分磷脂在肠腔内完全水解为脂肪酸、甘油、磷酸盐及其他化合物而被吸收,小部分可不经水解而被完整地吸收入上皮细胞,并可形成乳糜微粒被转运入肠淋巴管中。

⏹胆固醇的吸收:主要在小肠,当其进入上皮细胞后,即转入肠淋巴管中被运走。

这些外源性的胆固醇靠低密度脂蛋白(LDL)为载体,运至体内需要的组织利用。

植物固醇与胆固醇相互竞争黏膜细胞上的载体,因此,摄食植物固醇可干扰胆固醇的吸收。

⏹血浆中的胆固醇除来自食物外,还可在肝脏和小肠黏膜细胞合成内源性胆固醇。

在正常情况下,当摄入的胆固醇高时,机体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下降。

⏹血浆中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有将周围组织的胆固醇送到肝脏进行分解、排出的作用。

⏹吸收后的脂类大部分储存于脂肪组织,作为热能储备,需要时可随时动用:一部分作为新细胞的组成成分,存在于脑、肾、心、脾、肺等重要器官中;还有一部分在肝内转变为磷脂和糖原而储存,或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热能。

●脂类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脂蛋白⏹血浆中的四种脂蛋白对脂类物质在体内的转运有重要意义,其组成和作用见表⏹脂蛋白主要包括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等四种,各类脂蛋白含有不同比率的胆固醇、三酸甘油酯、磷脂质及蛋白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