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与写作》课程
第一章文章阅读的理论和方法
一、“文章阅读的理论和方法”章节脉络;
二、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思考与练习的解答要领。
第一个问题:关于“文章阅读的理论和方法”章节脉络
这一章主要探讨文章阅读的本质和功能,展示学术界几种主要的文章解读视角和方法,为学生能够多元化地解读文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支撑。
第一节,主要阐述文章阅读的定位和功能。
文章阅读的理论定位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是对文本所携带的信息密码的破译。
文章阅读的本质功能是信息解码、文化浸润、心灵沟通。它特别强调了文章阅读作为信息传播的文化功能。
以下各节,就是从不同的视角来介绍文章解读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节,介绍文体论解读。
文体论阅读的特点是,信息解码的预设和导向。
具体方法是,把握不同文体的表达手法;辨别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驾驭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再现不同文体的主题形态。它侧重于文体的结构因素。
第三节,介绍社会学与文化学解读。
社会学阅读注重开掘文章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但有时会忽略其艺术特征和文学价值。强调具体作品与文章作者、社会环境的关系。
主要方法是体现时代性,强调政治性,注重社会性,挖掘思想性。它侧重于文本横向的现实意义。
文化学阅读提供透视文章的一种新方法和新角度。
主要方法是,通过文章中文字语言、习俗制度、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分析,显示其深层的文化底蕴。它侧重于文本纵向的超时代的深层思想底蕴。
第四节,语义学与接受美学解读。
语义学阅读是以文本为中心,通过语义分析把握作品意义,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
主要方法是强调从字、词、句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注重于从文本外在的字词句章,去开掘其深层的主题内涵。
接受美学阅读是以读者为中心,注重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作品价值的两极组合。
主要方法是,建立自觉的期待视野,词语内涵的再理解,人物情节的形象化,主题意义的新创造,与隐含读者的结合。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注重于文本意义再创造的一种解读方法。
第五节,电脑文本解读。
电脑网络阅读的特征是,非线性的网络思维,表达的多感觉通道,超文本的开放性,文本形态的流动性,文本传播的瞬间性,阅读的互动性。
主要方法为,非线性顺序的个性化阅读,多元化的文本意义开掘,超文本的意义辐射,特定主题的定向检索。这是一种运用崭新媒体的阅读方式,正处于迅猛发展的态势。
第二个问题:关于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1.树立自觉的文体意识与“淡化文体”
文体论阅读就是根据文体的结构模式,去解读文本所携带的信息。打个比方,如果没有一张迷宫的指路图,我们就会在其中瞎摸、乱闯,甚至陷入其中无法出去。如果有了指路图,就会迅速地寻找到迷宫的出口。到一栋高层建筑,如果没有明确的办公室分布指示图,我们要寻找特定的办公室就会费时费力、上下奔波。相反,有了明确的布局标示,我们就能迅捷地直奔目的地。
古人说:“定体然后可以言工拙。”就是说只有大致地确定阅读对象的文体性质,我们才能评价这篇文章的优劣和高下,否则,这种评价和批评,就会没有标准和参照系。就一篇特定的文本而言,我们根据什么来对它进行艺术评价呢?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它们的规范那就大相径庭了。没有文体意识的阅读,就像30年代的文体论家施畸所说,是没有轨道的火车,失去缰绳的骏马,浮于文本的表面。
西方学者也认为,体裁概念对阅读具有先导作用,体裁概念提供了阅读的标准或期望。标明作品体裁的词把阅读纳入规划,赋予它以语境和框架,使我们能按照艺术的规律来阅读,并允许错综复杂的现象出现。这与我们古人的认识可以说同出一辙。
文体模式提供了阅读的方向和维度,具体的文本内容又常常反过来修整文体模式的缺陷,从而使文体模式不断地逼近文本世界的真实面貌,具有更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没有自觉文体意识的阅读,可以说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现在中小学语文阅读课以及高考作文强调“文体淡化”,有人认为应该不讲文体,取消文体。实际上这是语文学习上的一种认识误区。如果文体意识的不断淡化,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将不堪设想。高考作文提出“文体不限”,并不是不讲文体,而是给学生在表达某一特定内容时,有选择不同文体形式的自由和广阔余地。没有文体规范的阅读和写作,是不存在的。在语文学习的低年级阶段,不过多地讲解一些文体的抽象概念,是为了防止文体的规范束缚学生的自由思考和丰富的想象。但是,语文教师在讲解具体的语文课文时,应该通过具体形象的文章,来自觉地渗透文体意识,潜移默化地来帮助学生树立自觉地文体意识。
2.社会学解读的时代色彩及其局限性
社会学阅读注重开掘文章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它强调具体作品与文章作者、社会环境的关系。
主要方法是体现时代性,强调政治性,注重社会性,挖掘思想性。社会学的观点,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超越个人看整个社会以及组成社会的群体;二是着重于个人的行动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试图了解社会因素是如何通过人们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我们过去的语文课文,比较注重于文章作者和写作的历史背景,注重于文章当下状态的现实意义,就是一种社会学的解读方法。它比较适合于讲解思想性、政治性比较强的文章。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来解读中学语文课文,有利于开掘文章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显示时代的鲜明特征。尤其是对于一些政治性、思想性比较强的文章而言,社会学的解读方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其他的解读方法在这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
比如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和《拿来主义》、夏衍的《包身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丘吉尔《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等,就比较适合运用社会学的解读方法来进行阅读。
但这种解读方法有时会忽略文章的艺术特征和文学价值。因为文章的社会性、政治性和现实性,是强调的当下状态的意义,或者换一说法是注重当代性。而文章的艺术特征和文学价值却是超越时代的,往往具有永久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因此,为了完整地解读一篇文章的内在意义,常常需要多种解读方法的互补和并用。
3.文化学解读的超时代性
文化学的解读是一种历史透视的、全息的眼光。文化通常是指心灵的普遍状态或习惯,是整个社会里知识发展的普遍状态,是各种艺术的普遍状态。文化提供了一系列解释和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则。文化包括着这个文化内在心灵世界的意识形态、知识智慧、价值意义和精神情操。文化关注的是人们行为方式以及任何有形事物背后潜藏的人的思想观念、理想愿望、审美情趣、情感格调、哲学意识等等。一个人工艺术制品,一件考古器皿,一座建筑物,一个别具风格的园林,都凝聚着人们的艺术精神和价值观念。
我们在运用文化学解读方法来阅读文章时,就应该通过具体、形象的人物、事件,实在的有形事物,去探寻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开掘其传统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底蕴和精神,是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