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与德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行与德相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德行如何,却很少谈到一个人的德相,大概是德相根本不值得一谈的缘故吧。

德行的意思大家都肯定知道,是道德品行的素质,但它又可以作为讥讽人的词,表示瞧不起别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等。被讥讽的这一部分,应该就算是一个人的德相了。

《易·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孔颖达疏:“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劣。”晋葛洪《抱朴子·循本》:“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红楼梦》第九二回:“贾政道:‘虽无刁钻刻薄的,却没有德行才情。白白的衣租食税,那里当得起?’”巴金《寒夜》二六:“她虽然自夸学问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龄,却还来做一个二等老妈,做饭、洗衣服、打扫房屋,哪一样她做得出色!”

这些话,都是在讲德行,或好或坏,但都说明了,前人是很注重德行的,其实,现在的人,也是特别注重德行的。我们夸奖一个人的时候,常常说“这个人德行不错”,而我们贬低一个人的时候,常常说“这人德行太差了”,“德行差”这话不脏,但很重,一般人听到别人这样骂自己,都会翻脸的。这说明,每个人都还是十分注重自己的德行的。

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德相”,譬如走路、行仪……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内心的梳理,表现在外的行为规矩。

由此说,德相是内心善美外在的流露,这种相,应当是感人的动人的美丽的向上的,可是,现在的一些人,却是忘记了德行,只注重了德相。

比如有个知名人士,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一开始说自己捐款捐了几十万,后来有好事者揭露,他根本就没有捐款,再一深究,他确实是没有捐款,就又说自己捐了几十万的书,但又有好事者揭露,他几十万的书也没捐,瞧这是啥德行,还中华名人呢?整个是想拿“德相”蒙人!

又比如,有个教授,都上中央台的百家讲坛了,却还抄袭别人的东西,让人告了,只好败诉赔人家钱。什么德行!这是教授能干出来的事儿吗,这样的人能上百家讲坛吗?

一个老师,在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十分认真,论文也发了不少,职称级别也很高,但私下呢,不守师道,为所欲为,结果沦为阶下囚。

一个商人,到处捐款助学,是当地有名的大善人,直到有一天被立案调查,人们才知道,原来他是个假慈悲,靠德相来骗名骗利。

看上去德相很好,其实德行很差,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假冒有德行的君子,其后果,当然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丢人现脸。他们都很聪明,但却不明白,没有德行,德相就是无皮之毛,跟本挂不住。

记得高调行善的陈光标在湖南台讲过自己的这么一段往事,小学三年级暑假,他用挑水赚来的钱,帮隔壁家小孩买了课本,开学第一天,老师在全班表扬他,发了一颗小红星,让他贴在脸上。唾沫粘性不够,他就用鼻涕粘在脸上,告诉所有人,且此后每做一件好事,就会缠着老师要一颗小红星。

陈光标的这个小故事听起来很好笑,但起码,陈光标是践行了德行之后才去扮德相的,并且他的出发点是“做了好事一定要传播”,而不是和某些人一样当“噱头”来骗人。

老子说要“上善若水”,为什么要若水,因为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人的良好德行就是善,真正的善者无不是淡泊名利,而如果自己不善,却要装出一番“德相”,那就是伪善,伪善的目的就是要争名逐利,这样的人,无论成就多么大的基业,都将是遭人厌恶、唾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