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共建新农村模式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企共建新农村模式探究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为了迎合贫困村和企业双方发展的需求,2007年国务院、全国工商联联合开启了“村企共建”新农村模式的试点。

“村企共建”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是实现村企“双赢”的发展模式。

近些年,村企合一建设新农村达到“以企带农,以农促企,村企共赢”的良好效果,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生机。

关键词:新农村;村企共建;模式
一、新农村建设模式:村企共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围绕新农村建设,在学术界、理论界和各级政府部门之间持续开展了针对“如何有效开展新农村建设”和“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问题的探讨。

近些年来,全国对新农村建设的模式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尝试。

为了迎合贫困村和企业双方发展的需求,2007年12月,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工商联联合印发了《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工商联关于联合开展“村企共建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并选择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宁夏8个省(区)作为了首批试点。

张利庠根据对我国基层农村的考察,总结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八种模式,即工业企业带动型、特设产业带动型、畜牧养殖带动型、休闲产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劳务经济带动型[1]。

王世敏、王成德归纳出城市郊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七种模式:城郊服务型、效益美观型、资源开发型、山水田
园型、产业主导型、村企合一型、文化旅游型[2]。

其中村企合一也叫“村企共建”、“村企联建”,是以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村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是“大资本”与小农户、小土地为代表的农村生产要素的连接,从而实现村企“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村企共建的成效
近些年,“村企共建”这种模式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国各大企业家在农村发展壮大自己的产业,在赢得巨大利润的同时,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达到“以企带农,以农促企,村企共赢”的良好效果。

村企共建模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找准村庄发展的切入点,不盲从、不跟风,积极培育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潜在优势为显性优势,推动新农村又好又快的发展。

农村实施“村企共建”后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村传统格局被打破
许多农村引进企业,发展了观光工业、旅游业、都市现代农业。

宅基地建成了农村新社区,村民搬迁进新楼房,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地享受到具有现代氛围的生活方式。

传统的农村局落被改变,整个新社区与观光工业区、都市现代农业区浑然一体,绿树丛荫,勾画出自然和谐的新景象。

2.农民身份正在转型
运用工业化的经营理念,农民加入合作社,由“单干户”转变成“社员”。

为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实现村民和集
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合作社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成立了股东大会、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股东代表由原村民代表直接过渡,监事会由原村理财小组过渡,董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选举产生。

村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引导和支持股份合作社按照法律法规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村民成为企业工人,在公司的观光工业区、旅游区、现代农业区等上班,村民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大幅提升。

村民有稳定的收入,包括土地收入、工资收入、股份收入、房租收入。

农民成为合作社社员和社区居民,享受着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和福利待遇。

3.企业和村民形成“双赢”共同体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组织模式把企业与农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企业通过整合土地建设都市现代农业、观光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食品加工生产能力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这有效保障了企业的发展和村民的收入,推动了村企顺利持续的发展。

4.土地在流转中得到极大地能量释放
多家企业入驻农村后,按照“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作为股权,成立了合作社,不仅突破了土地规模化流转经营的瓶颈,而且带来土地“能量”的最大化释放。

首先,实现了土地的合法有序流转。

各大企业在保证农民土地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转化为股份,逐年按股权分红。

这样做,解决了企业租赁农民土地存在的一些弊端,实现了土地的合法流转,而且实
现了土地、劳力、信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农民的土地价值、劳务价值和技能价值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次,土地利用率得到充分体现。

有些农村多山地,土地质地较粗,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效益很低,当地农民生产和投入积极性不高,再遇上灾害,农民收入更不能保障。

企业入驻农村后,原农民的承包地和无人承包的荒山荒坡统一规划整理,成方连片开发,栽培经济作物,建设蔬菜水果大棚。

实践证明,企业通过对土地的开发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5.在新农村进程中逐渐步入文明
企业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来建设农民新居。

按照产业工人的标准来塑造农民,把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植入农村,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较高地提升了农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

首先,农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大部分农村,布局分散,村容村貌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企业首先要解决好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让农民住进楼房,让农村变成社区,让企业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和谐发展。

村民搬迁到新楼房,村里专门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建立健全了各项服务设施,农民享受到与城市社区居民一样的各项服务。

居住区的垃圾清运、绿化、供暖、用水等费用不用个人出一分钱,全部由集体经营收益支出。

农村新社区的统一规划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的村容村貌差、农民生活习性落后等诸多难题。

其次,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

村企共建新农村模式开展后,村民受到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与改造,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潜
移默化的改变。

过去灰瓦土墙的破旧院落不见了,被干净明亮宽敞的楼房所代替;过去家家冒烟、烧草做饭的习惯改变了,被干净、无污染的液化气灶所代替;过去脏臭简陋的露天厕所没有了,被干净、卫生的水冲式厕所所取代;过去村里垃圾乱倒、乱堆乱放的现象没有了,人们自觉地投入到专门垃圾设施,有专人定时清理。

农民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丰富了。

过去人们劳作之余不是打牌,就是玩麻将,娱乐活动十分单调、贫乏;现在,村里用政府和企业的补偿修起了路,建起了数字影院、成人学校、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宁静的乡村上空飘荡起欢快的歌声和笑语。

第三,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过去,多数的村民只满足于自给自足的温饱生活,劳动和生产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成为企业的员工后,受到企业有组织的培训管理和制度约束,社员和员工必须按照企业的制度和标准从事作业,遵守固定的作息时间,讲求集体劳作与配合。

村民逐渐适应了新环境、新生活,思想意识和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三、村企共建需要注意的问题
村企共建虽然给农村和企业提供了共同的发展空间,但真正要实现双方共赢,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其中在试点工作中暴露出了相关政策、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各试点地区工作进展不均衡,部分省对“村企共建扶贫工程”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贫困村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有待理顺,部分共建村村级主体意识不明确,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企业和贫困户之间的利益链存在着“机会主义”
的问题,村企双方的信任和约束机制有待完善;参与扶贫的企业面临“环境困难”、“融资难”等多重困难。

其次,在发展中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村企共建的模式关键在企业,企业作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化组织,在资金、技术、理念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企业的未来发展和走向将会影响村企共建的顺利推进。

因此,村企共建的重点应该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企业不应该是没有社会责任的盲目搞开放,目的不能只是为了赚钱,不考虑市场价值、不顾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毁坏环境、浪费资源。

第二,村企共建不同于捐赠,而是以双方的互利双赢为目的。

企业确实是真心诚意地想为农村和农民做一点事,但企业毕竟要发展,只有企业不断发展,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因此,一方面农村基层组织要给予配合支持,农民要理解;另一方面政府要给予政策的扶持和部门的支持,政策倾斜能有效地激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政府应该怎样给予企业优惠政策以及给予哪些优惠政策,企业的哪些行为应得到优惠政策,这些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第三,农民作为农村方面的共建主体,有其天生的弱质性,无论从知识,还是能力,都需要第三方的指导和扶持。

因此,作为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就需要对村企双方作相应的引导。

作为村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转变思想观念,不要有“企业只是为了掠夺”的错误观念。

对于一些发展存在的问题,村支两委要做好说明教育工作,让村民在共建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村企才能在沟通、协调中实现共
赢。

四、结论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有责任有远见的企业家来贡献力量。

村企共建新农村模式通过集中建设农村新社区,对村庄、土地、人才、劳动力等资源进行整合,改变了村庄分散、资源浪费的结构布局,创新了农村的管理体制,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为新农村建设输入新鲜的“血液”。

同时,还要注重解决村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利庠.新农村建设的八种模式可借鉴[N].农民日报,2006-05-26.
[2]王世敏,王成德.城郊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模式选择[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