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郭沫若 10月18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思想内容上反映了叛逆、破坏、创造 的主旋律:
《女神》对封建藩篱进行了猛烈的冲击,表现了 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以及追求和赞颂美好 理想的无比热力,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 的最强音。
1.破旧立新的精神贯穿始终: 诗人歌颂反抗、 破坏、创造,体现了个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 迫切要求,表现了打破枷锁、创造光明自由 统一欢乐的新中国的希望,反映了郭沫若的 彻底革命的态度。
2)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强调艺术独立。
“就创作方面主张时,当持唯美主义;就鉴赏方面言
时,当持功利主义,此为最持平现时合理的主张。” 当然后来主张文艺为革命,加强了文艺对现实政治 的关注与思索,“社会的要求不再容许我们笼在假 象牙塔的宫殿里面谈纯文艺工作者了。”郭沫若的
诗有最高强度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为激荡的力量,
生平与创作道路
1925年,郭沫若参加五卅运动,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26年7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 部副主任。1927年3月,发表了揭露蒋介石叛变革命的讨伐 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1928年2月,由于国内形势剧 变,郭沫若离开上海到日本,其间10余年流亡生活,郭沫若 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回国, 投入抗日文化宣传工作,创作了《屈原》等六部历史剧。建 国后,郭沫若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 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 长等职务。他于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二日逝世。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 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屈原》(1942年),是最有影响的 历史剧。
剧本《屈原》塑造了一个忠于祖国和人 民、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 德情操的悲剧主人公屈原的形象。
《屈原》的创作遵循了“失事求似”的 史剧创作原则,在把握历史精神的基础 上,大胆虚构,不拘史实,将历史真实 和艺术真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屈原的悲剧,给人的不是凄美,而是一种壮 美,《屈原》集中体现了这种悲壮美,能给 人以信心和力量,并使人对悲剧主人公产生 敬仰之情。另外,作为一个激情澎湃的诗人, 郭沫若将他的浪漫诗情融入了他的历史剧创 作之中,做到诗和剧的融合,强烈的戏剧性 和浓郁的抒情性融为一体。如“橘颂”、 “雷电颂”就是诗,特别是最后一幕的“雷 电颂”,在将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作者借 屈原之口喊出了一个时代的怒吼,使全剧气 韵生动、激情洋溢。
流行于西欧的一种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荷兰的
斯宾诺莎认为神不在自然界之外,而在自然界之中,
自然界本身就是神的本体的表相。
郭沫若认为泛神即是无神,一切自然都是神的表 现,自我也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又都 是自我的表现,将神、自我、自然等同起来,强调 我与万物合一,推崇自我,表现出尊重自我,追求
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2.独特的文艺观:郭沫若的艺术观是
1)认为艺术的根源在主观,艺术的本质是
主观感情的表现和主观想象的产物,因此在
创作上强调“自然的流露”,“灵感”、
“直觉”,强调文学是“内心的要求”。 郭沫若在《论诗三札》里把“诗的艺术”概 括为一个公式:“诗=(直觉+情调+想象) +(适当的文字)”。
不照搬历史史实,对人物和情节大胆加以改造,
重新发掘历史人物的思想精神面貌,力求对历
史作出新的解释,使之与时代息息相通。
如:将卓文君“私奔”(“淫奔”)变成“公 开决裂、离家出走”。将王昭君悲悲切切变成 大义凛然;被动派遣改为主动请嫁;指责汉元 帝的荒淫无耻。
3) 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郭沫若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 使人物形象的个性得到更有力的刻画,性格更鲜明、更 突出 。 如:卓文君在父亲逼她寻死、公公骂她有伤风化与主宰 自己的命运的冲突中表现她反抗的性格;
第四节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一、早期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
1.概述:早期有《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
君、王昭君、聂嫈),主要是要在历史人物
的身上,灌注五四时期追求人的尊严、反封 建礼教与专制的精神。
1) 《卓文君》(1923年2月)——反抗 封建礼教、冲破封建束缚
卓文君——在婚姻问题上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公
三、《前茅》(写于1923年,1928年出版) 是无产阶级战斗的序曲,《恢复》却是无产 阶级革命的号角。郭沫若后期诗歌逐渐成为 无产阶级革命的传声筒,一种标语口号式, 显得艺术性不足。郭沫若强调诗歌与无产阶 级革命事业密切联系的同时,提出文艺必须 充当政治的“留声机器”。 郭沫若的后期诗歌出现了思想与艺术失衡的 现象。
第三节 从《星空》、《瓶》到《前茅》 与《恢复》
彷徨在《星空》下,在《瓶》中诉说爱情的 誓言,举着战斗的《前茅》,却无法《恢复》 诗人的真诚与激情。
一、《星空》(1923年出版)是五四退潮后, 郭沫若苦闷、彷徨、探索的情感体现。诗歌 在技巧上更加圆熟,情感越发含蓄、深沉。
二、《瓶》(写于1925年)又恢复了《女神》 似的火山般的激情和奇诡的想象。体现的是 一种浪漫的为爱情献身的精神。这里的爱情, 可以理解为诗人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 神追求。“梅花在我的诗中,会结成五个梅 子,梅子再迸成梅林,啊,我正是永远不 死”。诗人以一个女性为对象,倾诉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追求。
饱酣的气势,洒脱的风度,他的诗有浪漫主义特色, 反叛的思想基调,主观的文艺思想,形成其早期的 有独特时代精神和民族性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女神》—五四时代狂飚精神 的文学再现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具有开一代诗风的意义。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除一小部分为一九二 一年归国后所作外,其余均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绝 大部分完成在一九一九和一九二○两年里,初版于1921 年8月上海泰东书局。 《女神》在艺术上属于浪漫主义,表现的是毁坏一切,创 造一切的五四狂飚突进精神。《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 公“开辟洪荒的大我”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形 象,《凤凰涅槃》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
二、《女神》的艺术特点:
1.个性化:诗歌中的自我是战斗的、超越的自 我,裸露的自我。 2.抒情性:情绪化的激情澎湃。 3.自由精神:思想与形式的绝对自由。 4.浪漫情怀:想象奇诡。 5.创造性: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 1)独特的物像选择:使之能代表作者喷发无敛 的感情。2)奇特的想象。3)自由的形式 。 4)崇高美的体现 。
开和家庭决裂,与司马相如出走)
主题:歌颂敢于争取幸福和自由的叛逆的女性,
表现个性解放的思想。
2) 《王昭君》(1923年7月)——反抗 封建王权、维护人格尊严
王昭君——反抗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王权的叛
逆(“宁作玉碎,不作瓦全”的品格,当廷
谴责封建帝王、自愿出嫁匈奴的骇世惊俗的
举动)
主题:歌颂敢于向封建王权进行挑战的伟大的叛
将王昭君放在毛延寿索贿、汉元帝犹豫、豪华宫廷中突 出她毅然抉择荒凉异域的高风亮节; 聂嫈是处在奸相侠累、韩侯与弟弟聂政的矛盾纠葛中,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强调她为正义而斗争的品质。
二、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
1.概述:40年代后创作的《棠棣之花》、 《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 胆》、《南冠草》六部历史剧,主要是借古 讽今,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歌颂中国历史上 的仁人志士,表现反侵略、反投降、反独裁, 争取民族、自由、人权的时代主题,符合当 时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A、诗化的语言:既有直接的诗歌的引用—— 《橘颂》,又有诗情浓郁的大段独白—— 《雷电颂》。 B、诗化的人物:诗美的人格、道义美的化身、 诗人的气质 如:婵娟——以自己的生命写了一首感人至 深的诗篇《橘颂》。
谢谢参与 下节再会
2)《棠棣之花》(1942年)
《棠棣之花》描写战国时代抗秦和亲秦两派 的斗争,表达了主张联合反对分裂的主题。 反强权、反投降、主联合、主团结。
3)《虎符》(1942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反 抗秦国侵略的故事) 反侵略、反奴役、反压迫 4)《孔雀胆》(1943年)(大理总管段功与云 南行省梁王之女阿盖公主的爱情悲剧故事) 歌颂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5)《南冠草》(1944年)(明末爱国诗人夏完 淳反抗满清异族侵略、以身殉国的故事) 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 6)《高渐离》(1946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 皇的故事) 揭露封建暴君的专制统治,歌颂人民 的反抗斗争精神
1)“古为今用”的现实主义原则:
不是为了再现历史人物而去写历史人物,
而是通过历史人物的塑造,配合现实斗争,
表现时代精神,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服务。 对封建礼教的斗争、对封建王权的否定、 与强权政治的搏击,都是五四时代反帝反封 建斗争的核心内容,人们可以从剧中得到启 示、受到教益。
2) 不拘泥于成说的革新创造:
逆女性,表现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3) 《聂嫈》(1925年6月)——反对强 权政治、忘我牺牲精神
聂嫈——反抗强秦的侵略、吞并,反对分裂投 降的叛逆(支持弟弟聂政的斗争,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的精神)
主题:歌颂不为弱小而屈从强权,为伸张正义 而英勇牺牲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叛逆女性。
2.《三个叛逆的女性》的艺术特色:
2. 郭沫若40年代历史剧的艺术成就:
1) 现实性和战斗性的主题(延续了前期剧作 “古为今用”的原则) 2) 壮美的悲剧精神 A、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悲剧事件(正义 和真理的被压迫) B、不屈的斗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物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C、饱含悲戚与颂扬的英雄主义基调
3)激越的浪漫主义诗情
格。如《天狗》在群魔乱舞的昏暗世道中,诗
人大声疾呼,要把月、日、星球、全宇宙吞了,
充分表现了要冲决一切罗网、摧毁一切黑暗的
英雄气概和豪迈气魄。
4. 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咏大自然:《太
阳礼赞》、《光海》、《日出》。
郭沫若喜欢讴歌自然,并把自己溶解在广阔 的大自然里,达到“物我无间”的境界。这在 《光海》、《梅花树下醉歌》等诗里可以很明 显地看出来。这些歌咏大自然的诗篇,不仅倾 心大自然的伟大和美丽,它们又和《女神》中 的其它诗歌一样,向往光明和新生,向往劳动 和创造,渗透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主要作品:
小说:《飘流三部曲》、《行路难》。
诗歌:《女神》、《星空》、《瓶》、
《前茅》、《恢复》。
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王昭君》、
《卓文君》、《聂嫈》)、 《棠棣之 花》、《屈原》、《虎符》、《高渐 离》、《孔雀胆》、《南冠草》等。
二、郭沫若的文艺观
1.郭沫若深受泛神论的影响。泛神论是十七世纪
第四章
郭沫若
第一节 生平、创作道路与文艺观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 人。童年接受的是正统的封建文化教育,自幼熟读 《庄子》和屈原李白的诗,戊戌变法之后,又受到 “新学”的影响,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接触了泰 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作品, 同时受斯宾诺莎泛神论思想影响。1918年开始新诗 创作,发表他的第一篇小说《牧羊哀话》,1921年 组织创造社,出版于1921年8月的诗集《女神》是中 国现代新诗的发端奠基之作。
2. 饱含爱国主义思想和深情:如《炉中 煤》诗人自喻为正在炉中燃烧着的煤,而 把祖国比着“年青的女郎”,他要为心爱 的人燃烧,即为祖国而献身。他称自己有 “火一样的心肠”,庆幸自己能够“重见 天光”,愿为祖国赴汤蹈火,因为他从时 代的曙光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3. 歌颂叛逆精神,处处体现了狂飙突进的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