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布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人:刘扬发布时间:2010-8-24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

刘扬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曹操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一提起曹操,给人们的印象大多是奸诈、狡猾。历史上对曹操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从魏晋时期到近现代,关于曹操形象认识的问题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各时期都有一些代表性的评价和观点,研究这些观点的变化过程及形成原因,有助于人们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区分文学艺术与历史的差别。

关键词:正统之争艺术变形形象

一、从超世之杰到白脸奸臣

正史《三国志》中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是“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那么这段记载确实可信么?《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出生于公元233年,距曹操去世仅隔13年,并且根据他不计较个人恩怨在书中对诸葛亮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可以看出他的“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史德高尚。所以这段关于曹操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三国志》一经完成便在当时引起轰动,晋文帝在看完后给予高度评价,可见在当时曹操的英雄形象是被世人所普遍认可的。

可是在曹操去世一千三百多年后,明朝末年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后汉书》等及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裴松之注的史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完成了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描写三国历史的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里所描绘的曹操的形象已经与《三国志》有了截然不同的区别,书中将曹操刻画成了一个篡汉自立,阴险狡诈的小人,书中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更是与曹操的阴险狡诈相为映衬,这与现代人对曹操的印象已大致相当了。书中描述了曹操死后在邺城留下七十二疑冢,七十二疑冢真的存在么?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说法,这种说法又形成于何时呢?早在宋代,已经流传着曹操为了死后得以安宁,在邺城外修建了七十二疑冢,以欺世人的说法。这种“生前欺天,死后欺人”说法的流传说明了在宋代,曹操的奸臣形象已经定型。

二、一千三百多年的颠覆过程及变化原因

魏晋时期玄风吹拂,士大夫们大多热衷玄学,在臧否人物上比较宽容和超然,在这一时期,正统之争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不过还是有人做了一些研究,其中以南朝裴松之最为著名,他在《三国志注》中说:“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魏太祖机变无方,略不世出”等。不过后世很多学者对他的评价也存有不同的看法,唐代著名学者刘知几在《史通·补注》中评价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可见裴松之的描述并不完全被认可,不过至少说明当时整体上对曹操是认可的,并也存有异议。

到了隋唐时期,整个社会对曹操还是比较肯定的。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讨高丽途中,拜谒了曹操的西陵,举行了几百年来对曹操最高规格的一次祭奠,并做了《唐太宗皇帝祭魏武帝文》一文。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评价曹操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这里虽然对曹操并不完全赞同,但是对其才能也是肯定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忠志》中记载:“玄宗,禁中尝称阿瞒,亦称鸦”,玄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从这个称呼上就能看出,其对曹操的钦佩。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写到,“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在这里杜甫以曹霸是曹操的后人为据来赞美他,可见曹操当时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这些都表明在唐朝,不仅对曹操陵墓的具体位置是确定的,也表明了时人对曹操的评价很高,并留下来大量的咏叹曹操西陵的诗篇,暗示出对这位英雄人物的怀念。

两宋时期,三国时人物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刘、关、张逐渐被人们推崇,而曹操开始遭到贬低。当时市井上说书盛行,北宋苏轼的《东坡志林》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

败,即喜唱快。”可见那时,“尊刘贬曹”的风气已经是很普遍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南宋的洪迈在《容斋五笔》中说:“自古奸雄得志,包藏祸心,窥伺神器,其势必嫉士大夫之胜己者,故常持‘宁我负人,无人负我’之说。”他在《容斋随笔》里评价曹操为“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在这里已经带有明显贬低曹操的倾向了。在宋朝刘备已经被塑造成兴复汉室的正面英雄形象,而曹操则是成为典型的白脸奸臣。

为什么会在宋会发生如此变化?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统治者吸取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教训,北宋在各方面都极力巩固中央政权,其中在思想上就包括了对三国人物的“改造”,以便在思想上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在统治者看来,与汉室权臣曹操进行不懈斗争的汉室后裔刘备,他以正统的地位和坚持维护朝廷中央集权的决心理应受到推崇,因此刘备的形象被北宋政府竖立了起来,以便在人们心目中建立起维护中央集权、正统不可逾越的封建壁垒,来加强中央的统治,而曹操这个“挟天子,令诸侯”的“乱臣贼子”自然成为了被贬斥的对象。北宋时期,作为宋明理学主要派系的程朱理学开始盛行,其主张“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封建道德规范,这也对在民间已经普及的三国人物形象产生了极大地影响,曹操的阴险狡诈和“挟天子,令诸侯”等一系列的僭越行为使其在士大夫的心中已完全沦落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卑鄙小人。到了南宋,中央政权偏居一隅,在地理位置和形式对比上,南宋、金与当年的蜀、魏极其相似。军事上,南宋不敌金国,收复失地遥遥无期,只得在思想文化上贬斥金人,古今呼应,曹操这一当时“金人”的化身顺理成章的被进一步丑化。南宋诗人俞应符在《漳河疑冢》中写道,“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自那时起,曹操的奸诈已被人口耳相传。那么七十二疑冢之说何时形成的呢?北宋王安石的《将次相州》写道:“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南宋初期李壁为“八九丘”作注:“余使燕,过相州,道边高冢累累,云是曹操疑冢也。”自此“疑冢”一事也与曹操的形象“捆绑”在了一起,与其“奸诈”相为映衬。

三、元、明、清时期的艺术变形

到了元代,戏曲盛行,根据前代流传的各种三国话本,“尊刘贬曹”的主旨继续被戏曲家们艺术化,各种丑化曹操的戏曲被搬上了舞台。元戏曲家们以从晚唐到元末这段时间内民间流传的丰富的三国故事为蓝本创作出了大量的戏曲,如《赤壁鏖兵》、《三战吕布》、《隔江斗智》等三十多部戏曲都继续表现了“尊刘贬曹”的倾向。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在这种背景下,罗贯中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引用大量的民间传说及史料,加之自己的认识创作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艺术变形,最终将曹操刻画成一代奸雄。

由于种种原因,《三国演义》直到嘉靖年间才得以印刷,《三国演义》是之前各个版本三国故事的集大成者,并且在人物塑造上迎合了统治者,因此广为流传,在民间有极大的影响。明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曹操:“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顾炎武在《辩亡论》中也评价曹贼为:“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明朝末年,政局腐败,还受到北方女真民族的打击,可谓是内忧外患。此时的形式又与东汉末年存在着些许的相同,对曹操的批评正是一种对正统的维护,对女真反叛的抨击的表现。

实际上,虽然当时已流传着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但是在小说中罗贯中并没有描述此事,现存最早的嘉靖本《三国演义》中也并无相关叙述。加上这一段的是清初小说点评家毛纶、毛宗岗父子,他们效法金圣叹对《水浒》的处理,加以修改,得到了现行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修改后小说的艺术性有一定的增强,但在人物处理上,善恶壁垒分明,“尊刘贬曹”现象更为严重。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观才与才敌,而一才又遇众才之匹,不奇,观才与才敌,而众才尤让一才之胜,则更奇”。在小说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他说:“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可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他更加重视用衬托来增强小说的艺术效果,在这种主观思维的引导下,他笔下的英雄形象更显高大,而小人则愈发的卑鄙,将《三国演义》更加文学化、艺术化。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孔明智绝,关公义绝,曹操奸绝”。毛批《三股演义》纠正了原版中的一些错误,但在艺术变形上它更注意了小说的可读性,人物处理上更加对立化。由于毛批《三国演义》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郭沫若在《谈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中说道“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

四、近现代对曹操的评价出现多元化

近百年来,学者们对曹操的研究更加深入,争论也更加激烈。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研究形式的转变,从过去单一的道德评点的层面扩展到了如文学方面、思维方面、表述方面等多方位的评价,将真实的曹操形象渐渐还原出来。鲁迅先生曾说《三国演义》“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