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日本校园暴力的解读
摘要:校园暴力问题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日本的校园暴力更是由来已久。
近年来,日本校园暴力屡屡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究其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并简单的提出一些对策,为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意见。
关键词:日本校园暴力社会暴力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各种思潮也正在向校园渗透,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校园暴力问题,已不容忽视。
近年来,各国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日本校园暴力问题更是由来已久,其暴力事件的数量逐年攀升,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现象加以探究。
一、日本校园暴力的现状及主要特点
在研究日本的校园暴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校园暴力的概念。
校园暴力也称校园欺凌,是指行为人以校园为背景实施的暴力攻击行为。
其中包括:学生间的暴力行为,师生间的暴力行为,以及校外势力对在校师生的暴力行为,对学校设施、设备的损毁,如故意损坏桌椅、黑板、门等行为。
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凌行为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健康,甚至影响其人格发展。
在日本,根据一项调查显示,16%的日本学生做过欺负别人的事,35%的人被欺负过,既欺负过别人又被别人欺负的占38%,两者都没有的仅占12%①,校园欺负问题已成为日本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经常受欺侮的孩子通常会情绪低落、感到孤独、由此引起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继而发展成逃学、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欺侮者来讲,欺侮他人很容易形成相当稳定的习惯,导致以后的暴力犯罪。
②
日本校园暴力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而遭受欺凌。
二、由于老师的不作为导致的暴力行为。
如学校、老师对于欺凌行为选择无视,助长施暴者的气焰,使得受虐者遭受身心侵害。
三、校园暴力行为相关人群低龄化,集团化越来越严重。
据相关数据,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更加突出,日本只有20%的校园暴力侵害行为是个体实施的。
四、校园欺凌的工具越来越先进,手段越来越残忍。
手机网络等先进的设备使得暴力行为传播更迅速。
手段越来越残忍表现为,不仅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
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还对此进行录制发于网上传看,使受欺凌的学生在承受身体上的伤痛的同时,心灵上再度遭受打击,留下了更深的创伤。
日本新华侨报网援引《每日新闻》消息:日本校园暴力欺凌事件发生率奇高,仅2011年一年间就有7万231件,但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最新公布的数据,在2012年4月1日到9月30日间发生的校园暴力欺凌件数,已凌驾于2011年全年总和之上,高达7万5000件。
其中,“可能威胁到孩子生命和身体安全的重大事件”达250件。
③通过这则消息,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数字,还要领会数字背后的意
①[1]日本小学暴力事件成上升趋势[J]. 思想理论教育,2006(3).
②[2]骆方,孟庆茂. 孩子的欺侮行为探秘[J]. 百科知识,2001(5)..
③源自人民网-国际频道2012-10-03 10:19
义。
日本校园暴力问题由来已久,其暴力事件的数量逐年攀升,这不得不让我们好奇,为什么日本的校园暴力问题如此严重?其根源是什么?
二、日本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内部交流蜕化及家庭教育的偏颇。
日本传统的家庭结构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
孩子多,家教严格。
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生活的便利,日本社会进入了“少子化”,“核家庭”逐渐取代了大家庭。
孩子少,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家教松懈。
孩子拥有独立房间,大部分时间呆在自己房间里玩游戏、看电视、听音乐,与家庭成员的交流减少,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当这种孤独的、郁闷的情绪无处发泄的时候,很容易向比自己弱小的人发泄不满,欺负他人甚至出现暴力行为。
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地方,孩子性格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都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核家庭”的增加,家庭内部交流逐渐蜕化。
现在的日本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
特别是父亲,早出晚归,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
出于一种原生态的本性,又时刻担心孩子遭受挫折或蒙受委屈,这种两难中的家长,大多学会了通过物质或其他途径来补偿的办法,以此来求得自己内心的平衡。
然而这种补偿多数情况下被演化成了一种放纵——文化课学习之外的放纵。
由于放纵,孩子个性中的很多弱点被淡化忽视,许多违反行为规范的举动被认可甚至纵容。
这些小错的点滴积累,慢慢地养成了孩子个性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和规范来约束行为,而是率性而为不顾后果。
这种极端的个人中心思想,养成了孩子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
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进行反击。
并且,很多父母认为只要充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完成了做父母的责任,从而忽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
使得孩子的个性更加偏激,增加了其实施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二)学校因素
战后,日本的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日本是学历社会,个人的社会地位由个人的学历高低甚至毕业于哪所学校决定。
为进入名牌大学,学生从初等教育阶段就开始了激烈的考试竞争。
“四当,五落”,“当”在日语的意思就是“中”,就是说,如果每天拼命学习只睡4个小时,就能考上大学,要是多睡一小时,每天睡5个小时,就会落榜。
所以那个时候每天睡得很少,生怕考不上大学。
而这种典型的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学生的考试技能,忽视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高度紧张的学历竞争,使很多孩子整天围着成绩、考试、辅导班转,长期的精神压抑,很容易引发暴力。
当紧张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以校园暴力的形式反映出来。
校园暴力也就成为释放压力的发泄方式之一。
而且,学校教育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学生间缺乏交流,难以结交可信赖的朋友,容易形成孤僻性格,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管理主义教育使得教育的惩戒功能丧失。
当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之后,教育就成了一个什么人都可以指手画脚的行业。
绝大多数学校再不敢轻易地处分一个学生,哪怕这个学生已经无恶不作。
一些原先收敛的恶行没有了有效地制约机制,便都敢于公开表现出来。
这些施暴人群,常常为了点滴小事而发生殴斗,甚至是团伙持械玩命,严重地干扰正常的学校教学,也直接危害了社会治安。
但即使如此,学校能采用的,也还是一个说服教育。
但这种说服教育
在面对一些血淋淋的事实面前是那么的惨白无力。
与教育惩戒功能的丧失同步的,是“师道”的尊严扫地。
教师失去了应该获得的尊重和感恩,师生间的关系、教师和家长间的关系也日趋微妙起来。
在相当多的家长和学生心目中,老师成了单一的出售知识的人。
家长学生与老师间的关系,就是一种顾客和销售员的关系。
这种价值取向,又反过来影响着老师们的工作情绪,使得一些教师也自动地进入家长和学生划定地这个“售货员”的角色中,成了除了教授知识别的就一概不加过问的甩手掌柜了。
对待校园暴力行为上,这种价值观,导致了教师的不作为,使得学生对于暴力行为肆无忌惮,受欺负同学对老师更加失望,对于老师的仇恨与日俱增。
“师道”的尊严扫地,师生矛盾愈演愈烈,师德的败坏都使得校园暴力问题更加尖锐。
(三)社会因素
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富足的生活、精神上的空虚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膨胀。
战后日本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家发展目标,一直奉行经济优先的价值取向。
20世纪70年代,日本完成了经济高速增长,到80年代,已经处于世界经济的支配地位。
日本社会这种片面追求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的后果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已显现。
社会道德水平普遍下降,校园暴力、欺负、拒绝上学、家庭内暴力等青少年不良行为随之出现并愈演愈烈。
特别是对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孩子来说,富裕的生活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生活习惯,抛弃了奋斗精神,丧失了目标感,成为“消沉的一代”。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际关系的日渐淡薄,日本年轻人变得傲慢、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迅速膨胀。
目前,日本学生自制力差,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易怒、易冲动。
他们常常不明缘由地发脾气,容易焦躁不安。
有时老师仅仅批评了他一下或多看他一眼,他就毫无理由地一拳打来,甚至杀人。
而且,富足的生活,并没有成为他们成长的有利条件,反而使得他们的内心世界特别空虚。
许多在富裕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日本青少年,在所谓的幸福生活的后面,是失去了目标意识的空虚和无聊,是情感的干涸和心灵的贫困。
还有就是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军国主义文化盛行的日本,其社会充斥着各种暴力因素。
在日本,集体恶意虐待、欺辱某个人获得快感,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在校园里常见,在成人社会也存在。
通常遭受大家欺辱是新加入者或与身体有缺陷的弱者。
这些都使得学生为对强权政治、黑恶势力、暴力游戏与灰色文学的认同与膜拜。
相对于书本的说教,游戏和影视文学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
暴力游戏的快意杀戮,影视的黑社会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种的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对邪恶的认同和膜拜。
这种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认同和膜拜,内化后又成为了部分“问题少年”处世的准则,使得他们在待人接物等多方面都体现出一种对主流社会的反叛和仇视。
因为反叛,他们便只想依照自己的规矩行事;因为仇视,他们便采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他人。
(四)个人因素
以上已经说明了家庭、学校、社会在校园暴力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学生本身在校园暴力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绝大多数施暴者是学生本身。
忍气吞声,助长施暴者的气焰。
在遇到校园暴力问题时,许多学生选择忍气吞声,事后,他们不但不敢告诉家长或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在破案过程中找到他们时,他们也不敢出面作证。
正是受害者这种软弱的态度,助长了施暴
者的嚣张气焰。
这种忍气吞声不仅仅是学生在物质和身体方面受到损害,还对他们的心里造成了重大负担。
每天惧怕上学,过度敏感,过分恐惧,有的性格发生变化,整天沉默寡言、孤僻古怪……严重时会有轻生的念头。
这种伤害对他们来说是终生的。
以暴制暴,制造新的校园暴力。
这种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那些长期忍气吞声的学生,这种心理更加明显。
面对校园暴力,受害的学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自然是愚蠢的,因为它不但不能让暴力远离自己,反而会使暴力离自己越来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进暴力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这种恶性循环的链条越长,校园暴力的发展越迅猛,其影响也就越恶劣。
有的小孩子因为体型的原因被嘲笑,欺侮。
之后他选择进入网球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身体变得强壮,从而找到以前欺负他的同学施加暴力行为。
这种现象在日本普遍存在。
因此,个人因素也是校园暴力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措施
针对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本文也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个方面提出对策。
家庭因素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无疑是最具直观性和感召性的“教材”。
父母要以身作则杜绝一切不良习惯。
建立和谐家庭,遇事协商解决,不使用暴力手段。
正确对待孩子的身心发展,不溺爱孩子,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与他人和谐相处。
学校教育要全面均衡。
学校教育应该是以育人为首要任务的,减小学生的课业压力。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尊师重道,建立奖惩机制,引导学生多读书,陶冶情操。
提高老师的职业素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还有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和辅导。
青少年压力过重,也是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学生迫切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同学间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
对他人的残忍,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缺乏集体关爱的原因。
集体是个消解矛盾的最好容器,在集体活动中,通过同学间的友爱互助,可以把很多小的摩擦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社会环境要净化。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的震慑性。
对于一些宣讲暴力文化的动漫、电影、书籍等多媒体资料进行限制。
学生是校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又是校园暴力的制造者。
面对暴力侵害,我们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并主动和老师、家长沟通,决不逆来顺受,助长坏分子的气焰。
学生本人要注意,不与不良分子交往,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受到暴力伤害后要知道通过适当的途径来保护自己,绝对不能产生“以暴制暴”的报复心理。
四、结语
通过对日本校园暴力问题的解读,反思我国教育是否存在问题。
在校园暴力成为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问题,我国校园暴力问题也渐渐呈上升趋势,借鉴日本的经验,还校园一方晴空。
让学校、家庭和社会携起手来,让学生远离校园暴力,学习科学知识,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岛原健三. 统一化教育的弊端—日本近代教育的缺陷[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1(1).
[2]李万豫,舒丹丹.浅析日本校园暴力成因[J].黑河学刊,2011(6).
[3]许明玲.日本校园暴力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1(7).
[4]师艳荣.日本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原因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