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方言古俗语词探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8 ·
(元 · 关 汉 卿 《谢 天 香 》第 一 折 ) 敢是 疯 癫 症,没 胎 孩。 (明 · 冯 梦 龙 《洒 雪
堂 · 娉 娉 还 魂 》第 七 折 ) 他 有 三 题 目 忒 台 孩 。 (明 本 《歌 代 啸 》) 睡 得 那 样 胎 孩 。 (清 《醒 世 姻 缘 传 》第 十 九 回 ) “台 孩 ”何 义 ? 张 相 在 《诗 词 曲 语 词 汇 释 》里 解 释
是“气概 轩 昂 之 义 ”。《词 源 》收 有 “胎 孩 ”条 目,注: “威 严 ,有 气 概 。”
其 实 ,仔 细 分 析 这 些 语 言 材 料 ,如 果 把 “胎 孩 (台 孩、抬颏)”都释作人的 形 貌 “气 宇 轩 昂”或 “威 严,有 气概”并不妥帖,尤 其 最 后 两 例,很 难 合 理 解 释。 因 此 ,《词 源 》和 张 相 先 生 的 解 释 都 值 得 商 榷 。
保存在方言中的古俗语词如同语言的活化石, 将 词 汇 史 的 一 部 分 重 新 复 活 ,有 很 大 的 研 究 价 值 。
【台孩】(taihai,平 声 ) 亦 作 “胎 孩 ”、“抬 颏 ”。 在 元 曲 、明 清 杂 剧 小 说 里 “胎 孩 ”是 一 个 使 用 较 广 、出 现的频率较高的叠韵连绵词。如:
青海方言古俗语词探例
廖 贞
(青海民族大学 文学院,青Baidu Nhomakorabea 西宁 810007)
摘 要:本文利用现代青海方言材料和文献材料相 比 较 的 方 法,对 青 海 方 言 中 留 存 的 一 些 古 俗 语 词 做 了 考 释 。 并 认 为 ,作 为 语 言 的 活 化 石 ,青 海 方 言 古 俗 语 词 对 汉 语 词 汇 史 研 究 具 有 重 要 价 值 。 关 键 词 :青 海 方 言 ;古 俗 语 词 ;考 释 中 图 分 类 号 :H172.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5102- (2012)06-0118-03
畅 好 台 孩,举 止 无 俗 态。(金 · 董 解 元《西 厢 记 诸 宫 调 》卷 三 )
你觑 他 交 椅 上 抬 颏 样 儿,待 的 你 不 同 前 次。
收 稿 日 期 :2012-06-20 作 者 简 介 :廖 贞 (1972-),女 ,苗 族 ,重 庆 人 ,青 海 民 族 大 学 副 教 授 。 研 究 方 向 :汉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
青 海 地 处 北 方 ,但 青 海 的 汉 族 人 ,并 非 来 自 当 地 的土著族属,青海汉 语 方 言 的 形 成 与 青 海 汉 族 的 来 源、变化密不可 分。 青 海 湟 水 谷 地 的 汉 族 移 民 史 可 追溯到汉代。[1]但是,因为青海的地理位置在很 长 一 段时间内都是中原 的 边 疆,又 是 多 民 族 聚 集 的 战 乱 之地,人口、民族的 变 动 极 为 频 繁,汉 语 方 言 难 以 延 续,出现过很长一 段 “掉 线”现 象。 真 正 促 使 青 海 现 代方言形成,影响最 大 的 人 口 迁 徙 应 该 是 在 明 代 初 期。[2]明军进入 青 海 东 部 地 区 后,为 建 立 统 治 秩 序, 大量从内地移入 军 民。 迄 今 为 止,在 西 宁 和 青 海 东 部,汉、回 民 族 中,都 有 祖 先 迁 自 南 京 府 的 传 说。 事 实 也 证 明 ,青 海 方 言 与 明 清 江 淮 官 话 有 密 切 联 系 。
这些 移 民 从 内 地 迁 到 青 海,必 然 把 当 地 的 语 言 也 带 到 青 海 。 青 海 地 处 偏 远 地 区 ,受 高 山 大 川 阻 隔 , 与 内 地 交 通 不 便 ,周 边 均 为 少 数 民 族 聚 居 区 ,客 观 地 理环境使 河 湟 汉 族 与 中 原 文 化 很 难 有 密 切 交 往 联 系。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因使青海地区汉语方 言基本上处于相对 闭 塞 状 态,有 些 词 语 经 历 甚 久 而 毫无变化,跟不 上 主 流 汉 语 的 变 化 速 度。 这 使 得 移 民 带 入 的 古 汉 语 ,尤 其 是 大 量 明 代 汉 语 的 发 音 、词 汇 尽 可 能 多 得 保 存 下 来 ,尤 其 有 些 古 代 的 俗 语 词 ,在 后 来 的 书 面 语 中 消 失 了 ,但 被 青 海 人 民 继 承 下 来 ,变 成
第 34 卷 第 6 期
青 海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34,No.6
2012年11月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v.2012
语言的活化石,就如 同 远 古 的 生 物 在 一 个 特 殊 的 环 境里能继续生存一样。
这 些 古 俗 语 词 ,就 是 古 代 口 头 语 的 真 实 面 貌 ,反 映在“正统”的文言 文 里 非 常 少,而 在 民 间 创 作 以 及 文人汲取民间口语 的 作 品 中,可 以 窥 见 或 多 或 少 保 存 的 口 语 材 料 。 俗 语 词 很 多 是 从 语 言 的 本 质 ——— 声 音来记录词语的,因 此 所 写 之 字 和 所 记 之 词 并 无 关 系 ,又 加 之 文 献 中 假 借 字 和 本 字 杂 出 ,简 体 俗 体 字 和 正 字 并 列 ,还 有 声 音 的 转 变 ,单 独 从 字 面 很 难 知 道 其 含义。又由于这些作品的通俗性及难登大雅之堂的 传统观念,历 来 不 受 重 视,不 可 能 被 系 统 的 记 录 研 究。随着主流汉语 口 语 的 迅 速 发 展,很 多 俗 语 词 逐 渐变化消亡,而这些 词 语 又 非 “小 学”雅 训 旧 义 所 能 赅 备 ,因 此 形 成 汉 语 史 的 薄 弱 环 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