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普看流行艺术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连春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摘要: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艺术的典型风格,被认为是充分发展了的并且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发展并形成连贯的艺术,为西方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强调实用化、更具商业性,是一种流行艺术。波普艺术挑战传统的艺术定义,利用传媒、依靠复制技术进行创作,更为贴近日常生活,赢得了市场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使艺术创造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为艺术超越市场打造出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波普艺术;实用化;商业性;流行艺术;意义
中图分类号:J2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26-03
一、波普艺术强调实用化,更具商业性,是一种流行艺术
在现代西方艺术史上,有一个艺术流派“Pop art”即“波普艺术”。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艺术的典型风格,被认为是充分发展了的并且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发展并形成连贯的艺术,终结了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把自己的风格说成是绘画史的完结的狂妄自信,为西方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Pop art”是“Popular art”的简写形式,所以波普艺术的原意为流行的所以又被称为流行艺术或者大众艺术。
波普艺术的思想根源孕育在20世纪50年代的艺术实验中。波普艺术的出现与西方20世纪先锋派运动的兴起有关,先锋派运动不是一个能在时间上清楚界定的运动,它延续了很长一段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衰落和停滞的艺术运动到50年代又开始了复兴。早期的先锋派艺术家们如康定斯基受到传统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精神净化论的影响颇深,他们的艺术大多流露出一种哲学式的思考。60年代的新先锋派以他们的艺术作品为武器对传统的艺术概念发难。抽象表现主义和无定型艺术那极为简约化和抽象化的风格对波普艺术是一个挑战,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的直接反对者波普艺术必须要找到一条新路来解决艺术向抽象化发展可能造成的发展上的绝境,所以波普的具象化特征从一开始就非常明显。“波普艺术在三个方面向抽象派提出了,或者看上去似乎提出了挑战:(1)波普艺术是具象的,而抽象表现派绝大部分是抽象的;(2)波普艺术比抽象表现派更新颖;(3)波普艺术比抽象表现派更“美国式”。①对于艺术史家而言,波普艺术就是对地理上和纯时间上分界的注解。达达主义对现成品的熟练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波普主义的艺术家们。
沃霍尔从商业艺术到“高级艺术”的转变十分合乎情理。“沃霍尔很快就从汤罐头的单一呈现发展到复合呈现,而相同的形象一次又一次得到重复,好像要消除它在孤立状态中单独被观察时也许会产生的特殊意义。”“现代社会中的电视和摄影等媒体的普及和广泛运用显然是刺激沃霍尔艺术创作的一个直接因素。因为人们每天都从电视、电影和摄影中接受到各种各样的图像,这样大量超载的视觉图像信息的轰炸使观众很难对所有信息给予相同的关注。”②沃霍尔所做的是要消解艺术作为“Fine Art”(高雅)的传统,他要做的就是将现代艺术的商业化彻底展示给人们。他公开宣称自己是一部工业机器,靠印刷、复制和再生产出新颖但是廉价的物品,他是在生产出各种工业制品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绘画。为此沃霍尔甚至宣称现代商业社会需要生产的不是艺术大师而是明星。
沃霍尔有意识地选取大众传媒制造出来的公众偶像作为创作的题材,他试图通过这样的做法来消除商业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大众与精英之间的界限。艺术不再是难以接近的事物它应该朝着自由的方向发展,消解工业生产带来的人的异化问题。詹姆逊分析了沃霍尔的《钻石灰尘鞋》与凡·高的《农鞋》,认为由此可以断定出它们是分属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凡·高的画里一种诗意的生存始终停留在构图中间,而沃霍尔的《钻石灰尘鞋》已经不再用凡·高处理鞋子的方式向我们直诉他心底的话。沃霍尔积极表现的是“物欲之物”,他的鞋是一对随意凑合起来的舞厅、时装杂志上的死物,与它们曾经经历过的历史切断了一切联系,
“处处都标榜了我们的社会在朝向晚期资本主义文化过渡之时面对它们无法还原物主的存在,
的商品拜物主义”,沃霍尔的繁华表象却不是波普的真正目的,“凡·高把人间那荒凉贫瘠的种种用乌托邦般的颜料填得异常充实爆满。相反,沃霍尔笔下的商品世界,早已让五花八门、似实还虚的广告形象所吸纳、贬格以及污染。在人间世上的表层领域里,本来充满了这些色彩缤纷的事物。沃霍尔一来,便把外表的灿烂撕破,揭露出那背后死灰一般,以黑白交织而成的底层。”③
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一直是现代艺术所批评的对象,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在工业机器的齿轮间奔跑的一幕始终被认为是艺术对工业社会标准化大生产造成的异化结果的控诉。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商业化社会里开始了新的一轮产业革命,以往人被机器异化的现象不见了,然而资本主义的剥削没有消失,只是更换了另一副面孔悄然登场。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1989年的作品《我消费,故我在》(I shop therefore I am)是对商业社会人的生存状况最好的写照。虽然波普艺术后来成为世界性的艺术风格——包括欧洲、甚至亚洲(日本),但是波普在形势和题材上大都是美国通俗文化的象征物,有可口可乐、箱式汽车、汉堡包、好莱坞明星、商店招牌和交通标志等。1950年美国艺术家斯图尔特·戴维斯就声明自己喜欢的是流行艺术不喜欢高雅文化或现代艺术的形式主义,所有的一些现象都将波普指向了流行文化。
潮流化是流行艺术的明显特点,只有生成潮流才有流行可言,所以就概念而言,流行艺术是非常广义的艺术形式,作为文化符号,它的能指(名称)不变,所指(内容)千变万化。特别在西方,流行艺术超越了传统艺术的一切类型模式,表达手法多种多样。从该概念归属的年代和相关的传媒手段上来分析,流行艺术属于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一种艺术,这个阶段里艺术家们进行了新的艺术探索,产生了行为艺术、观念艺术,这样的艺术形式摧毁掉艺术家的主体性地位,解构了艺术的原生结构并且取消掉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强调每个人的参与,有人甚至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没有了特定的艺术展示场所,艺术离开博物馆、展览馆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在潮流化的大潮里,流行的艺术要区别于流行的时尚就必须要确立起某种尺度,凭借这种尺度才能将艺术的独特性和艺术的自由度展示出来。“流行的”与“边缘的”是一对范畴,与流行相对的是边缘化的艺术。现代社会里边缘的就是指不处于流行之中心的,不被大多数人所熟悉的事物。正如一时的流行不会永久,边缘化的内容具备成为下一个流行的可能性。“潮流”与“时尚”都是对流行文化和艺术的评价标准,“潮流”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而“时尚”更多地是从主观上来评价。“时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满足了社会调适的需要;它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行进的道路,它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但同时它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它实现后者一方面是凭借内容上非常活跃的变动——这种变动赋予今天的时尚一种区别于昨天、明天的时尚的个性化标记,另一方面是凭借时尚总是具有等级性这样一个事实,社会较高阶层的时尚把他们自己和较低阶层区分开来。”④西美尔说时尚的目标特别接近纯粹的金钱拥有。时尚不停地转换从而促使生活中短暂的与变化的因素获得了更自由的空间。艺术的魅力长存,艺术的形式却是常常变换着的,没有某一种艺术风格能够以一幅统治者的面孔长久地占领人们的审美空间。在这一点上,最为通俗和大众化的社会流行“时尚”与现代艺术的某些特点达成了一致。不过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批判性,即便是流行艺术也是遵循着同样的规律,艺术强调的是严肃性,而社会流行时尚不过是一种强调娱乐性的流行趋势。按照西美尔的观点,时尚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上层阶级向较低阶级展示权势的工具,同时也是霸权的象征。时尚的两个层面普遍性和个性,强调物质性;就本质而言艺术反对的却正是物性和拜物主义,精神性与物质性是区别流行艺术和流行时尚的根本标志。
二、从波普艺术看流行艺术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传媒和市场通过制造流行和时尚来引导人们的消费需求,作为内容的艺术又能够借助于传媒与市场进行传播、扩大交流面,艺术所深含的意义在流行中得以扩大影响。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