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测验的优势与劣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绘画心理测验的优势与劣势
文|陈侃
绘画心理测验与文字心理测验相比较,文字的心理测验可以有很好的结构,可以设置非常好的反应模式,可以有非常明确的记分方法,它一直是心理测验的主角:但是,它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其他的测验形式加以补充。如良好的结构和设置好的反应模式同时也局限了被试的反应,这就使问卷测验不能了解到设置问题以外的内容。
另外,问卷的长度受到限制,一次测查只能测到有限的范围。问卷还要考虑到疲劳效应,前后测的影响,题目的暗示性对回答的影响,被试对问题的防御程度等等,如果是用于选拔的测验,测验题目的逐渐泄露更会影响测验的效度。最后,文字测验还受被试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影响,如果面对不识字的人或理解能力有限的人,测验的实施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尤其是对年龄较低的儿童或有一些特殊心理障碍的人更是这样。
与上述心理测验比较,绘画心理测验有以下优势:
首先,绘画心理测验不受语言、认知能力和年龄的限制。与所有投射测验一样,它可以容纳更多的心理信息,不容易引起被试的抵抗,被试所受的限制很少,所受的暗示也少。最重要的是,在一幅绘画作品中几乎可以同时看到被试所有的内心世界,这就大大减少了测验的次数,同时获得了最多的信息。通过个体不同时期的绘画还能很直观地看到个体内心世界的变化,对治疗者来讲在测验被试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直观的视觉表现和被试进行情感的沟通,这十分有利于治疗者与病人实现同感,治疗者本身也就能更快地进入被试的世界,这十分有利于治疗的进行。当然绘画测验还是一项有趣的活动,被试往往很乐意投入其中。
其次,绘画活动本身具有治疗意义。在心理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要求被试进行绘画,这可以当作是一次绘画测验,但同时,这种绘画活动本身也具有治疗的意义。通过绘画,潜意识得以表达,个体与潜意识也就得到了沟通,而绘画作品本身又是潜意识存在的客观物化,个体与集体之间得到一种和谐,这些对于个体的自性化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个体被压抑的情感通过正当的方式得以宣泄,焦虑从而得到缓解,新的有效的防御机制得以运用;另外,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自我控制活动,病人的感知和运动都得到了协调,这对于多动症的儿童尤其有效。绘画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保持心理的健康。
最后,绘画测验包含了很多隐含信息,保存好绘画作品,在针对当前的心理特质进行分析后,如果还需要补充其他的心理特质测量,那么可以还用同一幅绘画作品进行分析,而文字测验就必须重新测量。当所需测验的特质太多时,文字测验使用起来十分复杂,被试往往难以一次完成,而且常常因为问卷过长而失去耐性,但是绘画测验一画多测的方法有趣而且节省被试花的时间。
当然绘画测验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绘画心理研究缺乏本土的研究数据。不同民族在绘画中的表现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绘画是一定的文化作用下的产物,因此,要研究绘画中的心理投射就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作用。当代的绘画心理分析是在欧洲和北美发展起.来的,在这一领域有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正如其他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一样,绘画心理投射的研究也缺乏跨文化的验证,在许多国家,特别是东方,绘画心理投射的研究还没能大规模地开展,而东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更需要研究者以东方文化为背景,增加东方文化下的绘画心理投射的研究经验。
其次,绘画心理分析对分析者的要求较高。对绘画进行心理投射的分析,不仅要求分析者具有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还需要分析者对绘画作品本身有一定的认识,而且,
/
还必须经过绘画心理分析的训练,以区分必要的和有意义的信息。这就使绘画心理分析的操作只局限在少部分人当中,大大限制了这一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因此,研究简便的绘画心理分析方法,发展出标准化的操作步骤,制定明晰的绘画心理分析原则就十分有意义。
最后,绘画心理分析的标准化应用问题目前,只有少数的绘画心理分析方法进行了标准化的修订,而大多数的分析还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最多也只是根据实验的结果验证某一种心理投射假设的科学性,治疗者在进行心理分析时还必须依靠标准化的问卷来作出诊断,而绘画只能作为心理诊断的辅助手段,这样,对于那些不能进行问卷测验的人来讲就很难进行科学的评量。如果研究者只拿绘画投射测验进行诊断,就必须同时加入许多的理论论述并结合治疗者本身的治疗经验,甚至还要许许多多的案例支持,再结合到被试本身的情况才能作出一定的推论。由此可见,要允分利用绘画心理投射测验这样优秀的工具,就必须对它进行标准化的处理。
(本文节选自《绘画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陈侃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