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竞争与高等教育多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竞争与高等教育多元化

摘要:高校竞争与高等教育多元化是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两大主题,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一方面,高校竞争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多元化为高校竞争提供平台。高校竞争乏力与办学趋同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两大瓶颈,欲走出困境,建构本土化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是根本,加强制度建设是关键。

关键词:高校;竞争;高等教育;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06-03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用短短的30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近一百年的大众化进程,我国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之一。但是,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丁·特罗所言:“在每一个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都与增长相关”,随着大众化进程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背后同样隐藏着诸多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其发展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笔者认为,高校竞争与高等教育多元化是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

两大主题,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一方面,高校竞争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多元化为高校竞争提供平台。然而,高校竞争乏力与办学趋同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两大瓶

颈,欲走出困境,建构本土化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是根本,加强制度建设是关键。

一、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及其关系

(一)高校竞争

竞争是市场的基本特征,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就必然有竞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运行机制也逐渐由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转变,高等教育被定位为“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商品性质,高校不能回避竞争问题。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分析,高等教育面临如下竞争环境:一是新的竞争者入侵,如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和国外大学;二是现有院校之间的竞争力量;三是购买者讨价还价的力量,主要指生源及雇用学生的机构和使用大学研究成果的组织,这种力量在形成买方市场时对高校的影响极大;四是供应者讨价还价的力量,即为教育提供资源的人和组织,这一力量与资源的稀缺程度大小有关;五是替代者的威胁,即网络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的出现[1]。这五种力量越大,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激烈。

(二)高等教育多元化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大众化阶段更多的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规格各异,高等教育由单一走向多元化。高等教育多元化表现为:第一,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公立、私立和社会组织办学并存;第二,

办学结构多元化,包括纵向的层次结构和横向的科类结构;第三,办学形式多元化,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传统教育和远程教育或网络教育等;第四,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多元化,即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研究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存。高等教育多元化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规律而言:首先,大学是高深学识的保存、生产、传播机构,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分化,高等教育产生了多种职能,越来越要求高等教育多元化;其次,各个高校的校情不一,要求发展高校优势,走个性化发展道路;再次,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对象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其禀赋、兴趣爱好、求学目标不一,多元化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以及专业的交叉综合并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必然要求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

(三)高校竞争与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关系

高校竞争与高等教育多元化是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中的两大主题,二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越加密切。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将二者人为分离或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运行不畅,都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高校竞争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化。高校要想在激励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自己的优势竞争力。提高优势竞争力

有两条路径可选:一是“人有我优”;二是“人无我有”。高校在竞争之初,一般会选择“人有我优”的路径,以“搭便车”的形式参与竞争,节省探索成本。这种策略在以下情况可能取胜:第一,某一教育类型刚刚出现,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供不应求,市场空间大;第三,与竞争对手实力相当。每一个行业都有这种“人有我优”的竞争,也就是这样的竞争,才能不断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然而,某种类型或某一层次高等教育的“外部需求主体”是有限的,当高校在原来的领域中无法取得竞争优势的时候,则会另辟蹊径,选择“人无我有”的战略,挖掘新的市场需求,走个性化发展之路,而高校的个性化发展必然导致整个高等教育的多元化。

其次,高等教育多元化为高校竞争提供平台。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市场,高校可以在细分市场中主动选择产品市场和竞争对手参与竞争,这样,每一个高校都有成为“第一”的可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将产生许多个“第一”,同时,每一个高校都面临淘汰的危机,高校在多元化环境中参与竞争,就有成功的可能,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多元化为高校提供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竞争平台,没有多元化的竞争是局部的、无效的和不公平的竞争。

二、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瓶颈

(一)高等教育多元化背后的高校办学趋同现象

高等教育多元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

展规律的体现。与大众化相伴,我国高等教育日益显示出多元化的态势:从层次上分为博士、硕士、学士、高职高专;从等级上分为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从类型上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从办学体制上分为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全日制大学和非全日制大学等。但这只是表面的多元化,繁荣的高等教育多元化景象背后蓄藏着办学趋同的事实,以多元化核心的问题——专业设置来看,不同类型大学设置基本相同的专业,同一个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也就是说,所有高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基本相同。

办学趋同在我国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从历史上看,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机制下运行,高等教育按照行政模式进行设置,统一举办,统一管理,统一评估。自1985

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转化,高等教育多元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转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通过计划的形式进行运转;另一方面,长期在计划机制下成长起来的高校一时难以形成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从现实的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中,存在着学日、仿美、搬苏的现象,缺乏独立精神,依附发展特征非常明显”[2],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处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之中,中国高等教育“一流”情结很重,我国的一流大学盲目追赶“世界一流”,而我国的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