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3分【适用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学时数】54学时【编写日期】2012年01月26日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传播学概论学时:3主要内容: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形式、传播现象有哪些?能不能不传播?一、什么是传播?二、传播学的定义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四、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五、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六、学习与研究传播学的意义教学要求:1. 了解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现代社会的传播发展状况,理解传播和传播学的定义,明确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2.弄清楚传播、传播学等概念,了解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及学科特点,从而明确学习传播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传播的定义、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传播学的意义(二)第一章传播学历史回顾与展望学时6主要内容:一、传播学诞生背景与孕育二、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三、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教学要求:1. 了解传播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2.通过对传播学奠基人的介绍,揭示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1.传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概况3.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三)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学时:3 主要内容:一、人类传播的演进与发展二、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教学要求:1.熟悉人类传播活动演变的历史过程;2. 了解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各个阶段的特点;3.认识人类大众传播活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重点、难点:1.人类传播活动历史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特点;2.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的关系。

(四)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合与意义学时:3 主要内容:一、人类传播中的符号二、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四、象征性社会互动教学要求:1.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2.弄清象征行为和象征互动理论及其现实表征;3. 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背景和意义1.2 教学目标1.3 教学内容概述第二章传播学概述2.1 传播学的定义与起源2.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2.3 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3.1 信息与传播3.2 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3.3 媒介与传播技术3.4 受众与传播效果第四章媒介与传播4.1 印刷媒介与传播4.2 电影与传播4.3 广播与传播4.4 电视与传播4.5 互联网与传播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5.1 源-信息-受众模型5.2 传播的动力与障碍5.3 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第六章传播伦理与价值观6.1 信息伦理与传播6.2 媒介伦理与传播6.3 公共价值观与传播第七章传播与社会变迁7.1 传播与社会发展7.2 传播与文化变迁7.3 传播与国家治理第八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8.1 文献研究方法8.2 实证研究方法8.3 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第九章传播学的应用领域9.1 传播与广告市场9.2 传播与公共关系9.3 传播与媒体管理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10.2 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一份《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的传播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分析和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传媒行业从业者和公众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给学生提供课程的整体框架。

第二章:传播学概述本章重点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以及研究对象和范畴,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信息与传播、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以及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播学的核心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媒介与传播本章重点介绍印刷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与传播的关系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媒介对传播的作用和特点。

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传播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源-信息-受众模型、传播的动力与障碍以及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进行传播分析和策划的能力。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授课教师:XXX 课程时长:32课时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掌握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在传播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传播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1、传播学基本概念2、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3、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4、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5、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6、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传播学应用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4、课堂实践: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课程评估1、课堂参与度:占总评分的30%。

2、小组讨论表现:占总评分的20%。

3、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分的50%。

六、教学大纲具体安排第1周:传播学基本概念第2周: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第3周: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第4周: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5周: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第6周: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第7周:课堂实践: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第8周:期末考试七、参考书目1、《传播学概论》(作者:XXX)2、《传播学原理》(作者:XXX)3、《传播学概论》(作者:XXX)4、《传播学简明教程》(作者:XXX)5、《传播学研究方法》(作者:XXX)八、课程特色1、紧密结合实际:本课程注重联系现实,引入最新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传播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2、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实践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通过课堂实践和小组讨论等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过程和现象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不同传播媒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 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2. 传播学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3. 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学派4.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5. 传播学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二、传播过程和模型1. 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传播模型的类型和作用3. 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和互动关系4. 传播效果评估及其方法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和模型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2. 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异同3. 媒介效果研究与应用4.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5.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媒体职业道德与责任3. 知识产权与传播的关系4. 媒体法律制度与规范5. 传播伦理与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五、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 调查方法与内容分析3. 实验研究与观察法4. 传播管理与实务5. 传播教育与传媒职业训练总结: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通过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媒介、伦理、法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传播学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打下基础。

同时,传播学的学习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进入传媒行业或相关领域做好准备。

大学传播学概论教案模板

大学传播学概论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授课对象: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每周二下午2:00-4:00,共16周教学目标:1. 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

2. 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分析传播现象,提高批判性思维和传播实践能力。

4. 了解国内外传播学研究成果,拓展学术视野。

教学大纲:一、第一周:传播学概述1. 课程介绍2.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3.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4.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第二周:传播过程与模式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2. 传播模式的类型3. 传播过程中的符号与编码4. 传播过程中的反馈与控制三、第三周:传播媒介与渠道1. 媒介的定义与分类2. 媒介的演变与发展3. 传播渠道的类型与特点4. 媒介生态与媒介融合四、第四周:传播者与受传者1. 传播者的角色与功能2. 受传者的特征与行为3.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4.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互动五、第五周:传播内容与效果1. 传播内容的类型与特点2. 传播内容的生产与传播3. 传播效果的类型与评价4.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六、第六周:传播法规与伦理1. 传播法规的基本原则2. 我国传播法规体系3.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4. 传播伦理的实践与挑战七、第七周:网络传播与新媒体1. 网络传播的特点与规律2. 新媒体的类型与发展3. 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4.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实践八、第八周: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1. 国际传播的定义与类型2. 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与挑战3.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4. 跨文化传播的策略与实践九、第九周:传播学经典理论1. 媒介依赖理论2. 使用与满足理论3. 传播效果理论4. 社会认知理论十、第十周:传播学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2. 定性研究方法3. 实证研究方法4. 案例研究方法十一、第十一周:传播学应用与实践1. 传播学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2. 传播学在广告与公关领域的应用3. 传播学在政治传播领域的应用4. 传播学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十二、第十二周:传播学前沿问题与趋势1. 传播学前沿问题2. 传播学发展趋势3.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4. 传播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教学安排:1. 每周布置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41fx05课程性质:必修学分:2 总学时:54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一、课程介绍《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了解传播研究的对象和主要理论,要求对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着重讲解,并着重通过传播案例的解读,来培养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理论知识的积累。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1﹑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相关研究,通过经典的传播案例解读来扩展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解能力,并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传播理论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传播现象解读能力,这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应尽量注重对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论剖析,以便为今后的专业编导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及内容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范畴,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3.培养学生的传播分析和应用能力;4.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大纲第一讲: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1.1 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2 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3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第二讲:传播过程与模型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2.2 传播模型的分类与应用2.3 传播模型的评价与批判第三讲:传播媒介与技术3.1 传播媒介与社会变革3.2 媒介效应与媒介批判3.3 新媒体与传播创新第四讲:传播与社会文化4.1 传播与社会认知4.2 传播与文化符号4.3 传播与社会变迁第五讲:传播与公共领域5.1 公共领域与民众参与5.2 传播与政治议程5.3 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第六讲:传播与文化产业6.1 传播与文化经济6.2 媒介与文化商品化6.3 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第七讲: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7.1 传播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7.2 传播研究的伦理问题7.3 传播研究的实践与创新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思考和交流观点,提高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20%):包括课堂讨论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个人作业(30%):包括课后阅读笔记、思考题的回答等。

3.小组项目(30%):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传播案例分析,并进行展示。

4.期末考试(20%):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核。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1.《传播学导论》张泽勇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也是传播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成的知识体系,它将为学生起到知识向导、学科理论铺垫以及开拓视野的作用。

本课程系统讲授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形态,以及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人类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于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包括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效果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运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传播技巧,明确传播与信息、传播与符号的关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今后在实践中自主运用传播策略与传播技巧的创新能力。

二、参考书目
1、《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传播学概论》,孙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传播学概论》,李凌凌,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
4、《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三、课程内容。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无并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总学时:30学时总学分:1.5使用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课程介绍: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其学术观点。

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与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与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

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

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教学学时分配表注:由于课时有限,适当安排课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6)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6)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与研究内容 (6)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 (7)思考题与练习: (7)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7)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7)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8)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8)思考题与练习: (8)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8)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9)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9)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9)思考题与练习: (9)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0)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10)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构成 (10)思考题与练习: (10)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1)第一节人内传播 (11)第二节人际传播 (11)思考题与练习: (12)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12)第一节群体传播 (12)第二节组织传播 (12)思考题与练习: (13)第七章大众传播 (13)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13)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4)第三节大众传播的影响 (14)思考题与练习: (14)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 (14)第一节控制媒介的几种外部因素 (15)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5)思考题与练习: (15)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16)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6)第二节传播者论——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16)思考题与练习: (17)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7)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17)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8)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18)思考题与练习: (18)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8)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19)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9)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19)思考题与练习: (19)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 (19)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20)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20)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20)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20)思考题与练习: (20)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21)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21)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21)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21)思考题与练习: (22)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22)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22)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22)思考题与练习: (22)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23)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23)第二节抽样调查法 (23)第三节内容分析法 (23)第四节控制实验法 (23)思考题与练习: (23)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教学目的:对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地介绍,包括“传播”的定义与意义;传播学中“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信息”的意义以与信息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和原因;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内容以与实用价值;如何学好传播学等……使初次涉与传播学的学习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些宏观的把握。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传播学的重要理论。

3. 能够运用传播学的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传播学的重要理论。

三、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互相交流意见。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理论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一些与传播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传播学的兴趣。

2. 授课:讲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并介绍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如媒介理论、符号交互理论等。

3. 讨论:提出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该现象的传播过程和影响。

4. 实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分析,并展开讨论。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2. 分析能力: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分析。

3.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七、教学资源:教师课件、相关教材和资料。

八、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探讨传播学在具体领域的应用。

2.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九、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2024

引言:传播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规律和原理。

本文将通过梳理传播学概论的教学大纲,从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这个教学大纲,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为未来的传播学研究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文内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1传播学的定义和起源1.2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和任务1.3传播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4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传播学的理论体系2.1传播学的理论构建和发展过程2.2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范式2.3传播过程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假设2.4传播效果理论及其实证研究2.5传播媒介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三、传播媒介与技术3.1传播媒介的分类与特点3.2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3.3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3.4传播媒介的道德与伦理问题3.5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研究四、传播过程和传播行为4.1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源、信息受众和信息载体4.2传播行为的基本要素和模式4.3传播效果的评估与影响因素4.4传播环境与社会影响力4.5传播反馈与传播管理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5.1广告传播与公共关系5.2媒介环境与民众心理5.3社会问题的传播与解决5.4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5.5传播政策与传播战略总结:通过对传播学概论的教学大纲进行详细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一门涉及广泛且实用的学科。

通过深入学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传播媒介与技术、传播过程和传播行为、以及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与实践应用。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传媒环境,提升传播能力和素养,为未来的传播研究和传媒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传播问题。

具体目标包括:1. 了解传播学的起源、定义和研究方法;2. 掌握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和模型,如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传播范围等;3. 理解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包括传播者、受众、媒介和信息;4. 分析和评价不同传播渠道和媒介的优劣之处;5.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运用传播学知识解读和分析实际传播案例。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传播学概述(30分钟)- 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传播学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2. 传播理论和模型(60分钟)- 单项传播模式- 双向传播模式- 多步传播模式- 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 传播范围:- 个人传播- 群体传播- 大众传播3. 传播过程中的要素(60分钟) - 传播者角色:- 媒体传播者- 个人传播者- 受众角色:- 活动受众- 潜在受众- 重要受众- 媒介特点与选择-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信息内容和形式:- 信息的多样性和内容选择- 信息的呈现方式和效果4. 传播渠道与媒介分析(60分钟) - 传统媒体:- 报纸、电视、广播等- 优势和劣势分析- 新媒体:- 网络、社交媒体等- 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分析5. 传播学案例分析与讨论(90分钟) - 客观报道与主观偏见- 信息截取与变形- 媒介传播与社交传播的比较- 传播学在广告宣传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授课法:运用教师讲解、图表展示等方式,系统介绍传播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传播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答辩,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书面测试:通过书面考试,检验学生对传播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各种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二、课程目标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传播过程的不同阶段。

2、熟悉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理解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3、掌握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和最新成果,理解传播策略的影响力。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传播素养。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概论1.1 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1.2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1.3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2 传播模式的概念与类型 2.3 经典传播模式理论第三章:传播媒介3.1 媒介的类型与特点 3.2 印刷媒介的发展与影响 3.3 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影响第四章:传播内容4.1 传播内容的定义与特点 4.2 传播内容的生产与流通 4.3 传播内容的接受与效果第五章:传播效果5.1 传播效果的定义与类型 5.2 传统传播效果理论 5.3 现代传播效果理论第六章:传播与社会6.1 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6.2 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3 传播政策与法规四、教学方法1、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4、通过课堂作业、小组报告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1、出勤率2、课堂参与度3、小组讨论表现4、课堂作业完成情况5、期末考试成绩六、教学资源1、教师队伍:拥有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

2、教学资料:课程教材、参考书籍、学术论文、案例库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 传播学概论__________英文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性质:_______________ 专业必修 _________总学时:_______________ 36 学分: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科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

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

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

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

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

本课程重点是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的要素、传播发展史、传播效果等。

掌握传播学的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难点是提升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系统讲授有关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

2、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3、讲授中强调传播过程的人文和文化精神,使学生主机培养起大传播的意识。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注传播学的前沿性话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并把之贯穿到教学中加以总结和提炼,为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

课余阅读,课堂讲授、讨论或答疑。

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传播学概论教学时数分配表(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诸如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本课程在课时分配上,着力于传播学理论,旨在系统讲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传播学理论的能力。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2、[美]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3、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九)说明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

考核形式:笔试闭卷评分办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主要考察本课程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

三、教学内容纲要各章教学要点及教学要点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课时分配:2 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传播的几种主要的定义,区分传播与信息,并掌握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八\、‘2、了解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路径,弄清楚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律;3、了解马克思主义传播观和精神交往理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从传播学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二、传播与信息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史研究社会信息系统机器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于社会发展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思考题1、为什么说“信息室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4、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5、什么是“传播隔阂”?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课时分配:2 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动物传播现象和本质;区分人类传播和动物传播。

2、理解人类从动物传播进化到语言经历的过程,并理解劳动是怎样创造了人类语言的;3、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理解信息传播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内容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三、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思考题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2、人类语言具有哪5 个特点?3、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4、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课时分配:2 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符号的几种主要的定义,区分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并掌握符号的定义和特点;2、了解意义,弄清楚人类传播中符号意义的分类和特点;3、理解象征性社会互动行为与传播。

教学内容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二、信号与象征符号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三、符号意义的暧昧性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思考题1、简述符号的定义;2、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3、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征?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课时分配:2 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传播的基本过程和构成要素特点,并掌握传播过程特点;2、弄清楚社会传播过程的系统结构,掌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过程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思考题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要素构成?2、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他有什么缺陷?3、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课时分配:2 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人内传播及其结构,区分作为意识和社会心理的人内传播;2、4、了解人际传播的动机、特点和社会功能,弄清楚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第二节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动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思考题1、什么事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2、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3、什么事人际传播?它有哪些特点?4、从哪些方面理解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课时分配:2 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群体的概念和类型、社会功能和意义;了解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体规范弄清楚群的群体传播中的作用;2、了解集合行为的发生机制,掌握流言传播和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3、了解组织传播的特点和形态。

教学内容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第三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思考题1、什么是群体意识?它是如何形成的?2、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3、什么是集合行为?集合现象的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4、简述流言的定义和特点。

第七章大众传播课时分配:4 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大众传播的几种主要的定义,并掌握大众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2、了解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弄清楚大众报刊、电报、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关系;3、掌握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二、大众传播的特点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二、电报、电影、广播域大众传播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思考题1、简述大众传播的定义。

2、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3、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第八章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课时分配:2 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理解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社会的现实影响;2、理解媒介组织的的性质和社会作用,大众媒介组织的目标和制约因素,了解传媒组织的信息生产活动规律。

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一、传播者与大众媒介二、大众媒介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思考题1、如何定义技术和媒介技术?2、如何理解技术与社会的互相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