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大屏幕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教师引导: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的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师投影导学思考题: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展示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图片)

3、教师引导学生动动手: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4、教师播放:课件动态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小结并引导学生思考: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

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5、教师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在学生归纳后,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6、教师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活跃作答)

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

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7、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

8、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迁都洛阳是孝文帝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问: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

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学生答后)继续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学生小两组竞相回答,)

A、(从地理环境看)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②而洛阳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B、(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②迁都洛阳之后,有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C、(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②而在洛阳,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9、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学生讨论作答)

孝文帝迁都洛阳,能有效解决以上不足,并且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10、教师小结并推出导学思考题:其实,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学生看书自学)

11、教师小结并继续设疑: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依次显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1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缩句游戏: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你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请一位同学用鼠标在屏幕上的具体措施上用彩色线标出来)(课件依次显示缩句)

(通过动手缩句游戏,教给学生理解记忆的方法)

13、教师利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回答)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4、问:孝文帝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学生答略)继续问: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大

家说说吗?

15、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那么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作用,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呢,还是有其它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