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思想史》
天津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吴艳茹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东汉·王充
“学习历史大概有三种益处,即愉悦 想象、增长知识、加强美德。” ——休谟
历史事件只是一个个案例,我们要学会如何从这些
案例中得到一个明智的、合乎情理的见解。由此而 形成的批判性思维,才是历史学习应当追求的目标。
特点—— “仁智合一” “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 有大圣。”
(二)孟子的培养目标
培养遵循人伦关系的仁义贤德之士 特点——明人伦
人伦,即作为人的本质属性。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孔子——启发式教学 孟子——存养式教学 荀子——积渐式教学
(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起点——因材施教
德行:颜渊、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子路 文学:子游、子夏
过程——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 学也。”
四、教育方法论
基本原则——不言之教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顺其自然、以身作则、崇尚直觉)
(一)致虚
目的:虚静——知常——天道 过程:排除杂念,破除己见
“致虚极,守静笃。”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二)观双
所谓观双,就是观照二者的相互依存和
《孤愤》、《五蠹》等收于《韩非子》
秦王赏识,李斯进谗,被迫自杀。
其学说成为秦始皇建立统一王朝之有力思想武器。
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
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曲礼下· 第二》
《乐》
教育的基本过程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礼乐的价值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衡量乐教的主要标准——“仁”
《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 《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积,就是个人不断接受外界的影响;
渐,就是外界对个人施加连续的作用。
1. 积微渐久,坚持不懈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 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选择良好的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 近中正也。” 3. 学习的基本过程——闻、见、知、行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编订目的——“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 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
(二)孟、荀的教育内容
继承:六经教育
改造:不拘泥于六经
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荀子——“隆礼义而杀诗书” “以不敌之威,辅胜人之道” (礼中添加“法”)
四、教育方法论
(一)注重乐教
音乐分为三种:人籁——人为音乐
地籁——自然音乐 天籁——本体音乐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 圣人之德也。”
(二)意贵于言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 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 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答案二:我是怕别人撞到我。 答案三:想打就打,何必多问? 答案四:不是说晚上出门就得打灯笼吗? 答案五:你猜。
墨子 小传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 出身贫贱,生活简朴,精于手工机械。
学术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
弟子多来自于劳动阶层,组织纪律严格。
“弟子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 欲善之益多也”
(三)量力
学习者应专一而学。
稳扎稳打、坚持不懈,切忌贪多。
教育者应量力而教。
“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儒家和墨家的四大差别
儒家“亲亲”——墨家“兼爱”
儒家“讲仁”——墨家“言利”
儒家“尊礼”——墨家“罕言”
儒家“尚乐”——墨家“非乐”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吴艳茹、杜海燕等:《中外教育史》,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5年。
中国教育史的三个时期
先秦时期:180万年前——BC221年 秦统一至清末:BC221年——1840年 清末至民国时期:1840年——1949年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原始社会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目的——学以致用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
(二)孟子的存养式教学
持志养气 深造自得 盈科而进 专心有恒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三)荀子的积渐式教学
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三)荀子的培养目标
培养贤能之士。
即具有儒者身份且擅长治理国政。 大儒
儒分三等 雅儒 俗儒
三、教育内容论
孔子——倡导六艺、编定六经 孟荀——继承、改造、创新
(一)孔子的教育内容
六艺:继承周代的传统。
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孔子的开创。
传孔子删订为百篇,现流传28篇。
《礼》
又称《仪礼》或《士礼》,西周和春秋时期典礼
仪节的汇编,共17篇。 吉礼 凶礼 宾礼 军礼 嘉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曾子卧病,学生和儿子陪侍。持烛童子曰:
“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惊,欲起换席。子 劝阻,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
——魏勇
教育史的两条线索
基于整体视角,从制度层面考察教育的历史变革
研究对象——教育制度
基于个体视角,从思想层面考察教育的历史演进
研究对象——教育思想
参考书目
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3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10卷),
厚乎德行 兼士的三个标准 辩乎言谈
博乎道术
厚乎德行——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
“以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
辩乎言谈——辩术,就是关于如何论辩的学问。
战国辩术、希腊逻辑、印度因明
博乎道术
自然科学知识(天文学、生物学、数学、力学等) 军事技术(尤精于防御战术和防御器械)
三、教育方法
毕生致力于教学和著述,学生韩非、李斯等。
著《荀子》32篇。
一、论教育作用
(一)社会作用——教育是立国三要素之一, 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 立国三要素(人口、经济、教育) 善政不如善教之也。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
(二)个体作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 作用
二、教育目的论
老子——隐士(无为、无知、无欲、无言) 庄子——游士(至人、神人、圣人)
1.破名利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2.破生死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 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三、教育内容论——审美
儒家教育思想使人生伦理化、道德化 道家教育思想使人生艺术化、审美化
五、教师论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孟子——教亦多术
“君子之所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 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荀子——竭力倡导尊师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Baidu Nhomakorabea二节 墨家学派的教育思想
一个盲人打灯笼走在路上,旁人好奇询问
答案一:不是为自己,怕他人看不清路。
儒家学派—孔、孟、荀
墨家学派—墨 道家学派—老、庄 法家学派—商、韩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
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战国中期鲁国人,被尊为“亚圣” 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
孔子 小传
末落贵族家庭出身,3岁丧父。
家贫,聪颖好学,自学成才。 30岁,开始私人讲学,精于“礼” 50岁,出任“大司寇”、“摄相事” 54岁,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讲学不息。
商鞅
韩非
商鞅小传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原名公孙鞅,
卫国人,秦孝公封其为列侯,号商君。
入秦执政20年,两次变法,秦国由此强大。 著《商君书》,真正使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趋
于对立。
韩非小传
韩非(约前280—233年),韩国人 精于“刑名法术之学”,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多次上书变法,主张未得采纳,退而著书。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 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礼记· 文王世子》
《易》
又名《周易》,为卜筮之书。
阴爻和阳爻构成八卦; 八卦相重构成六十四卦,共384爻。
读《易》,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
《春 秋》
中国第一部编年史。
根据《鲁春秋》整理而成,共242年历史。
《墨子》,为其弟子和后学所作。
一、教育作用
社会作用:教育是实现兼爱社会的必由手段。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 劝以教人。”
个体作用:环境和教育造就了人。 “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 亦变…… 故染不可不慎也。”
二、教育目的与内容
培养目标——兼士(贤士)
主动
创造
量力
(一)主动
教育者的主动
儒家—— “譬若钟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 墨家—— “虽不叩必鸣” “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知之也” 学习者的主动 “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义, 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二)创造
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墨家——述且作
第三节 道家学派的教育思想
老子创立
庄子学派
稷下黄老学派
老子 小传
老子(约前571-前471),又称老聃、李耳,
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人
曾为守藏史,掌王室典籍,闻见广博 晚年隐居,著《道德经》五千言
唐代诏号 “太上玄元皇帝”
庄子小传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
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楚庄王后裔。
68-73岁,讲学、编定《六经》。
孟子 小传
幼年丧父,其母贤德,“孟母三迁”
授业于子思,合称“思孟学派”。
成年后,私人讲学,贯穿一生。 周游列国20多年,处处受到礼遇。 晚年著书讲学,《孟子》七篇。
荀子
小传
授业于儒家子弓,游学四方。
曾任兰陵令,时间不长且不得意。
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
孔子:有教无类,“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性善论,“求放心”
“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
“涂之人可以为禹”
二、教育目的论
孔子——培养君子(德才兼备) 孟子——培养大丈夫(重德)
荀子——培养大儒(重才)
(一)孔子的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修己安人的士和君子
新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
诗篇多以四言,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共
305篇,概称“三百篇”。
三大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的民歌。 《雅》是贵族文人抒发思想感情的作品 。 《颂》是宗庙祭祖时所用的乐歌。
《书》
又名《尚书》,为上古以来的文书。 记载夏商周三代的重要诏令文告。
相互转化。
如:大小、生死、长短、高下、刚柔 强弱、美丑、难易、进退、前后 损益、福祸、荣辱、智愚、巧朴 胜败、攻守、轻重、躁静、虚实
(三)齐一
“观双”的目的——“守一合道”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第四节 商鞅、韩非与法家学派
李悝 荀子
生活困顿,但鄙弃荣华名利,力图保持独立人格,
追求逍遥无恃。
《庄子》具浓厚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影响重大。
一、教育作用论
老子的教育作用—— “复归于朴” (治国)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 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
庄子的教育作用——人与自然化而为一 (养生)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而随无涯, 殆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