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Q精神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姓名:杜永华单位:虢王镇马洛小学邮编:721403

内容摘要:阿Q是一个具体的、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他质朴、愚蠢、又自欺欺人。他的特征是缺乏理性自我,他适应社会的唯一方式是精神胜利法,愚昧懦弱,又富有反抗精神,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质朴愚蠢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

在鲁讯的小说中,最有名的全集莫过于《呐喊》,最有名的作品莫过于《阿Q正传》,但一提起《阿Q正传》,我们不能不说到阿Q这个人物。

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产生,最初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分章刊登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后收入《呐喊》,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揭示并批评国人的精神弱点以便于改造。文中的阿Q是一个具体的、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他不仅是鲁迅一生当中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大概一算,《阿Q正传》的发表,至今已经有八十多年了,八十多年来,阿Q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对我国现代人民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阿Q正传》被译为英、法、俄、日、德世界语、捷克等文字,在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阿Q正传>》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部重要典籍,阿Q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所知晓、所熟悉,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阿Q是怎样一个人呢?

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就告诉我们,阿Q是未庄社会(这是当时中国社会某些本质方面的缩影)里无田无地、孤苦伶仃,生活充满了屈辱和痛苦的一个小人物。他的姓名籍贯有些渺茫,从哪里来的,出生于什什么人家,不光是别人无从考证,就是阿Q自己也弄不清楚,只有同别人发生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过去有人认为,阿Q可能是出生于破落的地主阶级或小官僚之家的,那证据就是它上面所说的这句话.其实阿Q的话是靠不住的,他只不过是为了猎取精神胜利,而临时胡诌罢了;而且一说完就忘掉了,根本就没有当作一回事。

阿Q也没有家,一个人借住在土谷祠里,他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干完活就走了,可见他是一个一无所有,专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下层农民,换了话说,也就是农村的无产者。为生活所迫,为饥寒所迫,平时靠给别人打短工维持生计,当他贸然向吴妈求爱,遭到赵太爷的责罚,本来穷困潦倒的他更是雪上加霜,唯一的一条棉被也成了整个事件的牺牲品。至此,他在未庄的生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窘困,“彷佛从这一天起,未庄的女人们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而且将十一岁的女儿都叫进去了”;“酒店不可赊欠了,管土谷祠的老头子说些废话,似乎叫他走,这以后的许多日子,也没有一个人来叫他做短工”。如果说以前的

阿Q是穷困潦倒,一无所有的话,那么今天的他甚是可怜,酒店不肯赊欠了,那吃差点亦无所谓,只要能够食以果腹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还敢有什么奢望呢?更为悲惨的是,好多日子没有人来叫他做短工了,阿Q本来就是一个无产者,没有生产资料,没有职业,这样就断却了他唯一的经济来源。有加之管土谷祠的老头子似乎在叫他走,这就意味着他即将失去最后的栖身之所,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失去了保障。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阿Q在未庄是呆不下去了。所以“待三个萝卜吃完时,他已经打定了进城的注意了”,在城里时,他还曾参与过盗窃活动。当他回到未庄的时候,阿Q确实也风光了一回,人们疑而且敬的神态,让阿Q得到了新的敬畏,就连过去赶他走的赵太爷亦对他刮目相看,待为上客了。辛亥革命以后,处于他对阶级对立关系的朦胧认识,对革命发生过强烈的向往,最终他的生命以悲剧而结束,作了一桩抢劫案的替罪羊被枪毙了。分析他的性格,确有许多矛盾之处,他“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染了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 他常常自欺欺人,但有时也真干实做,不仅与王胡,小D动过干戈,也着实巴结过“假洋鬼子”;他曾经反对革命,后来拥护革命;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历来很严,却也曾贸然向吴妈求过爱,阿Q的性格是如此复杂、如此矛盾,难以把握,但又有他深刻的统一性。

阿Q又和一般的农民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农民有着自己的家,自己的亲属、自己的朋友、自己耕种的土地(无论是祖上遗留下来的或从地主那里租来的),以及其他的一些生产资料;然而,阿Q则孤身一人,什么也没有.。地主阶级对它的剥削,并不是通过地租这种通常的形式,而是象资本家对工人一样,直接榨取他的劳动力。因此,阿Q比一般农民更惨苦地呻吟于地主脚下,地主一天不给他短工做,他就得忍饥挨饿。这就决定了他在政治上更不自由,更无权力。在未庄,豪绅地主以至地保闲人,都把他视为无足轻重的贱物,高兴时拿他开玩笑,不高兴时就随便侮辱他、敲打他,任何人都不会因为无端打骂阿Q而受到责难,豪绅地主甚至还可以以某种借口,把他驱逐出未庄,不让他回来。阿Q就这样,在严重的封建经济剥削和封建政治压迫之下,过着一种居无定处,颠连困苦的奴隶生活。

阿Q有两种适应现实社会的方式,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当时的具体境遇。但由于阿Q几乎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现实斗争中常处于劣势,所以精神胜利也就成了他适应现实社会的主要方式。

那么,阿Q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不幸的呢?象阿Q这样的被剥削者,受尽欺凌,受尽侮辱,本来是最容易于产生反抗情绪和革命思想的。然而,事实上阿Q对于豪绅地主的迫害,总是不甘心的,他是有怨愤、有不平的,他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摆脱一切屈辱和痛苦,扬眉吐气,做一个自由的、体面的农民。在辛亥革命爆发时,阿Q看见平时欺在他人头上作威作福,气焰万丈的豪绅地主惊慌万状,惶惶然若丧家之狗,就感到非常的快意。他自觉的感到,革命既然使豪绅地主害怕,对自己就是有利的,如果要扬眉吐气,就得跟着革命党走。这种处于阶级对立关系的朦胧认识使他对革命发生了强烈的向往。“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向革命党了。阿Q并没有说空话,他真的怀着又新奇又高心的心情到处寻找革命党。可惜,在未庄,除了阿Q应生计问题跑到城里见过杀革命党外,根本见不到革命党的影子,更别说投奔革命党了。直到革命党进了城,举人老爷带着家私仓惶逃难到未庄,这才把革命的消息带给了农民,于是全村的人心都摇动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革命党人缺乏对革命的宣传教育,广大的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缺乏对革命的基本认识,革命党人没有很好的借助农民的力量来进行革命,这也是历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毫无疑问,阿Q过去也曾为此进行过一些实际的斗争,只因为豪绅地主的势力太大(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生产资料)自己的力量太小,他的斗争从未得到预期的结果,反而常常因此吃更多的亏,遭受更多的屈辱和痛苦,“反抗、失败、再反抗、再失败、再反抗”这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出世以前,农民自发斗争的一般规律,这固然锻炼了广大农民的斗争意志,加深了他们的地主阶级仇恨,但也不可避免的,使一部分象阿Q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