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分析(1)
应试教育是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动。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般至少十二载的寒窗苦读的单位行动 显然对于自身所处的情境条件、规范、手段选取等方面都有 着清晰的意识。 从行动者的主观目的来看,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考上理想 大学显然是其目标; 从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取向来看,“高学历的文凭”越来越 成为获取好工作、过上好生活的敲门砖,因此,考上大学便 成了大多数人眼中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社会行动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第二,在社会行动中,由于行动者对于目标、手段等可以自主的选 择,并且具有一定的规范取向,因此,社会行动往往有理性(或合 理)与非理性、正确与谬误之分。 如果行动者选择了正确的合乎规范的目标,但对于行动过程中的实 现手段并没有经过理智思考,或者说尽管行动者对手段等方面的因 素有效利用但行动目标却是未经过深思熟虑、不符合特定的规范的 话,那么,这种行动本身就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理性行动。 比如,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味的要求孩子学 习艺术、特长,将孩子的课余时间全部花在了少年宫、“特长班” 等方面,而不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违背了孩子的天性。这 种行动尽管目标是正确的,但所采取的手段是有待商榷的,不符合 一般规律特点,因此也很难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理性行动。

三、关于理性行动的讨论
一般来说,社会行动被认为是理性行动多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第一,理性行动意味着行动的实际效果实现了行动者的利益最 大化。这是源自于经济学中的理性观点,并为很多社会学家所 借鉴。显然,这应当作为行动者的主观目标,并包含有对手段 的选择。 第二,从行动者的角度来看,理性行动是行动者对于行动后果 的客观预见与其主观的行动目标相一致的。
简单的分析(1)
“讨个说法”,这是贯穿电影《秋菊打官司》始终的一个线索,也是 秋菊一系列努力的精神支柱。正是为了这样一个理由,秋菊宁愿忍受 种种艰辛,也要坚持自己的“告状”行为,以至实现“讨说法”的目 标。因为对她而言,这些做法是有意义的。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被别人问起为什么要做某事的时候,你会 怎么回答呢?也许,你会像秋菊一样也只是为了讨个说法,或者你如 此行事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了,有些时候,你在 做事情时总是有自己的想法或是理由的,而这些想法或是理由也总是 在你行事过程中左右着你的行为。
【案例分析二】一种目的相关性行动:高考应试教育
高考是进入高等教育的“敲门砖”,既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生源质 量,又直接关乎考生的前途命运。高考自建制伊始便一直为社会所 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考规模的迅速增长,高考的社会影响愈 来愈大,加之已实行五十余年,其弊端越来越显现,引发的争议也 越发激烈。然而,许多人除诟病高考自身弊端外,还情绪化地将诸 多与高考无关的教育和社会弊端也“追根溯源”到其处,高考因此 承受着不公正对待,高考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便是典型 例子。以往教育界乃至其他各界对这一问题虽议论颇多,关于素质 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研究甚至还有相当深度,但对其与高考之关系探 讨,却多停留在感性层面。对高考与素质教育及应试教育之关系的 非理性看法不仅引发了高考这一“举国大考”的生存危机,而且不 利于教育问题的正确解决。

简单分析(4)
真正的减负与素质教育难以推行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高考的游戏规则存在,如果某个个体采取了减负手段, 而其他人依旧为了高考而使尽浑身解数,那响应号召实行减负的个体 似乎就等于提前退出了竞争,因此在减负的呼吁下,很多行动者则反 而采取了加负的对立行动。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的普遍价值观的作用,学生考高分可以进好大 学、找好工作、有好前途,升学率高的老师能够获得高奖金、高荣誉、 而学校可以获取好生源,孩子考进好大学获得好前途家长便可以在亲 友面前有“面子”等等——以他人行动为取向的行动特征是问题的症 结所在。
简单的分析(2)
一个学生为了获取好分数而完成额外的功课;
一个运动员为了争取比赛胜利而在赛前努力训练; 一个作家为了理想而进行写作; 一个员工为了获得老板的重用而积极表现…… 以上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事例中都涉及到了社会学 中的行动概念。
本章主要内容
一、社会行动的含义
二、社会行动的类型划分
囚徒困境的矩阵见图 :
乙 甲 不招认 招认
不招认
各判刑3个月
乙:判刑10年 甲:当场释放
招认
甲:判刑10年 乙:当场释放
各判刑5年
囚徒困境
在囚徒困境中,无论是从单位行动角度来看,还是从行动系统 的角度来看,甲、乙两个行动者的社会行动都存在理性行动的 可能。
请同学对于单位行动中的行动者、规范、情境(手段与条件) 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并比较行动者进行怎样的决策时 单 位行动是理性的,而采取何种选择时行动系统的社会行动是理 性的(这里的规范既可以视作以对方行动为取向,也可以被视 作是两个行动者的共同“约定”。)
是否是社会行动的实例
例一:宗教行为,若是仅仅停留在冥想、独自祈祷等个体意识状态 中时,它不能算作是社会行动。 例二:两车相撞,纯粹是一个事件,同自然界中的任何事件都没什 么两样,因此也称不上是社会行动。但是,如果在相撞之前他们曾 试图躲开对方,或者是在相撞之后彼此埋怨、谩骂或是心平气和地 协商,他们的行动就属于社会行动范畴了。 例三:如果在开始下雨的时候,街上的行人都撑起了自己的雨伞, 在通常意义下,这不是一种以相互行动为取向的社会行动,而仅仅 是为了防雨的需要而采取了同样的行为而已。这种行为,虽然在表 面上看起来是与他人的行为相关的,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相似的 反应性行为而已。
三、关于理性行动的讨论
四、反思:社会行动的理性悖论
一、社会行动的含义
所谓社会行动,是指行动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对 所采取的手段与客观情境条件加以控制和利用,并 遵循一定规范的行动。
社会行动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第一,社会行动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过程性概念。由于目标总 是意味着未来的某种状态,并且为了实现目标,行动者总要付 诸种种努力,因此,社会行动必然是在某种情境下一个特定时 间段内进行的,而不是一个点概念。我们常使用诸如“达到目 标”、“实现目标”或者是“完成目标”等等的动宾搭配,实 际上就已经暗含了其过程性的意味。
简单分析(2)
在韦伯看来,现实中的社会行动是极为复杂的,很少只表现 为某种单一的形式,而往往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的混合。 所以说,现实中的行动只是近似的与上述四种纯粹类型相符。 他同时指出,任何分类法都不能穷尽现实中的社会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韦伯认为一项行动构不构成社会行动,必须 具备两个条件: (1)行动者个人赋予行动以意义。(意向性) (2)行动者的行动指向他人。(指向性)
第三章:社会行动
开篇故事(1)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秋菊打官司》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向来老实 的村民庆来为了在承包地里盖辣子楼,与村长发生争执,并被村长 踢伤。但村长认为自己是为公家办事,不肯承认打人有错。庆来的 妻子秋菊为了讨个说法,带着6个月的身孕,踏上了漫长的告状路 途。 秋菊先到乡上请求调解,乡里的调解赔偿了秋菊经济上的损 失,但村长却不肯认错,只是愿意赔钱,还把赔的钱扔在地上。秋 菊认为受到羞辱,继续到县公安局求公道,但县里的裁决也只明确 了对村长经济上的处罚。倔强的秋菊不甘心,拖着沉重的身子来到 了市公安局。
例如,官僚制或科层制。
价值理性行动
指由于自身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其他行为形式的缘故 而在价值上呈现出自觉信仰的行动,这种行动并不考虑现实 的成效。也就是说,由于行动者具有某种特殊的价值信仰, 因而对其他目的均不作考虑,并且其目标是否是理性的或是 否能实现,对他来说也并不重要。 所谓的价值理性,只是相对于行动者自身而言的。 比如,因某种宗教信仰而进行祷告、禁欲生活,因慈善事业 而捐款、义务服务,这些都属于价值理性的行动范畴。


社会行动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第三,由于社会行动是具有规范取向的,因此它也是一种与他 人相联的行动。
规范本身存在某种主观的色彩,是许多行动者长期反复实践的 结果,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会受规范的限制,并对一定的规 范有所考虑,因此,这也是与他人相联的一种表现。
二、社会行动的类型划分
韦伯将社会行动划分为四个类型:

简单分析(3)
那么,单位行动是趋于理性的,更广大范围中的社会行动是否也是 理性的呢?答案是否定的。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倡导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推行素质教育, 就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这种应试教育本身已经与教育者的初衷 渐行渐远,出现了一种理性化的悖论。 无论是专家、家长,还是相关部门,都普遍认为应试教育扼杀了学 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建设的人才,因此,“减 负”、素质教育等成为了全社会的呼声,而教育管理部门亦围绕此 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目的理性行动(又称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行动 情感行动 传统行动
目的理性行动
也称工具理性行动,即把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他人行为的期待 作为达到目的的条件或手段,并选择最为有效的途径以达到目 的、取得成就。
由于行动者对于行动的目标与手段都进行了思考和选择,因此 这种类型的行动也就是韦伯所谓的理性行动,并且按照他对理 性的认识,这种类型的社会行动的理性程度是四种行动中最高 的,也是其理性行动的理想类型。
开篇故事(2)
市公安局的复议书基本维持了乡、县调解和裁决的内容,只 是让村长再多赔偿秋菊五十元钱。村长以胜利者的姿态把赔 偿的钱交给了庆来,但仍拒绝认错,秋菊不服气,把钱还给 了村长,再次进市。在公安局长指点下,秋菊得到律师的帮 助,向市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市中级法院很重视这一案例, 派人来给庆来查伤……尽管在经历了一番波折磨难之后,村 长与秋菊尽释前嫌,并帮助秋菊度过难关,但迟来的一纸判 决却令村长以故意伤害人身罪被逮捕,秋菊也为此懊悔不 已……
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
取决于行动者特殊的情感和感情状态所引起的行动。 韦伯指出,这不是一种理性的行动,因为行动者受 感情的支配,往往对目的和手段缺乏有意识的考虑。 比如,某人因为被别人激怒而拍案而起、横眉冷对、 大声叫骂,这就是一种情感的行动。
传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的行动
由于根深蒂固的习惯而引起的行动。韦伯认为,这只是处于行 动的边缘状态,而不是一种理性的行动,因为它往往只是盲从 于习惯,而对行动的目的和采取的手段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思考。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量行为都属于这一类的习惯行动。比如, 你每天早上可能总会在同一个时间醒来,然后刷牙、洗脸、吃 早餐„„这些缺乏思考而只是循着习惯而进行的就是传统的行 动。
简单分析(1)
从理性行动的角度来看,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显然 都不包含在其中,只有目的理性行动和价值理性行 动才属于理性行动的范畴,并且是严格意义上的社 会行动。而在目的理性行动和价值理性行动中,前 者显然更接近于韦伯所谓的理性行动,并且也成为 韦伯之后研究的重要主题。
简单分析(2)
从情境条件来看,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便是不断变化的考题了,而这 也早就是众生关注的焦点----从考试真题到各地的模拟试题,尽收 眼底,几乎无一遗漏,并且众生也均是久经沙场的老手,经历过无 数次大大小小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考试考验; 从手段的选择来看,各式各样的有效手段层出不穷----“题海”战 术、参加各种“补习班”、“提高班”、服用各种增强记忆、补充 体力的保健品等等,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不断的刻苦努力学习。显然, 这种单位行动无论是在主观目标和客观预见的一致性上,还是在行 动效果的利益最大化上,都属于目的理性行动范畴。
【案例分析一】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著名范例,为许多不同学科的学者所研 究和引用。其具体内容是:两个共同作案的小偷同时被警察所 擒,并分别被单独进行关押审讯。在警方已经掌握部分证据的 前提下,若其中一方与警方合作,招认自己曾与对方进行过偷 窃活动,而另一方不招认的情况下,此人可免重刑、无罪释放, 而另一方则被判重刑10年;如果双方均与警方合作选择招认的 话,双方各被判刑5年;若双方均拒不承认罪行,则双方均只 被判刑3个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