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背诵全文。
重难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并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一、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翻译柳宗元的话:
三、题目解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本文是阐述韩愈关于从师学习问题的见解,“师说”,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或不.焉()官盛则近谀.()郯.子()师襄.()苌.弘()老聃.()李氏子蟠.()六艺经传.()作《师说》以贻.之()
2、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精读课文
1、第一段
(1)翻译课文第一段
古之学者
..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必有师。
师者,所以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
...贵无.贱,无.长无.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
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2)理解分析:(请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b.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哪一句话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e.从师的原则的什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f.概括本段内容
提出中心论点。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2、第二段
(1)翻译课文第二段
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
...为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
愚人之所以
..焉,惑.矣。
彼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
..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
...。
士大夫之族,曰..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分析课文第二段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b.“师道”指什么?
“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c.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d.概括本段内容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3、第三段
(1)翻译课文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
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分析课文第三段
a.本段的分论点是哪一句?
圣人无常师。
b.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并阐述其作用。
①事例论证。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事实胜于雄辩。
用典型事例证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
第三段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用孔子名言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c.概括本段内容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4、第四段
(1)翻译课文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2)分析课文第四段
a.概括本段内容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b.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①李蟠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
....,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
.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人,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c.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
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点拨分析】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例如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
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
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
句式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
“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
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六、当堂检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C.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很多人
D.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
..必有师
..百工之人 B.古之学者
C.是故弟子不必
..师之
..不如师 D.吾从而
3.对下列各句中“也”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⑧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A.①⑦/②⑤/③⑥⑧/④ B.①/②⑤⑥/③④⑧/⑦
C.①⑥⑦/②⑧/③/④⑤ D.①⑦/②⑤⑧/③⑥/④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5.对下列各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B.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C.或师焉,或不焉――或者学习,或者不学习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7、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可怪也欤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吾未见其.明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8、名句填空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d、是故弟子便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七、作业
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试举出一些有关从师学习或者如何选择老师、对待老师的例子。
(古今中外的人物都可以)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