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法律案件中的人肉搜索(3篇)
第1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引发了许多争议。
特别是在法律案件中,人肉搜索的滥用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还可能引发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危机。
本文将围绕法律案件中的人肉搜索展开讨论,分析其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一、人肉搜索的定义及特点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利用各种手段搜集、传播、评论他人的个人信息,以达到揭露真相、监督社会、追求正义等目的的一种网络行为。
其特点如下:1. 快速传播:人肉搜索具有极强的传播速度,一旦发起,相关信息瞬间被大量网民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2. 门槛低:人肉搜索的门槛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无需专业知识和技能。
3. 真假难辨:人肉搜索的信息来源复杂,真假难辨,容易造成误判。
4. 隐私侵犯:人肉搜索过程中,个人隐私容易被泄露,给受害者带来极大伤害。
二、法律案件中人肉搜索的危害1. 侵犯个人隐私:人肉搜索将个人隐私暴露于众,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痛苦,甚至可能导致其生活、工作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2. 影响司法公正:人肉搜索的滥用可能导致舆论压力过大,影响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甚至干扰司法公正。
3. 加剧社会矛盾:人肉搜索的负面效应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引发暴力事件,破坏社会和谐。
4. 法律风险:人肉搜索的滥用可能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给参与者带来法律风险。
三、法律案件中人肉搜索的应对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对人肉搜索危害的认识,倡导文明上网、理性表达。
2. 完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规范网络行为,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3. 强化网络监管: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对涉嫌侵犯他人隐私、名誉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4. 提高公众道德素质: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引导网民理性表达、文明上网。
5. 建立人肉搜索举报机制:鼓励网民积极举报人肉搜索违法行为,共同维护网络环境。
6. 加强司法救济: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人肉搜索弊大于利 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观点是:人肉搜索弊大于利。
人肉搜索,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以人工方式对搜索引擎所提供的信息逐个辨别真伪,或通过匿名知情人提供数据,以查找人物和事件真相的群体运动。
显而易见,网络只是一种工具,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人肉搜索却离不开人的参与。
我方认为,人肉搜索弊大于利,理由有三。
第一,人肉搜索因为脱离不了人的参与,其过程的侵权性与结果的不确定性是固有存在的。
其侵权性体现在对人肉对象的人身攻击、名誉权,隐私权侵害三个方面。
其次,由于参与群体的价值观各有不同,其对事件行为的看法就有了其主观性与片面性。
而且群体的活动易使人民大众自认为正义的道德谴责脱离理性的轨道,最终对人肉对象造成的摧毁远远超出了这个事件的本身。
最重要的是,人肉搜索本身就是因现阶段公权力监督缺失所衍生出存在巨大弊端的替代品,所以我们所做的应是去强化各部门职能,而不是加强对人肉搜索中产生的问题的完善与监督,因为本质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第二,引发人肉搜索的话题是由其引导人决定的,易遭他人利用,无法达到维护社会的目的。
群体狂热起来是是不具备理性的,思想情感易受旁人暗示,甚至失去自控,肆无忌惮。
而恰恰是这点,极易遭到别有用心者的利用,去传播虚假不良信息,拉动舆论导向而达到个人目的。
比如恶毒后妈事件只是治不起病的人为了索要医药费而设计的炒作。
正如网络推手“立二拆四”所言:有热点的地方就有广告营销价值,很多企业都在追寻无边的网友们作为营销对象。
当进行人肉搜索的网民沦为被利用的工具之时,人肉搜索的价值何在第三,不可否认,“人肉搜索”很多时候是一种无奈,网友们利用互联网的特性,自发进行“侦破”,目的是希望用社会道德评判去约束不道德行为。
可那成百上千的,被群众们谩骂,精神上遭受极端的痛苦,甚至因此结束了生命的无辜的受害者们,又该由谁对他们负责所以人肉搜索本来就是一个缺乏理性的盲目且无法律约束的畸形维权途径,以“很黄很暴力”事件为例,被搜索者仅仅是个孩子,她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仅仅是因为某些话说得不够得体,就沦为“人肉搜索”对象,遭遇了肆意的攻击、侮辱,这时我们还能不能说“人肉搜索”是在伸张正义呢更多时候它反而像把乱箭,刺痛了的多是那些无辜的受害者!眼下,受到网络“人肉搜索”伤害的当事人不仅难以讨回公道,提供“人肉搜索”的网站往往还敷衍塞责。
我对人肉搜索的看法
我对人肉搜索的看法
“人肉搜索”是好还是坏 ?
1
人肉搜索的含义
“这个界限其索在使肇事者受到惩罚时也触犯了法律,侵犯了他 人的隐私权。越来越多的“人肉搜索”事件正在向私刑的 性质发展,亟待接受法律的规范。
做错事情理应受到惩罚,但绝非芸芸众生可以执行的,法 律会对其进行制裁。“人人都可以作道德评价,但是不能 人人都来当警察。”
虽然人肉搜索的力量大,但结果弊大于利。 一方面是惩恶扬善,但更多的一方面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5
消极影响 (二)
执行“人肉搜索”的“网络侦探”们往往是借着“行善、 寻找真相”的名义去追究别人的过错,却在这一过程中越 过了道德界限,其性质类似于“执行一种私刑”,从而违 反了另一种更大的正义,这是互联网上可能发生的事情。 “人肉搜索”能不能构成对相关当事人隐私的侵犯。从法 律角度来说,主要看公布的信息属不属于个人隐私范畴,
4
消极影响 (一)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 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 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 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 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 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 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人肉搜搜转,三天逮回乡。
痛哭流涕晚,只恨当初犯。
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人肉搜索”是一种网上传播信息的方式,指在网络上以其他形式搜索某个特定的个人,以获取其相关信息的行为。
这种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引发了很多关
于伦理学的思考。
首先,“人肉搜索”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是一个伦理学问题。
“人肉搜索”可以获取个人的
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这样就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网上隐私权的保护往
往会遭到侵害,这对个人权利和自由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人肉搜索”可能会对国家安全带来威胁。
因为现在很多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得,甚至是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
因此,“人肉搜索”可能会被滥用,从而给国家安全带来
威胁。
最后,“人肉搜索”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公。
因为“人肉搜索”往往会被用来收集某些特定
群体的信息,这就可能导致一些群体因某些不同寻常的情况而遭受歧视。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肉搜索”是一种伦理学问题,它可能会对个人隐私,国家安全和
社会公平带来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人肉搜索”的管理,以确保网络的安全性,保
护个人隐私权,同时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待遇。
人肉搜索利大于弊立论稿
人肉搜索利大于弊立论稿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肉搜索”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对于人肉搜索,社会上存在着诸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其侵犯了个人隐私,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而我认为,人肉搜索利大于弊。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肉搜索的定义。
人肉搜索是指通过大量人工参与来寻找问题答案的网络搜索方式。
在某些情况下,它能够帮助受害者伸张正义。
比如说,在一些恶性犯罪案件中,警方的力量可能有限,而通过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提供线索,能够加快案件的侦破速度。
许多犯罪分子在网民们的“火眼金睛”下无处遁形,最终被绳之以法。
这种情况下,人肉搜索成为了打击犯罪的有力武器,为受害者讨回公道,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其次,人肉搜索还能够起到监督和约束不良行为的作用。
在网络时代,一些人可能会因为缺乏道德约束而做出不良行为,比如某些公职人员的贪污腐败、某些企业的违法违规操作等。
当这些行为被曝光后,网民们通过人肉搜索,深挖背后的真相和细节,让这些不良行为无处藏身。
这不仅对当事人起到了警示作用,也对其他有类似想法的人形成了一种威慑,从而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社会环境。
再者,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信息的传播和共享。
在一些紧急事件中,比如寻找失踪的儿童、老人,或者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寻找急需帮助的人,人肉搜索可以迅速汇集大量的信息,提高寻找的效率。
而且,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人肉搜索,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和全貌,促进公众的参与和讨论,推动问题的解决。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人肉搜索容易侵犯个人隐私。
但我们应该看到,这并不是人肉搜索本身的问题,而是部分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人的错误使用,就否定人肉搜索的积极作用。
为了使人肉搜索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一是加强法律监管,明确人肉搜索的合法边界和使用规范,对于违法使用人肉搜索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人肉搜索的名词解释
人肉搜索的名词解释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以公开的或者隐私的信息为线索,搜集并研究某人的身份、背景、经历和言论等个人信息的行为。
这一现象源于中国大陆互联网用户的日常生活和信息交流,后来逐渐出现在其他国家和地区。
一、人肉搜索的兴起人肉搜索最早出现在中国大陆的互联网上。
当时,由于官方媒体对一些事件报道的不充分或传播的信息不准确,用户们开始自发地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等渠道搜集相关信息,从而了解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故事。
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透明度,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参与。
二、人肉搜索的特点1. 匿名性:人肉搜索的参与者往往使用匿名账号,以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
2. 大众化:人肉搜索不限于特定人群,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并提供线索和信息。
三、人肉搜索的意义和价值1. 民主与公共记忆:人肉搜索为普通社会公众提供了了解事实真相和追寻真相的渠道。
它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主精神,促进社会公正和公众利益。
2. 责任与透明:人肉搜索通过揭露个人的行为和言论,有助于形成社会公众自我约束和监督的机制。
它也能够迫使大众或组织对其行为承担责任,促进透明度和诚信度的提高。
3. 司法辅助:人肉搜索在有限程度上为破案提供了线索和证据。
在一些刑事案件中,当警方无法有效收集证据时,社会公众的参与可以填补这一空白。
四、人肉搜索的争议和问题1. 隐私泄露:人肉搜索的参与者有时会通过公开或非法渠道搜集个人信息,可能侵犯了被搜索对象的隐私权。
特别是在信息采集时,难以控制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被搜索对象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对待。
2. 人肉搜索成为网络暴力工具:有些人肉搜索活动演变成网络暴力的一种形式。
搜索目标可能受到威胁、辱骂和恶意调查,导致心理和生理的伤害。
五、人肉搜索的发展和现状1. 国家监管:在一些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人肉搜索活动进行了限制和监管,以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和信息安全。
这些举措旨在平衡人肉搜索的潜在积极影响和潜在负面影响。
“人肉搜索”大家谈
“人肉搜索”大家谈“人肉搜索”这个越来越流行的热门词汇,已经成为目前网络争论的焦点,也成了喜欢上网的高中生谈论的话题。
很多学生对这个词的认识源于“周老虎事件”和“辽宁女辱骂灾民事件”,这导致学生的一些片面看法,觉得“人肉搜索”揪出了假的周老虎,抓住了辱骂灾民的辽宁女,真好。
甚至有个别学生希望自己也是N个武松之一,成为正义的使者,惩恶扬善。
面对这种现状,我感到急需加以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人肉搜索”,引导自己的网络行为。
当然,一味说教是行不通的,为此我专门准备了一次班会,组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全面认识“人肉搜索”。
一、斩豹事件:在“人肉搜索”的众多案例中,我选择了“斩豹事件”:重庆某网名为“Die 豹”的女大学生,因地震期间在网上发表“第一次在重庆本地感受到地震,很舒坦,我还在想为什么不来得更猛烈一点,死的人不够多……”等言论,网民纷纷指责她“没人性”,人肉搜索公布其个人资料,致使她不得不选择休学一年。
选择这个案例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这个案例不象“周老虎事件”或“菊花香香二奶门事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两面性,是比较典型的网络行为延伸为现实暴力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对“人肉搜索”的全面认识。
2、主人公是大学生,和高中生的身份比较接近。
3、没有婚外情等远离学生生活的事件,地震给学生带来的震撼仍深深留在心中。
4、这个事件由“Die豹”在网上的不当言行引起,有利于引导学生规范网络言行。
二、讨论发言:1、对于“Die豹”的行为,你怎么看?2、对于网友的行为,你怎么看?针对上面两个问题,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
通过学生的发言,我发现学生都对“Die豹”的言行非常愤慨,觉得应该对她进行网络批判。
而对于网友的行为,有学生指出“打电话骚扰”,“要打她”等做法不合适。
三、民意调查:1、对于“Die豹”被迫休学,你认为:(1)咎由自取(2)后果过于严重全班58人中认为“Die豹”被迫休学是咎由自取的有35人,占60%;认为后果过于严重的有22人,占38%。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人肉搜索”,指的是通过大量人工参与来寻找问题答案的网络机制,即根据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一个网名甚至一个QQ号码,网民们互通信息进行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目标人物在现实中的真名实姓、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亲朋好友等私人信息也一概会“暴露于阳光之下”。
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人肉搜索”现象呢?它的存在合乎道德吗?更重要的是,合法吗?????? 一.从社会学的角度,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肯定涉及多种社会因素,但就其得以发生的条件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
??? 首先,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原本人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网等高技术信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大范围地传播和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
可以说,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达是“人肉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
??? 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原因,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比如,前段时间被“人肉搜索”曝光的一些轻视生命、婚外恋、造假、不遵守公共规则、以强欺弱以及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就是如此。
人们为什么对此高度关注?我认为主要是这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物质以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求,比如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
??? 再次,产生“人肉搜索”现象的直接动因应该是网民的广泛参与。
从微观心理层面来看,为什么网民乐于广泛参与此事呢?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方面:一是猎奇探究的心理。
针对网络上的“人肉搜索”现象,说说你的看法。
针对网络上的“人肉搜索”现象,说说你的看法。
“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群体性地搜集、曝光和扩散他人的个人信息、隐私和负面信息的行为。
以下是对“人肉搜索”现象的一些看法:
1.违法和不道德:在许多情况下,人肉搜索往往违反了当事
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和人身安全等合法权益。
它可能导致
个人受到网络暴力、个人信息泄露以及在线骚扰和迫害等
不良后果,涉及到他们的个人和家庭安全。
2.盲目正义:人肉搜索往往是出于一种追求正义的心态,希
望揭露和制裁严重违法或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
然而,由
于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和短视性,人们可能对所得到的信
息进行错误解读和主观扭曲,从而可能导致个人或团体受
到无辜的诋毁和损害。
3.法律和规范的缺失:在很多情况下,人肉搜索行为缺乏适
当的法律约束和规范。
这使得行为参与者可以在没有责任
和处罚的情况下随意侵犯他人的隐私和权益,加剧社会的
不稳定和不公平。
4.需要加强隐私保护和法律监管:人肉搜索现象凸显了当前
网络环境下对个人隐私保护和法律监管的重要性。
相关的
法律法规需要明确规定和约束人肉搜索的行为,并确保对
违法行为的追责和处罚。
同时,需要加强社会对个人信息
保护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公众对隐私权的重视和尊重。
综上所述,尽管人肉搜索可能是出于某种意义上的正义追求,但其行为往往涉及到对他人隐私和权益的侵犯,应引起重视和警惕。
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教育,在网络环境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是否应该推行全面禁止网络人肉搜索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推行全面禁止网络人肉搜索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推行全面禁止网络人肉搜索。
首先,网络人肉搜索往往会导致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
在进行人肉搜索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泄露出被搜索者的个人信息,这对于被搜索者来说是一种严重的侵犯。
正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经说过,“隐私不是为了藏私,而是为了保护个人的尊严和自由。
”因此,为了保护每个人的隐私权,我们应该全面禁止网络人肉搜索。
其次,网络人肉搜索往往会导致错误的信息传播。
在进行人肉搜索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信息的不准确性,甚至是虚假信息的传播。
这会给被搜索者带来极大的困扰,甚至可能对其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比如,中国知名作家韩寒曾经就因为网络人肉搜索而被误认为是一名贪官,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为了避免错误信息的传播,我们应该全面禁止网络人肉搜索。
最后,网络人肉搜索往往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进行人肉搜索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是暴力事件。
这对于社会的稳定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一种社会价值是由暴力来保持的。
”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我们应该全面禁止网络人肉搜索。
综上所述,基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信息的准确性和社会的稳定,我们应该全面禁止网络人肉搜索。
反方观点,不应该推行全面禁止网络人肉搜索。
首先,网络人肉搜索可以帮助揭露一些不法行为。
在一些情况下,网络人肉搜索可以帮助揭露一些犯罪行为或者不道德行为,从而起到一种社会监督的作用。
比如,中国网民曾经通过网络人肉搜索揭露了一名虐待动物的行为,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因此,网络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我们不应该全面禁止它。
其次,网络人肉搜索可以帮助寻找失联人员。
在一些情况下,网络人肉搜索可以帮助寻找失联人员,从而帮助家人团聚。
比如,有一位失联老人通过网络人肉搜索被找到,并成功回到了家人身边。
因此,网络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寻找失联人员,我们不应该全面禁止它。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人肉搜索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人肉搜索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使用人肉搜索。
首先,人肉搜索往往会导致侵犯他人隐私和人身安全的问题。
在进行人肉搜索时,参与者往往会搜集他人的个人信息并加以公开,这种行为可能会对被搜索对象造成困扰甚至危害。
比如,2014年,一名女大学生因为被人肉搜索而导致自杀,这就是人肉搜索的不良后果之一。
其次,人肉搜索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会演变成网络暴力。
一旦有人在网络上发起人肉搜索,会很快吸引大量网友的参与,形成舆论的高度集中。
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对被搜索对象的人身攻击、谩骂甚至暴力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
最后,人肉搜索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对他人的不公正对待。
在进行人肉搜索时,参与者往往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容易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
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会对被搜索对象进行不公正的评判,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综上所述,基于对他人隐私和安全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秩序和公正的维护,我们认为应该禁止使用人肉搜索。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使用人肉搜索。
首先,人肉搜索可以帮助揭露一些不法行为和社会问题,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比如,2011年,一名在公共场所殴打老人的恶行被网友人肉搜索出来,最终使得施暴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这表明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社会公正。
其次,人肉搜索可以帮助失踪人口的寻找。
在一些失踪人口案件中,人肉搜索往往能够动员大量的网友参与,通过搜集线索和信息,最终帮助找到失踪者。
这种情况下,人肉搜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人肉搜索也可以帮助维护网络环境的良好。
在网络上,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往往会受到人肉搜索的曝光和制裁,这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尽管人肉搜索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但它也有一些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应该完全禁止使用人肉搜索。
需要在使用中加强监管,规范参与行为,以确保人肉搜索的合理和有效。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是中国最高法院院长周强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观点。
案例分析:人肉搜索
答题方法指导(看法题)
1、是什么行为?正确与否?(是什么)
2、为什么正确或错误,即说明理由。(为什 么)
3、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怎么办)
参考案
1、“人肉搜索”会损害公民的人格尊严和隐私 权。
2、在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权利是 履行义务的前提,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基础。
3、因此,我国公民在行使权利和自由时,必须严 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不 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 的合法的权利和自由。
4、“人肉搜索”参与者在享受公民言论自由权的 同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不能揭露他人隐私,不 能损害他人名誉。
“人肉搜索”是一种新的搜索方式:
提问者提出问题,其他公民以自己的专业 背景、亲身经历、道听途说来回答。北京 一13岁女孩张某仅仅对某网页说了一句大 家感兴趣的话,不久,她的出生年月、所 在学校、平时成绩被详细公开,关于她的 视频、图片、恶搞漫画、帖子亦开始在互 联网上泛滥。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肉 搜索”这种行为的看法?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搜索”,指的是通过⼤量⼈⼯参与来寻找问题答案的络机制,即根据络上的⼀张照⽚、⼀个视频场景、⼀个名甚⾄⼀个QQ号码,民们互通信息进⾏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标⼈物在现实中的真名实姓、家庭住址、⼯作单位,甚⾄此⼈的家庭背景、⽣活经历、亲朋好友等私⼈信息也⼀概会“暴露于阳光之下”。
近年来,“⼈⾁搜索”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搜索”现象呢?它的存在合乎道德吗?更重要的是,合法吗? ⼀、从社会学的⾓度,如何看待“⼈⾁搜索”现象产⽣的社会根源? “⼈⾁搜索”作为⼀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产⽣的社会根源肯定涉及多种社会因素,但就其得以发⽣的条件来看,主要涉及三⽅⾯因素:互联、焦点社会问题和民。
⾸先,随着现代互联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原本⼈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等⾼技术信息产品在⽇常⽣活中得到⼴泛的应⽤,⽽且⽇益“飞⼊寻常百姓家”。
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范围地传播和民在虚拟的“络社区”进⾏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
可以说,互联等信息技术的发达是“⼈⾁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的物质基础。
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原因,出现了⼀些社会失范问题,⽽且有些问题在现实⽣活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引起⼈们普遍关注。
⽐如,前段时间被“⼈⾁搜索”曝光的⼀些轻视⽣命、婚外恋、造假、不遵守公共规则、以强欺弱以及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就是如此。
⼈们为什么对此⾼度关注?我认为主要是这⼏年随着物质⽣活⽔平的提⾼,⼈们开始对物质以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求,⽐如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
再次,产⽣“⼈⾁搜索”现象的直接动因应该是民的⼴泛参与。
从微观⼼理层⾯来看,为什么民乐于⼴泛参与此事呢?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是猎奇探究的⼼理。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打破沙锅⼀探到底,是每个⼈⾃然产⽣的、普遍具有的⼼理活动。
人肉搜索弊大于利
谢谢主席,我方的观点是:人肉搜索弊大于利。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些定义:人肉搜索指利用人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的一种机制。
人肉搜索有许多种业务,但是最引争议的是其中对人的搜索。
一直以来辩论赛的目的都是讨论有争议的问题。
因此本次辩题中的人肉搜索指的就应当是对人的搜索。
我们讨论的话题也应是人肉搜索人的利与弊。
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1.人肉搜索对被搜索者信息的公布会直接损害他们的人身权益。
从06年的“踩猫事件”到之后的“钱军打人事件”,“Die豹事件”无一不伴随着个人信息的不合法公开。
而且不止是当事人的信息,就连他们的妻子、丈夫、父母、孩子的个人信息同样被公之于众,这就损害了他们的隐私权。
以及人肉搜索所引起的一系列“冤假错案”,同样使得无辜群众的名誉权,甚至是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网民对被搜索者指名道姓的谩骂,暴力词语铺天盖地,逐步演变为侮辱当事人的“网络暴力”行为。
我们不否认,在事件人物的搜索速度上人肉搜索的确有利,但它对人民的人身权益造成的危害明显要严重得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肉搜索弊大于利。
2.由于人肉搜索参与者的不受控制,人肉搜索会间接损害被搜索者的人身权益。
2013年底发生的“女生被疑偷衣服遭人肉搜索自杀身亡”的事件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
人肉搜索这一网络应用的存在,因为少了约束,造成了太多的随意性。
泄一时之愤,却置人于死地。
当然自杀毕竟是极端行为,但也是人肉搜索最严重的影响。
除了这样人命关天的大事外,不少被人肉的人,家门口都被刷上了油漆,手机被打爆,甚至还曾收到过“我要弄死你全家”这样的威胁短信。
使网络暴力演变为现实暴力。
我们承认,人肉搜索的确有能力找出事件的真相,但是由于人肉搜索参与者的不受控制会对当事人及其周围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和伤害。
由此得出人肉搜索弊大于利。
我们从不否认人肉搜索有其积极的一面,作为法治社会的公民,我们必须意识到人肉搜索所造成的危害已经极大的侵害了一般群众的合法权益。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浅析“人肉搜索”现象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浅析“人肉搜索”现象近几年来,网络上流行一个词叫“人肉搜索”。
什么是人肉搜索呢?顾名思义,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唤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它依靠无数有着真实血肉之躯的网民的亲身参与,由他们在某个随时可能参与进来的时间,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信息渠道,向提问者送上部分答案,再由其他网友补充、完善,直至最后得出确切的答案。
人肉搜索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肉。
这就是人肉搜索。
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层出不穷。
许多人认为,人肉搜索不是洪水猛兽,它更多的时候是积极的姿态,是互帮互助精神的最好体现。
也有人认为,人肉搜索已经超越了法律与道德的底线。
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由于思想多远、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原因,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比如轻视生命、婚外恋、造假。
不遵守公共规则、以强凌弱以及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就是如此。
人们为什么对此高度关注?我认为主要是这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物质以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求,比如社会公平、公正与正义。
人肉搜索在国内已有多年发展,“虐猫事件”“华南虎事件”“辽宁女事件”以及最近发生的“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都是人肉搜索的标志性事件。
众事件发生后,网友们的评论还是比较理智而趋于正义的伸张——“虐猫事件”中网友们奋力抵制惨无人道的暴力行为,“华南虎事件”中网友们和虚假、丑恶做持之以恒的斗争,“辽宁女事件”中一位网友评论到:“爱国,是对危害国家的行为仗义执言,对祸国者声讨,绝不是站在上帝的角度俯瞰同胞,俯瞰祖国,以万分残忍的方式落井下石!”。
最近发生的“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这些都还只是人肉搜索事件中的个例,但是经过总结分析,人肉搜索的题材从最初的戏谑、娱乐内容,迅速转换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的秩序维护和构建为主。
2011申论热点剖析: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四.我们应当如何从法律上加强对“人肉搜索”的管理、引导和规范,使它不至于突破法律底线?
国外对于网络中的个人隐私保护方面,除了在民法中规定外,还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律体系相对要更完善。例如,2000年4月,美国《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正式生效,这是美国出台的第一部有关保护网民隐私的联邦法律,该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13岁以下网民的隐私。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也先后颁布了《个人数据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借鉴这些国家对于网络中个人隐私保护的经验,对于“人肉搜索”,我们很有必要完善以下工作:第一,进一步完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在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中具体规定公民个人隐私的范围。第二,完善网络管理制度。明确网站的监管义务和相关法律责任,加强网站对“人肉搜索”行为的管理。例如,规定网站对网友的不当留言要及时删除,网站在服务条款中要严格界定属于威胁、中伤、诽谤、猥亵、侮辱或其他违犯法律的行为。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实行网络实名制。第三,大力宣传和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增强公民的隐私权保护意识。我国的一些网民法律意识不强、隐私观念淡薄,网络经营商的个人隐私权保护意识也较为淡薄,缺乏尊重与保护个人隐私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导致网络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公民法律意识和隐私权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减少网络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一旦权利遭到侵害,公民也会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三.人们很关注,“人肉搜索”是否合法?是否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我们国家有没有这方面的法律规定?
由于有大量网友的自发参与,搜索效率大大提高,“人肉搜索”可以迅速地求解某一热点事件的背后真相。但是,在进行“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网友不以法律为标准衡量事情的是非,肆无忌惮地揭露他人的个人信息,并对事件当事人进行谩骂、侮辱,确实极易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辩论人肉搜索应该立法禁止
辩论人肉搜索应该立法禁止人肉搜索是一种以公民为主体,人工参与的网络信息搜集方式,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辩论人肉搜索应该立法禁止,希望大家喜欢!辩论人肉搜索应该立法禁止今天我方的论点是“人肉搜索应该立法禁止”。
从表面上看,人肉搜索是一种以公民为主体,人工参与的网络信息搜集方式,但如果剥去网络的外衣,我们会发现,这其实就是一群网上漫游的无组织,无纪律,不受约束的人因某些突发事件临时聚集到一起,为达到某种目的的群体行为。
而此集合的参与者往往处于亢奋,冲动的精神状态,对信息失去理智判断的能力。
基于以上前提,我方将由以下三点,论证我方观点。
1. 人肉搜索缺乏理性,严重侵犯他人隐私。
人肉搜索的本质,就是一种群体行为,成千上万的参与者随意表达自己所想,穷尽所有去爆料,把当事人扒得体无完肤。
毋庸置疑,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但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人们匿名在网上自由言论时,却对自己的言行不承担责任,不顾及他人感受,超出道德底线地对他人隐私,名誉进行侵犯以及不负责任的批评,谩骂,甚至威胁和人身攻击,给当事人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因此,为了维护道德底线,立法禁止势在必行。
2. 人肉搜索程度不可控,引起社会恐慌,人人自危。
网上的流行语说的好。
“如果你爱他,人肉他吧,你很快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人肉他吧,因为那里是地狱。
”2007年,13岁的孩子刚因为一句无意的“很黄很暴力”成为人肉搜索的阶下囚;2008年,女大学生周春梅又因为网友们自以为是的伪正义,成为人肉搜索的刀下亡魂。
试想,当个人生活变成了现场直播,个人资料成了公共信息,一举一动都可能让我们身败名裂,甚至失去生命,我们还能安心生活么?所以,为了正确引导社会发展,规范道德,立法禁止人肉搜索迫在眉睫。
3. 人肉搜索牵连甚广,殃及无辜。
2009年5月7日胡斌撞人事件中,网友通过网络对肇事者及其父母进行“人肉搜索”,有关肇事者的家庭住址、手机、父母职业等信息一一被“披露”。
从伦理道德视角解析人肉搜索现象
从伦理道德视角解析人肉搜索现象引言人肉搜索是指一种通过互联网协作的方式,对一个特定的人或者事情进行深度挖掘的行为。
该行为通常在互联网社区或论坛中展开,并且参与者往往是匿名的。
人们认为,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公共话语空间,揭示出一些隐藏在社会背景中的真相,有助于社会监督。
但是,人肉搜索行为也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隐私被侵犯、虚假信息扩散等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潜在的伦理和道德风险。
本文将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对人肉搜索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析。
个人隐私的伦理价值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规范的学科,强调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在这一伦理框架下,个人隐私是一项受到广泛关注的权利和价值。
个人隐私包括对个人身份、个人信息等的保护,这些信息是个人可以合法控制和使用的,也应该受到社会和法律的保护。
人肉搜索行为可能会侵害个人隐私,例如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渠道公开个人信息、猜测个人生活和意图、谩骂、诽谤等手段对个人进行攻击等。
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人肉搜索行为是不道德的,这是因为它违反了个人隐私权的原则。
在信息时代,隐私权已成为公民权利之一,而个人隐私的泄露是一种损害个人权利的侵害行为。
尤其是那些没有公开展示个人信息的人,他们愿意而选择保持隐私,希望保护自己的权利。
这种不经允许的信息披露行为除了违背公序良俗,还可能带来身心上的痛苦、情感上的伤害,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应予以谴责。
人肉搜索行为也可能产生社会后果。
社会后果主要体现在信息泄露、人身安全、舆情扩散等方面。
通过人肉搜索,公众可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和真相,但是如果这些信息不属于公开信息范畴,泄露将可能对个人带来巨大压力和伤害。
尤其当这些信息通过网络广泛传播时,有可能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这将对社会风险造成影响性,使得个人和社会的安全风险加大。
人肉搜索行为应该引起相应的法规和行为规范。
除了检查过度信息展示以外,还应当制定相关法规,确保人肉搜索行为不造成对隐私权和人身权利的侵犯。
互联网的人肉搜索功能对于互联网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互联网的人肉搜索功能对于互联网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们认为互联网的人肉搜索功能对于互联网发展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人肉搜索能够帮助用户快速获取信息。
在搜索引擎无法提供满足需求的结果时,人肉搜索可以提供更准确、更详细的信息,这对于用户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次,人肉搜索可以对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进行监督和打击。
通过人肉搜索,用户可以快速发现和举报涉嫌违法违规的信息,这对于网络环境的整体改善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人肉搜索可以促进社会互助和交流。
通过人肉搜索,用户可以得到其他用户的帮助和支持,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促进社会和谐。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人肉搜索对于互联网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
正方辩词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是正方的二辩,我将继续阐述人肉搜索对于互联网发展的利大于弊的观点。
首先,人肉搜索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网络上,有时候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会被泄露或者侵犯,而人肉搜索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发现和处理这些问题,保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人肉搜索可以促进信息的共享和传播。
通过人肉搜索,用户可以快速找到其他用户分享的有价值的信息,这可以促进信息的共享和传播,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的发展。
最后,人肉搜索可以促进网络空间的公正和正义。
通过人肉搜索,用户可以快速找到相关信息,揭露各种不公和不正义的现象,保护网络空间的公正和正义。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人肉搜索对于互联网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
正方辩词三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是正方的三辩,我将继续阐述人肉搜索对于互联网发展的利大于弊的观点。
首先,人肉搜索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社会。
通过人肉搜索,用户可以快速找到各种社会信息,了解社会状况和社会动态,这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社会。
其次,人肉搜索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通过人肉搜索,用户可以快速找到其他用户分享的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这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的发展。
对“人肉搜索”的认识
对“人肉搜索”的认识
所谓人肉搜索具有两面性:首先它表现出好的一方面,“人肉搜索”是一种智能式搜索具有广泛性。
其提供答案并非单纯的网络信息采集方式,而是成百上千具有智慧的网民以自己的知识提供解答。
其次,“人肉搜索”可以作为一种自力救济方式。
因为“人肉搜索”的广泛性,其可以作为一种意见评价机制。
网络中挑战人们道德底线的言行因“人肉搜索”的出现而能够被揭开匿名、虚拟的面纱,使网络言行不当者能在现实社会中接受公众的监督与道德评判,为其言行承担应有的责任。
在公权力不够发达或公权力不作为时,公权力救济不必完全排斥自力救济,尤其是在我国案件多、司法资源相对匮乏的背景下,合理限度内的自力救济不仅可以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及时救助,还提高了违法者违法成本和机会成本,节约了稀缺公共资源,达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人肉搜索”一样有它不好的一方面是在于它的盲目性。
正是由于回答问题的对象各式各样,各有各的知识面与性格类型,这就造成回答问题的时必然带有一定的非理性因素。
甚至过于情绪化的回答者以相当粗暴的方式去攻击讨论的对象。
正如我们所见到的一样,网络上被人肉搜索的当事人身份被“搜索”曝光后,适当的指责是应该的,但失去理智的辱骂已偏离了正当的理性。
这种非理性因素,给被搜索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甚至侵犯了其应有的正当性人身权利。
引出的疑问是:道德与法律熟轻孰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人肉搜索”,指的是通过大量人工参与来寻找问题答案的网络机制,即根据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一个网名甚至一个QQ号码,网民们互通信息进行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目标人物在现实中的真名实姓、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亲朋好友等私人信息也一概会“暴露于阳光之下”。
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人肉搜索”现象呢?它的存在合乎道德吗?更重要的是,合法吗?
一.从社会学的角度,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肯定涉及多种社会因素,但就其得以发生的条件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
首先,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原本人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网等高技术信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大范围地传播和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
可以说,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达是“人肉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原因,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比如,前段时间被“人肉搜索”曝光的一些轻视生命、婚外恋、造假、不遵守公共规则、以强欺弱以及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就是如此。
人们为什么对此高度关注?我认为主要是这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物质以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求,比如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
再次,产生“人肉搜索”现象的直接动因应该是网民的广泛参与。
从微观心理层面来看,为什么网民乐于广泛参与此事呢?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方面:一是猎奇探究的心理。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打破沙锅一探到底,是每个人自然产生的、普遍具有的心理活动。
二是减压宣泄的心理。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讲的“投射”。
将自己积累在心中的压抑情绪,发泄到网络上声讨的那个人身上,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三是平等参与的心理。
每个人都盼望获得平等和尊重,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发言权。
“网络社区”给予了人们平等参与的权力,使人们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提供者,自我成就感得以提高。
四是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
我们每个人都看重自己的价值,都有施展能力、实现目标的本能愿望。
竞争日趋激烈和相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充满了变数,实现自我价值并非易事。
相对而言,虚幻的网络世界所创造的独特的网络沟通环境,却正好能够满足网民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要求,他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自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品尝到自我“义举”被网友认同的自我价值感。
二.有人说,“人肉搜索”是“天使”,能在最短的时间揭示真相,看上去“恐怖”,实际却很“正义”;有人说,“人肉搜索”是“魔鬼”,是“网络暴力”。
如何评价“人肉搜索”?
社会学家认为,绝大多数社会事物和现象都具有社会正功能和负功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
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应客观辩证地去看待它的社会作用,对待“人肉搜索”也是如此。
如果“人肉搜索”超越一定界限,甚至向“私刑”的性质发展,就会伤害当事人、激化矛盾;而运用得当,又确实能对社会有所帮助。
所以,我们对其社会功能应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人肉搜索”的社会正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社会的假、丑、恶等现象进行揭露,起到社会舆论监督与制约作用。
二是对广大普通网民来说,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以便更好地规范或矫正自己的言行。
三是可以促进真善美、公平正义等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弘扬。
但是,我们在看到“人肉搜索”正功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
其社会负功能主要表现在:其一,如果在不知事实真相的前提下,任意挖掘
他人的个人信息,并在网络公共领域随意散布,以至于影响他人的家庭生活甚至工作学习,这就很可能成为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违犯法律的行为。
其二,“人肉搜索”如果被滥用,就会转化为网络舆论暴力工具,失去公平正义的立场,反而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其三,由于网络规则的不健全,“人肉搜索”很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攻击他人的工具。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肉搜索”贴上“天使”或“魔鬼”的标签。
我们应发挥“人肉搜索”的社会正功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其所带来的社会负功能得到有效抑制或降到最低。
我想这些除了依靠网友的道德自律、网络监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外,还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网络社会规范,为实现网络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三.人们很关注,“人肉搜索”是否合法?是否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我们国家有没有这方面的法律规定?
由于有大量网友的自发参与,搜索效率大大提高,“人肉搜索”可以迅速地求解某一热点事件的背后真相。
但是,在进行“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网友不以法律为标准衡量事情的是非,肆无忌惮地揭露他人的个人信息,并对事件当事人进行谩骂、侮辱,确实极易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保持和维护的权利。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主要有诽谤和侮辱两种方式。
例如,在网上用文字、声音、图片对公民进行谩骂、贬低、人身攻击等行为,就涉嫌侵害他人名誉权。
隐私权是公民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
我认为公民的隐私权主要应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公民的肖像、住址、住宅电话等秘密,未经许可,不得公开或传播;第二,公民的储蓄、财产状况和档案材料不受非法调查、公布或扩大知晓范围;第三,公民的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不受刺探或非法公开;第四,公民的社会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不受非法调查或公开;第五,对于公民任何其他纯属于私人内容的个人数据,不得非法加以搜集、传输、处理和利用。
同时,公民的个人活动和住宅不受骚扰、干预、窥视等。
例如,在网站上擅自披露了公民的工作单位、居住小区等信息,就是一种涉嫌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当然有些公布隐私的行为不属侵权,主要有:一是基于当事人同意;二是对公众人物一定范围内的隐私;三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例如,通缉罪犯时公布其一些隐私。
侵害他人隐私权和名誉权者要承担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而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应当根据损害的事实、行为的违法性、因果关系、主观过错来认定。
“人肉搜索”是通过互联网来搜集和公布某种信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范围广,因此,与传统方式相比,公民隐私权受到的侵害更大,同时也更复杂。
目前我国还没有在网络中保护隐私权的专门性法律,有关案件主要适用我国民法的相关规定。
但我国已经出台了《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等60多部规范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其中有些法规中有涉及隐私权保护的条款。
例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8条规定,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第9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在电子公告服务系统中发布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信息。
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对于隐私权和名誉权保护的具体内容规定得不详细,有待进一步完善。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处理“人肉搜索”侵权案件面临的难题是:其一,网上公布普通公民的个人信息与侵犯隐私权之间的关系;其二,网站的监管义务及责任承担;其三,道德批判与隐私保护的界限。
这就要求法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据已有的法律规定做出具体的裁判。
我个人认为,“人肉搜索”这种网络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言论的表达空间,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弘扬正义、谴责邪恶,但任何行为都有底线,即不能违犯法律,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
正所谓人人都可以进行道德评价,但是不能人人都来当法官。
四.我们应当如何从法律上加强对“人肉搜索”的管理、引导和规范,使它不至于突破法律底线?
国外对于网络中的个人隐私保护方面,除了在民法中规定外,还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律体系相对要更完善。
例如,2000年4月,美国《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正式生效,这是美国出台的第一部有关保护网民隐私的联邦法律,该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13岁以下网民的隐私。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也先后颁布了《个人数据保护法》等相关法律。
借鉴这些国家对于网络中个人隐私保护的经验,对于“人肉搜索”,我们很有必要完善以下工作:第一,进一步完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在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中具体规定公民个人隐私的范围。
第二,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明确网站的监管义务和相关法律责任,加强网站对“人肉搜索”行为的管理。
例如,规定网站对网友的不当留言要及时删除,网站在服务条款中要严格界定属于威胁、中伤、诽谤、猥亵、侮辱或其他违犯法律的行为。
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实行网络实名制。
第三,大力宣传和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增强公民的隐私权保护意识。
我国的一些网民法律意识不强、隐私观念淡薄,网络经营商的个人隐私权保护意识也较为淡薄,缺乏尊重与保护个人隐私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导致网络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公民法律意识和隐私权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减少网络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一旦权利遭到侵害,公民也会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