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生态,微生物遗传育种,菌种保藏,传染和免疫,分类等基础知识。实验包括形态观察、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自然界纯种微生物分离,细菌检查及其生理生化反应,菌种保藏等。使学生掌握普通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学习此课程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并学习了生物化学等课程。

(二)目的任务

1、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2、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遗传和变异、传染和免疫、分类和鉴定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等基础知识;

3、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4、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菌种分离和培养、染色和观察、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有害微生物控制等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

(三)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安排与授课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一、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二、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和重要代表人物

三、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四、微生物的特性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一、细菌

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成分、芽孢的结构及其特性和细菌的繁殖。

二、放线菌

以链霉菌属为代表介绍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繁殖、菌落以及用途。

三、其他原核微生物

介绍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蓝细菌和螺旋体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长特征。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一、概述

二、酵母菌

酵母菌的大小形态、细胞结构、主要繁殖方式以及培养特征;简述酵母菌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三、霉菌

霉菌的形态、细胞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重点介绍几种常见霉菌的特征及其用途。

四、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

第四章病毒

一、病毒的一般特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二、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增殖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烈性噬菌体与一步生长曲线;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溶源性细菌的特点和性质。本节为本章的重点。

三、病毒的检出与定量

四、病毒的种类与分类

五、亚病毒因子

类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和朊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组成特点;它们与动植物病害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意义。

六、病毒和实践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

一、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微生物营养要素,如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的生理功能和来源。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的特点和代表微生物。

三、物质进出微生物细胞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的特点,比较不同运输方式的异同。

四、培养基

培养基的概念、培养基制备的基本原则;培养基的种类及其应用。

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

一、概述

代谢的定义和类型、微生物代谢的特点。

二、多样化的能量代谢

重点讲授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光能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本节为本章的重点。

三、合成代谢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固氮作用以及肽聚糖的合成。

四、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力的调节。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

一、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

纯培养及纯培养的获得方法;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包括好氧培养和厌氧培养)。

二、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

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重量法、浊度法等常用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三、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生长方式;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的规律;连续培养。

四、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pH、氧和辐射等对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五、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物理控制(高温、低温、辐射、干燥和渗透压、过滤);化学控制(消毒剂和防腐剂);化学治疗剂的种类及其抗菌抑菌治疗疾病的原理;抗生素的发现、种类、作用机制;微生物的抗药性。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遗传、变异的概念;证明遗传物质是核酸的三个经典实验: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和病毒拆开与重组实验。

二、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细菌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转化、转导、接合的机制和过程。

三、微生物的突变

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的规律;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的发生。

四、微生物遗传变异知识的应用

诱变育种的步骤和营养缺陷型的筛选过程;原生质体融合和基因工程。五、菌种退化、复壮和保藏

菌种退化现象、退化菌种的复壮和菌种保藏常用方法。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土壤、水体、空气、工农业产品、正常人体及动物体上以及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

二、微生物的生物环境

互生、共生、拮抗和寄生的概念和典型实例。

三、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四、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微生物与污水处理,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微生物与环境监测。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一、概述

传染与传染病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二、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皮肤和黏膜屏障、细胞因素和体液因素;补体、干扰素的概念和它们的特征及其生物学作用。

三、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

四、特异性免疫

抗原的概念、特点、类别和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抗原种类;免疫应答的3个阶段、抗体的概念与抗体的种类和结构;介绍免疫应答的病理反应、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

五、免疫学知识的应用

免疫防治、血清学反应、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其应用。

第十一章微生物的分类

一、微生物的分类单元。

二、微生物的分类系统。

三、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