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七课一轮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⑵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 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 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 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讲 ,题中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考点三、中国共产党……发展
1.民族精神时代性含义: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 不断丰富和发展
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特别提示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
民族精神
联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②中华 系 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弘扬中华文化,必
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 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创新、 发展、繁荣的根,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 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渗透 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 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关系 的一个具体体现。
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含义
形成
作用
指一个民
族为了实现
共同的理想
团 结 统 一
和目标,凝 聚全民族的 意志、智慧 和力量,同 心同德、维
护统一、顾
全大局的互
作用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 、合作的旗帜,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始终不渝走和 平发展道路,反对霸 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 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 要贡献,赢得了世界 人民的广泛赞誉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PPT课件 (全册文化与社会等10个) 人教课标版9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PPT课件 (全册文化与社会等10个) 人教课标版9

③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例2] (2009· 福建高考)某校高二(1)班同学在以“中国传 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 社会现实,展开讨论。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 [相关链接] 曹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
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
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
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站在 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 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一定社会群
体中约定俗成、 含 建筑,被称为 世代相传的风 义 凝固的艺术 尚、礼节和习 惯 对人们的物质 中国古代建筑 具有悠久的历 史,蕴藏着丰 富的文化内涵
影 生活和精神生 在世界建筑史
响 活产生持久的 上写下了光辉 影响 的一页
值观念、生活方式
和中国的社会发展 具有深刻影响
传统习俗
地 位 是传统文化 的基本形式
3.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
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
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 展起积极作用。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方向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①区分四个方面 ②积极参与健康有 益的文化活动,不 断丰富自身的精神 世界,是培养健全 人格的重要途径。 ③区分和理解文化 与经济、政治相互 影响和相互交融
文化是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 注意与传统文化的
民族的 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 当代价值、民族精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生价值观 主义
马克思 主义哲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忘本来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吸收外来 文化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面向未来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 价值
正确态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鉴别对待、批判继承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当代 激发自信自豪,促进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共同体意识 价值 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推动正确认识和处理、建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者的要求和关系
2023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目录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学 与 文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概论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物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主义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历史观 历史唯物
特点 政治的关 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促进,落后→阻碍)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解析
本题以五公祠的一副对联为载体, 考查中华民族
精神方面的知识,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这副对联歌颂了五 公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风范, 歌颂了五公身处逆境而不坠青 云之志,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无我”精神。由此不难看 出①④正确,应选 C,②③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二:错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提醒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 精神的各个方面。
(2)地位: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 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发展:形成于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人民奋 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 中。
特别提醒
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 2007 年, 来自全国各地的 27 位大学生, 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 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 经过 5 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 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 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 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 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特别提醒
不要将民族精神看作是一成不变的, 民族精
神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 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发 展过程。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实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 和发展强基固本。 (2)地位: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 的任务。 (3)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 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 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必修4第3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7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

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必修4第3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7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

们行动的动力
成为可能
统 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利于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 有利于激发人们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从而丰富
性 精神世界,二者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 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 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
7.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 面。
改错: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 面。
8.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 根本动力。
改错: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 了强大精神动力。
考点精析 · 提素能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二、文化的功能 1.文化具有①___引__领__风__尚___、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 功能。 文化可以②_引__导___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 民族的文明素养。文化可以③___教__化__育__人__,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 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可以④ __服__务__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 食粮。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⑤ __力__量__源__泉____,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目标导航 · 定考向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届一轮复习《文化生活》文化与社会课件

届一轮复习《文化生活》文化与社会课件
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 会和谐稳定,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 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媒体引导等多种途径,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 围。
方法
开展主题活动、举办讲座、组织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人们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 德水平和文明素养。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创新能 力和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的发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使其与现代 社会相适应、相协调。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 文化交流和竞争,推动中华文化的传 播和影响力。
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提 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增强 国家的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
文化的力量在于创新
文化的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 荣。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逐渐成为 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消费更 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 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 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不断提高, 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时代发展的必 然要求。
文化的创新
创新的重要性
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 动力,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使
文化保持活力和生命力。
创新的方式
文化创新需要借助多种方式来实现, 包括艺术创作、科技应用、社会实 践等。
创新与传统的关系
文化创新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 离开传统文化的支撑,创新就失去 了根基。因此需要在传承传统文化 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知识讲解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一轮复习: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考点一
考向一 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状元金榜
(2021·河北卷)杆秤曾是中国的主要度量工具之一。秤杆上标志起算点(重量为零)的
星叫做定盘星,是确定其他刻度的基础。定准定盘星是做好杆秤的关键,相当于“扣
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秤杆上的绳纽叫做秤毫。之所以称其为秤毫,是提醒人们:在
“红船精神”、井冈 山精神、长征精神
雷锋精神、抗洪精 神、载人航天精神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抗疫 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 建设和改革时期
知识讲解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一轮复习: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什么
知识点九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伟大的抗疫精神:
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同中华 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以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 文化多样性 文化交流/交融 外来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发展 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
民族文化
中华中民优特族文革化社
中华秀传传精统统神
文化 文文化化
外来文化
作用
怎么办
要求
为什么
地位 意义
分别记忆每个关键词的内容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一轮复习:
[矫正训练] 考点一
易错点一 混淆文化与文明
状元金榜
在学习“文化的本质与功能”内容时, 张同学认为文化与文明是一回
事。下列观点能够反驳该同学观点的是( )

必修四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必修四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2辽宁T20(3) ;海南T24;浙江6月T24,2023 .浙江1月 T22; 2023新课标T8;2023北京T17;2023浙江6月T20;202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山东T18;2023山东T11;2023湖北T16;2023湖南T20; 2023湖南T10;
2023北京T20;2023北京T4;2023北京T1;2023浙江6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月T21;2023湖北T16;2023湖南T20;2023湖南T10; 义文化
2024高考一轮复习
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专题七
课前背书
1.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功能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4.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核心和地位 6.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7.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哲学与文化》基本结构
人创造了文化 ,文化也在塑 造着人
文化是民族的 血脉和灵魂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 格的重要途径
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②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 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 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2.以“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为议题,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可评析流行 文化与经典文化的价值,评估现代传媒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感受文化差异对人们的经济、 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结合伟大的抗疫精神,理解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备考 1.运用生活中的具体文化活动等素材,通过简单情境的呈现,考查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指南 2.通过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实例、传统文化的新发展、传统村落等材料,以简单或一般情 境的运用,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通过对抗疫等具体民族精神的弘扬,加以简单情境呈现,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特点等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统编版)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统编版)

“不变”和“变”
(4)影响(作用)
①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 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 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传统文 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 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 ③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
× (4)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提示: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伴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也不断 融入新的时代内容,实现自身的发展。
× 易错提示:
(5)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提示:传统文化自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会对社会发展 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则会阻碍社会发展。
角色,通过教育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化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
设 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与人 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 的素质 的全面发展
归纳总结: 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文化与经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内容。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
原因
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 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学案(DOC)

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学案(DOC)

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学案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调研(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B.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知识归纳: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意义2.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调研(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D.否定之否定规律★知识归纳: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1. 联系的普遍性调研(3) ( 2010?福建高考)北极熊变瘦了 !科学家说,由亍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 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 限制了它的生长。

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水集鱼聚•术茂鸟集 ②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④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①④调研(4) (2009?北京高考)“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 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 哲学内涵。

它揭示了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知识归纳: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的主要表现(1) 联系的含义,就是 __________ 之间以及 _______________ 的 、、 _________ 。

(2)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 __________________ 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高考部编版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考部编版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实现了首都群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③表明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促进的一面
④发挥了首都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核心考点三
解析 题干中北京的做法有利于首都群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但该目标 仍没有实现,②错误;题干中并不体现首都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④不符合题意;①③符合题意。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核心考点三
归纳总结
1.全面理解文化的特点
角度
特点
内容
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 量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但 通过社会实践,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文化与社会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关系
有的现象
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与文明 的关系
文化不等同于文明
易错易混 1.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 ) 解析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并非所有文化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 ) 解析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 发展完全同步,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 转化为物质力量。( × ) 解析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 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易错易混 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体现。
( ×) 解析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体 现。 2.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域民族文化的总和。( × ) 解析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不能认 为是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3.中华文化只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 ) 解析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 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020年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轮总复习试卷及答案:第7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2020年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轮总复习试卷及答案:第7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7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③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⑤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A.①②③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2.中国古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今有“八荣八耻”。

这表明()①“八荣八耻”强调的是遵循古训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④践行“八荣八耻”已成为每个公民的价值选择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②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爱社会主义就是新时期爱国的具体表现③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情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内涵,无明确的具体标准④爱国主义通过实际的言行具体体现出来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上述精神的共同内涵是()①爱国主义②团结统一③勤劳勇敢④自强不息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5.下列能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的诗句或典故有()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业广唯勤”③“天道酬勤”④“不畏强御”⑤“礼仪之邦”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6.“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下列观点与之不一致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克勤于邦,克俭于家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7.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表现在()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③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从而推动综合国力提高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因为()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垮。

一轮复习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轮复习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2010年高考·江苏卷23) 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 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 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 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 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 义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 点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公民追求的 最高道德目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 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 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民主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随着时 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时期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表现
(2009·福建文综3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千 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 贡献。“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 造伟大。”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 精神永恒的内涵。表彰劳模能够( ) 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奏响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④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新民主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 井冈山精神、长征 主义革 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 精神、延安精神、 命时期 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红岩精神、西柏坡 精神等。
社会主 义革命 和建设 时期 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 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 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 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雷锋精神、“两弹 一星”精神、大庆 精神、抗洪精神和 载人航天精神等。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一轮复习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一轮复习课件

4、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事物的条件性:
一方面,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
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或者创造所需 要的条件。 另一方面,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或创造条件。
辨证法联系观原理二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时事物本 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
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考点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问题引领: 1、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含义、地位作用 功能不同)P57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相互依赖、相互 影响、相互转化)P58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P58
注意问题: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 A.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 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 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 B.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 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 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 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C.两者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城市建筑不协调,有些建筑个体不 顾城市的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 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的城市在建设规 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 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给 我们的启示是 ( ) A、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B、要注重量的积累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2009北京卷24)“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 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 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 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 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 涵。它揭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 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 影响 •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 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2)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
辨别区分 爱国与爱国主义 爱国,是人们在处理自己所属国家的关系时应 该遵循的一种规范要求;爱国主义,是一种关于个人 与祖国关系的理论性认识系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 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无比忠诚和热爱的浓厚 感情。
三、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 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 过程。
特 征 民 族 性 时 代 性 先 进 性
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 是民族文化的 结晶, 是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精神有着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 民族精神是在不同历史时期、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 的, 是与时俱进的 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断丰富 和发展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魅力在于它的活力, 在 于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途径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2.意义 (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4)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 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正确认识民族精神的作用 (1)凝聚作用。 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 神纽带。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由这个共同的民 族精神来凝聚。 (2)支撑作用。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特别是当民族生存的物质条件遇到困难、前进发展遭 受挫折的时候,这种支撑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和明显。 (3)激励作用。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 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政治课件】文化生活第一轮复习的几点建议PPT

【政治课件】文化生活第一轮复习的几点建议PPT

9、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 新陈代谢的过程,即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而文化 的继承和发展又是文化传承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 和发展依靠的重要手段是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10、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因而是必须予以继 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因而是不断发展和进 化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因而又必须予以批判和创新。 11、教育与文化传承。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 动性活动。首先,具有保存、传递和活化文化传统的功 能。其次,教育具有选择、整理文化传统的功能。再次, 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从《文化生活》的层面,特别注意:北京奥运的精神、文化、 理念;汶川大地震后表现出来的不屈的民族精神;神舟七号 发射成功后的航天精神……
2、必须注意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学科教学指 导意见,做到“心中有纲”
高考试题遵循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但又不拘泥于考 试说明,这并不意味着超纲命题,而是防止知识点的 简单再现,提倡对《考试说明》所规定知识的灵活运 用和综合运用。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本为 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纲为纲,认真研究 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熟练掌握每个考点的基本要 求。同时要正确理解和对待“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 强制的。处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 是,这种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的,而是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 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只有主动 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才会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 5、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可 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为一个人形成的系统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正确的,也包括错误的。 6、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经济 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 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 了目标和动力。

文化生活第七课

文化生活第七课

联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 系 各个方面。
• (2010年高考山东卷29)材料三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 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 (3)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 能永不泯灭。(6分)
考点三: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必要性:1、理论依据 必要性:2、现实需要 重要性:
为什么 要弘扬 和培育 民族精 神
• (1)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 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 ①凝聚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 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由这 个共同的民族精神来凝聚。 • ②支撑作用: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特 别是当民族存在的物质条件遇到困难、前进发展遭受挫 折的时候,这种支撑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和明显。 • ③激励作用: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魂。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 崇尚的精神支撑、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发展。
爱好和平
在当代国际社会 中,中国高举和 平、发展、合作 的旗帜,坚持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政策,走和平 发展道路,反对 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治,为维护世 界和平、促进共 同发展作出了重 要贡献,赢得了 世界人民的广泛 赞誉。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中国共产党人 在历代中国中 在自己长期的 国人民的创业 奋斗历程中, 实践中,自强 将勤劳勇敢精 不息精神逐渐 神发扬光大, 积淀为中华民 使艰苦奋斗成 族的内在气质, 为我们党的优 成为鞭策中华 良传统和作风, 儿女不断开拓 领导中国人民 进取的永恒的 创造了一个又 精神力量。 一个令世人瞩 目的业绩。

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原创优质精讲课件(统编版)

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原创优质精讲课件(统编版)

考情预测
(1)从命题内容上看,左 侧标★是考查的重点,其中, ★★★是高频考点,需要深 度理解并并能够熟练运用。 (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 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 试题的综合性较强,常与第 八、九课知识结合联合考查。 (3)在复习备考中,应重 点关注文化遗产、国粹、国 潮、丝路文化、建党精神和 精神谱系等方面的热点话题。
的因素之一,但并不
①箭扣长城作为长城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②“箭扣之美”具有独特性,修缮和开发方案应量身打造
是唯一更不是根本因 素或决定因素,所以 并不是越古老的文化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箭扣之美”来自时间,越古老的文化越有价值 越有价值,错误
④文化需要发展,只有旅游开发才能让长城文化“活”起来
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 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
三、★★怎么办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侧重文化继承)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侧重文化发展)
③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用中华 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侧重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议题:省运会,成就梦想
议学情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体育运动不仅是体能的运动,更是 一种精神体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展示。”体育盛会的举 办,起到了精神提升和凝聚的作用。
2023年8月18—28日,河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暨第八 届残疾人运动会在河南省洛阳市举办, 我市通过“文化搭 台,体育唱戏”,充分挖掘河洛文化中的体育文化。开幕式 通过河洛文化的年轻化表达,既在现场营造逼真震撼的视 觉体验,为遗址留下一场极具吸引力的光影秀,又点燃运 动健儿的活力激情,展示青春活力的城市形象、拼搏进取 的体育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 五、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突出表现 梳 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途径 理 (一)必要性
1.原因: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意义
(1)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 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4)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 基固本的需要。
分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 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 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可 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二者并不矛盾。
高考感悟
(2010· 山东文综)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 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 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 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 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 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 。 名工人献出生命。材料三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 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 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 灭。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的精神支柱 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6分) (2)请从“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分析材料中宝贵精神财富对 我们产生的影响。(7分) (3)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要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坚强“血 液”奔流不息,90后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7分)
答案:(1)精神支柱: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其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抗震救灾这一历史事件中所弘扬的 民族精神,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 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3)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正确对待外来 思想文化,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先进的文明成 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的 图谋;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考生若从其他角度 回答,如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也可)
(二)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 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有了“主心骨”, 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 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 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 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 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 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只有不断注 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 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 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5.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
(综合探究题)材料一 近年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风暴的洗礼:雪灾、暴 力事件、地震、金融危机、泥石流……一道道坎,一个个弯,都没有难倒中国 人民,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 材料二 抗震救灾,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一次洗礼,是对我们民族力量的一次 凝聚。在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舍小家为大 家,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有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的 “人民战争。” 材料三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90后士兵冲到受灾第一线、12岁的女孩白乐潇为 救同学而断臂、15岁少年英雄雷楚年为救同学而牺牲,在灾难面前90后的表现 征服了所有人;北京奥运会,90后更是为国争光,成为国人骄傲;国庆60周年 阅兵中,90后成为一个亮点,他们向世人展示我们的国威、军威。无数事实表 明,90后的骨子里镌刻的是中华民族高贵的灵魂,流淌的是五千年来奔流不息 的坚强的血液。
解析:本题为文化生活部分有关中华文化与 中华民族精神的考查题。要求从文化传承的 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的原因,可 以从中华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继承性、与时 俱进及包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 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 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 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知 识 小 结
1.基本内涵 2.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 华 民 族 精 神 3.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4.核心:爱国主义(地位、作用、 特点、新时期的主题) 5.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6.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做 法
走出误区 (1) 问题一:弘扬民族精神会影响经济建设 分析: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 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弘扬民族精神不但不会影响经济建设,反 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2)问题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思想文化
四、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地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贯穿 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 作用 斗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风 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 特点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共同的要求, 不同的具体内涵 (时代性) 新时期的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 国统一
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高考考点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系
1.基本内涵 2.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 华 民 族 精 神 3.重要地位及作用(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4.核心:爱国主义(地位、作用、特点、 新时期的主题) 5. 时代特征 6.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做法
基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础 梳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理 核心 爱国主义 团结一致 爱好和平 基本内容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基 础 二、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梳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 理 族精神的力量。 三、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中华民 族精神的重要性) (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精 神纽带、精神动力、精神支柱),永不泯 灭(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全历程)。 (二)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 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