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了些什么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究竟讲了些什么人体奥秘

《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与学术地位

虽然《内经》对医药理论,兼及针灸,方药的治疗,全面的奠定阐述了中医辩证论治规律,但由于内经详于针灸而略于药,故仲景《伤寒论》才是祖国医学古代经典中,成熟最早的以药治病的方书之祖。我国也才有道家尊老子,儒家尊孔子,医家尊仲景之说。

《伤寒论》文义高右,往往意在文字之外,历代作家不得祥解,则怀疑因王叔和之改变而乱,而王叔和生于晋代,与东汉张仲景时代还很遙远,难道王叔和尽知仲师之书民间无留而更改?其实只有“可与,不可与”等篇为王叔和所增,以为补其未详,并非改原著而乱。观其章节起止照应,众谓如神龙出没,而首尾相顾,且鳞甲禁严即知。但辩太阳脉证篇至劳复止,皆为仲景原文。

自陈无已注后,诸家才渐渐有所挪移了,如方中行,喻嘉言,程郊倩,程扶生,魏念庭,柯韵柏,皆为有学识之高人,如陶节崦,张景岳,程山龄等都是参与其中,各家于深奥处也都无人尽解。才形成割章分句,挪前换后,以为更加畅达,其实也就象诗家集李白,杜甫之集,秩序颠倒穿插,虽属李杜之句,已非李杜之诗了。

故学者必考原文,才能发觉诸家互相抵驳之处,而择善从之。

西方医学,讲器物,讲细菌,讲化学。东方医学,讲气化,讲正气,讲情志。化学者,体外物质变化之理,西人以此测人体,知人体有如物质之类,但不明相互转化之理,不知无形之气,帅物而能化之之理也。气化者,人体物质变化之理,以无形化有形之变也,观烈国之伍子胥,过昭关而一夜须发皆白,即知情志与物质之变也,何更论气化乎?何更比器物也?是知正气胜细菌,气化情志胜器物化学多也。灵素俱在,仲圣流传,古今不衰,开创了以三阴三阳统证,以“六经”统人体脏腑,组织,经络,气血功能,运用阴阳学说,贯穿理法方药,至今疗效卓著的岐黄之术,凡求小事,其思微则需进入无限微妙境界——阴,要识大体,则要进入无限广大境界——阳。阳动而行,阴静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出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阳环行于终点,开端是阴,阴到了极点就反归为阳。阳道运动以有生,阴道静止以守形,生命垂危,阳气必衰,阳气若尽,其人必亡。故死亡并非是人体物质突然断绝,而是一阳中断息熄,阴无阳则不生矣。故医家重阳,重气,重化。而伤寒用温药则常言和之。都是站在顾护津液的基点上,运用天人合一的气化之理。故懂得用阳求得阴的道理,以气化情志求得物质的道理,就能明白经方何以常起大证,而维护人体生命健康。待续。

何谓三阴三阳?何谓六经?怎样用六经代表三阴三阳?

《伤寒论》六经辩证,是把各种外感病侵入人体后的所有发病阶段,用阴阳学说的方法,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不同的类型。

初涉伤寒六经之时,这三阴三阳把我难了好些时候,虽有师承,能占很大便宜,但读懂伤寒绝非易事,你讲太阳太膀胱经,何不直说膀胱经呢?讲胃经又加个阳明,我只好不去管想不通的问题。而直接进入方证之中,后来慢慢看出来,这阴阳只能分析事物属性两个方面,面对复杂人体,古人将阴阳各分为三,也只是大纲的分法,要推究任何事物层层深入之理,还可向前分,这又明白了阴阳为何又有无穷可分的道理。面对任何事物的每一方面,其阴面,或阳面,还存在有偏多偏少之不同,其作用也有差异,为了说明这种差异的不同,就出现了三阴三阳。这样三阴经和三阳经合起来就成了六经,凡读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是以六

经辩证的。

故而《灵枢·经脉篇》,以太阳代表膀胱与小肠,阳明代表胃与大肠,少阳代表胆与三焦。太阴代表脾与肺,少阴代表肾与心,厥阴代表肝与心包络。进而根据各脏腑,外连体表的经络,由胸走手,由手走头,由头走足,由足走腹至胸的循行规律中,包含了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与足三阳在内,于是手足相加,就由六经推演成十二经。

六经辩证是以各脏腑到经络体表在发病中,最有代表性的主要证型,作为各经实体疾病的主要代表而首先列出辩证的,继而再以此去引深辩识本经的其它证型,或经证,表证,腑证,变证,以及它们的传变规律。

所以六经实指三阴三阳所系各脏腑,经络,体表,在生理,病理上之界限划分,而并非只是经络之经。对于某些《伤寒论》注家所言:《伤寒论》是因为足经长,手经短,所以未提手经,只言足经。说足经就包括了手经了。这是不很正确的说法,所以学习伤寒论必须要搞清三阴三阳是怎样一回事,是如何代表阴阳两面,又各分为三,进而概括了整个人体的。这样就理解了六经这个代名词的真正含义了。

伤寒传经指什么?

按张令韵云:传指之法,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六气以次相传,周而复始,一定不移,此气传而非病传也。本是太阳之病不解,或入于阳,或入于阴,不拘时日,无分次第。如传于阳明,则必见阳明证,传于少阳,则必见少阳证。传于三阴,则必见三阴之证。应知正气流行相传,自有定期,病邪相传,病势不同,则无一定。须随其证而治之,何待拘于日数?岂有一日太阳,则见头痛,发热等证,六日依次相传,七日又复于太阳之理者?而能复观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吗?

且三阴三阳,上奉天之六气,下应地之五行,中合人之脏腑。合而为一,分而为三,共称阴阳。而今人言太阳,止膀胱,言阳明,止于胃,少阳则止于胆,三阴亦然,所以形成伤寒传足不传手的说法,不分脏腑有形,而三阴三阳无形,故以无形可以统有形,而有形不能概括无形,亦如阳可以统阴,气可以帅血之理也。所以,凡言三阳,即包括手足三阳在其中,凡言三阴,亦手足三阴自在其中。故《伤寒论》六经首节,只提太阳之为病,而不言足太阳之为病,何况论中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手太阴肺之症不是很多吗?所以传足不传手之说,是不存在的。而许多后世注家没有看穿这一点,就把一,二,三,四……理解为六经病依序传递病证的日期和先后的次序了.这一点我们在临床上也能证实清楚.不能让前人没弄清的东西,再把我们也搞糊涂了。

首先掌握六经提纲

纲为提网之总绳,先举纲,而后自能张开眼目。故必以六经提纲为切入点,才能触会贯通,网络全书一百一十三方,而使三百九十七法,渐成行于自己胸中。

前面已经弄清了六经是怎样代表三阴三阳,从六个方面统领了十二经络,而概括了人体整个脏腑与体表的。下面切入提纲,阐述太阳肌表,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的异同关系。

在对于外感风寒表证的辩证中,提纲条文代表了桂枝汤证与麻黄汤的共同主证。

太阳病的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痛项强而恶寒。”

风寒外感的共性与病因病理:

由于外感风寒邪气的侵袭,与人体肌表卫外的正气,相抗交争于体表,卫气趋向作用于体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