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新语文教育”之“新”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军“新语文教育”之“新”论

摘要:语文教育倡导“人文精神”进行时,韩军应时而作,提出“新语文”概念,意在弘扬人文精神,追求人的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对语文教育的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就新语文的价值论、本体论、操作论探究“新语文”的“新”处。

关键词:韩军新语文价值论本体论操作论

韩军作为新生代语文教育名师,所倡导的“新语文教育”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分析、借鉴的。研习新语文教育的“新”的相关理论,会使我们深刻地反思当前的语文教育,对当下的语文教育改革不失为一个新的思路。

每一种教育思想的萌发,都来自于对现实的不满、思考和反思。二十世纪末,语文教育遭遇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抨击,甚至说到语文教育“误尽苍生”。为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壮士断腕,不再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专注语文的人文性教育。但是,随着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改革”走偏了,在改革的过程中,人文性覆盖了工具性,语文学科的性质模糊化,“泛语文”现象越来越严重。课堂上,很多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让同学们讨论琐碎的、没有价值的问题,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1]。针对语文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韩军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语文教育”的观点。

1 “新语文教育”内涵的阐述

韩军“新语文教育”理论的提出,离不开韩军开阔的阅读视野,《读书》、《新华书摘》、《哲学研究》、《二十一世纪》、《中国思想史》、《西方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史》等语文学科相关的书籍,都为“新语文教育”提供了思想的沃土。早在1993年的1月,韩军在《语文学习》上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是语文界倡导“人文精神”的第一人。1999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反对“伪圣化”》,引起较大反响。二十一世纪初,在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背景下,韩军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新语文教育”论纲》,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并阐述了“新语文教育”的内容。

2000年,韩军对“新语文”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将其定义为“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学观上的,以‘说真实的个性的话’为价值论,以‘用语言立人的精神’为语文教育终极目标的本体论,以‘举三反一’为语文教育的总体操作论的语文教育观”。套用梁启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欲新一国之国民,必新国民之精神,欲新国民之精神,必新国民之语言。新语文教育的原理是,向着精神着意,向着语言着力,必从能力得益[2]。

2 “新语文教育”源流的追溯

既然被称之为“新”语文教育,就必然存在“新”处。何谓“新”?《说文解字》:“取木也,入斤新声”。即草木被石斧和石刀砍断后,其上端重新萌出芽和蒂的意思。“新语文教育”认为,“传统”的往往是“新”的,“新”往往是“传统”的螺旋式上

升,是“否定之否定”后的复归。韩军的新语文教育之“新”,则是距今九十多年前的“五四”“新文化”之“新”,新是回归,新是连续。新语文教育,延续五四“科学”精神,主张“求真”;延续“五四”“民主”精神,主张“自由”、“个性”发展。“真实、自由、个性”正是新语文教育的精神“晶核”。也就是说,新语文的“新质”就是承续“五四”新文化,以主体的人为核心,通过语言,立精神、扬个性、做真我。韩军“新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是通过“语言”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总结近百年的语文教育史,韩军认为能影响语文教育有三股思潮,即文以载“道”、文以交际、文“道”合一,韩军认为语文教学实践的曲折,是人们不能正确认识“文”和“道”的关系,但是韩军从社会文化的视角鸟瞰语文教育,坚信:语言即人,即精神。

3 “新语文教育”实践的亮点

3.1“真实自由”的价值论

韩军的“新语文教育”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追求人的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强调人间化、平民化和生活化;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包括人的生命尊严(精神尊严、灵魂尊严)和人的生活尊严(精神自由愿望、个性愿望、多元愿望);在封闭的中国语文教育中扩展人性的基本的生存空间。韩军指出人文精神应贯穿语文教育自始至终,这也是韩军“新语文教育”理论主要价值之所在。

韩军认为当今语文界最迫切的是教学回归到人文的本义,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这正是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实质,令人扼腕的是,却被迫人为的中断了很久。韩军呼吁“时下中国,请暂不要给人文添加其他含义,师生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最迫切”。教师课堂上讲真话,学生做到在口头“我口说我心”,在笔头“我手写我心”,师生不虚伪、不矫揉、不造假、解放人性精神,灵魂自由舒展,这就是目前语文教育中最大、最迫切的人文,也是人文之本义,更是语文教育之本。上语文课,师生均能身心自由、真诚、平等相待,与文本、与学生,真心沟通、真情交流,这就是人文。

韩军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上,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说出心中所想,针砭时弊。有几位同学这样说:“匾上‘公正廉洁’,匾下贪官横行”、“匾上‘明镜高悬’,匾下徇私舞弊”、“黄世仁名号‘世代为仁’,实际为富不仁”,韩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真话,并且真话会得到老师的支持和赞赏,所以学生敢于说真话、乐于说真话。

令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韩军老师教学鲁迅《药》时,同学们的表现。韩军老师意识到生活在现代北京城的学生对鲁迅不感兴趣,或者对《药》不感兴趣,便决定先让学生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216页那个‘窸窸窣窣’现在不用了吧?怎么鲁迅净用冷僻字!”韩军答:“已经不属于常用字。”又有人问:“218页‘古□亭口’那个大方框,干吗不直接写出来?”韩军老师故意说:“我也不知道,可以作为问题留下来,待会大家讨论。”诸如此类的小问题,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提出不少。由此可见,韩军老师的课是能说真话的地方,学生能把自己

内心的想法没有顾忌的表达出来,就连对鲁迅一类权威的不满也能直截了当地在课堂上当众说出,由此印证,韩军老师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已经养成“真实自由”学习语文的习惯。

在韩军老师的一堂作文课上,一位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要问当代中学生最需要什么?异口同声:自由。我也一样。但往往最向往的事,就越难以得到——我的自由时间是每个星期天的下午,且时间也不少,掐掐指头,都可以算,整整五个小时。我来到的当然是寝室,关上门,打开窗户,带上我的眼镜,望着远方,因为我除了喜欢看书、聊天以外,那就是发呆在个人世界里思考,现在我正在进行,看见了川流不息的车辆,看见了永不停息的人来人往,我羡慕,我眼红,我迫不及待,我要一双翅膀,我要飞翔,不仅仅是在水平地面,而是往万里晴空。我拉回了思绪,不由自主的开始发呆,想象美好的未来,我坐在高科技控制的超能室,全神贯注的敲打着键盘,摆弄着鼠标。”韩军老师的点评是:“你是一个非常独到的有自己独特个性和想法的孩子,听了你的作文,我也被打动了。由于应试教育,你们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太多课业压力,太多的精神压力,非常同情你,不但你们这里的学校是这样的,其实全国的中学大体都是如此的,都差不多,童年就是作业,童年就是考试,的确太残酷了。而你今天的作文,能够表达真情实感,不正是一种抒发吗?怎样才算好文章,感情真挚,由衷而发,就是好文章。[2]”这一段作文是学生真实自由表达想法的证明,学生写出了“缺少时间自由呼吸”的真实想法,同时韩老师也对这种想法给予认同,也非常真实的说出这是全国中学生的现状,而不是镇压同学的这种想法,让同学们在语文课合理的抒发内心的这样郁闷之情,很好地贯彻“自由真实”的“新语文”价值观。

3.2“立人为本”的本体论

韩军意识到语文教育忽略了学习的主体“人”,提出应该摒弃以知识为本位,确立“以立人为中心,从精神上立人,立个性自由的人,人立以利于创造”。“五四”大师如鲁迅、蔡元培等提倡的新文化的主旋律是“立人——立现代人,立人——从国民精神上立人,立人——立个性自由的主体之人”,唱主角是“个性的人”、“人的精神”,然而主旋律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施下去,韩军认为现在是接续“新”的时候了。以立人为中心的新语文教育就是要开拓学生的精神自由空间,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要发现未知世界的创造欲望。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明确地把教育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向人的本体的回归。素质教育也明确提出了“人”的重要地位,这也证明了韩军“立人为本”的正确性。

韩军的一堂作文课上有一段是这样进行的:

师:刚才开课时,我问大家喜欢什么,现在我再问大家,你自己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生1:考上大学。

生2:本学期评上三好学生。

生3:有一台最高速的电脑。

生4:考一百分。

师:愿望都非常好,但我觉得,你们的愿望还太小。难道就没有想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