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微粒的性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

1.知识与技能

(1)明白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明白这些微粒的性质。明白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把握元素的概念;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并能读明白一些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了解离子的概念,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初步了解氯化钠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5)把握化学式及其涵义;明白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熟悉化合价的一样规律;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6)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分子质量运算物质的组成;依照某一新物质的化学式,围绕它来求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养量比或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等。

2.过程与方法

(1)依照科学实验结论说明微粒的性质、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性质特点,通过抽象的思维想象了解原子的大小。

(2)通过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说明水的组成元素是氢和氧,再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说明水中的元素在反应前后不改变,明白得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3)通过对一些常见元素名称的造字特点认识元素的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性质与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研讨,归纳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依照钠与氯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各元素的原子是外层电子得失情形的分析了解离子的形成;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对比,说明离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

(5)对比分子、原子、离子的符号特点把握离子的符号的表示方法,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化学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

(6)通过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有一定的数目比说明化合价的含义;利用化合价规律指导化学式的书写并通过化学式推断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7)通过对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的分析,明白得相对分子质量的运算方法及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通过对元素的质量分数的确定,查找与元素养量分数应用有关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杰出奉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看明白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本章教材共分构成物质的差不多微粒、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物质的组成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微粒的性质、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及其有关的运算等内容。

本章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差不多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差不多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今后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差不多技能依旧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本章教材关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章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体会,再加上前两章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要紧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重点:微粒的性质、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观念、化合价、依照化学式的运算等。

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能依照一种物质可无限被分割而推理得出物质差不多上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依照生活中的宏观现象(如物质的热胀冷缩、扩散现象)推理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性质[分子(或原子)间有间隔、分子(或原子)是在永不停息运动着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进一步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及原子结构简图所表示的意义,顺理成章地得出离子的形成过程,借助离子的形成过程,理清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间的关系。

本章概念性强,抽象难明白,学习时可用比喻法、多媒体手段、通过想象克服难明白关;运用列表、归纳比较法克服对概念明白得关;注意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题型训练,化解运算关;求解依照化学式进行运算的题目的,学会用数学的化归思想(指把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差不多能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求得原问题的解答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可缩短解题时刻,提高解题效率。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开释潜能,形成共识。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差不多微粒

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某些常见的现象。

(3)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4)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估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微粒运动的探究,初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对猎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重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难点:

形成物质微粒性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间隙大小不同。

续表

第3章物质构成的隐秘

第1节构成物质的差不多微粒

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三、微粒之间有间隙

微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课旨在借助学生的想象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借助生活熟悉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微粒的三大特性。在回答“假如我是一颗小微粒”时,同学们的想象空间得到更好的发挥:“假如我是一颗小小的水微粒,我会和我的千千万万个同伴一起不停地运动,因为生命源自运动。我们是个强大的军团,地球到处都有我们的踪迹。当受热时,我们就如国庆节放假一样各自散形,回家探亲;当受冷时,我们又会如临大敌,紧紧团结在一起。”一段小小的文字却把一堂课的内容综合概括,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专门不简单。

新课程强调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能说能做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此的归纳总结比老师直截了当给出几个重点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明白得把握。

新课标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同时科学探究也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有意识地溶入渗透科学探究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物质微粒的三大特性是本课的三大环节,假如每个环节都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只有45分钟的课堂上明显是不现实的。因此把“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作为探究的重点:按现象→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这五步进行。通过猛烈的讨论,学生提出了种种假设“酚酞和蒸馏水结合要过一段时刻才会变红”、“酚酞与浓氨水相遇会变红,与蒸馏水无关”、“空气中的某些成分使酚酞变红了”、“B 杯(图详见沪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63页图3-2)浓氨水挥发出的细小微粒跑到A杯中,使溶液变红……”假如把学生的假设都通过各自设计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