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冠心病诊疗挑战及进展(全文)
冠心病诊疗指南2021
冠心病诊疗指南2021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之一。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冠心病部分内容)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冠心病部分内容)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近年来,中国的冠心病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和冠心病的发展趋势,中国心血管协会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发布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
冠心病作为中国地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成因之一,其高发原因与多种不良生活习惯相关。
报告指出,冠心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年复一年的攀升。
报告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冠心病患病率已达到惊人的20%,而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更是高达40%。
这一结论表明我国冠心病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中。
冠心病的发展和预防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报告提到,冠心病的发生与许多生活方式和疾病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相对非吸烟者高出3倍。
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也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
报告数据显示,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关系最为密切,近40%的冠心病患者同时存在高血压。
因此,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和控制,对于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冠心病防治的力度。
报告指出,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冠心病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植入型设备等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心脏康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通过定期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发展。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冠心病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病率较城市地区高。
报告数据显示,农村地区冠心病的患病率是城市地区的1.5倍。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存在诸多不规范因素所导致的。
因此,在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城乡差距,增加对农村地区的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
冠心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是什么
冠心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是什么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冠心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首先,在诊断技术方面,多排螺旋 CT(MDCT)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相比,MDCT 具有无创、操作简便、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
它能够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斑块的性质和分布,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CMR 可以评估心肌的灌注、活力和纤维化情况,对于判断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依然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
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不断涌现。
例如,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等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显示出了更好的疗效。
同时,PCSK9 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降脂药物,能够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冠心病患者的血脂管理带来了新的选择。
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与传统的金属支架相比,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完成支撑血管的任务后,可以逐渐被人体吸收,避免了金属支架长期留存体内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此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旋磨术和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在外科治疗方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技术不断改进。
微创手术方式的应用,如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
同时,对于手术时机和适应症的选择,也有了更精准的评估标准。
基因治疗是冠心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或改善与冠心病相关的基因缺陷,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虽然目前基因治疗仍处于实验阶段,但为未来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另外,关于冠心病的预防,研究发现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冠心病诊疗指南2021
冠心病诊疗指南2021Definit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is a condition in which the blood supply to the heart is blocked or reduced, usually due to a build-up of plaque in the arteries that supply blood to the heart.Symptoms: Chest pain or discomfort, shortness of breath, fatigue, dizziness, or fainting.Risk factors: Age, sex, family history, high blood pressure, high cholesterol, diabetes, obesity, smoking,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unhealthy diet.Diagnosis: Typically based on symptoms, physical examination, electrocardiogram (ECG), and blood tests. Cardiac imaging tests, such as echocardiogram or coronary angiogram, may be used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Treatment:Lifestyle changes: Quitting smoking, eating a healthy diet, exercising regularly, and maintaining a healthy weight.Medications: To lower blood pressure, cholesterol, and blood sugar levels, reduce blood clots, and improve blood flow.Procedures: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angioplasty, or stenting may be necessary to improve blood flow to the heart.Prevention:Lifestyle: Follow a healthy diet, exercise regularly, maintain a healthy weight, and quit smoking.Medications: For people at high risk of CHD, medications may be recommended to lower blood pressure, cholesterol, and blood sugar levels.Chinese.冠心病诊疗指南2021。
2021年度冠心病领域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不良心脑血筐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 MACCE)发生率均未见显著差异。
EROSION E的研究结果提示, OCT 用于指导制订和优化 STEMI 患 者的个体化再灌注治疗决策是安全可行的,首次证实了 OCT 指导下的基 于病理圭理机制和病变特征的再灌注策略可安全菁效地减少旱期罪犯血 管开通后的 STEMI 意者的支架置入率;且对于需要支架置入的意者,OCT 可进一步评估支架置入术后的即刻效果,减少支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但 该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导致研究的安全性终点尚不具备统计学效力。 因 此,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前瞻性||面床研究进行验证及优化,从而使得研究 结果更具说服力。
该研究是自TUXEDO研究以来,头个在大规模糖尿病患者中对第二代DES 进行比较的强效研究,并获得了可观的结果。 相较于既往研究,该研究纳 入及排除标准宽松,不限制复杂病变、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和降糖药物等情 况,因此更能反映真实世界人群,更具有代表性,为糖尿病患者PCI 提供 了更加高效的潜在选择。
础的佐他滔莫司DES(真厚度较Cre8 EVO支架更大)。 该t鹉金共纳入
1175例患糖尿病并需要行PCI的患者,随机分至接受Cre8 EVO支架治 疗组和Resolute Onyx支架治疗组。 主要终点为TLF(包括心原性死亡、
in 靶血管心肌梗死、 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复合事件)。随 1年后,
值得一握的是,新一代Firesorb BRS薄壁的设计更利于血管内皮修
复 , 支架璧厚度只高100 ~120 µm,远低于 第→'"t BRS的150 ~180 µ m , 在保证充分支撑力的同时 , 薄壁的设计有利于支架置入后血管内膜的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1 年版〕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1〕:〔一〕患病率:2021 年中国卫生效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农村地区为‰,城乡合计为‰,较 2003 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21 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 2021 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 2005 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21年已连续 3 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21 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元,自2004 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21 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2021 年 3827 例、 2021 年 5372例、 2021 年 7022 例、 2021 年 8668 例、 2021 年 10137 例、 2021年 11814 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由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的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是一致的,冠心病标准化防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1400012000 10000 8000118141013786687022600053724000382720002021年2021年2021年2021年2021年2021年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例数二、冠心病的定义及分类:〔一〕冠心病定义: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堵塞的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按照 197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 1. 隐匿性或无病症性冠心病; 2. 心绞痛; 3. 心肌梗死; 4. 缺血性心肌病; 5. 猝死。
我院心血管学科进展建议
我院心血管学科进展建议作为一名奋战的临床一线的中心医院人,在尽力完本钱职工作的同时,我常常试探当下临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我院心血管病学科建设的以后方向。
此刻,我把自己的观点向您作一次详细的汇报。
一、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现状。
当下,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
2016年6月国家发布了“2021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冠心病发病人数持续增加,以后10年这一趋势仍将取得持续。
目前我国共有心血管疾病患者2.9亿,心肌梗死患者280万,心衰患者450万,心血管疾病占城乡总死亡缘故的首位,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心血管死亡占农村居民死亡总数的44.6%,城市居民死亡总数的42.5%,意味着每5例死亡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这还仅仅是全国平均数据,东北地域因气候严寒,居民普遍高盐饮食,其实际发病率和致死率估量将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心血管疾病的多发病率、高住院率、高死亡率致使社会公共卫生支出的快速增加。
2004年以来我国每一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费用年均增速达32.02%,2021年急性心肌住院费用达到133.75亿元。
心血管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时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能够预见以后这一负担将会进一步加重。
二、我市当前心血管病学科建设的格局我院是鞍山市较早开展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单位之一,过去长期走在救治心血管病危重患者的前列。
心血管介入技术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危重患者最有利的武器,能快速有效地拯救濒临死亡患者的生命,代表了一家医院心内科的高水平。
最近几年来随时其他医院医治技术的快速进展,我院的技术优势正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鞍钢总医院为我市唯一的胸痛中心,2017年鞍钢总医院一共完成各类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1004例,急性支架置入手术350例。
我院两个心内科病房去年一共完成PCI共300余例,咱们病房去年完成急诊手术70余例。
稳定性冠心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全文版)
稳定性冠心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全文版)一、疾病概述稳定性冠心病包括3种情况: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
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的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缺氧临床综合征。
缺血性心肌病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ACS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通常无症状,表现为长期、静止、无典型缺血症状的状态[1]。
二、药物治疗原则[1, 2, 3, 4, 5, 6]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有两个目的,即缓解症状和预防心血管事件。
稳定性冠心病的治疗药物包括缓解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和改善预后的药物。
(一)缓解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目前缓解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主要包括3类: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
缓解症状与改善缺血的药物应与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的药物联合使用,其中β受体阻滞剂同时兼有两方面的作用。
(二)改善预后的药物此类药物可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预后,预防心肌梗死、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稳定性冠心病治疗药物的用药指征和推荐药物见表1[1, 2, 3, 4, 5, 6]。
三、治疗药物[1, 2, 3, 4, 5, 6](一)硝酸甘油1. 药品分类:硝酸酯类。
2. 用药目的: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及预防。
3. 禁忌证:禁用于心肌梗死早期(有严重低血压及心动过速时);严重贫血;青光眼;颅内压增高者;对硝酸甘油过敏者。
4. 不良反应:头痛、眩晕、虚弱、心悸、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口干、恶心、呕吐、虚弱、出汗、苍白、虚脱、晕厥、面红、心动过缓、心绞痛加重、药疹、剥脱性皮炎等。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重磅发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重磅发布从2005年到2021年,17年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一年一度,从未缺席。
6月23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以下简称“年报”)在京发布。
年报显示,2019年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6.74%和44.26%。
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心衰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房颤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介绍,年报在国内的多本中英文杂志进行了概要和节选编发。
各期刊的引用量已超过了1万次,进一步扩大了在业界和社会的影响。
年报不仅仅被誉为业界的红皮书,也被纳入了国家卫生健康委资讯来源于之一,为贯彻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内容,真正实现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主战场,由医院转向社区。
他表示,2019年改版后的年报顺应了时代的需求,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希望2021年版年报中详实科学的有价值的资料,可以促进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传播,改观心血管疾病防控局面,希望能更多地激发社会的力量,科学的力量,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将科学的、权威的理念、信息、证据,包括方法、手段、措施、经验,通过正确的渠道,及时、广泛、全面地传播,是防病治病、维护健康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周宇辉副局长表示,年报编辑工作已经走过17个年头,秉承着为政府和相关人员提供基于高质量文献汇总的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状况的最权威信息,一路走来,不断壮大,已成为业界主要的资讯资料来源,也为居民获得心血管健康知识提供了渠道。
发布会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樊静副院长主持。
胡盛寿院士中国原研闪亮心血管外科领域2013-2016年,中国87家心脏中心实施的冠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56 776例,院内总体的死亡率降到了2.1%以下,比肩国际发达国家水平。
冠心病疾病研究报告
冠心病疾病研究报告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断上升。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冠心病的研究进展、病因和治疗方法,以及与该疾病相关的健康问题。
一、冠心病的定义和病因冠心病,即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病变。
它通常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动脉壁厚度增加,导致冠状动脉内腔狭窄或闭塞。
这种情况下,心肌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养分,从而导致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冠心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
遗传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个体患冠心病的风险。
此外,生活方式也是冠心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高胆固醇饮食、缺乏体力活动、吸烟和酗酒等习惯都会增加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
二、冠心病的研究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关于冠心病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近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法的兴起为研究冠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许多研究集中在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早期发现和诊断冠心病。
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是基因、蛋白质或代谢物,通过对它们的检测,可以预测冠心病的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一些研究还尝试利用新的影像学技术,如心脏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来评估冠心病的病情。
除了病因的研究,冠心病的治疗也在不断进步。
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的进展。
此外,冠脉血管成形术和搭桥手术等介入治疗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中。
三、冠心病与其他健康问题的关联冠心病与许多其他健康问题有关联,包括高血压、高血糖和肥胖等。
冠心病和这些疾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共同促进了心血管疾病发展。
因此,预防和管理这些健康问题对于降低冠心病的风险至关重要。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脏负荷过重,进而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因此,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2024女性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诊治的专家共识(全文)
2024女性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诊治的专家共识(全文)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女性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防治策略具有特殊性,患者知晓率及社会关注度较男性低。
近年,女性冠心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防控面临严峻挑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牵头,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女医师工作组相关专家撰写了本共识,旨在提升对女性冠心病特殊性的认识,加强并促进我国女性冠心病防控工作。
一、女性冠心病流行病学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2015—2018年数据显示,冠心病患病率女性为6.2%,男性为8.3%。
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趋势。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显示,2019年男性冠心病死亡率(城市:126.4/10万,农村:134.12/10万)高于女性(城市:116.63/10万,农村:126.03/10万)。
《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控制报告2021》源于2020年医院质量检测系统的5 311 424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中位年龄68(59~76)岁,女性占44.1%。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注册研究显示女性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比例更低,院内死亡风险为同龄男性患者5.8倍;出院患者中,年轻女性较同龄男性2年死亡率更高(3.8%比1.4%,P<0.05)。
二、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女性冠心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妊娠、避孕药、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性别特异性危险因素。
绝经期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超过同年龄男性,导致心血管风险增加的女性收缩压阈值低于男性。
高血压严重程度与卒中风险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卒中风险随血压升高明显增加。
女性高血压患者对盐负荷更敏感,与代谢综合征和自身免疫疾病的相关性更强,这可能是女性治疗反应较差和心血管事件风险更高的原因。
中国冠心病指南2021
中国冠心病指南2021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心绞痛。
为了指导临床医生进行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于2021年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冠心病指南2021》。
本文将针对该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
一、冠心病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的一类疾病。
它是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之一,也是导致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重要原因。
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二、冠心病的分类与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心肌酶学等检查结果,冠心病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不同类型。
临床医生应根据病情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
三、冠心病的治疗原则冠心病的治疗原则是缓解心肌缺血,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的基础,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来改善心肌供血,常用的方法有冠状动脉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
外科手术适用于一些复杂的冠心病患者,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移植等。
四、冠心病的预防与管理冠心病的预防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和规范药物治疗等方面。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控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血脂控制等。
规范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管理的关键,患者应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遵循医嘱。
五、冠心病的护理和康复冠心病患者在治疗后还需要进行护理和康复,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康复等方面。
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饮食护理应注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原则,避免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运动康复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体力和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六、冠心病的研究与进展冠心病的研究与进展是医学界一直关注的焦点,包括病因研究、基因研究、新药研发等方面。
2021冠心病诊疗挑战及进展(全文)
2021冠心病诊疗挑战及进展(全文)《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冠心病1100万。
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特别是农村近几年来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
心脑血管病住院总费用也在快速增加,2004年至今,其年均增速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1]。
中国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总体仍呈上升态势,从2005年开始,AMI死亡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2016年AMI死亡率城市为58.69/10万,农村为74.72/10万。
大陆地区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总例数保持稳定增长。
PCI术后患者死亡率稳定在较低水平。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直接PCI比例逐年增长[1]。
优化冠心病诊疗方法、直面当前冠心病领域的困境及挑战是当代心血管病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冠心病诊断新理念、新手段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议(ESC 2019)上公布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指南摒弃了既往稳定性冠心病的说法,首次提出了“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概念[2]。
这一概念的转变体现目前对冠状动脉疾病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深入认识,强调了疾病持续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病理生理学特点。
CAD病程呈现动态性、进展性,尽管冠状动脉疾病在急性事件之间往往是“稳定的”,但潜在的疾病状态却并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随风险因素、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的控制情况而发生变化(进展、稳定、退化)。
冠心病的诊断方面,新指南提高了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推荐级别。
更为重要的是,新指南强调了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冠心病临床可能性选择诊断方法的重要性,提示临床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摒弃“one size fit all”、“一刀切”的做法。
中国冠心病指南2021
中国冠心病指南2021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疾病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冠心病每年导致超过1.7万万人死亡。
在中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了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冠心病患者,中国心血管病学会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冠心病指南。
一、冠心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点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脏疾病。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完全闭塞。
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胸痛,严重时可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中国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呈现出发病率增高、低龄化和女性化的趋势。
过去,冠心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男性,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压力的增加,中青年人和女性的冠心病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二、中国冠心病指南的制定过程中国冠心病指南的制定过程是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进行的综合性工作。
该专家组由心血管病学、心脏外科、介入心脏病学、影像学、病理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通过系统地收集、评估和分析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试验数据和世界上最新的治疗指南,最终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冠心病指南。
在制定过程中,专家组严格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并通过多轮讨论和反复修改,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此外,专家组还广泛征求了来自全国各级医院和研究机构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指南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三、中国冠心病指南的主要内容中国冠心病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冠心病的分类和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急诊处理、慢性冠心病的治疗、冠心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下面我们来分别介绍一下。
1. 冠心病的分类和诊断冠心病的分类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指南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心肌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诊断不同类型的冠心病。
2.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急诊处理不稳定型心绞痛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急性并发症,需要进行紧急处理。
2021年主动脉夹层的最新诊治进展(全文)
2021年主动脉夹层的最新诊治进展(全文)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主动脉内膜、中膜撕裂和分离,致使动脉管腔被分隔为真腔和假腔,属心血管系统的危急重症。
当病变累及主动脉及重要分支时,会出现器官供血障碍所致的临床表现[1]。
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日益提高和多学科技术的飞速进步,AD的诊出率不断提高,围手术期死亡率得到了明显下降。
欧洲心脏病协会最早于2001年发布了“主动脉疾病诊疗指南”,并于2014年对该指南作出修订。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也于2017年发布了最新的《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近年来也有不少相关的临床研究发布,因此本文拟对AD的最新诊治进展作一总结。
一、AD分型和分期为了更好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根据内膜破口位置及夹层累及的范围,目前国际上以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应用最为广泛(图1)[2]。
DeBakey分型:I型:原发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夹层累及大部或全部胸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降主动脉、腹主动脉;Ⅱ型:原发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少数可累及主动脉弓;Ⅲ型:原发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夹层范围局限于胸降主动脉为Ⅲa型,向下同时累及腹主动脉为Ⅲb型。
Stanford分型则根据升主动脉受累程度来区分,而升主动脉受累程度是确定适当管理策略的关键。
大约三分之二的主动脉夹层发生在升主动脉(TAAD),其余主要发生在左锁骨下动脉远端降主动脉(TBAD)[3]。
凡夹层累及升主动脉为Stanford A型(Type A AD,TAAD),相当于DeBakeyⅠ型和Ⅱ型;夹层仅累及胸降主动脉及其远端为Stanford B型(Type B AD,TBAD),相当于DeBakeyⅢ型[2]。
图1 AD Stanford分型及DeBakey分型上述两种分型主要反映夹层累及范围以及破口的位置,但是难以准确反映AD的病变程度和预后。
2021冠心病行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I后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选择(全文)
2021冠心病行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I后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选择(全文)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升高。
房颤合并冠心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Garfield研究中国亚组研究基线数据显示我国房颤伴冠心病的患者比例高达32.4%[1]。
研究显示约5-15%的房颤患者需要接受PCI治疗[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新发房颤的比例为2.3-37%[3],同时,ACS 新发房颤患者发生再次心梗、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明显增多[4],因此,房颤合并ACS或冠心病患者PCI后往往需要同时采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寻找疗效更佳、出血风险更小的口服抗凝策略已经成为优化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策略的重点和难点。
一、房颤合并冠心病抗凝治疗的临床证据(一)双联抗栓与三联抗栓治疗2012年公布的WOEST研究是第一项评价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术且服用口服抗凝剂(OAC)患者的最佳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临床试验,比较了长期OAC患者行PCI后采取双联抗栓(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和三联抗栓(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该研究在2008-2011年在荷兰和比利时15个中心入选573例患者,其中69%口服OAC预防血栓栓塞,研究旨在探讨患者在进行口服抗凝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组在出血方面是否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同时不升高血栓事件危险。
试验为随机化设计,将患者以1:1随机分入双药治疗组(OAC+氯吡格雷75mg/d)和三药治疗组(OAC+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80mg/d),植入金属裸支架(BMS)的患者(35%)药物至少持续1个月,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患者(65%)需治疗1年。
计划随访1年。
结果表明,二联组出血率为19.4%,明显低于三联组44.4%(HR=0.36,P<0.0001);根据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的标准,与三联组相比,二联组中大出血事件明显降低(6.5%与12.7%,P<0.011),输血率降低(3.9%与9.5%,P<0.011)。
2021负性重塑非PCI禁忌,必要时可干预或置入支架(全文)
2021负性重塑非PCI禁忌,必要时可干预或置入支架(全文)1.什么是负性重塑在临床状态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中横截面面积和结构的代偿性改变,称为冠状动脉重塑;根据代偿性改变是扩张还是收缩,又分为正性重塑和负性重塑。
对于冠状动脉重塑的认识可以追溯到1987年,病理学家Glagov等通过对136例人冠状动脉的尸检发现,部分冠状动脉在发生粥样硬化时存在管腔增大。
针对血管大小与斑块负荷的关系,他们认为在早期斑块进展过程中存在血管的代偿性扩张。
之后在活体冠状动脉检测中,人们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证实,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的管腔面积明显大于近端参考段的管腔面积,并提出了正性重塑的概念。
以往认为,正性重塑通常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通过这一过程延缓了血管狭窄的程度,只有当斑块负荷进一步增加超过40%时,才会影响冠状动脉血流。
而到病变晚期,随着血管狭窄的进展,伴随着粥样斑块内钙盐沉积、纤维化,引起血管管腔的进一步狭窄,即负性重塑,或“内向性”或“缩窄性”重塑1, 2。
研究发现,负性重塑多与斑块呈管腔四周分布及外膜增厚有关,且斑块进展以纤维性改变及钙化为主,即形成"硬斑块",斑块趋于稳定,使斑块破裂的风险降低;故负性重塑多表现为慢性稳定型冠心病3。
临床上主要应用IVUS来检测冠状动脉重塑,其检测方法如下。
以距离病变最狭窄处10 mm以内正常且无分支开口的血管为参考血管,测定近远端参考血管的外弹力膜横截面面积(EEM-CSA),计算冠状动脉重塑指数(RI)。
RI=冠状动脉病变处EEM CSA/近远端参考血管EEM CSA 的平均值。
通常定义:RI>1.05,提示正性重塑;RI<0.95,提示负性重塑;0.95<RI<1.05,提示无重塑。
RI<0.95,即为负性重塑。
因此当前对于负性重塑的理解笔者认为有两点比较重要,其一负性重塑是相对的,目前标准是相对近远端正常参考管腔面积进行界定,但实际上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很难找到正常参考血管,并且由于大部分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段多存在正性重塑,因此实际意义上的负性重塑定义仍待商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冠心病诊疗挑战及进展(全文)《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冠心病1100万。
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特别是农村近几年来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
心脑血管病住院总费用也在快速增加,2004年至今,其年均增速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1]。
中国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总体仍呈上升态势,从2005年开始,AMI死亡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2016年AMI死亡率城市为58.69/10万,农村为74.72/10万。
大陆地区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总例数保持稳定增长。
PCI术后患者死亡率稳定在较低水平。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直接PCI比例逐年增长[1]。
优化冠心病诊疗方法、直面当前冠心病领域的困境及挑战是当代心血管病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冠心病诊断新理念、新手段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议(ESC 2019)上公布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指南摒弃了既往稳定性冠心病的说法,首次提出了“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概念[2]。
这一概念的转变体现目前对冠状动脉疾病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深入认识,强调了疾病持续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病理生理学特点。
CAD病程呈现动态性、进展性,尽管冠状动脉疾病在急性事件之间往往是“稳定的”,但潜在的疾病状态却并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随风险因素、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的控制情况而发生变化(进展、稳定、退化)。
冠心病的诊断方面,新指南提高了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推荐级别。
更为重要的是,新指南强调了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冠心病临床可能性选择诊断方法的重要性,提示临床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摒弃“one size fit all”、“一刀切”的做法。
几年来,随着对冠心病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以及诊断技术的更新及发展,冠心病诊断的重心逐渐从解剖学评估向功能学评估方向转变。
血流储备分数(FFR)作为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的“金标准”,其在临界病变、多支病变、弥漫病变等方面治疗策略的指导价值已被广泛证实。
但FFR因其有创性、需动脉注射腺苷、价格昂贵等方面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普遍应用。
FFR-CT的出现打破了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有创性的困境。
FFR-CT 是基于现有的冠脉CTA影像,利用流体动力学的原理,计算出血液的流速和压力,从而换算出三维的FFR数据,该技术相对无创,同时不需要血管扩张药物,也不需要价格昂贵的压力导丝。
然而,FFR-CT仍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包括:血流动力学模拟算法造成模型的偏差;运算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对CCTA图像质量要求较高。
基于此,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团队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兴起和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冠状动脉生理功能评估的方法——深脉分数(DEEPVESSEL FFR)。
有创FFR和DEEPVESSEL FFR的对比结果显示,以血管为基础,DEEPVESSEL FFR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较高,诊断性能优越,并且每例DEEPVESSEL FFR的计算时间缩短至5分钟,开创了全冠脉FFR -GPS新理念,实现冠脉从解剖到功能评价,避免有创检查及无效支架的置入。
二、冠心病介入治疗理念的转变——介入无置入自1977年Andreas Grüntzig完成世界上首例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以来,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随着器械及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治疗理念不断进步,从最初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到裸金属支架(BMS)的置入,再到药物洗脱支架(DES)的临床应用,PCI治疗的效果和预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支架置入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支架内再狭窄(ISR)、血管内皮愈合延迟、支架晚期贴壁不良、支架内血栓等。
药物涂层球囊(DCB)的出现推动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理念的转变,“介入无植入”理念应运而生。
目前已有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了DCB在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表明,DCB在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上不劣于甚至优于DES。
另外亦有研究表明,在经过选择的一般原发病变及分叉病变中,DCB亦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能不劣于DES。
基于大量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DCB治疗冠状动脉疾病已获得多项指南及共识推荐[3,4]。
固然,DCB是“介入无置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介入无置入”的顺利开展亦得益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内超声(IVUS)等腔内影像以及切割球囊、棘突球囊、旋磨、准分子激光等预处理技术的发展。
腔内影像作为“探路者”、预处理技术作为“助推器”、DCB作为“主力军”,三者共同推动了“介入无置入”的发展。
三、冠心病危重症——PIE-2R抢救模式2016年4月1日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CRF)在芝加哥启动了“complex higher-risk and indicated patients(CHIP)”介入大师的培训项目,旨在帮助冠脉介入医生更好地理解复杂、高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要义,从而降低严重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并改善其长期预后[5]。
此后“CHIP”的概念席卷全球,并于2017年引入我国。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是“CHIP”中最典型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病例,这些患者往往合并多支血管病变,院内病死率非常高,往往需要在血流动力学支持下迅速进行PCI治疗。
由于这部分患者病情复杂,对其进行PCI治疗也同样面临着相当高的围术期死亡风险。
同时也正是因为高死亡风险的存在,PCI在这部分患者中实际应用的比例明显不足。
“CHIP”的提出体现临床实践中的需求,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此类患者,虽然病死率非常高,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拖延或放弃对此类患者的救治,正是因为“CHIP”的救治困难,所以更加需要专门的心脏团队来提供最佳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存率,从而实现医疗的真正价值。
由周玉杰教授团队提出的PIE-2R(Pacemaker + IABP/Impella + ECMO + Respiratory Support + Revascularization)模式就是整合了当前最佳的救治策略来达到“CHIP”患者最好的救治效果[6]。
该策略已在临床实践中创造了多个拯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奇迹,被证明切实有效,值得广泛推广。
四、冠心病复杂合并症冠心病和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为致残、致死率位居前列的两大心血管疾病,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冠心病与房颤之间存在相当高的共患率[7-9],尤其对于老年患者,二者共患的比例明显增加。
冠心病和房颤二者在发展和转归上互相恶化,其并存导致死亡风险升高一倍[10]。
近年来,以我国为代表的亚洲房颤抗凝治疗达标率明显提高。
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大量临床证据的积累,NOACs以其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正在逐渐取代华法林在房颤抗凝治疗中的统治地位,我国NOACs应用比例正迅速增长。
PIONEER-AF PCI[11]、RE-DUAL PCI[12]等研究结果的相继发布打破了房颤合并PCI术后抗栓治疗的困境,刚刚结束的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议(ESC 2019)上公布的ENTRUST-AF PCI研究[13]进一步为NOACs在此类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使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方案逐步化繁为简,极大地推动了指南的更新与临床工作的进步。
除了抗栓治疗方面的进展,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一站式融合介入治疗也在临床实践中证实了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PCI联合冷冻球囊消融术和(或)左心耳封堵术一站式融合治疗方案为复杂高危人群提供了新的侵入性治疗选择。
一篇近期发表于JACC上的综述对近10年来涉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临床试验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结果表明,主动脉瓣疾病需行TAVR的患者中,约半数以上合并有冠心病,尤其是对于高危患者,其合并冠心病的比例更高[14]。
主动脉瓣狭窄与冠心病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同时也会影响诸如FFR等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方法的应用,因此,合并主动脉瓣狭窄会严重影响冠心病患者临床及病变情况的评估。
有研究表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及不完全血运重建是TAVR术后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15,16],因此,对于合并冠心病的TAVR患者,血运重建治疗或可改善患者预后。
2017年ACC及ESC瓣膜病指南也指出,对于存在TAVR 指征且存在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考虑行血运重建治疗(PCI或CABG)(证据级别:Ⅱa)[17,18]。
然而,指南并未对何时(同期、TAVR 之前或之后)行血运重建治疗作具体推荐。
目前的临床经验是,对于存在复杂病变(分叉病变、开口病变、多支病变等)或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可考虑在TAVR之前行PCI治疗;而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血风险高危的患者,同期行TAVR和PCI治疗获益更多。
五、冠心病精准治疗相比传统的诊疗手段,精准医疗具有精准性和便捷性。
基因测序指导的精准医疗可提升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增加对病人治疗的靶向性,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诊疗体验和诊疗效果。
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目前冠心病领域被广泛关注的精准治疗靶点。
通过对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可判断患者对氯吡格雷代谢的能力,从而指导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调整,优化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2019年ESC上公布的热点研究POPular genetics研究验证了CYP2C19基因检测对于STEM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导意义。
研究表明,对于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采用基因分型指导选择口服P2Y12受体拮抗剂可减少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出血事件,同时不升高缺血风险,这种策略在有效性及安全性上不逊于标准治疗[19]。
众所周知,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7年ESC上公布的CANTOS研究进一步推进了冠状动脉疾病的炎症假说[20]。
CANTOS研究表明,Canakinumab(重组人抗人IL-1β单克隆抗体)可以在降脂药物治疗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假说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后续更多炎症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冠心病患者大多需要终身服药,但不可忽视的是,口服用药的生物利用度较低,且全身毒副作用大。
周玉杰团队率先提出冠心病靶向药物治疗的理念,首创纳米载药颗粒靶向治疗易损斑块。
通过纳米技术构建高稳定性、高靶向性、安全性好的易损斑块诊疗双功能纳米微粒,实现药物的优化精准治疗,提高斑块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副反应,显著逆转易损斑块,识别具有心肌梗死潜在风险的高危患者并及时治疗,大大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冠心病精准化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