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浅谈庄子的幸福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的幸福观

摘要:《庄子》一书中对于生命、生活、幸福的阐释以及他所追求的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表达出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顺性无为的幸福,同时也指出了怎样才能够达到幸福的境界。庄子是主张精神上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

人们现在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了, 但人们却没有因此而感觉到快乐和充实, 反而生活越来越没有意义和空虚, 个体感觉自己就像社会这个大机器上的一个可随时替换的零件。这使人们普遍深感痛苦和不幸福。也许正是由于普遍的不幸福和痛苦感而使人们更加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什么是幸福? 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 庄子的解答富有智慧, 引人深思。他认为安命顺物, 达到游心逍遥的状态即是幸福。他把社会等同等于自然, 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扭变为物我关系; 在物我的矛盾对抗中, 物独立于我, 宰制我的现时处境和未来趋势, 是我的障碍; 协调物我关系赖于我对己行为的调节、内心对物我感受的重构, 达到我对物的适合, 完成逍遥,安命顺物是得到幸福的途径,游心逍遥即是幸福的状态。

当我们了解庄子的幸福观时,我们会如醍醐灌顶般醒悟过来———幸福全在

于“心”。本文将提取庄子的幸福观中的合理成分来分析导致人们不幸福的根源,探求个体获得幸福的方法。

一、现代人不幸福的根源

第一,过分追求外欲。“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不得厚味,形

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庄子·至乐》)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拼命地追求物质享受,不断地花高代价去满足自己逐渐膨胀的外在欲望,宠辱皆惊。我们要知道

财富、地位、美色、美食这些身外之物来得快去得也快,得不到的时候,我们极度的渴望,得到了之后我们开始害怕失去,而失去了之后我们又痛苦欲绝———整个欲望的追求过程都是痛苦的,因而我们会错过很多幸福。

第二、“适人之所适”而非“自适其适”。“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庄子·至乐》)俗人所谓的快乐,都是随大流、赶浪头、人云亦云、人乐亦乐的结果。人的可怜之处就在于跟风逐浪,道听途说。有时候以为追求的是幸福,实际上带来的却是痛苦和麻烦。佛语有云: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追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样才能活的自在逍遥。

第三、悦生而恶死。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长寿作为幸福的第一要素,然而任何人都不能逃脱死亡。现代生活的舒适使人妄图长生,不敢正视死亡。死亡的偶发性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总是一种不可预知的恐惧。悦生而恶死的心态让我们时刻处在“不安的生”当中,成为我们不幸福的一大根源。然而庄子意识到了“悦生恶死”给人们带来的恐惧,他安慰世人说:“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庄子·齐物论》)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和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是一样的呢?我哪里知道死去的人不懊悔他当初的企求生存呢?这三个反问句体现了庄子对“悦生恶死”的质疑。

二、获得幸福的途径

第一、淡泊名利。在《庄子·至乐》中,庄子强调无为才是最大的快乐。他想通过证明生死同流、物我无异、无所谓忧、无所谓乐,来进一步证明世人应该超越外在的名利,以无为为至乐,最终体验无所忧虑、无所惧怕的幸福人生。《庄子·秋水》里记载了两个很经典的故事,表明了庄子对送上门来的名利的态度:

梁国相位,在他看来就是一只腐烂的老鼠;楚国的相位,在他看来还不如一只在烂泥里爬着的乌龟。庄子的贫困潦倒是他主动选择的,他不想混迹于宫廷势利小人之中,不愿意受君王大臣们的束缚和限制,向往的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一个人不管地位高低、权利大小、财富多少,只要内心舒适、快乐,那么,他就是幸福的。反之,如果他的内心是郁闷、压抑、困惑的,那么他就是不幸福的。所以说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正如庄子所说:“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庄子·缮性》)荣华高位在身,并不是真性本命,外物偶然来到,如同寄托。寄托的东西,来时不能抵御,去时不能阻止。保持一颗好的心态来看待外在的物质享受,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会让我们轻松许多。

第二、自适其适。社会中很大一部分人的不幸福正是来源于“适人之适”。在庄子看来,以名利为适,都不过是适人之适,并非自适其适。世俗的满足感,并非来源于自我心灵的契合,而是来源于对世俗社会的价值标准的迎合,从而把他人的适意当成自己的适意,这是很愚蠢的。《庄子·逍遥游》篇中有关于大鹏和小鸟的故事,郭象解释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也。”(郭象注《庄子》)其实宇宙中的事物并没有大小强弱之区分,我们获得幸福的道路也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要我们顺应自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努力即可获得属于我们幸福。

第三、看轻生死。妻子去世,“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面对惠子的质疑,庄子认为人的生或死是自然现象,既然有生就必然有死,这种自然规律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既然人的生命不属于自己,死亡也不属于自己,一切只是天地间气的运动,我们完全没必要“悦生而恶死”。所以庄子又说:“明乎坦涂,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庄子·秋水》)明白了生死是人所行走的坦途,就不会因为活着而高兴,也不会把死亡视为灾祸。生命与死亡都是自然造化赋予

人的馈赠,我们不仅赞美真爱生命,而且也要超然地去赞美死亡———“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大宗师》)[2]这样,人类就完全摆脱了外在的一切束缚,达到了绝对的精神自由境界。佛家禅宗常说要“活在当下”,这是我们抓住幸福,长久拥有它的绝佳方法。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对未来的担忧,全身心投入眼前的这一刻,这才是智慧的生活。

三、追求幸福的理想境界

在庄子幸福哲学中,天地之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无限的。所以,圣人可以不必追随世俗而积极地分辨彼此、是非、生死,而是自觉地超脱其间,顺其自然。

第一、顺物之自然之性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 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苟顺其自然之性, 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 [ 5]。顺物就是按照事物的规律来行事, 摆正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做到这点自然会乐在其中。庄子在《养生主》这篇文章中为我们生动的描绘了顺物、不“与物相刃相靡”的一个典例――庖丁解牛。庖丁解牛的故事是这样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日: ‘譆, 善哉! 技蓋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大郤,导大窾, 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而况大軱乎! 良庖岁更刀, 割也; 族庖月更刀, 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数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閒, 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 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 视为止, 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己解, 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技艺高超, 酷似音乐演奏, 酷似舞蹈表演, 令文慧君为之倾服。为什么庖丁能做到“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