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之服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 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 现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 民地社会成功解救出来,却大开大盍地打破 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 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 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 轻松和愉悦。
布庄
穷 人 光 顾 的 估 衣 摊
服饰
1911~1949
贫富阶层迥异
5
服 饰 民国初年,中国妇女的解 放运动愈演愈烈,妇女们 在两个方面最先焕发出解 放意识——婚姻和服饰。 女装变革
金 嗓 子 周 璇
6
服饰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 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 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 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 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 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 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 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列宁装在参加工 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 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 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 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 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 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 其革命。
9
10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 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 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 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 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 提高的一个表现。
11
菁菁校园,无处不张扬着春潮热力;年轻 的欢声笑语充斥着每一个角落。而校服— —正是这飞扬青春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 是校园里永远流动的风景。近百年来,校 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 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少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 笑和泪水,在我们记忆里灼灼生辉。
服饰
Ⅳ NO.
制作者:合肥一中 欧阳凌旭 朱庭丽
1
2010.4
等级森严(1900~1911)
服饰
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在袍服上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下摆开衩的数目上。 皇室用四衩,官员开两衩,百姓不 开衩。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每个人的身 份与社会等级。服装的式样、颜色、质地 必须符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清代男 子的服装,以袍、褂、袄、衫、裤为主。2
服饰
8
服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 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 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 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80年代, 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 选服装。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 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服饰 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 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 尚潮流。
16
END.
17
14
女中的学生在锻炼
六十年代的红卫兵, 姑且就算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校服
五十年代: 比较随意,缺乏特定校服
15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现。
改革开放咯,我国的服饰终于迎来了百 花齐放的春天~80年代后期,
21世纪:与时俱进
面对着这越来越美丽的世界,大家有理 由期许一个百花齐放的校服时代。
九十年代:面口 袋校服一统天下。
服 饰
满族青年女子着旗装,其坎肩为一 字式,中年妇女着旗袍。汉族妇女 的服装组配,一般是袄、褂、裙和 披风。只穿裤不穿裙者,一般是侍 婢和乡下劳动妇女,此外,妓女是 不穿裙子的,只穿裤子,这是良家 妇女与青楼女子在服饰上的根本区 别。
汉
族 妇 女
清 末 底
层
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姓
3
1911 1949
服服 饰
饰~
文 化
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园内得宠 名 校女生是当时的时尚。由满汉服装相互融合、 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 这时也进入校园,成为女生们的新宠。
13
1930年: 制服式校服依 然受欢迎。
1930年10月参加国货 时装展览会表演的务 本女中学生
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时代
当时的大学生,经 常是上身穿长布袍、 下身穿西式裤子、 脚穿布鞋。到民国 中后期,这么一种 穿着打扮,俨然已 经成了知识分子的 标志性服装。
纷
出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 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而传统着装习惯仍然具有一定的 惯性力量,长袍马褂还是民国初 年北京街头最常见的服饰。 当然,童装也发生了变化。
4
民国时期,社会财富的整 体水平并不太高,劳动者 的服装消费只求蔽体御寒, 风格上几乎没有选择的余 地。北京方言中的“估衣” 一词,指的是穿过的旧衣 服,底层人家的衣服大多 是从估衣摊儿买来的。
7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 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 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 色变得丰富多彩了。连衣裙“布拉 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款式更 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 装”和“学生装”出现了。还有一 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 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 的欢迎。“文化大革命”时,青少 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 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当 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 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 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 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 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 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 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 现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 民地社会成功解救出来,却大开大盍地打破 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 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 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 轻松和愉悦。
布庄
穷 人 光 顾 的 估 衣 摊
服饰
1911~1949
贫富阶层迥异
5
服 饰 民国初年,中国妇女的解 放运动愈演愈烈,妇女们 在两个方面最先焕发出解 放意识——婚姻和服饰。 女装变革
金 嗓 子 周 璇
6
服饰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 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 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 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 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 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 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 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列宁装在参加工 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 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 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 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 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 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 其革命。
9
10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 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 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 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 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 提高的一个表现。
11
菁菁校园,无处不张扬着春潮热力;年轻 的欢声笑语充斥着每一个角落。而校服— —正是这飞扬青春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 是校园里永远流动的风景。近百年来,校 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 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少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 笑和泪水,在我们记忆里灼灼生辉。
服饰
Ⅳ NO.
制作者:合肥一中 欧阳凌旭 朱庭丽
1
2010.4
等级森严(1900~1911)
服饰
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在袍服上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下摆开衩的数目上。 皇室用四衩,官员开两衩,百姓不 开衩。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每个人的身 份与社会等级。服装的式样、颜色、质地 必须符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清代男 子的服装,以袍、褂、袄、衫、裤为主。2
服饰
8
服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 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 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 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80年代, 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 选服装。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 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服饰 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 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 尚潮流。
16
END.
17
14
女中的学生在锻炼
六十年代的红卫兵, 姑且就算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校服
五十年代: 比较随意,缺乏特定校服
15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现。
改革开放咯,我国的服饰终于迎来了百 花齐放的春天~80年代后期,
21世纪:与时俱进
面对着这越来越美丽的世界,大家有理 由期许一个百花齐放的校服时代。
九十年代:面口 袋校服一统天下。
服 饰
满族青年女子着旗装,其坎肩为一 字式,中年妇女着旗袍。汉族妇女 的服装组配,一般是袄、褂、裙和 披风。只穿裤不穿裙者,一般是侍 婢和乡下劳动妇女,此外,妓女是 不穿裙子的,只穿裤子,这是良家 妇女与青楼女子在服饰上的根本区 别。
汉
族 妇 女
清 末 底
层
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姓
3
1911 1949
服服 饰
饰~
文 化
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园内得宠 名 校女生是当时的时尚。由满汉服装相互融合、 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 这时也进入校园,成为女生们的新宠。
13
1930年: 制服式校服依 然受欢迎。
1930年10月参加国货 时装展览会表演的务 本女中学生
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时代
当时的大学生,经 常是上身穿长布袍、 下身穿西式裤子、 脚穿布鞋。到民国 中后期,这么一种 穿着打扮,俨然已 经成了知识分子的 标志性服装。
纷
出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 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而传统着装习惯仍然具有一定的 惯性力量,长袍马褂还是民国初 年北京街头最常见的服饰。 当然,童装也发生了变化。
4
民国时期,社会财富的整 体水平并不太高,劳动者 的服装消费只求蔽体御寒, 风格上几乎没有选择的余 地。北京方言中的“估衣” 一词,指的是穿过的旧衣 服,底层人家的衣服大多 是从估衣摊儿买来的。
7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 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 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 色变得丰富多彩了。连衣裙“布拉 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款式更 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 装”和“学生装”出现了。还有一 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 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 的欢迎。“文化大革命”时,青少 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 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当 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 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 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 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 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 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