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路径的区域差异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化路径的区域差异分析

一、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和稳定的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面临着这样一个发展经济学的课题。城市化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中国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人为的和体制上的因素,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地落后于它的工业化速度;当这种不协调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落后的城市化水平势必将成为影响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一大阻力,这种情形又势必最终将影响到一个国家更为长远的宏观战略目标的实现。20世纪末,中国终于在改革开放20年后结束了短缺经济时代,大量的商品在经济社会的传统市场上开始寻找不到买主,产品出现积压。于是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地区,七八亿的人口规模是多么大的一个市场,但是由于滞后的城市化水平使得这么庞大的潜在市场难以形成巨大的现实购买力,这一瓶颈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毋庸置疑的是,城市化问题已和中国经济领域的诸多重要和棘手的问题纠缠到了一起。城市化是有效解决实践中的“三农”问题根本之所在,城市化是利用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成就和归宿之一,城市化也是涉及每个经济行为主体福祉的必然要求,城市化甚至还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和新一轮行政级次改革以及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先决条件。因为城市是一种具有节约费用和获得聚集效益的空间方式,它会节约因分工而产生协作的费用,从而城市中企业的规模收益递增,企业和居民获得外部经济,并且节省城乡、城市间以及城市内部的交易费用,所以城市化这一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趋势,必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寻找到更多的认知,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分区域我国城市化路径的探讨

分区域的研究我国城市化路径选择首先面临的是一个关于区域划分的问题。因为区域过大或者过小都没有实践上的意义。区域划分的过大,区域内的情况势必又多种多样,那么一种城市他的指导思路将不能有效地作用于该区域;区域划分的过小,又将出现相当规模相同或者相近的情况,而且数目过多的区域也不利于国家进行宏观管理。所以笔者参考各省级单位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偏离度、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就业率、城市规模、单位面积GDP、单位城市财政收入中用于市政维护建设的规模等指标,并借鉴相关关于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传统方法和学术研究结果,同时参考利用SPSS12.0软件中的K-Means Cluster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在尊重中国经济、社会和地理地貌的基础上决定作如下划分:第一类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天津三个东部沿海地区的直辖市和海南省,其中海南在这一区域比较特殊。第二类区域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七个东部沿海省份和湖北、黑龙江、山西三个内陆省份,其中湖北、黑龙江、山西三个内陆省份在这一区域比较特殊,而河北又在七个东部沿海省份中比较特殊。第三类区域包括吉林、陕西、

宁夏、重庆、河南、湖南、四川、安徽、江西等九个内陆省份。第四类区域主要包括云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广西、内蒙古和西藏等八个西部省份,其中西藏在这一类区域中比较特殊。

1.第一类区域的城市化分析。这一区域主要是我国三个主要的直辖市和一个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这些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及物价指数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最高的。经过上百年来的历史积淀和逾50年的经济发展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或绝对规模在国内来讲都是屈指可数的。这一区域的城市化水平除海南外在国内都是最高的,同时它们的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所占有的份额也已经降至工业化时期的水平。这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又分别是环渤海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城市,工商制造业发达,服务业相对成熟,其综合经济体系指数与一些发达国家水平相近,堪称我国其他经济地区的发展典范。这一地区是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行政、教育中心,担负着许多全国性的功能。所以这一地区的城市化应当走建立中国大都市圈的大城市战略。这很类似于韩国的前汉城(现为首尔)和日本的东京等东亚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走以发展大都市,建立大都市圈为主,突出中心城市功能的“都市带”空间的结构模式。这种模式适应这一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国家社会对之赋予的重任。从效率上讲,大都市战略本身是最有效率的一种选择,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极为巨大的。但是我们在这一区域大都市圈为主的城市化战略一定要有效避免历史上西方国家城市不堪重负、贫民窟、治安混乱、工业污染、大量失业、畸形发展等为代表的种种“大城市病”。政府要在这一问题上有效作为,才能趋利避害,使大城市战略在这一地区发挥突出作用,为国民经济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这一区域中海南较为特殊,因为海南位于我国南疆,孤悬海外,历史上开发较晚,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全省被划为经济特区后如鱼得水,经济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海南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在全国来看还是中等水平,但其产业结构具有自己的特色:2002年海南三大产业的比重依次是:36.96%,20.38%,42.66%。海南省的第一、第三产业较大规模高于第二产业的情况表明海南经济的第一产业优化,第三产业大幅度扩张的局面。这样一个局面适合海南搞具有本省特色跨越式发展战略,海南的经济有可能跨越了工业化的阶段。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海南全省人口为786.75万人,海口市总人口为171万人,海口市人口占全省人口的21.7350%,而同期另外两个典型的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广东省和江苏省的同一比例却仅为8.8190%和8.6045%,海口在海南省的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所以基于以上的判断笔者将海南也列为第一类区域,并建议海南走以海口为核心城市的大城市发展战略,依托珠江三角洲的天然地理优势,使海口建成一个能容纳海南人口几十个百分点的大型城市,虽然它还和本区域的其他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

2.第二类区域的城市化分析。这一区域主要是我国的东部沿海省份和三个中部地区的资源大省。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经过市场经济在这一地区二十五六年的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已经成为我国大陆最为繁荣的经济带。这一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按照经济分工,从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并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东部沿海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