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要点:
1.种属差异、生理差异、个体差异、病理状态等动物方面的因素对药物作用有何影响,个体差异、高敏性、耐受性等概念
2.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药物剂量、药物剂型等药物方面的因素对药物作用有何影响
3.内服、注射、直肠、阴道及乳管注入、皮肤黏膜用药、吸入等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有何影响,给药时间、用药次数与反复用药、联合用药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对药物作用有何影响,疗程、联合用药、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等概念
4.饲养管理和环境方面的因素对药物作用有何影响
教学内容:
由于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因此药物、机体、用药方法以及环境等因素都可对药物的作用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不仅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而且有时甚至还能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
第一节 动物方面的因素
一、种属差异
是动物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不同。
二、生理差异
不同年龄、性别、体重、特殊生理阶段(如妊娠、泌乳等)。
三、个体差异
在年龄、性别、体重、营养、生活条件等相同的情况下,同种动物中不同个体仍可出现对药物反应的量与质的差异。
个别个体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高于一般个体,给予较小剂量就能引起强烈的反应或中毒者,称为高敏性。还有个别个体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比一般个体低,必须给予大剂量才能产生应有的治疗效果,称为耐受性。
四、病理状态
药物的药理效应一般是在健康动物试验中观察到的,当动物在病理状态时应用药物的药理效应与在动物健康状态时的药物作用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是在病理情况下对药物较为敏感。
第二节 药物方面的因素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一)药物的化学性
包括药物的稳定性、酸碱度和解离度等,以及某些物理性状—溶解度(脂溶性、水溶性)、挥发性和吸附力等,都能影响药物的作用。
(二)药物的物理性
有些药物是通过其物理性状而发挥作用的,如药用炭吸附力的大小决定于其表面积的大小,而表面积的大小与颗粒的大小成反比,即颗粒越细,表面面积越大,其吸附力越强。灰黄霉素与二硝托胺(球痢灵)的口服吸收量与颗粒大小有关,细微颗粒(0.7μm)的吸收量比大颗粒(10μm)高两倍。
二、剂量
在安全范围内,药物的作用也因剂量大小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表现为量的差异,即剂量愈大,血药浓度愈高,作用愈强(图3-1、图3-2)。但有的药物随剂量由小到大,其作用会发生质的变化。
同一药物不同剂量的药时曲线
药物不同剂量所得反应
曲线
三、剂型
把药物制成便于应用的各种形态,称为剂型。
一般地说,气体剂型吸收最快,如吸入性麻醉药和气雾剂吸入后从肺泡吸收,就比液体剂型来得快;液体剂型次之;固体剂型吸收最慢,因其必须经过崩解和再溶解的过程才能被吸收。酒精属于脂溶性的、不易解离的药物,易在胃中吸收,又是许多药物良好的溶媒,因此由它制成的酊剂,广泛用于临床。
第三节 给药方法方面的因素
一、给药途径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不同的给药途径一般主要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吸收量以及血中的药物浓度,因而也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与强弱。个别药物会因给药途径不同,影响药物作用的性质。至于临床应采取哪一种给药途径则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
不同给药途径的血药浓度
(一)内服
药物用灌角或胃管经口灌服后,主要在小肠吸收。药物在胃肠吸收比其他给药途径为慢,起效也慢,而且易受许多条件如胃肠内食糜的充盈度、酸碱度(影响药物的解离度)、幽门的启闭以及胃肠病患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药物吸收缓慢而不规则。
(二)注射法
药物通过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进入体内,优点较多,临床上常用。
1. 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把药液直接输入或滴入静脉内,其优点是作用迅速,剂量准确,效果可靠,可用于急性病例。
2. 肌肉注射 常用于一般兽医临床,对药物吸收速度不如静脉注射快。部位多在感觉神经末梢少、血管丰富的臀部。吸收较皮下注射快,疼痛较轻。
3. 皮下注射 将药液注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经毛细血管或淋巴管缓缓吸收,其发生作用的速度比肌肉注射稍慢,但药效较持久。
4. 腹腔注射多用于不能内服或静脉注射但又必须补充大量营养性液体的病畜。
(三)直肠、阴道及乳管内注入
主要目的是在用药局部发挥药物的作用,
(四)皮肤、黏膜用药
主要发挥药物的局部作用,以治疗皮肤、黏膜疾病或消灭体表的寄生虫等。
(五)吸入
气体或挥发性药物以及气雾剂可采用吸入法给药。此法给药方便易行,发生作用快而短暂。现行的气雾免疫法,在集约化养鸡场或大规模饲养条件下,是很有前途而且值得重视的一种给药方法。
二、给药时间
许多药物在适当的时间应用,可以提高药效。例如,健胃药在动物饲喂前半小时内投予,效果较好;驱虫药应在空腹时给予,才能确保药效。一般内服药物在空腹时给予,吸收较快,也比较完全。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物,要求在饲喂前1h或饲喂后1h给予为宜。目前认为,给药时间也是决定药物作用的重要因素。
三、用药次数与反复用药
用药的次数完全取决于病情的需要,给药的间隔时间则须参考药物的血浆半衰期。一般在体内消除快的药物应增加给药次数,在体内消除慢的药物应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
为了达到治疗的目的,通常需要反复用药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过程称为疗程。反复用药的目的在于维持血中药物的有效浓度,比较彻底地治疗疾病,坚持给药到症状好转或病原体消灭以后,才停止给药。
耐受性:某些药物在连续反复给药后,机体也会产生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低或减弱的现象,这种情况称为耐受性。
有些药物反复应用后,除了产生耐受性外,还可产生习惯性或成瘾性。
四、联合用药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采取同时或短期内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称为联合用药。
一般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不外乎药效学与药动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现分述如下:
(一)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主要是指两种药物在药物效应方面的相互影响。
1. 协同作用 广义的协同作用,包括两种情况:
(1)相加作用 两种等效剂量的药物合用后的效应,等于单独应用各药时双倍剂量的效应,称为相加作用。
(2)增强作用 如两种药物分别作用于不同的部位或受体而诱发出相同的效应,使两药合用时引起的效应大于各药单用时效应的总和,称为协同作用(狭义)或增强作用。
2. 拮抗作用 药物的拮抗作用经常用于药物中毒的解毒,或用以抵消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拮抗作用通过受体作用而降低药效的,有两种不同形式:
(1)竞争性拮抗作用 两种药物是在同一作用部位或受体上拮抗,亦即两种药物直接竞争受体,阻断受体与另一种药物的结合。如阿托品与乙酰胆碱竞争M-受体,从而阻断后者的效应。
(2)非竞争性拮抗作用 两种药物作用于不同受体或与受体的不同部分相结合,因此有任何一个存在,不排除与另一个的结合。例如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的拮抗作用。
(二)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主要是指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亦即影响另一种药物的血浆浓度,从而改变其作用强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在吸收方面的相互作用 主要是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2.在分布方面的相互作用 血流量是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影响血流量的药物可影响药物的分布。
3.在代谢方面的相互作用 主要是一些药物能影响药酶的活性,因此在联合用药时影响药物的代谢转化。表现为药酶的诱导和抑制,使得药物转化加快或减慢,从而降低或增强药物的药理或毒性作用。
4.在排
泄方面的相互作用 许多药物能互相竞争肾脏近曲小管的主动分泌系统,表现出一种药物抑制另一种药物自肾小管分泌。如丙磺舒可抑制青霉素、对氨基苯甲酸、磺胺药及消炎痛的的排出,提高后者的血药浓度,增强药物效应,同时也增强这些药物的毒性作用。此外,某些药物能改变尿液的酸碱性,例如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氯化铵酸化尿液,影响药物的解离度,进而影响排泄的快慢,最终会影响药物的作用和毒性。
(三)配伍禁忌
由于药物的各种理化性质不同,相互配伍时可能出现沉淀、变色、析出、吸附、潮解、熔化以及产气、燃烧或爆炸等物理、化学变化,使药效减弱或失效,甚至毒性增加,属于物理性配伍禁忌和化学性配伍禁忌。(此外,还有药理性配伍禁忌)
兽医临床上采取多种注射液联合应用时,应特别注意以上物理性、化学性配伍禁忌。
第四节 饲养管理和环境方面的因素
动物的健康主要取决于饲养和管理水平。饲养方面要注意饲料营养全面,根据动物不同生长时期的需要合理调配日粮的成分,以免出现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管理方面应考虑动物群体的大小,防止密度过大,房舍的建设要注意通风、采光和动物活动的空间,要为动物的健康生长创造较好的条件,这就是近年来倡导的动物福利问题。
药物的作用又都与动物饲养管理等外界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动物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增高,而有些可能降低。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时间和饲养管理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