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1996年6月修订)

一、课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和油藏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属于专业理论基础课,它是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本课程同其前期的数、理、化及地质基础课和后续的专业技术课都有密切联系。一方面研究油气地质问题必须具备广泛的数、理、化及地质学基础知识,因而本课程必须在学习数、理、化等基础课及地质、地史与古生物、构造、岩石(尤其沉积岩)等基础地质课之后才能进行。另一方面,涉及油气地质勘探与油气藏工程的各门专业技术都是围绕油气藏开展的,石油及开然气地质学为油气勘探与开发实践中有关技术、方法的选用和成果解释提供基本的地质理论依据。因此,本课程是油气地质勘探与油藏工程专业的主干课和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面向石油地质和油藏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开设。但根据实际需要也可面向其他与油气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开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所要求的学时数有所不同。石油地质和油藏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本课程规定为80学时。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气藏的基本要素及特征。包括油气藏中的油、气、水流体、储集层和盖层、圈闭和油气藏。

2、油气藏形成条件。包括油气成因、烃源岩、油气运移、油气藏形成。

3、油气藏分布规律。包括油气盆地、油气分布及其控制因素和典型油气田地质特征。

本课程的“三基”如下:

1、基本知识:油、气、水(含其同位素)的基本性质和产状;生、储、盖层的基本类型及特征;圈闭和各级油气聚集的类型及特征;油气藏在时空上的组合和分布特点;典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特点。

2、基本理论:有机质转化与成烃的地球化学原理;油气运移机理;圈闭的形成机理;油气聚集与成藏机理与模式。

3、基本技能:正确识别和鉴定各种油气显示;掌握油、气、水(含其同位素)分析资料的应用与解释方法;能够对生、储、盖层的测试、鉴定资料进

行分析并由此作出评价;熟悉圈闭和油气藏平、剖面图的特点和表示方法;掌握油气藏形成条件的分析方法。

三本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石油及天然地质,第二部分为油气田地质。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地质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绪论:着重介绍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主要内容。简单介绍石油勘探和石油地质科学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油、气、水:油气是构成藏的第一要素,也是人们开发利用的对象,水是油气的载体。要求正确掌握油气水的基本概念、产出状态、基本类型、化学组成(包括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和物理性质。掌握油气显示的基本特点、鉴别方法及评价意义。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储集层和盖层是构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之一。本章要求掌握储集层的概念及物理性质(孔隙性、渗透性和孔隙结构);不同类型储集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和储层模式的概念;盖层的定义、主要岩石类型及封闭机制。

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圈闭是油气储存的场所,油气藏是油气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学习本章要求着重掌握圈闭的现代概念、圈闭的封闭机理、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和分类;各类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第五章油气成因和烃源岩:油气成因和烃源岩历来是油气地质学的重要章节,也是内容偏多、难度偏大的章节。本章具体要求如下:(一)简介油气成因学说的发展和现状,客观评述有机和无机的成烃说的基本观点;(二)系统学习油气有机成因说——有机质热降解成烃说。重点突出沉积有机质的组成与形成;干酪根的概念及基本类型;有机质的成烃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三)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组成特点;(四)烃源岩的概念、主要评价参数;(五)油气地球化学对比的参数选取及应用。

第六章石油、天然气的运移:掌握油气初次运移、二次运移的概念。油气初次运移一节,在介绍油气运移的介质条件之后,着重论述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其次介绍初次运移的期次、方向等问题研究方法。油气二次运移一节,在分析油气受力情况后,从流体势和力场强度的角度全面认识和理解二次运移的机制并对油气二次运移的条件、通道、方向和结果等作必要的介绍。

第七章油气藏形成:本章的核心是油气藏形成条件。成烃坳陷是充足的油气源的保证条件;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输导型式、油气聚集和有效圈闭构成了油气成藏的另处两个基本条件。油气藏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应当理解油

气藏破坏和油气再分布的概念。

第八章含油气盆地、油气聚集带和油气田:要求掌握含油气盆地、油气聚集带和油气田的概念与基本类型。

油气田地质部分的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章:世界区域构造格架、基本特征。

第二章:含油气盆地及油气田空间分布的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第三章:国内外典型含油气盆地和油气田的石油地质特征。

第四章:油气勘探的基本思路。

本部分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了石油地质基本理论之后,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含油气地内油气集的基本规律,并能初步分析油气田形成的地质条件。

四、关于本教学大纲的若干说明

(一)自1994年以来,原石油地质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其中最重大的改革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引用了新编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教材。该教材同原用的《石油地质学》教材相比,补充了与天然气有关的内容、加强了油气运聚成藏方面的定性及定最研究成果。二是合并了原“油气田地质学”课程。在教学中对石油气田地质学的教学内容。

本教学大纲就是为了适应上述教学改革的形势,在两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了石油天然气地质的基本理论后,再学习原油气田地质学的内容,印象深易于理解,并将所学习的知识初步用于实践,起到“学而致用,立竿见影”,其教学效果显著。

(三)上述“各章具体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主要是针对石油地质和油藏工程专业本科生和专科生制定的。总学时数为80,其中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部分讲授(含课堂讨论)48学时、实验和实习12学时,油气田地质学部分20学时。对非石油专业的学生可适当降低理论部分的深度,总学时减少到60学时。

(四)本大纲要求各章节内容的课时分配如附表所示。

五、参考书目

1.陈荣书主编,《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1994,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潘钟祥主编,《石油地质学》,1986,地质出版社。

3.陈荣书等《石油地质学》,1982,武汉地质学院。

4.西北大学《石油地质学》,1879,地质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