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旬刊总第337期
Total No.337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延续了原苏联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科型目标建立,基本适应了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企业在低端技术领域和落后生产方式长期循环的生产状况。但是,随着进入21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现代生产制造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改革开放使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大大缩小。随着首都经济向现代化迈进,传统制造业日趋退出历史舞台,现代制造技术在大量企业中广泛应用。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更新,行业企业提出了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零距离接轨”的要求,学生及其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由单一就业转向多层次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随之发生变化。课程改革成为职业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备受人们关注。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加入WTO ,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作过程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操作的技术含量也有很大提高。如制造技术从手工操作到数字控制进而发展到柔性自动化生产控制,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70多家进入中国,其中超过半数落户北京,仅地处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有50多家。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国际化的企业环境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与国际接轨,而传统课程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首都的经济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及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开发优质课程,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培养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各中职学校在市教委的统一领导下,借鉴国际先进课程模式理论和方法,在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符合技能型职业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仍然未能形成,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色;同时,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不能适应职业学校的学生特
作者简介:柳燕君(1961—),女,北京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北京市职教成教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
柳燕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80)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建构了理论与实践一体
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使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适应了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生产现代化的需要。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作过程;课程开发
75
点,使学生走进职业学校后依然不能摆脱“厌学”和“失败”的阴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为此,200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开展了新一轮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项目工作,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计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符合职业学校学生能力水平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建构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对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主要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的改革。课程开发的任务是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依据培养目标对课程门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是课程改革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任务是依据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将课程开发的成果落实到教学中,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仿真的职业情境中通过“行动”建构工作过程知识,并以工作要求和职业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课程改革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课程管理的任务是建立一种适宜“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的灵活的管理机制,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保障。课程开发解决的是“学什么”的问题,课程实施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课程评价解决的是“达到什么标准”的问题,课程管理解决的是“教学资源如何调配”的问题。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首先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这是职教课程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首要任务,其开发成果是课程实施、评价、管理的依据。该问题解决不到位,教师们在如何使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上再下工夫,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依据职业教育课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原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总体规划和课程管理政策,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规划地方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工作,制定地方职业教育课程管理的政策,依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核心课程标准;职业学校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要求,制定学校专业教学实施计划,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加以实施。按照北京市教委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的总体规划,2007年以动漫和会展为案例开展试点研究,重点研究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方法;2008年组织全市15个专业以团队形式进行课程开发,制订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并就教学设计和实施开展试点研究;2009年重点组织职业学校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实验;2010年重点开展教学管理与评价实验研究。
如果说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是解决21世纪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那么,可以说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就是解决21世纪面向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技能型人才,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接轨,推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把过去按照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按照工作过程实际需要的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基本内涵
1.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定位与目标、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落实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体现出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职业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又叫职业从业能力或职业行动能力。职业能力强调的是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能力,即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计划、采取行动并最终对行动的结果进行检验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职业能力不等同于操作技能,工作过程也不同于操作过程,因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至少要包括计划、实施和检验这三个阶段,而操作只是在工作任务的实施阶段。
2.依据并围绕工作过程建立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是指完整的工作进程,即工作任务是怎样被完成的。德国劳耐尔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