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诗无达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解释“诗无达诂” (接受论、作品论、创作论)
解析:
诗无达诂这道题,如果每个字都能进行解释的话,也不是特别难。

遇到这样的古文题目,我们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

诗,我们可以理解为艺术,达,是什么意思?可以理解为到达,达到。

也就是说艺术无法,达到,或者说艺术无法实现某一个目的,或者达到某种程度,诂是什么意思,就是准确。

我们有一个学问叫训诂学,就是去考证解释每一个字,每一历史信息的准确的含义。

这句话是董仲舒说的,是说诗经没有通达或者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又差异。

我们从艺术学的角度上趋向,所谓的诗无达诂,就是说艺术无法传达出一个非常确切的含义。

艺术无法传达准确的含义,也就是说艺术是多义的,有多层的意蕴的,从欣赏者的角度说,艺术在欣赏的过程中,不同时代的欣赏者,不同欣赏个体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那么从我们书中的理论上看,我们可以用一下几种理论来分析这道题。

首先,从艺术接受论的角度分析。

在艺术接受论中第一节,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因为艺术是一个召唤结构,所谓召唤结构,是指需要人去解
释和填补,艺术形象的塑造上,不可能涵盖现实社会中所有的形象和情感,其中有大量的空白与空间,可以让欣赏者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用时代精神和个人的审美经验去填补和补充,所以诗无达诂,艺术品可以呈现出无限丰富的意义。

相关的艺术案例可以自己去补充。

比如马南宋时期,绘画由整体表现到在画面上表现局部,突出画的诗意。

宫廷任职的马远作画多偏于画的一角,而夏圭也多做边角之景,画面有大量的空白,让欣赏者去想象填充,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后人如八大绘画,也留有空白,让欣赏者用想象和联想填补空白,增加欣赏的趣味和审美的内涵。

第六章第二节的理论也可以用,讲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分为三点,一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二是充满着想象和联想,三是欣赏中始终包含着感情。

艺术作品是以感性的形式呈现给欣赏者的,感性的形象中包含着真理、道德、社会理想等丰富的内容。

欣赏者欣赏艺术,也是将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的,并不是专一去理解探究艺术的确切含义。

同时,欣赏中的想象和联想是需要欣赏者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知识结构、价值取向等因素加入的,在想象和联想中,欣赏者把自己投入作品中,从而使欣赏者与作品、作品与广大现实生活、历史时空连接起来,会增加艺术品的含义。

欣赏者存在鉴赏能
力和审美经验的差异,不同的欣赏者有不同的联想、想象、体会,在某种程度上,欣赏者是参与了作品内容的再创造。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性格、年龄、出身、修养、文化、情趣各不相同,所以艺术的欣赏也存在差异性。

比如有人爱李白、李贺诗风的浪漫奔放;有人爱杜甫、白居易的现实朴质。

有人喜欢现代通俗音乐,有人沉醉古典高雅音乐,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对象,由于欣赏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意大利达芬奇《蒙娜丽莎》,有人觉得她温文尔雅,引人遐想;有人觉得她强颜欢笑,内涵愁绪;美术史家说她是理想化的典型,莞尔一笑是永恒的象征,历史学家说她的笑包含了希望和生机,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写照。

从艺术作品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艺术是内容和形式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我们只能通过形式来认知、体验艺术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概括说明,而是通过形式所体验出来的题材、主题、清洁、细节等因素,同时包含着情感性。

所以从这个方面说,艺术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

同时,艺术的意蕴具有多层次性,也是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通过材料、题材、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等因素,艺术形式会给欣赏者以不同的意蕴感受。

一些宏大的艺术作品,主题是纵横交错的,具有多主题性。

比如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从脂砚斋开始,就分为评论派、考
证派、索引派、创作派等多个派别,对红楼梦的思想、感悟、考证都有不同的观点。

从艺术创作论进行分析,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愿望、意志,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用形式的手段表现自己的审美和精神内涵,通过艺术品的为中介传达给欣赏者。

因为是形式的传达,并带有艺术家强烈的个人特色,所以对于欣赏者来说,能否完整体验艺术家的思想和审美含理想,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当然,从欣赏的角度来看,也造成了艺术内容的更加丰富多义。

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装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新婚的新娘第二日拜见公婆前的梳妆和心情,实际上是朱庆馀把这样一首优美的“闺意”诗献给张籍的本意并不在于此。

诗的表象是状客观之物,目的却是寓物外之意。

朱庆馀这里,他把自己暗喻成刚出嫁的姑娘,把张籍暗喻成即将要见面的公婆,公婆对新妇印象与态度往往决定着她以后在家庭中的身份与地位,而朱庆馀在主考官那里的印象好坏,也决定了他考试的结果。

后人对这首诗的欣赏,如果了解朱庆馀创作的背景和意图,会有更丰富的体验。

如果不了解,即使从字面上,从形式上,也可以进行欣赏,也是一首优美、妙趣横生的闺诗。

最后,再给一个结尾。

说一下古人的这个说法,在艺术的欣赏、创作和审美上有指导意义。

2、解释艺术趣味
缺,解析
艺术趣味( artistic taste)是指在以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审美倾向和主观爱好。

常表现为对某类艺术或某类艺术中某种艺术样式的特殊偏爱。

一、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有句名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艺术趣味同人们的审美需要密切相关,不同的审美需要往往导致不同的艺术趣味。

由于人的文化素养、生活经历、个性气质、审美经验、价值观念、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审美需要,导致不同的艺术趣味。

《世说新语》中记载谢安问子弟:“《毛诗》何句最佳?”谢玄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而谢安说:“訏谟定命。

远猷辰告。

”认为此句雅人深致。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
家大计一定要号召,重大方针政策要及时宣告。

谢安作为东晋著名的政治家,从政治角度看诗经。

谢玄作为年轻后辈,从情感的角度看待诗经。

这就是审美趣味的不同。

除了个人艺术趣味的千差万别,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二、主观性、随机性和不可强迫性是艺术趣味的一个重要特点。

同时,艺术趣味在程度上有广狭、深浅之分,在性质上有健康与消极、高尚与低下之分。

虽然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平淡为美。

但宋代诗人众多,不同的人有也有自身审美的趣味,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
活泼,都可视为诗人个人主观性的审美趣味。

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

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

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

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

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阳春白雪这个典故说明了不同的欣赏者之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着的巨大差异。

乐曲的艺术性越高,能欣赏的人就越少。

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又和欣赏者的主观趣味有很大关系,有时很难得到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

正如西晋葛洪在《广譬》一书中所指出的:"观听殊好,爱憎难同。

" 对于听惯桑间濮上之曲、下里巴人之声的人,当然无法理解阳春白雪和黄钟大吕的高贵雅致。

从这点来说,古今并无太大区别。

今人欣赏音乐,大都是"入耳为佳,适心为快。

"
三、艺术趣味具有可塑性的,通过艺术教育的学习熏陶和审美实践的锻炼,可以让人养成良好的艺术趣味。

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艺术教育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国民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良好和高雅的艺术趣味,能够促进青年成为一个在真善美、知情意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如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促进高
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旨在将高雅艺术融人校园文化建设,达到艺术教育“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效果,引导大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艺术和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连续不断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高校大学生有了一个更好地亲近艺术、聆听大师、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