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为什么要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为什么要死
坚持自己是无知的,
城邦法律成为现实中人的行为标准
“坚持城邦法律是正义行为”
回避不正义向正义靠拢
城邦:人为决定的正义而非自然正义
国家与个人不可分开
时常用理性思考追问善恶
从凡人的苏格拉底和智者(哲学)的苏格拉底两方面来看:1、作为凡人的苏格拉底,经历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战争苦难,孤苦伶仃、年迈体衰,除了一些追随者和崇拜者外,生对他来说已无多大的快乐!死就是一种自然的选择;2、作为智者,早已知道这个自然,因此会顺其自然。再者,他看到了人世间的苦难,无力回天,消极悲观中带着坚定和积极,在偷生生老病死和轰轰烈烈的死中,必然会选择后者。最主要的是苏格拉底必定是一个有行为准则的人,为了坚持自己的思想而死就是他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他的死就是弱小对强大的城邦统治者的最后胜利!因此,他必然会选择死。死造就了他的永生!所以说他是智者,我们今天还津津乐道。这是那些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卑劣汉奸、奴才、网特、贪官污吏不能理解的精神和意志,也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伟大境界!智者非蝼蚁鼠辈;3、当然,还有被历史尘封的秘密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因素
一位演说家,一起指控当时著名的学者、哲学家
苏格拉底有罪。他们对苏格拉底指控的基本内容如下:“苏格拉底违反法律
表现在他不尊敬城邦所信奉的诸神,而且还引进新神;他的违法还表现在他
蛊惑青年,使之误入歧途。”不知道这三位检察官用了些什么证据,竟然说
服了雅典的公民,让他们认为城邦应该判苏格拉底死罪。这样,苏格拉底就
被宣判为有罪,定为死刑。但是没有随即行刑,推迟了一个月以后才执刑。
在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有充裕的时间与机会出走逃避。他的朋友克里同曾
多次劝说他远走高飞,但他不为所动。因为苏格拉底自认是一名雅典公民,
就要遵守雅典所制定的法律,以身殉道,甘愿受死。苏格拉底还认为,如果
在他的朋友及学生的协助下越狱逃走,是“以错对错”,这种办法不可取。
另外,按照当时雅典的法律规定,所有被判有罪的人都可以请求宽恕。但是
这样做就等于承认自己有罪,当然苏格拉底是不愿意这样做的。当时雅典法
律还规定,被判有罪的人还有自己选择某一种刑罚的自由,即在认罪的前提
下交罚金或者选择被放逐处罚。这些都是古希腊雅典当时宽容的民主措施。
然而,苏格拉底一贫如洗,他声称,自己没有这笔钱,也不愿意交罚金。苏
氏也不愿意领着妻子和孩子,在法庭垂泪乞求同情和宽恕。他倔强的态度惹
怒了法官,但他表示“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还坏得多的苟且
偷生”。苏氏对死也不畏惧,因为他认为“灵魂不灭”或“灵魂转移”,人
死后可以到另一世界,即冥府,在那里,“充满希望”的新生又将开始。他
视死如归,最后临危不惧,饮鸩就刑。
这其实也预示着雅典在走过上古最为辉煌和最为昌盛的文明后的一个终结界碑。对于本可以逃跑以苟全性命的苏格拉底来说,他没有选择离开雅典,因为如果这样做,他就违背了他终其一生所倡导和追求的美德与正义。他宁愿选择死,因为他知道“向死”就是“再生”,他的死会进一步彰显他所热爱的“美德”,也即“自然正义”。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我们说苏格拉底是人类政治哲学思想史上的第一位,同时也是最伟大、最光辉灿烂和最为夺目的追求正义和以
身殉道的自由主义者。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柏拉图重视义理,认为要以理念为理想范本验证现实世界,使现实状况符合“分有”理性——原型。亚里士多德重视考据,认为只有通过对现实经验材料的归纳总结,才能对现象背后的理性部分得到正确的人认识。就我个人认为,在研究范式中,义理考据问题应该各有侧重,考据要在一定的义理的指导下进行,否则考据如同无神之精,考据的目的和气质不能显现;而义理也不能脱离考据,无考据之义理,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考据、义理兼备,则事物神形兼具,义理是体,考据是用。
不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研究范式上由差异,而且在认识论上也有差异。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发展到苏格拉底,哲学就由天上拉到了人间,认识论相应就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在柏拉图看来,人是神“理性”的认识,是对“分有”的占有。作为神的理性和“分有”的外在体现,就是理念。理念是先于人而存在的,是一种超然的宇宙观。在宇宙观这个宏观层面先行确定后,可以指导具体实践的进行。通过这种宇宙观,来对中观层面的社会制度进行认识,何种社会制度最合理性或与理念世界相一致,和为最优政体和城邦。在宇宙观中确定的广义的正义、美德和之善,就落实到了社会制度的中观层面上了,最后在宇宙观指导了社会制度后就落实到了微观个体——个人。在宇宙观和社会制度既定后,个人也就相应按照这两个层面所确立的范畴而运行,分有正义、理性。在社会制度和宇宙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而亚里士多德在宇宙观——社会制度——个人的认识层面上,恰恰相反。亚里士多德首先认识的是个人,个人如何使至善,如何体现正义,身体的健康、物质的富足和良好的道德。在这个层面上,达到了多要求的正义或者理性后,就是一种至善。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向上推衍,认识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人的联合,最优的社会制度就是能够体现或者实现个人至善的共同体。中观层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对个人微观层面和社会制度中观层面的正义和至善的理念的提升和观照,就形成了其宏观层面的宇宙观,也就是个人和社会制度最优化的宇宙观。
柏拉图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哪些?
把苏格拉底的道德追求概括为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
主要德义行,被后人称为四元德,把四元德放在存在、认识论的高度上把握。把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在伦理学上奠基意义
柏拉图在几年游历中开始写《对话篇》
苏格拉底提倡德性中“对灵魂的观照”,柏拉图发展了灵魂论
(死后灵魂的两种方式)提出了“回忆说”,解决苏格拉底逻辑困惑,从而开启了灵魂无限探索的可能性
(通过回忆,探索是可能的)为灵魂性向理念论发展奠基
政治的灵魂是在现实中实现正义
全体公民根据灵魂素质分工
哲学不是一种学问是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