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汉语之古今异义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代汉语之古今异义词

谢晗

西南大学外语学院09级英语翻译四班

摘要:汉语由古至今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在其中经历了许多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反映在词汇上,或者是词义的消失,或

者是词义的扩张和缩小,产生了新的义项,从而形成了许多

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

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

的现象。

关键词:词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今异义词

语言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而现代汉语便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汇的词义、数量都有许多变化,而词义的改变尤为显著,或是词义的消失,或是词义的扩张和缩小,或是产生新的义项。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的类别主要有七种,分别是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强化、词义弱化、褒贬变化、名称改变。下面对每种类别进行浅析和举例。

1、词义扩大。某些词在古代应用的范围比较窄,原有意义比较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事物也在不断的变化,使得这些词应用的范围变得宽泛了,意义也有所扩展,这便是词义的扩大。如,“水由地中

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竟”,古义有:①动词。完毕,结束。例:“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鸿门宴》)②副词。终于,最后。例:“或竟成痼疾。”(《狱中杂记》)今义有:①完毕。②终于。③居然。④全。“竟”的今义比古代的意义扩大了。

2、词义缩小。某些古代词语随着时代的变化应用范围变小了,或程度减弱了,这是词义的缩小。如“狱”,古义有:①名词。监牢。例:“狱中成法,质明启钥。”(《狱中杂记》)②名词。官司,诉讼案。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而其今义只指代监牢。“金”,古义泛指金属或兵器。例:“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其今义专指黄金。“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例:“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其今义专指女子的配偶。“狱”“金”“丈夫”的词义缩小了。

3、词义转移。某些古代词语的意义发生变化,赋有新的意义,而不再是原来的意义了,这是词义的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又如“涕”古义指眼泪,例:“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其今义是指鼻涕。“更衣”古义是上厕所,例:“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其今义是换衣服。“牺牲”古义指为祭祀宰杀的猪牛羊。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4、词义强化。某些词语的今义与原义相比,词义性质发生了变化,程度加深了,这是词义的强化。如“恨”,古代多表遗憾、不满意。例:“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其今义则表仇恨、怀恨。“诛”原义是责备。例:“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义了。

5、词义弱化。某些词语的今义与原义相比,词义性质发生了变化,程度减弱了,这是词义的弱化。如“怨”古义表仇恨、怀恨,程度很重。例:“举公义,辟私怨。”(《尚贤》)其今义是抱怨、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二章》)其今义是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

6、褒贬变化。某些词包含的情感色彩发生变化,原来表示肯定满意的褒义色彩的变成了不满贬斥的贬义色彩,原来表示不满贬斥的贬义色彩的变成了肯定满意的褒义色彩。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例:“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其今义是“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贬义词。“卑鄙”古义是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是自谦之辞,无贬义。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妄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其今义指言行恶劣,不道德,或形容品行败坏,是贬义词。又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大雅·烝民》)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7、名称改变。随着语言的演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现在已换了说法。其原有意义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目”现改称“眼睛”。例:“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成语“目不识丁”中还保留“目”的原义。“寡”现改称“少”。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二章》)成语“寡不敌众”中还保留着“寡”的原义。

依据上述古今异义词的分类,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和掌握古今异义词的意义。

1、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要区分清楚,牢记好。如“除”古义是“授予官职”。例:“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后序》)今义是“除去,去掉”。“去”古义是“离开、距离”。例:“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为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义是“到……去”。“除”“去”的古今词义相反。

2、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约束”古义是“盟约”,今义是“限制”,古今义有联系又有细微区别。“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中“绝境”古义是“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今义有微小差别。“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中“爱”古义是“吝惜”,与“爱惜、爱护”意思接近,但又有根本的区别。

3、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每个音节都有独立义,不能将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节词。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羽本纪》)中“地方”是两个词,“地”指土地,“方”指方圆。现代汉语“地方”是一个词,有三个义项: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像这样由两个单音节词连用的情况还有“妻∕子”、“祖∕父”、“指∕示”、“交∕通”、“其∕实”、“卑∕鄙”、“无∕论”、“致∕意”、“山∕东”等。古文中也有少数双音节的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音译词,如“参差、仿佛、睥睨、仓皇、窈窕、琵琶、可汗”等,还有少数双音节合成词,如“斋戒、布衣、社稷、审视”等,这种双音词应作为一个整体而不能拆开当作两个单音节词来理解。

参考文献:

[1]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4月第l版.

[2]户美娟,《安徽文学》,期刊论文,2009年6期.

[3]肖彬夫,《中学教学研究》,期刊论文,2001年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