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森林公园特色开发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森林公园特色开发策略研究
摘要:特色是森林旅游的灵魂,是森林公园对旅游者产生吸引的根本所在。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从黑龙江森林公园现状及问题入手,进行特色开发研究,提出特色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森林公园,特色,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森林旅游作为一种绿色产业,已深入到世界各个角落,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也日益突出。

到2011年底,国内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共2747处,国内已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746处,当年全国森林公园接待人数4.68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8%,直接旅游收入达376.42亿元,创造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

从1982年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公园挂牌成立至今,森林公园不但成为我国珍贵森林资源和林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骨干力量,也成为弘扬生态文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黑龙江省林区作为我国最大的林区,拥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同行业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森林公园只有具有特色,创造在一定的时间或地域范围内垄断性或独特性的森林旅游产品才能够赢得市场。

特色是森林旅游的灵魂,是森林公园对旅游者产生吸引的根本所在,森林公园要从各个方面培养特色,才能得到旅游者的亲睐,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黑龙江省森林旅游资源特色及森林公园开发现状
1.1 森林旅游资源特色
黑龙江省森林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地带,地质、地貌多样;水资源丰富,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四大水系,有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世界三大冷泉之———五大连池,中俄界湖——兴凯湖;拥有丰富的冰雪资源和中国境内特有的极光现象;大面积原始自然江界风景;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寒温带植物2200多种,50多种具观赏性的动物和270余种鸟类,上百种观赏与食用鱼类;广阔的森林地区内有着积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资源:鄂伦春族、赫哲族、达斡尔族、朝鲜族等民族、民俗特色浓郁,金代文化、唐朝渤海国遗址、汉代摩岩壁遗址、威虎山剿匪遗址等展示了黑龙江丰富的地域文化。

众多且具有北方特色的动、植物资源,朴拙的民风、民俗,自然的原始森林景观风貌,蜿蜒的水系与独特的寒温带特征赋予黑龙江省森林旅游资源鲜明特色。

1.2 森林公园开发现状
黑龙江省森林旅游起步较早,自60年代国外专家到黑龙江考察森林资源即开始了森林旅游的尝试。

自1992年黑龙江省大力开展森林旅游以来,黑龙江省森林公园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旅游时尚。

至2009年底,黑龙江省内国家级森林公园已有54处,批复面积约占全国国家级森林公园的15%,可见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建设与开发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森林公园主要分布在伊春、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城市附近,现己初步勾划出了黑龙江省以哈尔滨为中心城市,以森林公园为依托的哈尔滨到牡丹江、哈尔滨到伊春、哈尔滨沿松花江到同江等专项森林旅游线路。

许多森林公园陆续发展成集游览观光、健身、娱乐、游憩于一体的森林公园,一些公园内相应开发有漂流、滑雪、滑草、狩猎、攀岩、垂钓、历史遗址参观、风景游览等丰富多样的活动项目。

汤旺河石林、五营森林公园、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亚布力度假区、镜泊湖地下森林公园等省内重点开发景区的各项设施较为全备,形成了良好的服务接待能力,并在不断规划、建设中。

许多森林公园景区基础设施仍需进行完善和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水平等都需提高。

2黑龙江省森林公园特色开发存在问题
通过对黑龙江省内包括五营、镜泊湖火山口地下森林、哈尔滨、亚布力、迴龙湾、金山等地十几个森林公园的调查,发现黑龙江省的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黑龙江省森林旅游的前进步伐,限制其发展。

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合理的规划,市场定位不准,盲目开发
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规划不切合当地实际情况,缺乏或对市场、区域竞争分析不准,盲目效仿。

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人员多为原林区经营、管理人员,缺乏针对森林公园必要的专业知识、理念和经验,公园规划、维护及市场开发意识不强,随意建设,导致投资浪费、自然资源遭到破坏。

2.2 景区、景点建设水平低、旅游产品开发无特色
相邻近范围内的旅游景区重复建设,专业人员缺乏更造成了景点开发水平低,建设质量差,缺乏美感,难以形成精品。

森林公园内的旅游产品间缺乏联系,旅游活动内容单一,活动项目城市化,难以满足旅游者到森林中的生态需求。

2.3 缺乏竞争与宣传意识,宣传方法落后,没有吸引力
对于市场竞争与宣传作用的认识不够,对森林公园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时间段短或是宣传方法陈旧,不能给人们深刻的印象,缺乏吸引力,无法形成市场消费导向。

2.4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差,破坏资源,阻碍发展
开发和经营管理者欠缺长远意识,建设大兴土木,对自然景观面貌造成干扰和破坏。

追求一时经济效益,不顾长远发展,过度开发,不加限制的游客量令森林承受过度的生态压力,使其逐渐丧失独有的自然特色。

阻碍黑龙江省森林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3黑龙江省森林公园特色开发策略
3.1 充分挖掘地域、资源优势,定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全面、深入、准确地对森林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包括对森林旅游环境调查,开发、建设条件调查,进行系统的资源评价,找出资源优势,重点开发。

规划分清主次,从各个方面挖掘、深化,突出资源、文化特色,避免盲目的求大、求全,适度的进行建设,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少投入,创精品,快受益”,然后再进一步开发,按分期规划逐步实施。

调查内容包括对同类景区和其他类型的旅游地情况的调查,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开发的方向,联系其他旅游景区,进行合理的旅游线路规划。

既加强自身的个性,显示出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促进整个区域旅游链条的发展。

3.2 景区规划合理,景点设计个性鲜明
景区规划功能关系合理,明确主题,总体布局突主景区,其他景区起到辅助作用,形成整体、连续、主次分明的关系。

结合森林公园内主要资源特点,进行相应的系列景点设计、文化挖掘。

例如火山口地下森林公园,景区内各种火山喷发及岩浆运动遗迹,植物群落更替,山石、植物的自然形态等都被以科学分析、故事、传说等形式赋予了自然神奇的面纱,使人们为自然伟大力量而感叹。

景点的构图、形象设计注重质量,主体突出、个性鲜明,强调与整体环境相协调。

景点名称也要雅俗共赏,构思要与景点结合,虚实并举,给人以美感或想象的空间,加深景区、景点内涵。

植物景观设计充分利用植物个体形态、季相变化、群落组合的效果,重点突出其特色景观。

3.3 活动项目发挥森林旅游优势,地域特色突出,增强吸引力
森林公园的特色开发要因时因地用好用足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突出个性的旅游活动项目,以增加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例如,秋季伊春地区“五花山”观光游;汤旺河、大沽河有急流险滩地段设计漂流活动项目;在冬季雪质好、雪量大的地区发展冬季冰雪活动,如海林雪乡观光、亚布力滑雪等
都因其旅游活动特色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

森林旅游活动项目设计以满足旅游者需求为本,分析森林旅游者的需求心理,为游客们提供接近自然、了解自然,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参与活动的机会。

活动项目设计不单是内容上的确定,也要安排好活动的各个环节及活动方式,整体协调,进行有机的组合,包括安排时间、设计路线等,适时的举办文化节日、民俗庆典活动等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健康、多样的活动方式。

3.4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注重宣传,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
森林公园市场开拓是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

抓住城市人回归自然,向往健康生活方式的心理,把握森林旅游的特点,侧重对享受自然、健康生活、体验活动等方面的宣传。

根据地域资源特点设计、开发系列特色产品,如伊春林都开发的都柿系列饮品,五大连池矿泉水、护肤品等都远销海外。

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如利用广告、新闻、报纸、网络、移动传媒直接宣传,借助大型城市活动或节日宣传,以品牌形式赞助公益活动,进行系列的森林旅游产品推介,举办文化活动等等,扩大影响,增加公众的认知度。

在旅游管理中,注意价格制定和服务质量管理,给游客一个良好的旅途感受,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3.5更新思路,实现森林公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公园的特色可持续发展是保证森林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通过人们进入森林公园,普及森林知识,增加人们对森林资源、功能
的了解,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森林公园的经营为森林维护提供了部分资金。

森林公园的可持续不单是森林维护的问题,更是森林公园是否经营的好,并一直保持吸引力以及带来相应效益的问题。

森林公园管理者要注重自身管理意识的更新,根据森林公园实际条件和市场需求变化实施阶段性的规划和设计,进行相应的建设和景区、景点的更新,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不断更新以保持其优势和独特性,使其长久立于市场竞争的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国林业统计年鉴(2006)[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吴相利.黑龙江森林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j].黑龙江省省农
垦师专学报,2001,〔1).
[3]张杰,那守海,李雷鹏.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东
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4]傅晶.黑龙江省森林公园产业化经营研究[j]. 商业研
究,2006,(10).
[5]禹贡,胡丽芳.旅游景区景点营销[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