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 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翻译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翻译家——许渊冲
(1999年初,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南昌、桂林等地十位文学教授提名许为
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99年7月16日《中国信息报》发表了《许渊冲与诺贝尔文学
奖》署名文章。)
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省南昌。1943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1944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8年赴欧洲留学,1950年获巴黎大学文学研究院文凭。自1951年起,历任军委总参外语院校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国际文化教授。许先生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文学作品五十余部,是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地、系统地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他把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名著译成英文或法文(包括《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元明清诗选》、《西厢记》等);又把英、法文世界文学十种名著译成中文(包括德莱顿诗剧《一切为爱情》(英)、《雨果戏剧选》(法)、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生的开始》、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水上》、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等)。江主席访美时曾会见过的宾州大学顾毓琇教授称许译是“有史以来第一”。
他所译的诗充分体现了他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似”(形似、意似、神似)、“三化”(深化、等化、浅化)、“三之”(知之、好之、乐之)等翻译思想。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在许著《追忆逝水年华》序言中充分肯定了许译的理论与实践,客观地分析了许译的艺术魅力所在。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翻译界同行和舆论界的高度重视。
他对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直译、林语堂的美学、郭沫若的创作论、朱光潜的艺术论、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译学的理论与实践均有独到的见解,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因此,有关学者将许渊冲与已提到的几位翻译权威并称为“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不无道理。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文化使者,唐代的玄奘(602~664)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他跨越千山万水,“西天取经”,修学天竺17年,回国后译出经论75部,共计1,335卷。他与鸠摩罗什(344~413)、真谛(499~569)并称为世界三大佛学翻译家。如果今昔可以对比的话,那么,玄奘引进的是外来的宗教文化,而许先生半个世纪以来所致力的乃是输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渗透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中的人文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大于利”的理念、“以柔克刚”“善与人交”行为方式等等。中华民族这些优秀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是人类从根本上摆脱战争的首要因素。许先生虽不是哲学家,但他那锐利的目光对中国社会的观察颇有见地,他说:“中国古代是礼治;民国时期是吏治;阶级斗争是力治;‘三个代表’是理治。”“诗言志”,中国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志”的载体。许先生借助翻译这个文化渠道向世人述中华民族之志。我们有理由虚心向他学习,同时介绍他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是影响人类未来的大事。
1999年初,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南昌、桂林等地十位文学教授提名许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99年7月16日《中国信息报》发表了《许渊冲与诺贝尔文学奖》署名文章。近一两年来,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已有四五十家报刊报道了许先生的事迹。
2000年4月中旬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曾连续两天(8次)播放了采访许渊冲的专题片,这对国人了解他的治学、为人,了解他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所做的特殊贡献起到了推
动的作用。
2001年10月15日由欧美同学会与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通向未来语言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并主办的“中西文化交流——许渊冲学术思想与成就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该会引起了中外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会议进行了综合报道。来自英、美、法等国及国内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人100多人出席了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已汇集为《文化丝路织思》一书,该书已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许先生虽年届八旬,但步履矫健,精神矍铄,声如洪钟,思路敏捷。带着从香港讲学回来的一路风尘,时下又飞天府之国谈如何“融诗情哲理于往事”。
2001年许先生发表了《新世纪的新译论》(《中国翻译》2000年第3期),比较全面、概括地阐明了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他半个世纪译苑耕耘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翻译史续写了光辉的篇章。由于有了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大面积的译介,当代的西方人才开始知道有个叫XYZ(许渊冲的英文名字缩写)的中国翻译家;由于读了XYZ所译的英文或法文诗,西方的有识之士才向自己的出版社主动推荐XYZ所译的书。如《西厢记》(The Romance of Western Bower)。这时——只有这时——西方文人才明白在古代的中国也有过完全可以同荷马、同莎士比亚等巨擘媲美的,甚至更为伟大的诗才。
许先生平生正直,永远学不会“环顾左右而言他”的技巧。他“不唯上,不唯书”,十分相信自己,他主张“自豪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至今他仍带着永远磨不掉的“棱角”,凡属翻译理论与技巧方面之争,他几乎寸步不让。这里大概只有何塞·马蒂的那句“世上没有哪一顶王冠,值得我弯下身子把它拾起“才能表达出那种特有的孤骄”。不过,学术以外的事情他总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学生总觉得他和蔼可亲。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非常精妙,许渊冲先生把这八个字英译为:"Regular verse is broader in scope, the lyric deeper in expression."得之。(渔樵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