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应用型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的思考
[摘要]如何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切实培养出能力型、创业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管理人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主张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增加实践环节、学时、内容,改善实践教学组织和管理,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保障实践教学投入等手段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管理人才实践教学模式高等教育大众化
一、应用型管理人才实践能力教学模式的改革背景
(一)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应用型人才的社会性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量的增长,而且意味着“质”的变化。从现代高等教育的学校类型和学校分工来看,既需要一批研究型高校培养学术“精英”,侧重于理论和技术的创新研究,以适应社会高新技术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又需要一批应用工程、人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普通高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以社会、市场和就业需求为主要导向,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培养应用型、能力型、创业型人才;同时,还需要高等、中等职业类院校更注重培养的职业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高等院校能否确立适合社会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建立对应办学定位的教学模式,真正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被学生和家长认同、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具备就业和创业能力、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能力和质量、竞争和发展潜力、社会贡献和责任意识的基本指标和重要标志。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而言的,他们只是社会人才需求类型的不同,而不是层次的差异。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是一般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办学定位,它既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的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人才,又区别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立足于生产与服务及管理第一线、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这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内涵要求和教学理念
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具有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从事某类专业工作的一般技能和从事有关岗位的核心技能,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针对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社会和市场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教学实际,应用型管理人才应该注重人文素养、知识、技术(能)、能力等基础和必要素质的培养。这里的“人文素养”,包括思想品质、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心理素质等;这里的“知识”,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发展和研究潜力等;这里的“技术”,包括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不仅包括经验技术,也包括理论技术;这里的“能力”,包括岗位及岗位群能力、专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些都是应用型管理人才的主要内涵,也是对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
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是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应用性、实践性、能力性这不仅是管理学科具有的明显特点,而且也是管理岗位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长期以来,社会和企业对高校管理类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表现出普遍的不满,这些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笔者认为:高校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落差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教育体制的内在问题、人才内涵的认识问题、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模式进行改革。
二、应用型管理人才实践教学模式
(一)理论背景的实践教学
应用型管理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背景。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在管理中的应用以及解决生产经营一线实际问题的需要,对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就是要多一些理论背景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理论来源于、发展于实践,以及理论对于实践反作用的意义和实际效应。如对于战略管理课程来说,可以通过理论背景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战略管理的发展沿革、战略管理的经济学理论背景、战略管理在企业整体优化和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学会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根据企业实际设计战略思路和战略对策。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管理课程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理论分析与案例讨论
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在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理论结合案例的实证式教学,即以案例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并说明理论的应用条件和方法。另一种方法是根据理论的学习进程,专门设置案例教学课程,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在案例教学法中,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任务是要引导和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
(三)认知实践教学
认知实践教学是针对我国进校大学生基本上来源于应届高中毕业生,缺少社会实践背景和实践锻炼所设置的实践认知实习教学环节。专业认知实践旨在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了解社会和企业,体验劳动和工作环境,培养学生专业兴趣。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让学生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使自己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清楚的整体认识,明确将要从事的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及内容,以期进一步提升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专业认知实践教学的安排一般选择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之间,一般为期1~3个月。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检验前面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使他们通过实践发现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后期的学习。
(四)专业实习实践教学
1.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实践是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针对相关专业课程列出的、随课程教学进度进行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落实课程实践要坚持三点:一是社会性,即必须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或企业;二是专业性,即应当针对专业课程、进入专业岗位、向专业人员学习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三是综合性,即与相关课程结合起来实习,了解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2.项目实习实践。项目实习是由专业教师根据专业学习的进程和要求,结合社会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提出应用项目并由教师指导学生项目组进行调研分析,最后形成具有专业水平和应用价值的项目研究报告。项目实习实践可根据学生年级高低设置大小不同、难易程度差别的项目,它是锻炼学生系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
3.毕业实习实践。毕业实习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要抓好两个重要环节,一是学生必须进入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岗位实际操作,锻炼待人办事能力;二是要完成符合要求的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全面考核学生的实习状况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实验模拟教学
管理课程的实验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本工具,以网络为基础平台进行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