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摘要:廉政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反腐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这个时候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廉政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下腐败问题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了。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德治思想”、“尚贤思想”等方面来探析中国古代的廉政思想,借鉴其中的优秀结晶为我们现在的反腐工作所用,让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政治思想得到继承和发扬,同时也为解决我国当前的吏治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廉政思想民本思想德治思想尚贤思想

我们常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欧阳修曾说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告诉我们要时刻抱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不能放纵自己。古人尚且吟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们今人更应该有如此的气魄。包拯在《书端州君斋闭》诗中道出了“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的立身准则,并肯定“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观点。这正是其清廉正直,刚正不阿的为人为官态度的表现。不论是唐朝“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涣散吏治,还是南宋时期国家从上到下骄奢淫逸不思进取的风气,都是懒政思想的一种体现。这是与廉政思想相对立的一种腐朽的思想。

一、廉政的基本概念

“廉政”一词最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中:“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指的是政治行为上的廉洁清明。后来,廉政中的“政”有了政治层面的内涵。孟子认为:“(不义之财 )可以无取,取伤廉。”阐明了孟子对廉与贪的道德价值取向。廉政,即廉洁政治,是一种与贪污腐败直接对立的政治现象。一些官吏在行使公共权力时,利用职务之便攫取公共财富,出现贪污腐败,廉洁观念也应运而生。因此,廉政的基本目的和主要内容就是针对政治腐败、贪污贿赂等现象,强调要公正廉洁、为政不贪、抑制甚至消除腐败。廉政在政治方面的内涵主要有四点:一是政治清明,官员克己奉公、心系百姓;二是精简机构,防止机构臃肿,及时裁减冗员;三是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兴土木;四是勤政务实,结合实际,为民办事①。

今天的这样的现实状况也是从古老的历史当中发展而来的,腐败也并不是当今社会才产生的独特现象。自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剥削阶级贪婪自私本性的暴露,腐败便伴随而生,且背景深远。中国这样一个历史绵延了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封建专制制度历经数千年,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替,不胜枚举。每一次的颠覆与新生,都会留下一段深刻的历史教训,并且后继王朝的统治者们总会采取一些廉洁勤政的措施去强化管理。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统治集团内部来看,简直就是一部反腐倡廉的演进史。廉则昌,腐则败,成为被历史无数次检验过的铁律。历代政治家、思想家也因此将廉政视为治国安邦的主题之一,为之反复论证和强调。单就统治者的治政而言,以民为本、以德治正、选贤任能,

都是廉政思想的具体反映。廉政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占据着非常显著地位的。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研究传统的廉政思想,提供历史的借鉴,对今天的廉政建设是不无裨益的。

二、中国古代廉政思想表现

2.1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的最重要体现就是勤政为民。孟子则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说,作为统治者首先要重视人民,也就是重民。苟子说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让统治者要学会爱护人民,要知道人民的的重要性。《论语》中有:“子日:‘庶矣哉 !’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这是要让统治者富民,让人民富裕,有更好的生活。苟子讲道:“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这是说统治者要学会教育人民,要用制度来教育人民知道如何在国家中存在。

勤政为民是古代廉政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勤政与廉政的统一。勤政为民的理论前提就是“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民为邦本就是要重民、爱民,同时要富民、教民。在民为邦本前提指导下,要求统治者发挥官德修养,以实际的行政能力来施政,把民本思想变为现实,同时保证行政的效率。以民为本要保障是廉洁奉公,廉洁奉公为勤政为民提供重要保障。在政治活动中,勤政与廉政是紧密关联的一种政治行为,具有前提和目标的一致性。要想勤政为民,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操,这样才能胸怀天下、勤勉为政,不为一己私利所动摇。在这一点上,廉政为勤政提供道德前提。另外,勤政与廉政是有效政治行为的两个重要环节,目的都是促使政治权力的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德治思想

古代的中国有悠久的德治传统,以德为政在中国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一种为政的传统观念。孔子反对暴虐政治和不义之战,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孟子进一步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伦理道德与政治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政治实践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显著特征的根本体现就是历代思想家、统治者都以伦理道德作为政治统治的基础,主张依靠道德治理国家,即德治。德治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治国思想中的主流。既有调节整个社会人伦政治关系的“三纲五常”,也有以先圣先王为借口警示君主的君道,还有规范约束官吏道德行为的臣道,在此基础上的封建教育也比较发达,形成了蔚为壮观较为独特的用伦理道德来承载社会调节功能的治国形式②。

在我国古代官吏的选拔任用和管理的过程中是将“德”放在首位的。从官吏的选拔来看,把德视为第一标准;在官吏的考绩制度中,也把“官德”作为最主要的指标。道德相对于法律而言,并没有那么强的制度性,它是一种软约束,但这种软约束是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是为官者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行为,具有自律性的特点,引导着统治阶层自愿自觉地追求高尚的情操、高尚的气节,它能起到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我国古代社会形成的为君为臣的道德,虽然在今天看来有糟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道德也多多少少地规范了君、臣的政治行为,约束他们多行勤廉之政、少行贪虐之政。在我国历史上,清官虽不是官吏中的主体,但也有不少有名的清官,正是他们的存在,维持着统治阶级的统治,减缓社会矛盾,共同构筑着我国古代政治文明。因此,以德为政在中国古代统治阶层能中还是有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