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解剖及冠状动脉造影-教学课件-文档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解剖课件ppt

左前降支心尖分支(RAO)
回旋支
●分支包括窦房结支(SN),左室支(LV),钝 缘支(obtuse marginalbranch,OM),左房支 (LA),后侧支( posterior lateral branch,PL)
回旋支分段
回旋支(RAO)
回旋支(LAO)
钝缘支(LAO)
钝缘支(RAO)
窦房结支(LAO)
窦房结支(RAO)
右室支(LAO)
右室支(RAO)
锐缘支(LAO)
后降支(LAO)
后降支(RAO)
左冠状动脉
●发自左冠状窦,分出两大分支: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LAD) 和 左 回 旋 支 ( left circumflexbranch, LCX); ●左前降支沿室间沟下行,供应室间隔、左室 壁及部分右室壁;
右冠状动脉的分段
圆锥支
● 60%为右冠第一分支,40%单独起源; ●在肺动脉瓣水平环绕右室流出道走行; ● RAO上,发出后直接向图像右侧走行; ● JAO上,发出后向左上走行。
圆锥支(RAO)
圆锥支(LAO)
窦房结支
● 59%发自右冠,39%发自左回旋支,2% 为双支; ●发出后分为两支,一支供应窦房结,一支 供应左房; ● 发 自 右 冠 时 ,LAO 上 向 图 像 右 侧 走 行 RAO上向图像左上角走行,与CB相反; ●发自左冠时,常发自左回旋支近段。
●左回旋支沿左房室沟走行,84%不能达到后 十字交叉,16%达到后十字交叉。
左冠状动脉主干
左前降支
● LAD分支包括对角支(diagonalbranch,D),间 隔支( septal branch, S),心尖部两支分支分别供 应心尖部前面及膈面。
冠状动脉造影PPT课件

4
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
有心绞痛等症状,但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 有心绞痛等症状,无创性检查缺乏缺血证据者或心电图 ST-T改变需排除
冠心病者。 对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AMI)实施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而行冠状动脉造影者。 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存在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或心绞痛者。 AMI并发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心脏骤停或心源性休克,需外科手术
6
相对禁忌证
尚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发热及感染性疾病。 碘制剂过敏者。 急性心肌炎。 凝血功能障碍者或活动性出血。 低钾血症。 预后不佳的心理或躯体疾病。 血红蛋白低于80g/L。
7
8
9
冠状动脉解剖1
左、。
心电、压力监护系统:常用I~II个心电图 导联。冠脉造影全过程需要监测心电图 和压力,每次插管后和投射前须确认心电 图和压力无异常时才能推注造影剂。
21
22
备齐必要设备2
造影剂注射系统:三联三通板、加压盐 水袋、手推注射器和造影导管。连接时 要特别注意排气。
造影剂注射量以显示清晰为原则,根据不 同冠状动脉优势型和冠状动脉血管床大 小决定推注剂量,LCA每次5-1Oml通常 (6-8ml),RCA3-lOml(通常4-6ml),速度 2-4ml/s。
它们的开口深处主动脉根部,分别在左、右主 动脉窦内。
若以主动脉瓣附着缘连线为界,可将主动脉窦 分为窦内和窦外,开口的绝大多数(80%~91 %)均处于窦内,其余的开口在窦外或窦线上。
10
冠状动脉解剖2
正常冠状动脉解剖:有两大支,即左冠状动脉 (LCA)和右冠状动脉(RCA)。
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
有心绞痛等症状,但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 有心绞痛等症状,无创性检查缺乏缺血证据者或心电图 ST-T改变需排除
冠心病者。 对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AMI)实施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而行冠状动脉造影者。 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存在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或心绞痛者。 AMI并发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心脏骤停或心源性休克,需外科手术
6
相对禁忌证
尚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发热及感染性疾病。 碘制剂过敏者。 急性心肌炎。 凝血功能障碍者或活动性出血。 低钾血症。 预后不佳的心理或躯体疾病。 血红蛋白低于80g/L。
7
8
9
冠状动脉解剖1
左、。
心电、压力监护系统:常用I~II个心电图 导联。冠脉造影全过程需要监测心电图 和压力,每次插管后和投射前须确认心电 图和压力无异常时才能推注造影剂。
21
22
备齐必要设备2
造影剂注射系统:三联三通板、加压盐 水袋、手推注射器和造影导管。连接时 要特别注意排气。
造影剂注射量以显示清晰为原则,根据不 同冠状动脉优势型和冠状动脉血管床大 小决定推注剂量,LCA每次5-1Oml通常 (6-8ml),RCA3-lOml(通常4-6ml),速度 2-4ml/s。
它们的开口深处主动脉根部,分别在左、右主 动脉窦内。
若以主动脉瓣附着缘连线为界,可将主动脉窦 分为窦内和窦外,开口的绝大多数(80%~91 %)均处于窦内,其余的开口在窦外或窦线上。
10
冠状动脉解剖2
正常冠状动脉解剖:有两大支,即左冠状动脉 (LCA)和右冠状动脉(RCA)。
冠状动脉造影PPT课件

经股动脉穿刺
主要器械
冠状动脉血管解剖示意图
1.左主干
12.圆锥支
2.前降支近段 13.右冠状动脉近段
3.前降支中段 14.右冠状动脉中段
4.前降支远段 15.右冠状动脉远段
5.第一对角支 16.房室结动脉
6.第二对角支 17.后降支
7.盘旋支近段 18.左心室支
8.盘旋支远段 19.右心室支
9.钝缘支
20.锐缘支
10.后降支
21.室间隔穿支
11.窦房结动脉 22.左心房支
左冠脉解剖
右冠脉解剖
左冠脉造影的操作过程
右冠脉造影的操作
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位
正位(AP):图象增强器直接对着胸骨; 左、右侧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
或右侧,其X线与正位垂直; 左、右前斜位(LAO,RAO):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
受检者左侧或右侧且斜向观测心脏;
头、足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的头部 或足部;
右前斜+头位〔右肩位〕:从受检者右肩观测心 脏;
左前斜+头位〔左肩位〕:从受检者左肩观测心 脏;
右前斜+足位〔肝位〕:从受检者肝区观测心脏 ;
左前斜+足位〔脾位、蜘蛛位〕:从受检者脾区 观测心脏;
右前斜〔RAO〕30º+足位〔Cau〕20º〔肝位〕 观察LAD、LCX起始部、LCX体部、钝缘支〔OM〕 开口和体部;
5、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 6、出血性疾病如出血和凝血功能障
碍患者 7、严重的外周血管疾病
8、发热及重度感染性疾病 9、其它原因:急性心肌炎,感
染性心内膜炎
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准备
1、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 的并发症,以消除顾虑,并取得病人的合作,签手术同意 书;
冠脉解剖与冠脉造影解读

一级:正常直径 二级:轻度狭窄 三级:中度狭窄 四级:重度狭窄 五级:次全闭塞 六级:完全闭塞
无冠状动脉狭窄 狭窄小于30% 狭窄介于30%~50%间 狭窄介于50%~90%间 狭窄程度大于90% 管腔完全闭塞,无血流通过
编辑版pppt
56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 —狭窄形态特征
向心性狭窄 偏心性狭窄 局限性狭窄 管状性狭窄 弥漫性狭窄 管腔不规则 管腔全闭塞
TIMI 0级:闭塞远端血管无血流 TIMI 1级:病变远端血管有前向血流, 但不能充盈
远端血管床 TIMI 2级:造影剂能缓慢充盈远端血管床(>3个
心动周期) TIMI 3级:造影剂迅速充盈和清除 ( < 3个心动
周期)
编辑版pppt
58
左主干局限性病变
治疗前
病变长度<1mm
治疗后
编辑版pppt
右前斜位(RAO, Right Anterior
Oblique)
后前位即正位 (AP, Anterior Posterior) 头位 cranial
足位 caudal
侧位 Lateral
编辑版pppt
17
投照基本概念
编辑版pppt
18
冠脉造影体位示意图
编辑版pppt
19
投射角度
编辑版pppt
20
RAO, LAO, AP cranial and cranial
编辑版pppt
23
左冠状动脉 LAO45 Caudal30
LAD
OM
LCX LM
编辑版pppt
24
左冠状动脉 AP Cranial 30
对角支
间隔支
编辑版pppt
冠状动脉造影PPT课件

4
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
有心绞痛等症状,但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 有心绞痛等症状,无创性检查缺乏缺血证据者或心电图 ST-T改变需排除
冠心病者。 对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AMI)实施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而行冠状动脉造影者。 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存在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或心绞痛者。 AMI并发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心脏骤停或心源性休克,需外科手术
5
急诊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
高危ACS(UAP、NSTE-MI)。 STE-AMI行急诊PCI术(12小时)。 AMI溶栓治疗后行冠脉血流评估或行挽救性
PCI术。 AMI并发休克拟行急诊PCI(18小时、75岁)。 AMI并发乳头肌断裂二尖瓣返流、室间隔穿孔
需立即行外科手术,术前要了解冠脉情况。 PCI术后疑冠脉内血栓形成。 剧烈胸痛不能与AMI鉴别。
术者可不用肝素)。 心绞痛发作频繁者可滴注硝酸甘油。
40
围术期工作3
术前用药: 对于ACS或AMI者应先给予阿司匹林
300mg或玻力维300mg口服。 对于经桡动脉则应先给予异搏定1mg和
肝素2000U动脉内注入。 临时起搏: 不常规用,仅用于严重窦房结和房室结病
变、高危AMI患者行急诊冠脉造影时。
38
围术期工作1
术前准备 : 了解病人一般情况,下肢动脉搏动及过
敏史(尤其造影剂过敏史)、双腹股沟备 皮、术前心理教育、呼吸训练、适量限 制饮食饮水。
39
围术期工作2
术前用药 : 常规给予适量镇静剂,可疑过敏者静注
地塞米松5mg。 穿刺成功后肝素2000U(15min内结束手
它们的开口深处主动脉根部,分别在左、右主 动脉窦内。
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
有心绞痛等症状,但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 有心绞痛等症状,无创性检查缺乏缺血证据者或心电图 ST-T改变需排除
冠心病者。 对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AMI)实施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而行冠状动脉造影者。 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存在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或心绞痛者。 AMI并发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心脏骤停或心源性休克,需外科手术
5
急诊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
高危ACS(UAP、NSTE-MI)。 STE-AMI行急诊PCI术(12小时)。 AMI溶栓治疗后行冠脉血流评估或行挽救性
PCI术。 AMI并发休克拟行急诊PCI(18小时、75岁)。 AMI并发乳头肌断裂二尖瓣返流、室间隔穿孔
需立即行外科手术,术前要了解冠脉情况。 PCI术后疑冠脉内血栓形成。 剧烈胸痛不能与AMI鉴别。
术者可不用肝素)。 心绞痛发作频繁者可滴注硝酸甘油。
40
围术期工作3
术前用药: 对于ACS或AMI者应先给予阿司匹林
300mg或玻力维300mg口服。 对于经桡动脉则应先给予异搏定1mg和
肝素2000U动脉内注入。 临时起搏: 不常规用,仅用于严重窦房结和房室结病
变、高危AMI患者行急诊冠脉造影时。
38
围术期工作1
术前准备 : 了解病人一般情况,下肢动脉搏动及过
敏史(尤其造影剂过敏史)、双腹股沟备 皮、术前心理教育、呼吸训练、适量限 制饮食饮水。
39
围术期工作2
术前用药 : 常规给予适量镇静剂,可疑过敏者静注
地塞米松5mg。 穿刺成功后肝素2000U(15min内结束手
它们的开口深处主动脉根部,分别在左、右主 动脉窦内。
冠状动脉造影术PPT课件

感谢观看
03
探索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的诊断方法,以弥补传统冠状动脉造
影的不足。
对临床实践的影响与价值
提高诊断准确性
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助 于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的 诊断准确性,减少漏诊和 误诊。
优化治疗方案
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可以为 医生提供更多信息,从而 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降低手术风险
通过改进冠状动脉造影术 的技术和方法,可以降低 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的安 全性和预后。
身麻醉。
穿刺
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通 常选用股动脉或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处, 注射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
。
诊断与治疗
根据造影结果判断冠状动脉病 变情况,如有需要可进行介入
治疗。
术后护理
拔管与压迫止血
手术后拔出导管,对穿 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
并加压包扎。
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 命体征,观察有无并发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获取冠状动脉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 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
未来研究方向
新型造影剂的研究
01
开发具有更高诊断价值的新型造影剂,提高冠状动脉造影的准
确性。
冠状动脉生理功能评估
02
研究如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评估冠状动脉的生理功能,为治
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的பைடு நூலகம்断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历史与发展
1959年,美国医生Dotter首次使用冠 状动脉造影术来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 况。
随着科技的发展,冠状动脉造影术的 技术和设备不断改进和完善,如数字 化成像、三维重建等技术,使其更加 精准和安全。
03
探索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的诊断方法,以弥补传统冠状动脉造
影的不足。
对临床实践的影响与价值
提高诊断准确性
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助 于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的 诊断准确性,减少漏诊和 误诊。
优化治疗方案
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可以为 医生提供更多信息,从而 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降低手术风险
通过改进冠状动脉造影术 的技术和方法,可以降低 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的安 全性和预后。
身麻醉。
穿刺
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通 常选用股动脉或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处, 注射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
。
诊断与治疗
根据造影结果判断冠状动脉病 变情况,如有需要可进行介入
治疗。
术后护理
拔管与压迫止血
手术后拔出导管,对穿 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
并加压包扎。
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 命体征,观察有无并发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获取冠状动脉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 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
未来研究方向
新型造影剂的研究
01
开发具有更高诊断价值的新型造影剂,提高冠状动脉造影的准
确性。
冠状动脉生理功能评估
02
研究如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评估冠状动脉的生理功能,为治
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的பைடு நூலகம்断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历史与发展
1959年,美国医生Dotter首次使用冠 状动脉造影术来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 况。
随着科技的发展,冠状动脉造影术的 技术和设备不断改进和完善,如数字 化成像、三维重建等技术,使其更加 精准和安全。
冠状动脉的解剖 ppt课件

Ⅶ Ⅷ
XIII Ⅸ
Ⅻ
Ⅹ
ppt课件
31
左冠优势型
PDA
ppt课件
32
CT-RCA
右侧位
1
2
ppt课件
33
CT-RCA
膈面
3 4
14
ppt课件
34
1
5
11
13
6
9 12
7
10
8
ppt课件
左侧面观
C T L C A
35
10
9
11
13 12
14
ppt课件
右侧面观
C T L C A
36
冠状动脉分段(国内)
动脉发出处,如有高侧缘支动脉发出应 排除在外。 ★远段(XIII):从第一钝角缘支动脉发出 处起,到回旋支动脉终未。当右冠状动 脉优势时,这一段非常细小;而当左冠 状动脉优势时或平衡型时,它可以延伸 跨过心后十字形成左房室动脉。
ppt课件
39
冠状动脉开口异常
ppt课件
40
心肌桥与壁冠状动脉
冠脉主支绝大部分走行于心脏表面,偶 尔部分冠脉主支走行于心肌之下,这部 分心肌纤维就像桥一样搭在血管的表面, 这些心肌就是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
ppt课件
13
左前降支(LAD): 由LM向前下沿前室间沟行 走于左右心室间,远抵心尖部,在78%的心脏中 折向心脏膈面的后室间沟与后降支吻合。主要 向部分左室、右室前壁及室间隔前2/3供血。沿 途发出对角支、前间隔支和右室前支。
对角支(diagonal):从LAD发出3~5支至左室 游离壁,向左室前侧壁、前壁供血。部分心脏 的第1对角支由左主干上LAD和LCX之间发出, 称中间支(intermediat ramus,IR)。
冠状动脉造影PPT课件

急性闭塞的临床表现
突然发生胸痛见于90%的患者 ST段抬高见于75%的患者 低血压见于20%的患者 室颤和传导阻滞导致的心性猝死见于1%~
10%的患者。
处理策略
原则:稳定血液动力学状态和恢复血运同时进行。 恢复血运:
痉挛-硝酸甘油、钙拮抗剂、球囊扩张 夹层-支架 血栓-Ⅱb/Ⅲa受体拮抗剂、球囊、支架 稳定血液动力学状态:维持血压和灌注-升压及 正性肌力药、IABP 对抗迷走反射 紧急CABG
血管穿刺并发症
出血(皮下淤血、血肿、腹膜后血肿) 血管迷走反射 假性动脉瘤 动静脉瘘 (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迷走反射(VVR)
VVR较常见,发生率3%-5%。 发生在穿刺时与疼痛和紧张有关,术后拔
管时发生则与疼痛和血容量偏低有关。
处理策略
保持卧位,血压正常而以心率慢为主者可 给予阿托品0.5-1mg静推;若有血压降低 则可以给予多巴胺5-10mg静推,同时静 脉快速补液。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的诊断
无创检查:
依据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引起的心肌代谢、 心脏电生理以及心脏功能变化对冠心病作 出间接的诊断
具有简单易行、创伤小的特点 但不能明确冠状动脉解剖和冠状动脉管腔
的狭窄程度,缺乏冠心病诊疗的客观、直 接的依据。
有创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波检查 冠脉内压力导丝
低危组的患者:应在出院前后进行负荷试验,了 解心肌缺血情况,如果存在较大范围的心肌缺血, 应进行冠脉造影
“金指标”的挑战
冠脉造影的局限性
仅显示被造影剂充填的管腔轮廓 不能判断管壁尤其斑块性质及稳定性
血管内超声技术--“活病理检查”
提供管腔形态及管壁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状态 帮助病变的判断并指导和评价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