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龄段病人的心理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人心理特征及家属护理注意事项

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护理

婴儿时期的心理护理

做好患儿心理护理首先要识别患儿的情绪变化和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婴儿期患儿主要依赖感觉和动作认识自己和周围事物,对情感的需要比较迫切。仅仅通过婴儿的感知反应即可了解病情或状态。如患儿哭闹时首先检查一下是否尿布湿了,还是由于饥饿、疼痛所致。患病儿童依赖性增强、心理需要增加,皮肤饥饿感较平时明显,因此多与他们皮肤接触,不仅满足患儿情感需求,而且还有治疗作用。一些患儿哭闹时,我们尽可能地抱一抱,轻轻拍打背部,抚摸头部,他们会很快停止哭闹。触摸是一种无声的安慰,它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因此当患儿生病时特别需要通过他人的触摸以获得温暖和关怀。经常进行语言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病情好转,而且还会促进患儿智力的发育,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婴儿期患儿他们主要靠感觉器官认识事物。我们应经常让孩子接受各种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孩子建立起对外界事物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总结:通过观察婴儿身体的客观变化(如体温、皮肤颜色、进食状况及大小便、精神等)以及哭闹了解他的身体需要、心理需要和病情变化。多用拥抱抚摸安慰他,帮助熟悉病房环境,增加安全感。

幼儿期的心理护理

幼儿期患儿心理特点除感知觉外,以情绪体验为主。只注意事物的一个方

面,只从自己的观点看问题。患儿对事物非常好奇,活泼好动、好模仿,情绪不稳定,应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患儿在医院处于完全陌生的环境,恐惧、担心和焦虑不安随时可能发生,帮助患儿耐心地适应医院特殊生活方式,根据4,JL注意力易转移的特征,注射时与患儿谈笑,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疼痛。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帮助患儿解除烦躁不安的情绪,以便更好地配合诊疗工作。幼儿期患儿突出特点是年龄小,病情变化快,语言表达能力差,不善于表达病情,要善于观察,从细微变化中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患儿恢复健康。总结:体恤孩子情绪,安抚恐惧、焦虑,帮助适应环境,转移注意减轻疼痛等不适,擅于观察病情变化,多与医护沟通。

学龄期心理护理

此期儿童心理过程发育已完善,有较好的理解分析能力,但情绪仍不稳定。既有成人的心理,又有孩童的幼稚盲目性。此阶段患儿有一定的生活常识,懂得了一定的道理,因此对医院的生活能较快适应。他们对于打针吃药已不再恐惧,而往往担心自己的病是否很重,害怕因病而耽误学习,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整日忧郁影响了食欲。应安慰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用毅力克服心理上的弱点。对年龄稍大的患儿,一般常有表现坚强勇敢行为的心理,故注意激发其自尊心;对有好强心的患儿给予鼓励;对荣誉感强的患儿不断给予表扬,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配合治疗,能够收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家属的心理状态对病人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心理护理上要十分注意方法。重点:家属心态要积极、平稳,可以帮助和鼓励孩子,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来说,父母的反应会极大的影响到他们自己的反应。

一般病人心理特点:

莱得勒(Lederer,1965)认为生病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形成过程。她提出三个互相独立但又彼此重叠的接受疾病的时期:

⑴.从健康到生病期:当个体意识到他生病时,有几件事情需要完成:①放弃原来的社会责任,②接受别人的帮助、诊断和治疗,③与人合作以恢复健康,④寻求适当的帮助。此阶段适应良好的病人,能接受诊断和忍受治疗所带来的不适与限制,并定期就诊。相反,适应不良的病人,可能会否认生病、否认出现的症状,利用不明显的症状逃避责任,或来操纵别人。

⑵.接受生病期:此期始于病人接受生病的事实,且扮演病人角色的时候。病人的行为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其他事情的兴趣降低,因为需要依赖他人同时又怨恨此种依赖行为,情感显得矛盾,会特别注意身体上的一些变化。不适应性的行为包括放弃复原的希望、拒绝接受协助、对治疗怀疑、避免谈及自己的问题与感受及不能合作等。

⑶.恢复期:此期是个体放弃病人角色,扮演健康人的角色。病人随着体力的恢复而逐渐能独立,愿意协助自己,积极参加复健活动,可以多做一些决定,并逐渐增加对周围事物的兴趣,表示自己已在康复之中。不适应的病人行为会停留在第二阶段。

患病后常见的心理反应:

⑴.行为退化:病人的行为表现与年龄、社会角色不相称,显得幼稚。如躯体不适时发出呻吟、哭泣,甚至喊叫,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获得关心与同情。自己能料理的日常生活也要依赖他人去做,希望得到家人、朋友、

护理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

⑵.情感脆弱、易激动、发怒:病人心烦意乱,常为小事而发火,情绪易波动、易哭泣,莫名的愤怒,怨恨命运,自责、作践自己。

⑶.敏感性增强、主观异常感觉增多:病人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声、光、温度等特别敏感,稍有声响就紧张不安。躯体不适的耐受力下降、主观体验增强,如感到腹主动脉猛跳,某处神经颤抖等,害怕,这些变化会加重病情。对别人的说话声调、动作等也会挑剔,易反感。

⑷.猜疑:久病不愈的病人易盲目猜疑,对他人的表情、神态、行为等特别敏感、多疑。甚至对诊断、治疗、护理也会产生怀疑、不信任,对检查、治疗均要追根寻底详细问询;若亲人探视不及时或次数减少亦会怀疑对他冷淡或另有新欢等。

⑸.自尊心增强:病人希望得到他人尊重、关心、重视其病情。愿听安慰与疏导的话语,自认为应受到特殊照顾、特别尊重,特别注意医护人员的态度,稍有不妥即视为对其不尊重而生气,对治疗不合作。

⑹.焦虑、恐惧:病人对自身健康或客观事物作出过于严重的估计,常为疾病不见好转或病情恶化、康复无望时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其主要特征是恐惧和担心。也可因担心家庭、工作、经济、学习、婚姻问题等社会因素而焦虑烦恼、坐立不安。病人焦虑的表现为肌肉紧张、出汗、搓手顿足、紧握拳头、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上升等,也可出现失眠、头痛。⑺.孤独感:病人来到医院新环境,与陌生人相处感到孤独,且住院生活单调。从早到晚,进餐、查房、服药、治疗、睡眠,日复一日,尤其长期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