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重点(我宁波大学研究生这门课考了131分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比较分析题
1、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区别联系?
政治学包含规范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即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

政治学的规范性是指回答问题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核心是“应当是什么”(what should be),也是通常所说的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

政治哲学家往往不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实际考察来论证观念的合理性,而是依据哲学思辨甚至是神学权威来提出问题启发人们思考,而不在于能解释或回答什么问题。

由于政治哲学不能回答问题,政治学家便企图把政治学发展成能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的工具,于是就有了政治学的科学化问题。

政治科学研究政治究竟是什么(what is).P16
2、政体与国体(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关系】: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同一类型的国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比如,奴隶社会时期,古希腊采用共和制,而古中国采用奴隶分封制。

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全城邦可以得到自足而至善的生活”,即,“人类真正的美满幸福”。

再比如,美国、英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处于统治地位,但是,美国实行共和政体,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

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中,国体相对稳定,而政体则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

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中都在进行着完善和健全政体改革。

3、掮客政党与使命政党的区别
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按政党理念的性质和角色来分,可以将政党分为使命政党和掮客政党。

使命政党是一个以吸引人们归依并信奉其理念为主要目的,而非扩大选民支持而硬的公职选举为主要目标的政党。

典型的美国社会主义劳工党。

掮客政党的目标是要尽可能多的推举出候选人,而且这些候选人要尽可能多的代表许多不同利益及政治理念,掮客政党以赢得选举为自己的核心目的,这类政党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

总之,他们都是按照政党的政治理念的本质和角色来分类的比较典型的极端例子。

4、国家与社会的区别和联系
国家具有一定的领土(国土面积)、主权(政治实体)和人口(国人所属的国籍)。

社会是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或者说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所以这也叫社会形态,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

一个国家可以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如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但在香港澳门却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叫一国两制;反之,同一社会制度下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国家。

如美国,英国、法国……都可以是同一社会气度的各个不同的国家。

(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各自的领土、主权、法律,所管辖人的国籍各不相同)。

国家从社会中而来,对于国家的起源,有不同的学说,包括第一,国家神权说,认为国家是上帝统治人世的制度安排;第二,国家社会共同体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及其有益的团体,每个国家都是为某种善而建立起来的;第三,社会契约说,国家是人类摆脱原初状态,依据契约保护自然法的机构;第四,国家统治说,认为国家的存在意味着政府的存在,政府是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机关。

社会则是与国家相对的概念,国家主要体现权力的社会,而社会则是政治权力没有渗透的生活领域。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类型,并举例
强社会弱国家型:在一直享有自治传统的国家,社会力量一直是一定区域内社会发展的主导者,比如中世纪封建制的欧洲。

但是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央集权制的加
强,会演变为强社会强国家的关系。

早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的运动,这种以自治传统为基础的强社会推动的国家成长路线不具有复制性。

弱国家弱社会型:在以文化为纽带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纽带而联系起来的古代中国,专制主义对社会的影响远不及现代民族国家。

这种国家社会关系似乎可以归类为弱国家弱社会型。

强国家弱社会型:一些东方国家,虽然历史上曾经是专制主义政治,在皇权不下县的传统中,社会拥有一定的自治范畴,但是绝没有西方社会的力量那么强大;面对来自外来压力的冲击和挑战,很自然的形成一种国家主导现代化的路线。

自19时机60年代开始的德国、日本、俄国和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归类为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的运动,形成了许多后发展国家的强国家弱社会型的国家社会关系;有的国家强大到彻底取代了社会,形成了有国家无个人的局面,如苏联。

在只有国家而无个人的国家,丧失了基本自由的个人必然是没有创新性的,国家因此停滞直至衰败。

强国家强社会型:无论是早发达还是后发达国家,都有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强国家强社会型的国家社会关系。

这是一种相对均衡状态,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都能在制度化的制度中有序而合理地发挥作用。

5、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
政治学上的政治家(statesman)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着政党或者国家领导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的领导人物。

政治家既可以是总统或者总理,也可以是总统或者总理以外的高级官员。

一个人要成为政治家的前提是他能获得当政的机会,并在当政期间发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在危难时刻带领国家民族走出危机,走向繁荣富强。

而一些在历史上有过风光的政治人物却不能成为政治家,如希特勒,袁世凯等,可见政治家除了权力塑造的影响之外,还应包括合道德因素。

正如罗尔斯所说:“政客眼里装的的是下一届选举,而政治家心里却装的是的是下一代”。

因此,政治家与政客的角色具有层次性差别。

而作为政治家首要的条件是具备为国为民的想法。

不管是从政的动机或日常处理的政务,其出发点及行为决策都是以民众和整个国家的利益为考量。

除此以外政治家还需要具备道德勇气和坚毅的特性。

而素含贬义的政客(politician)是指以政治活动为职业,为了本阶级、本集团或个人某种政治需要而搞政治投机、玩弄政治权术的人。

政客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意为献身于政治事业的人。

如各种公职的竞选者,政党的头面人物及以政治鼓动、政治游说为主要职业的人。

政客一词逐渐用于描述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为达到个人政治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

大政客往往是政治活动中的阴谋分子、两面派,甚至是政治野心家。

现代社会对于政治上以利己为目的和手段的肮脏的政治掮客称之为政客。

资本主义社会里,政客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他们的活动和作用尤为突出,其表现形式也最为完备,政治成为政客手中的玩物,他们能对政府的决策活动施加相当大的影响。

二、简答题
1、政治权力的含义、类型(结合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政治权力要实现的主要是目的,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近代政治学之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因此,权力便是国家一切机构与法律的基础”。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就是专门教会君主善于运用权术实现有效统治的教科书。

它是第一个政治学获得独立,同伦理学分家的人,是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

政治权力的类型
1)强制性权力,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为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意但不得不去做。

乙是否
满足甲的意志,取决于乙的决定:要么按照甲的希望去做,要么面对甲的威胁。

如果乙按
照甲的希望去做了,威胁成功了;如果乙违背甲的意志,甲就必须决定是否实施所威胁的具体事项。

在强制性权力中,“可信性”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的可信性,这样才能保持政治权力的威力。

威胁只是使强制力成为一种有效的目标或对行动的遏制,是权力得以生效的保障、这种保障机制只是不得已的最后手段。

2)功利性权力,功利性权力基本上与强制性权力相反,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
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好处。

这种权力被称为功利性的,是因为权力主体对客体提供的东西是实用的、有价值的。

作为功利性的政治奖励,主要包括财富、职位、雇用、荣誉及权力(权力既可以作为手段,也可以作为目的)。

3)操纵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并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之上,而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全
部或部分地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

这类权力假设,如果一个人的态度能够被重造,他就会以别人所希望的方式去作为。

如果你能够彻底地重塑一个人的态度以便让他按你的方式去思维,你就毋需威胁或奖励,他会按你的行为方式去作为,因为他的思维方式已完全被你同化了。

实行操纵性权力的技巧主要有“洗脑”、宣传和社会化。

4)人格型权力,是克里斯马(charisma)也叫影响力,如果权威来自人们对制度与过程
的崇敬,那么影响力则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启示力。

具有人格型权力的人并不一定占居官职,人们对他们的服从主要是因为其人格因素。

当然,在现代政治中,来自机构中的权威与来自个人的人格魅力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5)合法性权力,合法性权力是为他人做决定的权利。

如何实现合法性权力呢?主要是
凭借强制力,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

信仰体系是说明为什么某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或意识形态,它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依据。

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任何权力都不应该超越法律。

有了合法性权力,决策者就无需借助威胁、许诺或操纵而颁布与执行他们的决定,权力客体将会接受决策者的权威。

因而,在合法性权力中,关键是权威。

现代正常国家的权力,其合法性来源于公民的授予。

2、内阁制中央政府的特点
内阁制发源于英国,并成为当今西方世界的主要政府制度。

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式内阁制的典型代表。

其中,内阁是内阁制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相结合,立法和行政权力都集中在内阁手中。

首相是内阁的首席大臣(premier minister),内阁的一起重要活动都由首相决定。

内阁由首相挑选若干大臣(部长)组成,内阁大臣或部长即为内阁成员,他们对首相负责,阁员之间互相连带责任,。

凡遇到内阁首相提出辞职时,全体全体阁员必须一起辞职。

首相的职责:向国家元首报告政府工作,主持内阁会议,指导各部工作,解决各部争端,决定外交政策,掌握内阁成员的任免权,以及实际上的统率三军的权力。

资产阶级学者对内阁制中央政府多加褒奖,认为内阁制具有以下有点:
第一,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通力合作,保障了政府活动的敏捷,迅速和有效
第二,议会和选民都可以监督政府
第三,遇紧急情况时,内阁可以实行应急政策
第四,内阁制有利于训练政治家,议会中多数党执政,而反对党组成自己的“影子内阁”,一旦反对党成为执政党,就能很快适应政府工作的内政。

外交活动。

总之,内阁制中央政府是典型的议行合一。

3、社会资本,政治环境对政治运行的影响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简单地说,社会资本是在社会或其特定的群体中,成员之间普及信任的程度。

社会资本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它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第二,社会资本并非是天生的,需要创造和建构。

第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倾向,那些拥有社会资本的人往往会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

第四,与常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即它不
是从中获益的那些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个人寄身于社会网络的共享品。

补充: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成的网络。

其中信任最重要。

规范是被灌输来的,是由模式化、社会化合惩罚维系。

社会网络分为横向网络和垂直网络。

横向网络是指有相同地位和权利的人组成的组织,垂直网络是指以行政体系所构成的命令性的组织,即上下级关系。

普特南认为,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而形成的社会网络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它们产生了社会信任。

政治文化的功能
政治文化作为支持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几乎作用于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

在一定意义上,政治体系中政治文化的特征决定着该体系存在的状态、运作的方式以及发展演变的道路和方向。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任何政治体系的存在和维持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

一旦这种和谐的关系被破坏,就可能导致体系的生存危机,设置解体。

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治制度是指政治体系内各种结构之间性对稳定的政治关系,这是政治体系的核心部分。

一个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模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但社会的政治文化在形成政治制度模式的过程中也发挥这重要的作用。

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将会产生不同的机制和不同的效力。

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政治体系是动态的系统,它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变化。

这一变化的过程总是由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人去推动和完成的。

因此,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变革的目标、方式的认识水平和情感、价值去想直接制约着政治体系变化的进程及其结果。

4、政治文化的类型
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政治文化可以分为两类:
1、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统治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体系中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治理、政治关系、政治原则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大众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中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二者的分野是以深层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即社会的阶级分野)为基础的。

二者关系模式直接影响政治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2、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以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权威以及自己在政治体系的决策、实施中的作用等层面上得认知、情感和态度取向为标准来划分。

狭隘型政治文化:极端的或纯粹的主要存在于那些处在比较原始阶段的,由一些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组成的社会政治体系中。

这些地区本身还没有发育成成熟的政治共同体,缺少专门的政治角色的分化,社会成员没有独立于他们地域性的宗教和社会取向的政治取向。

对于政治体系的整体以及体系内的权威、制度和规范等,社会成员没有或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策及决策的实施施加影响。

顺从型政治文化:是指政治体系的成员对政治体系中的角色、结构、权威、规范以及自己在体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于政治体系输入方面的取向以及社会成员作为政治参与者的自我取向却非常低。

政治体系的成员与体系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

这种类型的政治文化一般存在于中央集权型的政治体系中。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作为整体以及体系的输入方面和输出方面都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地认识和较高的评价。

该文化与民主政治制度是一致的。

5、中国传统主要政治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政治主张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但是除了先秦以外,却没有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主要以儒家。

道家、法家、墨家为代表。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仁与礼是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
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法家代表商鞅、韩非主张富国强兵,提倡耕战;尊崇暴力,强调法治,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任法不任智,提出了“刑无等级”、“以刑止刑”的观点,否认一切伦理道德,主张用武力进行统一;要求强化社会组织,对人民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他们还主张绝对君权,宣传独裁政治。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一切顺乎自然,提倡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反对一切法律制度和物质文明。

道家要求人们谦虚退让,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

它赞美“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道。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尚同,强调把天下的思想统一于天子,统一于天;主张尚贤,即用人唯贤;提倡兼爱,非攻,揭露不义之战的罪恶。

6、政治参与(沟通)
政治参与,是一定的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广义的政治沟通是指传递政治信息、交流政治思想的全部活动。

狭义的政治沟通是政治体系在输入输出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沟通是狭义的,按照沟通路径,可以分为上行、平行和下行三种。

7、宪政体制下的政治权力包括哪些内容
在不同国家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政治权利有不同的内容。

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

一般来说,公民自由权主要包括:
①人身自由。

公民不受随意性逮捕、拘留和其他非法人身侵犯。

同时,公民被捕后应在规定期限内受到审查或审讯。

②言论自由。

其中包括以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如言论、出版、著作、新闻等自由。

③通信自由。

一般指公民的通信秘密不受侵犯,不受当局随意检查。

④集会自由。

指公民以一定形式进行临时性集会而表达自己的意志、意愿或商讨特定问题的自由,其中包括各种地点、各种形式的集会。

⑤结社自由。

主要指公民结合成某种确定的组织以实现特定目的的自由。

此外,对公民自由权的规定还包括迁徙自由、罢工自由等等。

(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

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

(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4)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

三、论述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说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人类政治现象的本质,寻求解放全人类的政治途径。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治学的产生使人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背景来看,首先,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次,它是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主要吸收了德国古典则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卢梭“主权在民”思想最具影响。

最后,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之上。

唯物史观指明了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因是阶级斗争,而阶级学说,又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意识形态的主要区别。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走向成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则是它的纲领性文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阶级问题、革命问题、国家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