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飞宇《好的故事》的叙事学特征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毕飞宇《好的故事》的叙事学特征和价值作者:刘霖华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0期
摘要:《好的故事》作为毕飞宇早期创造的一篇小说,出版以来一直未受到评论界关注,然而该小说体现出的作家创作过程的转向性以及创作特征的相对稳定性特征不容忽视。本文在文本细读基础上归纳出毕飞宇小说创作在叙事结构上借鉴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艺术;叙述语言具有“说书人”特色;叙事声音紧扣时代而发这三大叙事特征,肯定作家在小说创作上的不断尝试和创新。不再将毕飞宇标签化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而是看到作家的成长变化与文学创作生命力。
关键词:毕飞宇;好的故事;叙事结构;叙述语言;叙事声音
毕飞宇是当代中國文坛上多产且创作类型多样的一位作家,不仅从事短、中、长篇小说的创作,还勤于发表一些创作论,其对于自身的创作道路和文学生命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和详细的记录。199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好的故事》,看似在毕飞宇整个的作品中并未占据重要地位,但却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此为切入口,可以摆脱对毕飞宇标签式的评价,看到作家在写作上的不断探索以及深藏于作品背后的时代环境与叙事传统的颠覆。
一、源于古典章回小说的叙事结构
《好的故事》的叙事框架采用回旋式结构进行搭建,故事情节主要围绕一所学校里的水池——溟池展开,展现了学校里教职人员的众生相。全篇分为十一个小节,每个小节都被赋予一个简短的标题并有着章回体小说中常见的类似“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句子作为过渡。比如在第四节锦标赛的开头就说:“水捂得住鱼,但是纸包不住火。”①结尾处写到:“但是,这天下午事情就闹大了,全校最老实的图书管理员参与到故事里来了,有时候老实人一出现故事反而会往高潮那边跑。”②就此小节的开头结尾来看,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头那句既是对第三章写白老师一伙在水里偷偷养鱼做了一个总结,又暗示了此章将会揭穿白老师的秘密。结尾处更是为第五节写图书管理员黄温柔和高老师的矛盾做了一个铺垫,让人忍不住想看下去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得故事有了一个“高潮”。
毕飞宇采取此种方式来架构这篇中篇小说的原因有二:其一,出于故事连贯性的考虑。为了将一个个小故事串联在一起,而不失去故事本身的紧凑性与相关性,毕飞宇选择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手法,吸取了章回体小说长处使得故事能够顺利地“讲”下去。其二,考虑到趣味性问题。为了使得故事变得有趣,回旋式的结构应运而生,同中存异,而且章回体的形式使得故事读上去有一种跌宕起伏之感,为故事本身增色不少。毫无疑问,毕飞宇对于古代小说的结构精华吸收得很好,同时,从近代小说的叙事传统来看,这篇小说超越了其行动统一和人物统一的
原则而最终成为一篇反乌托邦的寓言式的小说,这也是毕飞宇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试验和创新的结果。
从这篇中篇小说的叙事结构来看,当时的毕飞宇从狂飙突进的宏大叙事模式中挣脱出来,开始谋划长篇小说的创作了。其初期为人所熟知的《楚水》、《雨天的棉花糖》、《哺乳期的女人》等都是中短篇佳作,长篇小说却空白一片。直到2000年的《玉米》三部曲的出版,才为他的小说创作填补了这一空缺,之后陆续而来的《平原》和《推拿》更是奠定了其在当代文坛的地位,越来越纯熟的叙事手法和建构故事的能力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流畅性,深受读者的喜爱。
二、“说书人”般戏谑的叙述语言
《好的故事》在叙述语言上一如毕飞宇的风格,平实而又戏谑,整个文本给人的感觉是轻松的,时不时还会笑出声来,如在说书场里听故事,而这样一种“说书人”风格的叙述语言,也是毕飞宇写作的特色之一。说书是一门将文本、语言和表演融于一体的艺术,书场里的说书先生们的故事大多数来源于古典长篇小说,甚至清代小说的逐渐成熟也得益于宋元的“话本”,即说书的底本。说书人都深谙叙事学的精髓,知道一个故事应该怎么讲得有趣又能抓住听众的耳朵。毕飞宇是江苏兴化人,在扬州师范学院(今扬州大学)读的中文系,而扬州是一个文化古城,扬州评话艺术的魅力至今还深深吸引着扬州当地人以及慕名而来的各地听众。毕飞宇在扬州读大学的几年中,想必是受到了评话艺术的影响。
毕飞宇不仅能像说书人一样掌握着自己的故事叙述节奏,还能密切注意听众的反映来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从文本背后似乎能伸出眼睛来,一旦感觉到读者表现出不耐烦和困意了,他能立刻在小说的叙述中插科打诨,开一个恰到好处的玩笑,继续吸引读者去看他的故事,在他创造的故事世界流连。施战军曾评价毕飞宇的语言风格为“机智而不失油滑”。在《好的故事》中,这样的句子随处可见,比如在嘲讽工会主席时写到:“申主席实在聪明,他总是能弄到包装精美的伪劣产品,把广大教职员工哄得兴高采烈。”③他还善于活用成语和政治话语,文中称杨春妹偷偷喂鱼的行为是“地下工作”,称食堂里的争吵为“爆发了一场战争”,称溟池为“战斗遗产”;这些戏谑的说法使得整个文本充满了乐趣,让读者捧腹的同时又忍不住击节赞叹:亏他想的出来。
三、紧扣时代的叙事声音
《好的故事》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以全知全能的视角进行故事的讲述,这个叙事者藏在文本后面,是看不见的“神”。但是叙事者并不是毕飞宇本人,而是这篇作品的隐含作者,是由作品中分析归纳出来的道德与审美价值的集合,他是作者所创造的角色,正是叙述者的身份及其在叙述文本中所表现的方式与参与的程度,决定了叙述者发出的叙述声音,也决定了叙述文本的基本特征。④
《好的故事》是一篇讽刺教师群体,揭露人性丑恶的作品。在叙事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出文学受日常生活的影响之深,不仅故事是日常化的,而且叙述语言也相当口语化。90年代的毕飞宇写了一系列揭露教师丑恶面目的文章。像他1996年发表的《家里乱了》一文,就描述了幼儿园教师乐果的堕落历程。而这篇《好的故事》则将几乎整个学校的教师一网打尽,塑造了一群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教师群像,在叙事的同时极尽嘲讽之能事,这样的一种叙事声音,在以前是不可能出现的。
90年代的商品大潮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更为当时的文学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商品大潮的推动下,不少文人“下海”经商,打出“儒商”的旗号开始疯狂赚钱。特别是通俗文学在当时迅速发展,由于人们疲于奔命,完全留不出时间来看严肃文学作品,一些快餐式的文学作品就成了文学界和大众的新宠,人们唯一感到的内在需要是,在耗尽和紧张之余,能得到一种感官上的愉悦,大众普遍的需求是精神上的消遣和娱乐。需求刺激生产,大众的需要促使作家转变创作路数,巨大的利润空间也使得更多的人去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文学语言的世俗化和主题的日常化使文学逐渐失去了严肃性和独立性而成了金钱的俘虏和赚钱的工具,从少数人的专利品变成大众的消费品,从象牙塔走向熙熙攘攘的市场。不可否认的是,商品大潮给文学界带来了另一种创作景象,出版行业的火爆使各色作品在市场上流通,然而真正能够进入文学宝库被保存下来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大多数都已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被无情淘汰。
对毕飞宇的标签化评价使得人们越来越少地去关注作家本身的创作理路和创作道路的变化,再加上影视对于文学的干预,越来越多的影视剧改编研究充斥着评论界,这对于作家的创作来说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在对毕飞宇的作品进行细读之后,可以肯定的是,毕飞宇不管是在小说的篇幅、结构的把握上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和叙事语言的提炼上,他都有自己的认识并且敢于创新。从作品的数量看,毕飞宇是一位勤奋的作家;从作品的质量来看,毕飞宇是一位稳重的作家。
注释:
①毕飞宇.好的故事[J].人民文学,1996,09:第83页.
②毕飞宇.好的故事[J].人民文学,1996,09:第86页.
③毕飞宇.好的故事[J].人民文学,1996,09:第85页.
④谭君强.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声音与叙述者[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第124页.
参考文献: